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聚合物微球在中渗高含水油田的模拟研究

合集下载

水驱油藏精细注采技术应用研究_1

水驱油藏精细注采技术应用研究_1

水驱油藏精细注采技术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2-10-09T08:19:36.18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11期作者:叶琪[导读] 水驱油藏是五蛟西采油作业区原油产量稳定的基石叶琪长庆实业集团五蛟西采油作业区,甘肃省庆阳市,745607摘要:水驱油藏是五蛟西采油作业区原油产量稳定的基石,部分区块已经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在高含水阶段进行水驱油藏开发难度持续加大,低油价下如何实现水驱油藏效益开发,提高水驱开发质量成为关键。

而这个关键的核心就是精细注采。

为此,以不同类型水驱油藏需求为导向,从水质源头出发,坚定“注好水、注够水、注有效水”目标,不断创新精细注采技术,高效调控,提升水驱动用质量,实现水驱油藏效益开发。

关键词:水驱油藏;精细注采;低渗透油藏引言水驱油藏注采开发系统包括井网系统和注采压力系统,井网及生产制度合理性的分析贯穿于油藏开发全过程。

尤其是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油水渗流规律极其复杂,如何合理而准确地对水驱油藏开发系统进行评价,关系到油藏下步挖潜方向及调整措施的有效性。

因此,准确认识油藏当前开发系统相对于油藏状态的优劣程度,及时发现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对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案,最终实现油田高效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纳米微球深部调驱技术低渗透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差,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注入水驱替冲刷的影响,局部区域水窜加剧、水淹井增多,注采调整及常规调剖治理手段有限,大量剩余油富集在水线两侧难以有效采出。

纳米微球深部调驱技术以其粒径小、可形变、提压小、可依托注水系统集中实施的突出优势,近年来在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Ⅰ+Ⅱ类规模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效益。

开展纳米微球深部调驱适应性探索,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尤为必要。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工艺,将水相聚合反应封闭在油相分散系的“微反应器”中,通过调整单体、引发剂配比来得到理想粒径的聚合物微球。

其特点是水化性能好,在水中可均匀分散,吸水膨胀后粒径可以扩大为原来的5~10倍,其表面的活性亲油基团会吸附在岩石壁面的剩余油膜上,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聚合物微球渗流实验研究

聚合物微球渗流实验研究

聚合物微球渗流实验研究王齐禄;陈晓宇;王尤富;王翔【摘要】实验通过用微管中的渗流模型方法,替代传统的填砂模型方法,研究聚合物微球在不同压差情况下在不同直径微管中的流动情况.实验表明:流量与压力梯度存在着正比例关系,如果压力梯度增加,流量也会跟着增大;驱替压力设置成0.6 MPa,温度相等时,流体速度会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越来越慢;纯水在5μ.tm和10 μtm 直径的微管里流动的时候,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加入一点聚合物就能很好地消除;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使用Kozeny-Carman模型来计算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是可行的;品质好的聚合物微球应该在多孔介质中表现出一定的流动性,进入大孔道后与地层相互作用,最终堵塞大孔道.因此从渗流特征上,好的聚合物微球应该有以下三个标准:微球进入水中以后,其稳定性和分散性都要求表现良好;溶液在5微米及以上微管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不宜堵塞;微球聚合短时间内膨胀(或者变性),起到在大孔道中的封堵效果.【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6(045)008【总页数】4页(P1744-1747)【关键词】聚合物微球;渗流;微管;非均质【作者】王齐禄;陈晓宇;王尤富;王翔【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由于我国大部分油田都是陆相沉积,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大,并且目前油田大多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含水率已经变得很高。

聚合物驱是提高采收率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从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几十年里我们认识到:聚合物驱可以降低水相流度,改善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驱油效率。

在聚合物乳液封堵地层作业中,封堵效果的好坏程度是会受聚合物微球注入孔径分布,注入深度和微球具体堵塞情况的影响。

同时,研究表明Darcy定律用来描述低渗透油藏并不精确。

采油厂纳米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实验分析 2021

采油厂纳米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实验分析 2021

摘要:针对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出现得含水率高、采收率低以及常规表面活性剂驱等措施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得问题,提出将耐温抗盐型纳米微球SQ-5和新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FA-2相结合得复合调驱技术,采用纳米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体系来提高低渗透油藏水驱后得采收率。

