从边缘到内地化的进程:封建时期西南边疆屯田的线性考察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检测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
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
”以下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A.为户籍相伍—诸色户计—大索貌阅B.邻保制—什伍制—十家牌法C.郡县制—察举制—科举制D.羁縻府州—都司卫所—改土归流2.元朝根据统治需要,在吐蕃诸部归附后,结合当地实际,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推行政教合一制度。
灭大理后设云南行省,并根据当地多民族的复杂状况,推行土司制度,承认各族首领的传统地位且任命其兼任政府官吏。
据此可知,元朝()A.实现各民族平等自治B.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C.推行因俗而治的政策D.积极推动各民族汉化3.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
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
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
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4.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
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
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
”由此可见,清朝()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5.上(唐太宗)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
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
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唐太宗最终采纳了魏征的建议,体现在()A.三征葛尔丹B.击败东突厥C.设安西都护府D.和亲吐蕃赞普6.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诸如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职官开始为临时命设的使者,后发展为稳定的真官,不仅领护少数民族地区军事,也处理当地的一些行政事务,并直辖一定数量的军队,执行戍边卫国任务。
202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1.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精神文明的表征是()A. 造纸术的发明B. 磨制石器的推广C. 甲骨文的应用D. 学术界百家争鸣2. 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号纪年。
这一作法()A. 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B. 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C.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D. 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3. 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表明科举制()A. 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 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C. 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D. 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4. 宋朝建立后,国家财赋大部分依赖南方;南宋岁收,更超北宋之上。
宋初岁入一千六百余万缗,为唐代的两倍。
熙宁时增至五千余万缗南宋时更增至六千余万缗。
据此可知()A. 两宋税收大部分来自商业税B. 南宋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政权C. 宋朝经济水平达到古代顶峰D.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 以下为中国古代从秦到清疆域的变化,该变化体现了()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B.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和强化D. 中国版图不断扩大6. 如表反映了晚清时期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比例状况,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其他1860—1899年22.16%29.19%40.54%8.11%1902-1904年61.02%21.09%10.55%7.34%A. 洋务运动兴起B. 民族危机加深C. 中华民国建立D. 鸦片战争惨败7.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直为这场运动缺乏传统文化支撑、处于浮游漂离状态而苦恼,五四运动令他们眼前豁然一亮,找到了传统价值的立足点。
“西南”与“中原”民族文化圈层概说

“西南”与“中原”:民族文化圈层概说*李宇舟【摘要】本文以民族文化圈层为视角,对西南文化边疆的形成和发展作出新的解读,以西南政区的民族文化属性和西南城镇(雏形)的民族文化据点为着眼点,通过对“西南”与“中原”两个上古时段的民族文化圈层格局和互动发展进行论述,归纳民族文化圈层视角下“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初始格局和民族文化圈层互动的发展趋势,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体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为后世王朝国家西南政治边疆的塑造发展准备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中国历史上边疆与中原民族关系的核心是文化的关系,以文化圈层的视角解读西南与中原的民族关系,凸出了民族文化互动的作用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规律,为其他区域边疆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互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西南民族文化圈层;多元民族文化融合;中华文化边疆【作者】李宇舟,云南警官学院基础课程教学研究部副教授,博士。
云南昆明,650223。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2-0142-0010一、研究缘起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9月27日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时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特质,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居民的边疆地区,其开拓和治理是以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前提的,即政治边疆的形成和发展通常以文化边疆的开发拓展为前提,最终融入到了“中华文化共同体”当中。
对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的边疆政区史、城镇史的研究都脱离不了特定时期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背景和地缘政治格局,而大多数王朝的政治制度史即是这个王朝的民族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特定的中原与边疆民族聚居区域的历史地理分野,在边疆作为少数民族分布区的历史格局始终不变的背景下,边疆政区的划分、形成一般以边疆民族的文化流播范围圈为前提,边疆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也脱离不了边疆民族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2023-2024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高考一模历史试卷含详解

