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3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 3 篇)第一篇:《自相矛盾》教案《自相矛盾》教案一、导入:教师说两句前后矛盾的话,让学生评一评。
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大雪纷飞。
2.我们班有 85 名同学,今天上课来了 45 名同学,四五班的同学总算都到齐啦。
(评:王老师今天说话前后矛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犯过这种毛病,我们如果去追溯说话前后矛盾的鼻祖,我们可以从战国时期一个卖兵器的楚国人说起。
自相矛盾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二、初读课文1.认识矛和盾。
(板书矛盾)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先试着自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做个标记。
指名读(3)3..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文言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坐好拿好书,听老师读.(范读)(出示画出节奏的图片)4.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指名读,纠正读音。
(3 个)5 小老师领读。
(2 个)6.齐读。
读文言文和读平时的文章感有什么不同?(不好读,拗口,有的句子不懂。
)那我们怎么办呢?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读准了字音与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我们完成了诵读的第一阶段.学习古文的一个法宝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们通过读把故事读懂,把道理读明白,三、悟读感知明大意。
过渡:怎么样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结合大意去理解文言文,是最有效果的方法,大意和文言文相对应着诵读,文言文的意思就明白了。
1、自由读大意。
2、师生对读。
教师读古文,一个学生读大意3、同桌互相练习读,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
4、指名读。
(一个读古文,一个读大意)5、男女生对读大意与古文。
6、读懂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考你读懂了哪些词?(鬻)(誉(陷)(弗能)四、细读品味,明道理。
1什么是夸耀?(夸大,炫耀)2还原一下现场:他是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呢?3指导学生活灵活现地读。
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
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
实验集体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部编版《自相矛盾》教案(第1课时)

实验集体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部编版《自相矛盾》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自相矛盾》的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主题。
2.掌握《自相矛盾》中生词的基本意思。
3.通过阅读《自相矛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中的故事内容。
2.能够进行问题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
2.领会故事背后的含义和道理。
难点1.发现故事中存在的矛盾之处。
2.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PPT2.课文《自相矛盾》复印件3.黑板、彩色粉笔4.学生课堂互动小组准备纸笔四、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引入本课主题:什么是自相矛盾?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故事?2. 学习课文 (2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课文《自相矛盾》,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矛盾之处,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3. 分组讨论 (15分钟)1.学生小组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2.老师适时指导并纠正学生的理解。
4. 思考问题 (10分钟)提问学生: 1. 为什么故事中的人物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2. 你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自相矛盾情况吗?5. 归纳总结 (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道理和教训。
2.学生讨论并书写自己对故事的认识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1.课后复习课文《自相矛盾》。
2.撰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自相矛盾》,引导学生思考逻辑问题和矛盾之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被动,需要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方面加强。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相矛盾》这篇课文。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领悟所讲的道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领悟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他是一位古代的楚国人。
他要卖两件宝贝。
来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特殊的客人,看看他到底有什么好宝贝。
古代人装扮的学生拿着纸板做的矛和盾闪亮登场,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该生以古代的语言行见面礼。
其他学生有些感到好玩笑起来,有些学样子回礼。
师:同学们,你们看他手里拿得这两件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生:我知道左边拿得是矛,右边拿得是盾。
师:你是怎么知道?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像古时候打仗就是用的这个。
师:那矛是用来干什么?盾是用来干什么的?生:矛是用来攻击的,盾用来防守别人攻击的。
(师板书:矛盾)师:不错,看来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请同学像他学习,多留意课外知识。
二、循序渐进,质疑思考。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古代的士兵,你想拥有什么的矛和盾呢?生:我想拥有锋利的矛和坚固的盾。
(师板书:锋利坚固)师:你的说得很好。
这不,今天这位楚人正要给我们体现他的宝贝呢,我们且听他怎么说。