室内评价了复合调驱体系得性能,并优化了纳米微球和表面活性剂得注入参数。

结果表明,纳米微球和表面活性剂均具有良好得耐温抗盐性能,在温度为120℃、矿化度为257 300 mg/L时仍具有良好得性能;复合调驱体系得最佳注入参数为0.5 PV得纳米微球溶液(1 500mg/L)和0.5 PV得表面活性剂溶液(1 000 mg/L) ;单独表面活性剂驱体系和复合调驱体系能在水驱得基础上分别提高采收率为12.43%和27.28%, 可以看出,复合调驱体系取得了更好得驱油效果。

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调驱后注水井压力升高,对应油井产油量上升,含水率下降。

说明纳米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调驱技术适合在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中应用。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耐温抗盐;纳米微球;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Abstract: There are problems like high water content, low recovery rate and non-effective conventional surfactant flooding during development of water-flood low-permeability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salinity reservoirs, a composite profile and flood control technique combining high temperature salt-tolerant Nano-spheres SQ-5 with new anionic nonionic surfactant FA-2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fter water flood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profile and flooding control system is evaluated and the compounding parameters are optimized. Theresults show that both Nano-particles and surfactant have good performance in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salinity situation. And the two have good compatibility. The optimum compounding parameters are 0. 5 PV Nano-spheres solution ( 1500 mg/L) and 0. 5 PV surfactant solution ( 1000 mg/L) . Individual surfactant flooding system and composite system can increase recovery rate by 12. 43% and 27. 28%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water flooding. It can be seen that composite flooding system hasbetter oil displacement effects. The results offield test show that the pressure in injection well increases after stimul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corresponding production well is increased accordingly, and the water content decreased. It is proven that the composite flooding control technology of Nano spheres/surfactant is suitablefor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inity.Keywor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temperature-and salt-tolerant; nano-spheres; surfactant; enhanced oil recovery;低渗透油藏由于地层天然能量低,往往采用注水开发[1].由于低渗透油藏多发育微裂缝,长期注水开发极易发生水窜,导致波及效率低,采油井含水率升高,从而使注水开发效果越来越差[2-3].西部某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鉴于该油田储层温度高(120℃左右)、地层水矿化度高(257 300 mg/L)、含水率高得特点,使用常规得表面活性剂驱已经难以达到提高采收率得目得。

纳米微球技术在油田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纳米微球技术在油田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第49卷第3期2020年3月应用化工Appeoed ChemocaeIndusteyVoe.49No.3Mae.2020纳米微球技术在油田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路建萍,沈燕宾,王佳,李俊华,谢元(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陕西省石油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摘要:综述了纳米微球的几种合成方法,介绍了纳米微球技术在油田领域中废弃钻井液处理、原油降凝剂和深部调驱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纳米微球技术在陆地油田和海上油田的矿场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纳米微球技术在油田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纳米微球;合成方法;油田;矿场应用;研究进展;方向中图分类号:TQ03V9;TQ031.2;TE35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206(2020)03-0768-05Researcli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nanospheretechnology in oilkelkLU Jian-qing&SHEN Yan-Ho&WANG Jia,LI Jun-Oua,XIE Yuan (Shaanxi Key Laborato/of Fine Petroleum Chemicals, Shaanxi Research Design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Chemical Indust/,Xi'an710054,China)Abstract:The several synthesis methods of nanometer mU/sphves were reviewed-And the t—hnology of nanometeemoceospheeeson theooeed oowastedeo e ongoeuod teeatment,ceudeooedepee s antand deep shoot-ongtechnoeogyon ooeooeed ooeed weeeonteodued.And thenanospheeetechnoeogyon theappeocatoon oomones on te e steoaeooeooeedsand o o shoeeooeooeed weeeeipounded,and theeeseaech doeectoon on theooeed oonano-meteemoceospheeestechnoeogyon ooeooeed weeeputed ooewaed.Key wods:nanometer microspheres;synthetic methods;oilfield;/Qd application;research progress; doeectoon纳米微球是一种粒径在5nm~1000&m的小颗粒,每个颗粒上还有更细小的孔径,其分散性好,粒径均匀,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