20.从1761年到1791年,利物浦附近裁缝 日工资从6便士增长到1先令2便士;屋顶匠的日工资从1先令增长到2先令;木匠造一副车轮的工资从18先令涨到1英镑15先令。这一变化( )
A.巩固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B.为技术革新创造条件
C.彰显了英国民主政治的优势D.使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A.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B.反映了我国医疗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C.体现了新型大国外交关系战略布局D.推进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
17.赛拉匹斯神是托勒密埃及王朝时期希腊和埃及文化融合 典型代表。作为一名混合型的神,他兼具了希腊神宙斯、狄俄尼索斯和埃及冥王俄塞里斯、阿庇斯的特征。这表明( )
A.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B.古希腊文化广泛传播
A.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具有强大的活力B.媒体宣传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C.知识分子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D.工农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11.下图所示的《妇纺小组》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于陕甘宁边区,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画反映了陕甘宁边区( )
A.人民公社制度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改造成果显著
C.妇女的参政意识增强D.生产组织化程度较高
A.反映了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升级B.推动了双方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
C.旨在促进民众了解美国商品与价值观D.凸显了美苏在消费品市场的争夺
25.1982年,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年会上宣称“国民健康服务是我们的安全阀”,“我们要坚持适当的原则,即根据我们的经济能力作出我们的安排。”据此可知撒切尔夫人试图( )
A.国家独立缺乏政治基础B.殖民地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政治精英注重语言改革D.殖民地本土语言逐渐消亡
24.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举办博览会,6周时间里有近300万苏联民众进入展厅,惊讶于琳琅满目的展品,特别是速冻食品、精美的收音机、彩色电视机、照相机等家庭消费品。每位参观者的纪念品袋中都塞满了赠送的图书、儿童玩具、塑料餐具和各种甜点。这次博览会的举办( )
历史把贵州由边缘推向前沿

历史把贵州由边缘推向前沿史继忠到了近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列强极力向外扩张,中国出现了“三千年末有的大变局”。
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处于边缘的东南沿海和西南边疆,猛然被推向与外国接触的前沿,对外来侵略和外来文化的反应特别敏感。
英国占领印度和缅甸,法国占领安南(今越南)之后,云南、广西、贵州便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处于前沿地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贵州在太平天国时期爆发了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进行了一连串“反洋教”斗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护法都走在前列。
南昌起义中贵州人起了重要作用,红军在贵州活动六年之久,中国革命在贵州发生重大转折。
抗日战争期间,贵州进入了“战时经济主流圈”,并成为“抗战文化”的大舞台。
(一)、血与泪的感悟粗略地看,贵州似乎没有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影响,战火没有烧到贵州,也没有在贵州设立通商口岸和修筑铁路。
然而,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鸦片战争一开始,贵州就派出2500人,分三批到广州参战,以后又由段永福带到浙江一带防守。
鸦片的流毒在贵州相当严重,致使贵州成为全国四大鸦片产区之一。
列强侵略带来的沉重负担——战费和赔款,分摊到贫困的贵州人民身上,显得比其他省区更难以承受,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起来。
在“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口号下,西方传教士纷沓而至,把云南、贵州作为向内地深入的重点,贵州实际上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最强烈、最敏感的反应,就是在贵州爆发了长达18年的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和绵延40余年的“反洋教”斗争。
我们把贵州近百年的社会变革作为一个前后相续的历史过程来看,咸同起义和“反洋教”斗争是一个重要开端,它激活了贵州的思想,并成为往后社会思想变革的重要契机。
正当太平天国起义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半个中国之时,贵州爆发了咸同起义。
这是贵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次起义,参加这次起义的有50多支队伍,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卷入了斗争,占据了咸丰、同治两朝,所以叫做“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
唐代西域屯田述略

唐代西域屯田述略王希隆【摘要】唐朝在统一西域过程中承袭了西汉开创的以屯田定西域的传统方式。
唐代是继两汉以后西域屯田的又一高潮时期,西域屯田是唐朝维护西域统一局面的经济基础。
唐代西域屯田分布地域辽阔,各项管理制度完备,成效卓著,影响深远。
%The Tang Dynast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Tuntian system practiced in Western (Xiyu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est Han Dynasty. It boosted another flourishing period of this system after the East and West Dynasties. The system proved to be the economic base for the Tang Dynasty to maintain the harmony in the West- ern (Xiyue). During that time, the Tuntian system in Western (Xiyue) was practiced over a large area, with mature management regulations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t exerted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then society.【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5【总页数】10页(P1-10)【关键词】唐代;西域;屯田制度【作者】王希隆【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4.5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继两汉之后的又一次大统一时期。