楚人边做动作边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位楚人说他的宝贝时的神态怎么样?生:非常得意,感觉这宝贝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师笑道:说得非常好,还会引用古语。
哪他是有什么样的语气说得呢?生:夸耀的语气。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学他的样子好不好?生起立一起学楚人夸矛和盾的样子。
师:不错,有几位同学很有古代人的韵味。
不过,文言文放在我们平常生活交流中还是挺别扭的。
谁能根据这个人的动作,用白话文把他的话翻译一下。
生:这个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东西也刺不破它。
”然后举起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锐利的,任何东西都能刺破。
”师:同学们,你们听听,这个人的矛和盾厉害到什么水准?生:他的盾什么东西也刺不破,他的矛任何东西都能刺破。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及点评

《自相矛盾》课堂实录及点评
今天上课,老师给我们讲了逻辑谬误中的自相矛盾。
他首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说我每天都不说谎,那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因为我在这句话里说了一个谎话——我每天都不说谎。
老师接着说,自相矛盾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形式,就是自我否定。
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说我是个撒谎鬼,那么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自我否定的,因为如果我真是个撒谎鬼,那么我说的这句话就是真话了。
在课堂上,老师还让我们一起做了一个练习。
他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我说我总是撒谎,那么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
同学们开始纷纷思考,有的同学觉得这句话应该是真话,因为如果说这句话是假话,那么我就没有总是撒谎了;但也有同学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假话,因为如果这句话是真话,那么我就没有说谎了。
结果老师告诉我们,这句话其实属于自相矛盾,因此既不是真话也不是假话。
最后,老师提醒我们,在写作或者说话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自相矛盾的语言,否则会导致我们的观点和立场不清晰,从而影响到我们的表达效果。
点评:
这篇文章介绍了逻辑谬误中的自相矛盾,通过举例子和练习的形式,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了这个概念。
同时,作者还提醒读者在写作或者说话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自相矛盾的语言,这也是本文的亮点之一。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值得一读。
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教学实录片段: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自相矛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笑话,但是其中包含了一个类似“自相矛盾”的修辞手法。
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相矛盾”吗?学生A:老师,我知道,“自相矛盾”就是自己的话或行为之间相互矛盾。
教师:很好,学生A,你解释得很清楚。
那你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呢?学生A:比如,有个人说自己非常节约,但是每天都买很多东西。
教师:非常棒!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教师朗读课文)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明白课文的意思呢?学生B: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它用一个笑话告诉我们人们有时候会说话和做事不一致,让人不知所措。
教师:非常正确!我们平时常会遇到一些人话里有话,说话和做事不一致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致性。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自相矛盾”。
学生C:老师,课文中最明显的自相矛盾是王老师说自己讲逻辑,但是他自己又犯了逻辑错误。
学生D:老师,我觉得这是为了制造幽默感而特意设置的,让人觉得很好笑。
教师:非常棒!你分析得非常正确。
这些自相矛盾的例子让整个笑话更有趣。
我们知道,幽默感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
学生E:老师,我想起来电视里有一个节目是说各种自相矛盾的事情,也很好笑。
教师:是的,同学E说得很对。
在娱乐节目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自相矛盾的情节,用来娱乐观众。
这就是修辞手法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实录,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自相矛盾”的理解和应用都非常到位。
他们能够准确地解释什么是自相矛盾,并且能够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
在分析课文时,学生们也能够灵活运用这个修辞手法,并且能够察觉到其中的幽默感。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修辞手法,让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同时,我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自相矛盾的例子,从而加深对于这个修辞手法的理解。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自相矛盾》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课前,根据老师得提示将黑板分为左右两个版面,一部分学生用简笔画在左面画了一些矛,另一部分学生在右面各画了一种盾)师:同学们,黑板得左面就是生:矛!师:右面就是生:盾!师:(对着画矛与盾得学生)现在,您们就就是卖矛得与卖盾得,能够夸夸您们矛与盾各有什么用处吗注意:就是夸,不就是一般得介绍。
生:我得矛尖锐无比,能够戳穿任何东西,不买就是要后悔得!生:我得矛天下无双,谁见了我不乖乖让路!所以,要想打胜仗,赶快掏钱买!生:别吹破了吧。
您瞧,我得盾您就不怕您。
所以,要想保性命,抓紧时间买吧!生:我得可厉害了,就就是子弹都穿不透,更不用说您们这些原始性得兵器矛了!生:夸得好!不过,我要告诉大家得就是:我得盾更坚固!哪一位要就是请了我得盾做保镖,哈哈,她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您们说就是不就是师:同学们,她们夸得怎样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有得高声喝彩)师:矛与盾,都就是古代打仗用得兵器。
矛就是用来生:(齐)进攻得!师:盾呢生:(齐)防守得!师:今天我们学习得故事,讲得就是有一个人既夸矛,又夸盾。
故事得题目就就是生:(齐)自相矛盾!二、抓住重点,引读导悟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正确、流利上下功夫)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就是投入。
现在组内读一读,听一听,互相纠错。