纳米微球保护储层钻井液研究及应用

纳米微球保护储层钻井液研究及应用

纳米微球保护储层钻井液研究及应用纳米微球保护储层钻井液研究及应用随着我国油气工业的发展,陆上和海洋油气储层探测的难度逐渐增大。

其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保护储层,防止钻井过程中的钻井液和泥浆对储层造成损害。

近年来,在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方面,纳米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油田化学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钻井液中。

本文将对纳米微球在保护储层钻井液中的研究及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纳米微球的组成结构纳米微球是由聚合物、介质和聚离子三种化学物质组合而成的。

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改善了密度和毛细作用力之间的平衡,减少了表面张力,增强了微球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与普通微球相比,纳米微球具有粒径小、表面积大、吸收作用强和表面电性强等特点,对钻井液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杂质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二、纳米微球的应用特点1.纳米微球在钻井液中的应用能够起到优异的稳定剂、过滤控制剂、颗粒输送剂和钻井液泥浆稳定化剂等多种作用,有利于提高钻井液的质量和钻井效率。

2.纳米微球能够显著提高钻井液的渗透能力和润湿性,从而增加钻进速度和提高钻孔质量。

3.纳米微球通过增加储层和钻井液之间的粘附力,提高了储层保护效果和钻井液对储层的侵蚀性。

4.纳米微球还能够有效降低钻井液的黏度和防止沉淀,从而减少了操作人员的耐心和钻井成本。

三、纳米微球保护储层钻井液的实际效果由于钻井液对储层的侵蚀性、毛细管作用和孔隙水力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评价储层保护效果是衡量一种钻井液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本文以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数据为依据,探讨纳米微球应用于保护储层钻井液的具体效果。

首先,纳米微球能够有效地减小钻井液对储层的侵蚀性,提高了储层的防护能力。

太阳能油田在某钻井工程的应用结果表明,使用纳米微球后,储层侵蚀程度明显降低,储层未被钻井液侵蚀的率提高了30%,降低了钻井带来的损害。

其次,纳米微球能够减少钻井液对地层的毛细作用和升水造成灭孔现象。

在柴达木盆地的某地块钻探中,通过添加纳米微球,升水时全井段与局部段的灭孔现象均得到了明显缓解,缩短了井眼应力消除时间和钻进时间,提高了钻井效率,提高了钻井液的性能。

深部调驱用纳米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

深部调驱用纳米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
2 纳米聚合物微球合成技术进展
纳米微球一般以 AM( 丙烯酰胺) 为聚合单体, 以 AA ( 丙 烯 酸) 和 AMPS ( 2-丙 烯 酰 胺-2-甲 基 丙 磺 酸)等为功能性单体共聚而得,制得的聚丙烯酰胺 微球无毒、可溶于 水, 有 一 定 的 耐 热 性 能, 微 球 的 初 始粒径为纳 米 级 别, 具 有 较 好 的 分 散 性, 易 水 化 溶 胀,而且微球的溶 胀 程 度 可 控 制, 在 实 际 油 田 应 用,
率,但这种调驱剂 一 般 只 能 对 近 井 地 带 进 行 有 效 封 堵,运移能力不强[6] ,不利于深部调驱,给以后的重 复调驱带来极大困难。
聚合物微球因其对水、温度和矿化度具有良好 抵抗力以及较低的使用成本而受到更多关注,作为 一项新型调驱技术,在油田开采 中取得了良好成 果,大大提升了水驱 油 的 效 率,大 幅 提 高 油 田 采 油 效率。 在国外,法 国 石 油 研 究 所 ( IFP ) [7] 制 备 了 一 种水溶性聚丙烯酰胺微球,可以大幅度降低水相渗 透率实现深 部 调 驱;Al-Anazi 和 Sharma[8] 制 备 了 一 种酸敏聚合物电解质调驱剂,可以交联形成分子网 状结构的微凝胶,但其表观黏度会影响其调驱效果。
Abstract:The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crude oil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untry’ 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ow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s a new type of deep profile control agent, nanoscale polymer microspheres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effects in the oilfields. The effect of enhancing waterflood recovery is obvious, which effectively supports the stable production of oilfield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of nanoscale polymer microspher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deep profile control of nanoscale polymer microspheres,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set of experiment methods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that can reveal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nanoscale polymer microspheres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sweep efficiency and oil washing efficiency, systematically explain the microscopic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 of nanoscale polymer microspheres.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lucidate the micro-mechanism of nanoscale polymer microspheres improving oil recovery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nanoscale displacement materials.