唐朝国力强盛,对西域的统一、治理与建设均超迈了前代。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关键词: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改土归流,边疆政策摘要: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清诸多大统一王朝边疆经略实践的充实、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在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清王朝采取了一些适应地方民族情况的特殊措施。
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统治者也都为巩固统治而制定边疆政策,展开边疆经略。
边疆经略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
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与内地汉族地区仍然不一样,总的说来是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改变。
所以,清朝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切措施l、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建立政权机构,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政区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2、在部分少数民族中继续执行元、明以来行之有效的土司制度。
3、继续进行改土归流。
一、四川、云南、贵州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清朝在明朝设治的基础上,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建立政权机构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四川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公元一六四五年清朝军队进驻四川之后,沿袭明朝时期设四川省及其下属的府、州、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对政区先后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康熙四年,把乌撒军民府划归贵州。
至嘉庆末年,四川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八,直隶厅五,屯务厅一。
而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则就近分隶各府、州、厅。
贵州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公元一六五八年,清朝军队进驻贵州之后,亦沿袭明代设贵州省,初领贵阳、安顺、平越、都匀、镇远、思南、石肝、思州、铜仁、黎平十府。
并从四川划归贵州。
至嘉庆末年,贵州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一、直隶厅三山。
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月考(七)历史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
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
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C.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D.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2.下图是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砖正面为官府粮仓,仓前设席于地,一人正衣冠而坐其上,两手伸出,拟作指挥之状。
其前置器二。
右一老者荷鸠杖跪于地上正观量器内之粟,其前一人执量器注粟于地上的容器中。
上述史料可以说明汉代()A.形成优抚弱势群体的完备体系B.宣扬尊老养老之风气C.践行民本思想以缓和社会矛盾D.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3.宋神宗问唐代河北州县设置,安石日:“唐时或是藩镇欲张虚名,纵唐州县亦不足问,但计方今利害何如尔。
”他主持变法期间,政府对地方行政区进行了调整,河北西路撤去19个县。
这说明北宋中央政府()A.并未实行重文轻武政策B.认为社会伦理纲常失序C.治国理念发生剧烈变动D.力图改变积贫积弱局面4.明中叶至清康雍乾年间,由于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出现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禁海”定为国策。
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A.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D.西方殖民侵略的现实威胁5.下表为1893~1930年中国进口商品所占比例。
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畸形发展B.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兴起C.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向逆差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6.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期,湖北新式教育发展快速。
1903年,湖北已有留日学生91人,两年后激增至1700余人,湖北还向欧美各国派遣了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 至 两宋 时期 西南边 疆 屯 田的缓 慢演进
汉至 两 宋 时 期 ,对 于 西 南 边 疆 地 区 而 言 ,
西 南 边 疆 内 地 化 过 程 的 迟 滞 。 在 传 统 社 会 生 产 力 状 态 下 , 经 济 文 化 的 交 流 是 边 疆 与 内地 融 合 的 重 要 内 容 。 汉 、 唐 、 宋 王 朝 在 西 南 边 疆 的 屯
后 兴起 的 突 厥 、 辽 、 西 夏 等 少 数 民 族 或 政 权 与
之 战 和 不 定 , 其 屯 田 的 重 心 仍 在 北 方 。 对 于 西
位 ,形 成 了一 种 边 疆 向 中原 学 习或 认 同 的 趋 势 。 本 文 以此 为 视 角 ,通 过 对 封 建 王 朝 在 西 南 边 疆 地 区 屯田的 线 性 考 察 ,对 西 南边 疆 的 内地 化 过
从 目 前 所 见 材 料 来 看 , 关 于 两 汉 政 权 在 西 南 边 疆 屯 田 的 记 载 甚 少 。 唐 、 宋 时 期 , 今 云 南 地 区处 于 南 诏 及 大 理 国 统 治 下 . 关 于 屯 田 的 记
原 王 朝 的 关 系 虽 然 时 密 时 疏 ,但 边 疆 对 内地 的
倾 慕 随 着 交 流 的 扩 大 , 有 了 显 著 提 升 。 南 诏 在
与 唐 发 生 天 宝 战 争 后 仍 然 在 德 化 碑 上 铭 刻 出 其 与 唐 之 战 争 系 不 得 已 而 为 的 原 因 , 仍 想 与 唐 保 持 亲 密 关 系 , 大 理 国 对 两 宋 政 权 亦 复 如 此 , 充
田 状 况 ,折 射 出 中 原 王 朝 对 边 疆 少 数 民 族 或 地 方 政 权 政 治 影 响 力 较 弱 。 两 汉 在 西 南 边 疆 设 置 郡 县 , 逐 步 加 快 了 西 南 边 疆 与 中 原 王 朝 联 系 的
进 度 , 但 须 指 出 的 是 , 这 一 时 期 西 南 边 疆 与 两
方 面既 化经 济交 王朝 与西 原王朝 对
一
是 西 南 边 疆 与 内地 接 触 不 断 增 多 , 文 流 推 进 的 时 期 , 但 同 时 这 一 时 期 中 原 南 边 疆 地 区 的 政 治 关 系 起 伏 不 断 , 中 西 南 边 疆 的 重 视 程 度 相 对 于 后 代 历 朝
思 想 战 线
21年 期 第3卷№ 1 0 o3 0 第1 0 6 ..1 v16 20 .
