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打造城市活力滨河景观的提升设计研究——以金华市王坦溪两岸景观提升改造为例

基于打造城市活力滨河景观的提升设计研究——以金华市王坦溪两岸景观提升改造为例

基于打造城市活力滨河景观的提升设计研究———以金华市王坦溪两岸景观提升改造为例孙纯纯(安徽安天利信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1)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现有城市河道防洪排涝能力亟须提升,结合城市内河生态治理理念,发展滨河水文化,融入水景观,打造活力滨水空间,增强市民游客的参与互动性,成为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滨河景观;活力水岸;景观提升中图分类号:TU98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08-0103-031滨河景观理念滨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2活力滨河景观的提升设计策略2.1优化生态水境通过防洪安全体系、可持续滞蓄区、生态水岸、海绵城市的合理设计,打造回归自然,生物友好型生态绿野的水境空间。

2.2打造活力岸境从不同的人群需求出发,注入文化生态内涵,增加活动体验空间,让河流融入城市生活,打造回归人群,复兴多维活力的魅力场所的岸境空间。

2.3互动多样城境河道流域范围越大,所处区域的城市用地性质越复杂,通过分析流经区域的用地性质,打造回归城市,勾勒有机生长互动新城的城境空间。

3王坦溪的现状与问题3.1地理位置王坦溪流域位于金华市金东区多湖街道辖区内,王坦溪属于东阳江支流,主流河道发源于菱塘水库溢洪道,两条支流分别为大项小溪,王坦小溪。

此次设计流域为王坦溪主流与大项小溪。

设计区域范围北邻义乌江,东至东二环,西抵大堰河街,南达丹溪东路。

占地约合26.5hm2,其中新怡家园段为已建成段,约合4.2hm2。

实际设计面积约合22.3hm2,长约4.5km。

3.2存在问题王坦溪流经区域用地性质,多以居住用地为主,且存在学校用地、行政用地、商业用地。

通过对现状场地的内外交通、植被、园建、驳岸、市政设施、资源的分析,归纳以下3点问题。

3.2.1交通路网“连不上”慢行系统不连通,使人们的社交生活形式单一,通过连接河流与城市,打造多连续的慢行空间,让市民的休息活动融入滨水廊道,激发河道活力,最终打造连通流畅的滨水空间。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目录
1.概述
1.1 背景
1.1.1 城市发展需求
1.1.2 环境保护意识
1.2 目的
1.2.1 提升城市形象
1.2.2 增加居民休闲空间
1.3 意义
1.3.1 促进经济发展
1.3.2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概述
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环境保护和人居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滨水景观设计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居民的休闲空间。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绿地和水系逐渐减少,城市面临着空间紧张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因此,滨水景观设计应运而生,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城市发展需求
滨水景观设计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魅力,吸引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通过打造优美的滨水景观,也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滨水景观设计可以有效保护水资源,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目的
滨水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增加居民的休闲空间。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滨水景观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时,优美的景观也将为周边的商业活动带来更多的人气和商机。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优质的城市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在美丽的滨水景观中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滨水景观设计不仅是城市形象的提升,更是为居民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滨水景观调研报告

滨水景观调研报告

滨水景观调研报告滨水景观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滨水景观是指位于江河湖海等水域边缘,以水景为主要元素,结合绿化、建筑、文化等要素而形成的独特景观。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滨水景观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和内容1.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2. 调研内容:- 滨水景观的发展现状:对不同城市的滨水景观进行调研,了解其发展程度、设计理念等情况。

- 滨水景观的特点:分析滨水景观的特点,包括景观元素、空间布局、功能设置等。

- 滨水景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滨水景观对城市形象、旅游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 滨水景观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调查居民对滨水景观的看法、利用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变等。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滨水景观的发展现状:大部分城市都在加强滨水景观的建设,但在设计理念和执行力上存在一定差距。

2. 滨水景观的特点:滨水景观多以绿化、水景、休闲设施为主要特点,布局以河道或湖泊为主体,设置步行道和观景台等。

3. 滨水景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滨水景观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带动旅游业发展和增加经济收入。

4. 滨水景观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大部分居民对滨水景观持肯定态度,喜欢在其周边进行散步、运动等活动,提高了生活质量。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 调研结论:滨水景观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积极影响,但在设计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2. 建议:- 加强滨水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 提升滨水景观的管理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维护,确保景区的安全和卫生。

-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滨水景观的认知度和利用率。

- 加强与滨水景观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提供更多便民服务。

本次滨水景观调研报告基于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数据,对滨水景观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加强滨水景观规划、管理和宣传的建议,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2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2