纳米聚合物微球在中渗高含水油田的模拟研究

纳米聚合物微球在中渗高含水油田的模拟研究

Vo . 2 No 5 13 .
0(, t 2 0 0l
1 0月
文 章 编 号 :17 5 8 ( 0 0 0 0 0 0 6 4— 0 6 2 1 ) 5— 1 5— 4
纳 米 聚 合物 微 球 在 中 渗 高 含 水 油 田的模 拟 研 究
王 鸣川 , 维 耀 王 国锋 王 明 朱 , ,
的。同时对水驱和 纳米聚合物微球驱进行 了预测研 究, 结果表明 , 纳米聚合物微球 能有效提 高产油量 和采 出程度 , 降
低含 水 率 一纳 米聚 合 物 微 球 实现 了 油层 深 部 液 流 转 向 , 决 了调 堵 地 层 深 部 大 孔 喉 的 技 术 难 题 , 进 一 步 开 发 复 杂 解 为
合 物 驱 失 效 , 驱 后 仍 有 约 5 % 原 油 残 留 在 地 聚 0
下 。解决 窜 流 和绕 流 现 象 必 须 进 行 油 藏 深 部 调 堵, 一般要 求调 堵剂 强度较 高 , 对大 孔 道具 有较 强 的 调 堵 的重 要材 料 。
纳米 聚合物 微 球 在 砂 管 初 始段 ( l段 ) P 由于 未
别用 P ,2,3和 P 1P P 4来 标 记 ) 验 , 验 其 进 入 油 试 检 实验结果 表明 : 纳米 聚合 物微球 在注 入初期 由于 砂管 ; 在注入 一 段 时问 后发 生膨 胀 , 封堵 填 砂 管 中 的
在未预膨 胀 条件下 , 进行 通过 不 同渗透 率填砂 管 ( 分 未膨胀 , 初始 尺 寸小 于 地层 孑 喉直 径 , L 能顺 利 注入 填
入纳米 聚合物微 球 , 然后 转入后 续 注水 。
响, 高含 水后 期 , 驱 效 果不 明显 , 沿 大 孔 道 呈 连 水 水