从 边 缘 到 内地 化 的 进 程 封 建 时 期 西 南边 疆 屯 田的 线 性 考 察
段 金 生
封 建 王 朝 对 西 南 边 疆 的 经 营 , 是 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形 成 过 程 中 的 重 要 内 容 。 从 早 期 封 建 王 朝 视 西 南 边 疆 为 边 野 之 地 到 元 、 明 、 清 在 西 南 边 疆 先后 设 省 施 治 , 西 南 边 疆 与 内 地 联 系 更 加 密 切 ,其 政 治 、 经 济 、 文化 内地 化 的 速 度 加 快 。 对 于 历 代 封 建 王 朝 而 言 , 西 南 边 疆 地 区 的 屯 田 是 其 治 理 西 南 边 疆 的 一 项 重 要 措 施 , 既 4 现 出 # - 历 代 封 建 王 朝 对 西 南 边 疆 的认 识 及 治 边 方 略 , 同 时 也 折 射 出 西 南 边 疆 政 治 、 经 济 与 文 化 内地 化 发 展 的 进 程 。 所 谓 内 地 化 ,笔 者 以 为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长 期 处 于一 种 相 对 静 态 的 生 产 力水 平 , 按 照 中 国传 统 的 夷 夏 观 念 及 服 事 思 想 , 中 原 王 朝 而 业 较 多视 周 边 事 实上 在 生产 力水 高 ,在 经 少数 民 族 政 权 或 聚 居 地 为 蛮 夷 之 地 , 传 统 农 业 生 产 力 条 4- , 中 原 的 农 4下 ' 平 确 实 较 之 边 疆 的 游 牧 或 山 地 形 态 济或 文化 交流 过 程 中居 于主 导 性 地 题 , 而 这 一 时 期 西 南 边 疆 先 后 存 在 着 南 诏 与 大 理 国 两 个 地 方 性 民 族 政 权 ,其 边 防 军 粮 食 问 题 不 会 如 唐 、 宋 那 样 转 运 艰 难 , 故 其 即 使 实 行 屯 田 , 规 模 应 不 会 太 大 。 这 一 时 期 西 南 边 疆 与 中
分 体 现 了 中 原 文 化 对 边 疆 地 区 的 吸 引 力 。 限 于
史料 ,唐 、 宋 在 西 南 边 疆 地 区 屯 田 的 一 些 更 具
体 的 内 容 目前 尚 无 法 得 知 。 但 从 与 唐 、 宋 时 期
的地 缘 关 系 与 政 治 势 力 构 成 而 言 , 北 部 边 疆 先
是 不 能相 提 并 论 的 ,从 其 在 西 南 边 疆 屯 田 的 长
期徘 徊就 可以看 出。
汉 中 央政 权 的 关 系 尚 处 于 一 种 半 游 离 状 态 。 两 汉 王朝 虽 然在 南 、北 边 疆 地 方 设 置 上 还 未 有根 本 区别 ,均 实 行 郡 县 制 ,但 由 于 这 一 时 期 黄 土 高 原 是 为 王 朝 的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重 心 。 而 北 疆 少 数 民 族 政 权 对 中 原 的 威 胁 更 甚 . 两 汉 对 西 南 边 疆 的 重 视 度 有 限 。 《 汉 书 ・南 蛮 西 南 夷 列 后
程 进 行 探 讨 , 以 求教 于 方 家 。
一
南地 区 而 言 , 并 不 是 其 经 营 的 关 键 点 ,故 其 屯
田力度 并不 彰显 。
通过 对上 述 情 况 的 分 析 ,可 知 唐 代 以前 在
西 南 边 疆 的 屯 田 规 模 相 对 有 限 ,且 长 期 处 于 一
种 相 对 缓 慢 的 徘 徊 过 程 ,其 实 反 映 出这 一 时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