如果伙伴有困难,就帮她练一练。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生:(展示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情况,同学评议,教师适当点拨)师:这个楚国人就是怎样来卖自己得矛与盾得呢生:她拿起自己得盾夸口说:我得盾坚固得很,随您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得矛夸口说:我得矛锐利得很,随您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师:您觉得怎样才能读好这段话呢生:我觉得,应该用夸口得语气读。
我来试一试。
师:读得怎样生:不错!她重读了坚固得很锐利得很。
生:重读坚固得很,突出了盾得坚固;重读锐利得很,显示了矛得锐利。
这样读,还显示了这个楚国人得得意忘形。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优秀7篇)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优秀7篇)《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篇一《自相矛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成语故事》中的一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简单,但是故事所阐明的道理非常深刻,对于理性尚处休眠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理解故事的意义,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进而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形象与意义的关系,把情趣与理趣结合起来,让语言和思维共同生长,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得到发展。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
(生疑惑)师:怎么啦?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我说错了。
我重新来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师:又出问题啦?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师:这里也有矛盾,是吗?生:是。
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师:矛是一种兵器,头上用青铜器或铁器做,非常锐利。
盾又是什么呢?生:是防身用的盾牌。
生:现在有的警察也用。
师:是的,防暴警察要用盾牌。
(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到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生:叶公好龙也是自相矛盾。
叶公嘴上说喜欢龙,但是当龙来见他时,它吓得躲了起来。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写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
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师:自事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评点:对于自相矛盾是怎么回事,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以前做过不少前后矛盾的病句修改练习,生活中也常常能听到,或者碰到自相矛盾的情况,从他们课前收集到的大量自相矛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4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4篇)《自相矛盾》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
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不量力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
(演示)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教案
《自相矛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成语故事》中的一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简单,但是故事所阐明的道理非常深刻,对于理性尚处“休眠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理解故事的意义,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进而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形象与意义的关系,把情趣与理趣结合起来,让语言和思维共同生长,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得到发展。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
(生疑惑)
师:怎么啦?
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我说错了。
我重新来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
师:又出问题啦?
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
师:这里也有矛盾,是吗?
生:是。
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
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师:“矛”是一种兵器,头上用青铜器或铁器做,非常锐利。
“盾”又是什么呢?
生:是防身用的盾牌。
生:现在有的警察也用。
师:是的,防暴警察要用盾牌。
(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到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
生:“叶公好龙”也是自相矛盾。
叶公嘴上说喜欢龙,但是当龙来见他时,它吓得躲了起来。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写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
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
……
师:自事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评点:对于“自相矛盾”是怎么回事,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以前做过不少“前后矛盾”的病句修改练习,生活中也常常能听到,或者碰到“自相矛盾”的情况,从他们课前收集到的大量“自相矛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教学中,把交流“自相矛盾”的事例放在课伊始,而把课文的学习当作“寻根”来处理,符合“教学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要求。
教师以“自相矛盾”的话来引出教学内容,引起学生思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出来,教学因此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
二、扣住夸口,理解内容
师:(板书:夸口)“夸口”是什么意思?
生:夸奖自己。
生:骄傲的意思。
……
师:请大家看看“夸”字,“夸”的上面是什么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