锦99块中东部纳米微球调驱技术的研究与实验

锦99块中东部纳米微球调驱技术的研究与实验

单井 组 注 入 量设 计按 照 下 式计 算 。 注入 量 Q = a x R 2 q  ̄ h 锦9 9块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的西南部 ,北靠千 3 . 2 聚合 物 纳米 球 机 理 l 2 块, 南 邻锦 7块 。开 发 目的层 为 杜 家 台 油 层 , 是 一 个 被 断 层遮 挡 聚合 物纳 米 球 具 有 良好 的 调 驱效 果 ,注人 过 程 中压 力 变 化 不 的边底水油藏,断块被五条正断层切割为三个独立 的四级断块 , 即 大, 对于非均质油藏, 注入 的化学剂优先进入高渗层 , 起到封堵调驱 东块 、 西块和中块。东块为断鼻构造 , 高点在 1 1 - 0 1 井处 ; 中块为东 的作 用 , 后续 注 水进 人 中低 渗透 层 , 改 善 水 的 波及 效 率 , 同 时 能够 在 南 向西北方向抬起 , 高点在 1 3 — 5 0 2 井和 1 6 — 5 2 0 4井处 ; 西块是被两 地 层 深处 封 堵孔 喉 , 改 变 注 入 流体 的方 向进 一 步 改善 水 驱 效果 。特 条 断层夹持的断鼻构造 , 高点在 l 8 — 0 3 井处 。 点: 选择孔喉作为工作部位 , 实现液流改 向, 具体表现在: 1 . 2 生产 现 状 ( 1 ) 利用微米尺寸材料 , 解决注入性与封堵能力问题 。 本次调驱部署集 中在锦 9 9块中东块 , 下面重点对锦 9 9 块 中东 ( 2 ) 解 决 了 以往凝 胶 类 调剖 剂地 下 交 联控 制 困难 问题 。 块 进 行 调驱 部 署研 究 。 ( 3 ) 解决了材料稳定性和耐久性问题。 截止到 2 0 1 5年 7月锦 9 9 块 中东块共有 油井 4 2口 ,开 井 3 3 ( 4 ) 对地下水矿化度 、 温度不敏感——适用 于各类油藏。 1 2 1 , 日产 油 4 0 . 4 t , 日产 水 6 1 2 . 2 t , 含水 9 3 . 8 %, 累产油 2 3 6 . 9 6 9 8 x l 0 4 t , ( 5 ) 着 眼 于孔 喉 , 用量 相 对较 少 。 累产水 9 2 3 . 1 1 9 6 x l 0 4 t , 采油速度 0 . 1 6 %, 采 出程度 2 6 . 5 1 %。注水井 ( 6 ) 可 以 与各 种表 活 剂 等复 合使 用 , 提 高驱 替 效 率 。 1 7口 ' 开井 1 6口 , 日注 水 量 1 3 9 2 m 。 , 累注 水 1 4 1 9 . 3 9 6 2 x l 0 h , 月 注 采 ( 7 ) 在各 类 油 田污 水 溶解 分 散 迅速 。 比2 . 1 3 , 累 注采 比 1 . 2 1 。 室内研究表 明, 单 管模 拟驱替实验 , 注入 0 . 3 P V , 纳米驱驱油效 2 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率8 . 9 2 %, 封堵 率 为 9 2 . 1 6 %。 2 : 1局 部 注采 系 统 不完 善 , 油 水井 井 况 差 , 限制 挖 潜 措施 前置段塞 主要封堵高渗流通道 , 调整纵向矛盾 ; 主段赛调整平 锦9 9块 目前共有油井 8 3口, 开井 5 6 H, 共有水井 3 9口, 开井 面矛盾 , 实现深部调驱 。 2 0口, 开 井 注 采井 数 比 1 : 2 . 8 , 注 采 井数 比偏低 。 局 部无 注 水 井控 制 。 4 应 用 效果 锦9 9杜中东块 目前该块共有油水井 5 9口,有 l 8口井的井况 锦2 — 1 3 — 5 0 2 水井调驱 自2 0 1 5年 1 2 月 1 O 开始施工 , 2 0 1 6 年4 有 问题 , 占油水井 总数的 3 0 . 