案例二:北京朝阳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总结词
生态与功能的结合
详细描述
北京朝阳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注重生态保护和功能完善。设计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和生态驳岸等手段,提 升了滨水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还设置了休闲设施、运动场地和亲水平台,满足了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案例三:广州珠江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总结词
创新设计理念
强化生态修复
促进绿色出行
加强区域合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应不断创新景观设计理念和 方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 合本土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未 来城市发展的滨水空间景观设 计模式。
针对当前城市滨水区普遍存在 的生态退化问题,应加大生态 修复力度。通过植被恢复、湿 地保护等措施,提高滨水区的 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更 加宜居的环境。
感谢观看
人文化设计趋势
历史文化的传承
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 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通过景观元素、公共艺术等方式, 展现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
人性化空间设计
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创造舒 适、安全、便捷的滨水空间,提
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社区参与与互动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滨水空间的规 划、设计和管理,增强景观与市
民之间的互动性和归属感。
多元化设计趋势
01
02
03
多维度设计
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将融 合自然、文化、艺术等多 个维度,呈现出更加丰富 和多元的景观面貌。
创新性设计
鼓励设计师发挥创意,探 索新颖的设计理念和手法, 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 力的滨水空间。
适应性设计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环境 变化,灵活调整和优化景 观设计方案,保持滨水空 间的活力和生命力。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内最为珍贵、最具有生态价值的景观资源之一。

具有独特的景观特色、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是人们休闲娱乐、生活居住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河流治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滨水景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恢复,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策略,使城市滨水景观具有更高的生态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一、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特点城市滨水景观具有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质量和水文环境城市滨水景观的水体、湿地和土壤等环境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

其中,水文环境不仅影响着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存条件,同时也对周边的植被、动物种群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城市滨水景观的土壤质量则对植被生长、碳循环、水文超过和养分循环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2.植被与动物群落城市滨水景观内的植被和动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生物提供了栖息、觅食和交配的场所,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氧气、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服务。

而动物群落则在维持食物链、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3.自然灾害风险由于城市滨水景观与水系紧密相连,其受到洪水、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极大。

因此,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采取合理的防灾和治理措施。

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新建或改造方案、景观元素、自然风险等因素。

具体策略如下:1.生态系统恢复策略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应采用生态系统恢复策略,以恢复和保护城市内的生态系统。

包括重建湿地、增加植被覆盖度、保护鱼类等措施,以及建造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等。

2.景观元素设计策略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景观元素的设计策略,包括景观平台、环保桥梁、生态轴和生态走廊等,以及充分利用城市滨水景观尽量提高人们对生态景观的感知和体验。

滨水景观——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

滨水景观——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

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摘要:城市建设在设计规划滨水风光带景观时,应该综合考量包括文化历史、人情风土和城市地理在内的多方面因素,以便在城市特色风貌展现程度上做到最大限度化。

通过对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情况做出概述,并探讨如何设计规划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再结合具体实例,使整体设计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更为丰富实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规划1 概述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史所谓城市滨水带的定义,是指毗邻海洋、湖泊、河流的特定城市区域,组成部分通常为陆域、水际线和水域。

作为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它的空间特点有方向性强、开放、自然等;它的特征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因素、功能复杂以及较多的公共活动等。

滨水绿地是城市滨水带的一部分,也称河滨绿地,隶属的范畴在城市公共绿地内,通常位于城市河道中间陆地或两侧,是人工仿造并结合,或造景而成的城市绿地景观的一种,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将城市河滨的条状或零碎块状土地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环境达到景观、文化和城市生态的要求。

上世纪中叶,外国的城市滨水带改造开发运动就已经开始了,诸如横滨MM21地区、悉尼达令港、加拿大维多利亚港和巴尔的摩内港的建设和改造等,其获得的成功都是巨大的。

虽然国内较晚才启动滨水带绿地建设项目,不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现,比如武汉、深圳、长沙以及珠海情侣路滨水地带的二次改造,建设浦东滨江大道等等,可以说我国滨水带绿地开发的巨大序幕已经正式拉开了。

2 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规划的方法2.1 突出生态性城市社会人居环境在今天的主要矛盾之一便是其环境的生态性,同时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亟需改善以及强烈意愿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因此城市滨水带绿地作为公共绿地之一,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备受关注。

植物是组成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的主要部分,植被不仅仅是对营造城市生态环境所做弥补的一种手段,同时亦在设计滨水带绿地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摘要: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笔者丰富的规划经验,主要围绕绿地生态、岸线工程生态及建设生态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工作。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生态;岸线工程;规划设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现代旅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改造成为了各国普遍的现象。

滨水区景观生态建设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其景观信息量丰富,一般是城市景色最美的地区,也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

同时,滨水区景观具有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生活、娱乐、休闲的需要,而且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一些可行的规划设计建议,希望对今后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工作有所帮助。

1 滨水区绿地生态问题的规划设计思路滨水区绿地是原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但大部分城市的滨水绿地设计至今大都还是沿用城市人工环境空间的思维和手法,缺乏对于滨水区自然属性以及生态特殊性的考虑:或过于追求形式和工程要求,以简化单调的人工绿化代替河岸自然植被,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生态环境;或往往忽视地方乡土植被,过分追求新奇性和集锦式景观效果,引入大量外来物种,影响了本土水岸植被系统的稳定;或河流湖泊周围甚至水中小岛上,筑建了高大的楼房,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生动植物的生存。