5 %, 井况差加大 了实际注采井 网的不 月 2 3日施工结束 , 累注纳米微球 5 4 0 7 0 k g 。通过对全井组的跟踪分 完善 , 限制 了挖 潜 措 施 的 实施 。 析, 已初步取得调驱效果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 2 目前开 发 方 式达 不 到 预测 水 驱采 收 率 4 . 1调 驱 井效 果 评价 锦9 9 杜 中东 块 内部 油 水 井 间 主流 线 方 向水 淹 严 重 。 目前 开 发 注水压力提高 , 措 施 前 注水 压 力 为 5 . 6 M P a , 措 施 后 压 力 上 升 到 . 8 M P a , 提高了 3 . 2 MP a 。 调 剖剂 有效 地 封堵 了地 层 的水 流通 道 , 高 渗 方式下 , 采收率仅为 2 9 . 5 %, 井 间剩余油无法动用 , 很难达到预测水 8 驱 采 收率 3 2 . 6 %( 表 1 ) 。 透 层 的 吸水 量 受 到 限 制 , 迫使液流改向 , 中低 渗 透 层得 到 了 一定 程 度的动用 , 从而提高了水驱波及体积。 表 1锦 9 9 块 采 收 率预 测表 4 . 2对 应 油井 效 果评 价 序号 预测 方 法 回 归公式 相关 系 数 E R % 调 驱井 对 应 7口油 井 , 日产 油 量 由措 施 前 的 5 . 8 t , 措施 后 3 . 5 t , 平均 日产 9 . 8 t , 日增油量 4 t ; 综合 含 l 纳 札 洛夫 水 驱 曲线 L p / N p = 0 . 0 0 1 7 W p + 2 . 2 8 2 4 0 . 9 8 8 8 3 &7 5 井组 日产最 高达到 1 水 由措施前的 9 6 . 9 %下降到 目前 的 9 5 . 7 %, 降水量达 到 1 . 2 个 2 马克西莫夫一 L 童宪 章水 驱 特征 曲线 g W P = 0 . 0 0 4 2 N P + 1 . 6 0 8 2 0 . 9 7 5 1 3 4 . 2 6 百分点 , 到 目前 为 止 , 累积 增 油 1 6 9 7 t 。 说 明 注入 的堵 剂 封堵 了 部 分 水 流通 道 , 达 到 了调 驱 的 目的 。 3 西 帕 切夫 水 驱 曲线 L p / N p = 0 . 0 0 1 6 L p + I . 8 4 1 8 O . 9 9 1 3 3 4 . 5 7 5结 束 语 4 衰 减 曲 线法 N p t = 4 5 1 . 2 3 t 一 5 1 8. 2 8 0 . 9 9 9 5 3 n 8 7 鉴 于在 锦 2 — 1 3 — 5 0 2井 上 实施 大剂 量 深 部 调 驱 试 验 所 取 5 童 氏曲 线法 L g ( f w /( 卜f w ) ) = 7 . 5 ( R - E 0+ 1 . 6 9 3 0 得 的初 步 成 效 , 建议在锦 9 9块 进 行 推 广 试 验 , 从 而 改 善 吸 水 平 均 3 2 . 6 剖面 , 提高中、 低渗透层 的动用程度 , 到达提高水驱波及体积 , 提高区块采收率的 目的。 2 : 3非均质较强 , 致使纵 向上动用差异较大 参 考文 献 该 块 层 间 非 均 质性 较强 , 随 着 开 发 的 逐 渐 深入 , 单 层 突进 现 象 [ 1 】 高凤 伟 . 锦 9 9块 ( 杜) 水 井调 驱 试 验 及 应 用推 广 [ J ] . 中 国 高新技 术 严重 , 层 间矛盾突出 , 统计锦 9 9块 吸 水 剖 面 , 吸 水 厚 度 占射 开 厚 度 企 业 . 2 0 0 8 . 的5 6 . 8 %, 动 用程 度 极 不 均衡 , 锦9 9块 整体 采 出程 度 2 7 . 1 %, 而 中西 [ 2 ] Z凤刚. 调 堵结合技 术可行性研 究及参 数优 化[ J ] . 科 学技 术与工 块 的采 出程 度 高 达 5 0 . 4 4 %。 程 . 2 0 1 4 . 2 . 4低部位油井水淹严重 、 高部位尖灭带附近油井低产液现象 作 者简 介 : 梁海波, 助 理 工程 师 , 2 0 1 3年 毕 业 于辽 宁 工程技 术 大 该块投产以来 , 受构造储层条件制约 , 注水主要采用边部注水 学 电 气工 程 及 其 自动 化 专业 , 学 士 学位 , 现 任 辽 河 油 田锦 州采 油 厂 加 内部点状注水方式开发 , 位于高部位尖灭带附近 的井 , 由于物性 工 艺研 究所技 术 员。 较差 , 且注采不完善普遍存在低产液现象 。 3调 驱 工艺 方 案 设计 3 . 1配方 设 计 调驱 采 用 聚合 物 纳 米球 调 驱体 系 。 依据公式 , 计算调驱半径 2 5 m, 调驱井距 1 / 3 — 2 / 3 处。 R 一 调 驱半 径 , m; h 一 调 驱层 段 厚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庆油田矿场实际应用表明,由于大孔道的影 响,高含水后期,水驱效果不明显,水沿大孔道呈连 续流流入生产井,导致生产井水淹加剧,即发生“水 窜”; 聚合物驱后期,聚合物在小孔道附近窜聚严重, 大量聚合物和水经由大孔道流入生产井[1],导致聚 合物 驱 失 效,聚 驱 后 仍 有 约 50% 原 油 残 留 在 地 下[2]。解决窜 流 和 绕 流 现 象 必 须 进 行 油 藏 深 部 调 堵,一般要求调堵剂强度较高,对大孔道具有较强的 封堵能力[3 - 7]。其中,纳米聚合物微球是地层深部 调堵的重要材料[8 - 14]。
年份 2009
年产油量 / ( × 104 m3 )
0. 88
年产水量 / ( × 104 m3 )
6. 87
含水率 / 采出程度 /
%
%
88. 65
26. 08
2010
0. 93
9. 10
90. 73
26. 62
2011
0. 95
10. 85
91. 95
27. 16
2012
0. 87
13. 88
94. 10
为了更好地预知纳米聚合物微球驱和水驱的各 种开发指标,指导油田未来开发,本次研究对水驱和 纳米聚合物微球驱做了细致的预测开发指标比较, 为油田开发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预测 结果见表 3 和表 4。
结合现场试验和模拟结果,注纳米聚合物微球
后的一年( 2008 年) 中,与水驱( 预测结果) 相比,纳 米聚合物微球驱产油量增加了 0. 21 × 104 m3 ,降低 产水 0. 57 × 104 m3 ,含水率下降 1. 2% ,盈利200. 91
图 2 区块含水率拟合图
Fig. 2 Block water cut match chart
图 3 区块日产液量拟合图
Fig. 3 Block daily liquid production match chart
4 纳米聚合物微球驱效果分析
该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水驱含水上升快,井 区层间、平面矛盾突出,水驱潜力不大,储层温度不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0 年 10 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文章编号: 1674 - 5086( 2010) 05 - 0105 - 04
利用油田模拟污水配制纳米聚合物微球溶液, 在未预膨胀条件下,进行通过不同渗透率填砂管( 分 别用 P1,P2,P3 和 P4 来标记) 试验,检验其进入油
藏孔隙的能力和调堵、突破、多次封堵的能力。 为了使实验更贴合油田实际,采用油田采出砂
填充砂管。砂管实验时保持其温度为油田温度,待 注水到压力稳定后,测出砂管初始渗透率。接着注 入纳米聚合物微球,然后转入后续注水。
90. 14
25. 60
2009
0. 63
7. 44
92. 54
25. 99
2010