基于生态规划原则,滨水绿地规划应着眼于对河流、道路和绿地的施工及管理中采取各种对策,尽可能将多种动植物的生存地保留下来。

1.1 滨水湿地的保育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自然之肾”之称。

例如汕头牛田洋湿地保护区,就是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湿地,在保护汕头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汕头之“肾”、汕头之“肺”。

滨水景观调研报告

滨水景观调研报告

滨水景观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滨水景观的现状和对市民的影响,以及挖掘滨水景观在城市中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调研方法:
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滨水景观调研。

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得了数据和信息。

调研结果:
1. 滨水景观的现状:
- 城市中存在多个滨水景观,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 部分滨水景观的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存在着污染和乱倒垃圾等问题。

- 一些滨水景观已经得到了开发利用,建设了公园、休闲区等配套设施。

2. 滨水景观对市民的影响:
- 滨水景观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满足了市民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 滨水景观的存在改善了城市的景观质量,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 滨水景观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

3. 滨水景观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 滨水景观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可以开展环保教育和科学研究。

- 滨水景观可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打造城市的特色和形象。

- 滨水景观可以建设更多的休闲娱乐设施,满足市民多样化
的需求。

- 滨水景观的保护和治理需要加强,减少污染源和恢复生态
系统。

结论: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

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滨水景观,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发展滨水景观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滨水景观的品质和吸引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满足市民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要求也逐渐趋于自然。

本次分析了现代城市河道景观的趋势,提出了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点。

1、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趋势
1.1 生态环境得到维系
现代建造的河道景观,在铺装河底时不再完全使用混凝土来完成,河流的走向也不似以往那样僵硬笔直,而是做成有宽、有窄、弯曲、蜿蜒的形态。

还适当的在水中建造小岛,或者制造出一些浅滩和深潭,用这些造型来增添河道的自然美。

在防护和加固河岸时,采用的是生物固坡的方式,能避免使用工程固坡带来的生态破坏,使得人工河流在拥有自然美的同时,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1.2 景观文化底蕴趋于浓厚
作为城市的环境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城市河流不仅对城市风格和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建设。

基于这样的影响,在远景设计研究院做现代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维持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还将河流景观融合到城市的文化氛围中,使设计的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发展、城市的风格特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起来。

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又具有现代化的潮流气息,在带给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又能被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所熏陶。

1.3 天然无污染材料得到大范围应用
传统建筑中的混凝土护坡及护岸结构形式对河道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


统的护坡方式和护岸结构使河道坡面被封闭,这样河道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环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混凝土作业施工的另一个潜在隐患是隔断了雨水的下渗,人为的将河水集中、聚集,破坏了自然的有机循环。

1.4 功能多样性
现在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已不单单拥有供应水源、防洪排涝这些基本的功用,崇尚自然之美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赋予了滨水景观更多的生活美学功用。

如河道两岸的风景走廊,滨水公园的建设及游船码头、亲水岸线、涉水台阶等配套搭建,现代的河道景观功能更加多样,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2、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要点
2.1 合理利用地形
在进行河道的规划与设计时,首先,要求工程师对河流的上下游情况做到充分了解。

一些河流附近散落的局部低洼,要在尽可能保持原状的基础上塑造生动的景观,并与河流连通起来。

其次,设计水体的岸线要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代替僵硬笔直的直线,来体现流水的顺畅柔美。

驳岸和池底要尽可能保持天然状况,并要与地下水连通,这样能使清洁和更新水体的费用大大减少。

最后,可以用卵石和原木加藤本植物来稳固冲刷较强的区域。

2.2 河道护岸形式
在设计城市滨水景观的普通护岸时,要使其外表朴实自然,这样能很好的和周围环境相融合。

在构思护岸的平面形状时,要将舒缓怡人作为出发点,避免小尺寸和小圆弧式的变化,以免破坏河川的美观,也不要为了追求视觉的变化而在护岸平面形状中使用不必要的曲线。

在平面形状的变化上,应该采用大
单位空间变化为主,细微变化为辅的方式,通过处理局部水体使水流形态发生变化,或者培植水生植物和鱼虾等小动物的方式,使景观变化自然得体。

2.3 景观节点和景区的设置
城市河流通常都不会太短,在场地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将一条河流分割成长短不一的数段,并使每一段的主题风格都不尽相同,可以是自然风格的,可以是彰显文化气息的,也可以是反映历史进展的。

用与之相呼应的景观来营造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这样设置出来的景观将是人文与自然融合、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多层级结合,同时,景观的主题应根据场地条件和环境来灵活设计。

2.4 水生植物的选择
一个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应该包含多种水生动植物。

城市河道一般都没有深潭和缓冲带,所以,水生植物不仅为鱼类提供着食物,还为它们提供栖息的场地。

还能通过生态循环起到净化水质、降低水体营养化的作用。

从景观的方面来看,在水中种植各种形态特征和花期不同的水生植物,也符合了人文化水体景观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