0. 59
9. 20
94. 26
26. 31
2011
0. 51
9. 81
95. 34
26. 59
2012
0. 44
10. 27
96. 16
26. 82
2013
0. 36
10. 53
96. 96
27. 01
2014
0. 26
* 收稿日期: 2009 - 11 - 11 作者简介: 王鸣川( 1985 - ) ,男( 汉族) ,湖北孝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渗流力学、油气田开发方面研究。
106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年
大孔喉,改变了填砂管的渗透率,而且,纳米聚合物微 球在压力下发生突破和运移,对后续的高渗区段形成 封堵,其改变渗透率的能力与初始渗透率的大小成正 比,初始渗透率越大,渗透率的变化率也越大。
注纳米聚合物微球可以有效提高产油量和采出
108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年
程度,降低含水率。模拟区水淹程度很高,如果能利 用纳米微球适时、适地对模拟区内不同区块进行调 堵,对模拟区的稳产、控水、提高采出程度等均有明 显效果。
5结论
( 1) 纳米聚合物微球可以实现深部逐级调剖, 实现地层深部液流转向,大大提高了储层原油的波 及系数和波及体积。和一般聚合物相比,可以分级 逐次封堵不同大小的吼道,增强了驱油效果,提高了 原油采收率。
纳米聚合物微球深部调堵的主要作用机理是: 将纳米聚合物微球注入油层深部后,堵塞高渗层水 流通道,使注入水在油藏中流向低渗层,后期注入的 纳米聚合物微球又将堵塞低渗层,使注入水流入更 低的低渗层,形成多级调堵,提高波及系数,增大波 及体积,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1 纳米聚合物微球调堵实验
本次研究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技术合成纳米聚 合物微球,其尺寸分布在 10 ~ 200 nm。
( g / cm3 )
( g / cm3 )
( × 10 -4 MPa -1 ) ( × 10 -4 MPa -1 ) ( × 10 -4 MPa -1 )
无因次
无因次
( mPa·s) ( mPa·s)
1. 0
0. 838
3. 13
11. 2
6. 48
1. 207
1. 029
0. 31
15
水驱拟合结果表明,地质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 油田的地质特征。含水率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 5% ( 如图 2 所示) ,日产液量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不 超过 3% ( 如图 3 所示) 。为纳米聚合物微球驱提供 了客观正确的地质模型。
第5 期
王鸣川,等: 纳米聚合物微球在中渗高含水油田的模拟研究
107
高,在经济技术上更适合进行纳米聚合物微球调堵。 4. 1 纳米聚合物微球驱历史拟合
在前期水驱拟合的基础上,选用三维三相( 油、 气、水) 聚合物驱模型,采用 eclipse 聚合物模拟器, 对纳米聚合物微球驱一年间含水率和产液量进行了 拟合,拟合结果见图 4 和图 5。
网格; 纵向上,根据测井解释资料,将 L 油田划分为 9 个模拟层。用地质建模软件 petrel 建立如下精细 地质模型( 图 1) 。
2 建立地质模型
2. 1 油田地质特征 L 油田埋藏深度在 1 425 ~ 1 740 m,油层厚度
140 ~ 190 m。主要的含油层是 S、P 油层。其岩性组 合主要是灰色、灰黑色泥质岩与浅棕色含油细粉砂 岩的间互层,为一套浅湖 - 三角洲相沉积。L 油田 共分出 4 个油层组,11 个砂岩组和 37 个小层。根据 17 口探井、评价井钻遇油层资料统计,共钻遇砂岩 厚度 123. 6 m,有效厚度 68. 9 m,平均单井钻遇砂岩 厚度 7. 3 m /8. 7 层,有效厚度 4. 1 m /5. 8 层。 2. 2 地质模型
14. 22
97. 73
29. 48
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含水率的条件下,例如含 水率为 97. 73% 时,纳米聚合物微球驱比水驱采油 约多 4. 07 × 104 m3 ,采出程度提高了 2. 34% 。同期 产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期含水率都有不同 程度的下降,同期油水比不断增大。
增油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注入纳米段塞及以后 的 1. 0 ~ 4. 0 a 间。增油有效期约在 0. 5 ~ 8. 0 a,且 有效性不断减弱。
( 2) 普通聚合物一般增油高峰期只有 0. 5 ~ 1. 5 a,有效期约在 1. 5 ~ 4. 0 a 左右。纳米聚合物微 球的增油高峰期有 1. 0 ~ 4. 0 a,有效期长达 8. 0 a, 与普通聚合物相比,纳米聚合物微球延长了增油时 间和有效期。
( 3) 在注纳米聚合物微球一年( 2008 年) 中,纳 米聚合物驱产油量比水驱增加 0. 21 × 104 m3 ,降低 产水 0. 57 × 104 m3 ,盈利 200. 91 万元。在相同含水 率的条件下,纳米聚合物微球驱比水驱采出程度提 高了 2. 34% 。
表 1 渗透率变化数据
Table 1 Permeability variation data
初始渗透率 / mD
注纳米聚合物 微球后渗透率 / mD
渗透率 变化率 /%
P1
100
60
40
P2
200
104
48
P3
350
140
60
P4
600
144
76
实验结果表明: 纳米聚合物微球在注入初期由于 未膨胀,初始尺寸小于地层孔喉直径,能顺利注入填 砂管; 在注入一段时间后发生膨胀,封堵填砂管中的
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储层性质、流体类型,建立 地质模 型。 模 型 网 格 为 笛 卡 儿 坐 标 系 下 的 角 点 网 格 ; 尽量适应井的位置,保证两口井之间至少有3个
图 1 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图
Fig. 1 3D fine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
3 水驱历史拟合
27. 67
2013
0. 76
15. 81
95. 41
28. 10
2014
0. 65
16. 09
96. 12
28. 48
2015
0. 55
17. 28
96. 92
28. 80
2016
0. 46
18. 64
97. 59
29. 06
2017
0. 40
16. 53
97. 64
29. 29
2018
0. 33
Vol. 32 No. 5 Oct. 2010
纳米聚合物微球在中渗高含水油田的模拟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