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合集下载

适应性滨水景观规划初探——以增江两岸环境景观设计为例

适应性滨水景观规划初探——以增江两岸环境景观设计为例

王其 东 W agQio g 李敏 L Mi n dn i n
摘 要 : 市 内河 构 成 了城 市重 要 的 滨水 景 观 空 间 , 城 对城 市 滨 水景 观 改 造 , 营 造 城 市 景观 环境 的重 点。 增 城 市增 江借 助 是
作 用 。 应 性 城 市 设计 的理 论 特 征 和 影 响 因素 决 定 了 它具 有 以 适 下 几 个 重 要 的 基 本 原 则 : 体 性 原 则 、 续 性 原 则 、 规 模 原 整 延 小
且 快速 发 展 的城 市 而 言 ,无 疑 被 固定 下来 的景 观 难 于跟 上 时 代
质性景观按 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分析模式可分 为斑块 、廊道、 基质三大结构形式从 城市设计理论 角度则 对应 可划分为景观
区域 、 观 轴 、 观 节 点 三 个部 分 。 作 为 非 物 质 性景 观 则 是 以 景 景 而
水 域 景 观 、 渡域 景 观 、 边 陆域 景 观 三 部 分 。 过 周 2滨 水 景观 的适 应 性 城 市 设 计 方 法运 用
适应性城市设计方法由陈纪凯于 2 0 0 4年在其著作《 适应性 城市设计》 一书中提 出, 强调城市空间建设的多样 、 可生长等协调
理念 。 对于 滨水 景观 规划 设计 。 应用 适应 性城 市设 计 方法 , 可 将其
适应 性 滨水 景观 规 划初 探
— —
以增 江 两岸 环境 景 观设 计 为例
La d c p n sa e
T e l nn f a t e aef n a dcp sA CaeSu yo n j n v ra k h a igo Adpi tr o t n sa e: s td f P n vW r L Ze g a gRieb n i

滨水景观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

• 一条滨水绿带仅仅一条线不会给城市带来全面 的美化,通向滨水地带的“通道”应是滨水地带 的延伸。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车 行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 。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 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 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 、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 。
• 2.2 沿水步道与水面的开口处 与水面的开口处是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人与水面 能够近距离接触的地段,从防洪堤到水面之间 跌落的台级和平台能够产生富于变化的空间, 对人具有较强地吸引力。对于开口的提示本身 就要求这部分空间要进行特别的处理,也需要 一定程度的空间放大,从而提高安全性和亲水 性。
• 2.3 沿水步道的转折处 “视线转折的对景往往都是潜在的兴奋点。”
• 在驳岸的处理上可以灵活考虑。根据不 同的地段及使用要求,进行不同类型的 驳岸设计,如自然型驳岸。生态型驳岸 除了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可治洪 补枯,调节水位,增加水体的自净作用 ,同时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 起到重大作用。
• 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在开 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 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 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 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由于 城市滨水区场所意义内容多样,我们可以从生 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 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 色
水体的可接近性
• 亲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与水天之间,徜徉在余 辉之下无疑心旷神怡的大乐事。但很多城市的 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 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 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滨的断面 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 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 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滨水景观——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

滨水景观——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

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摘要:城市建设在设计规划滨水风光带景观时,应该综合考量包括文化历史、人情风土和城市地理在内的多方面因素,以便在城市特色风貌展现程度上做到最大限度化。

通过对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情况做出概述,并探讨如何设计规划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再结合具体实例,使整体设计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更为丰富实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规划1 概述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史所谓城市滨水带的定义,是指毗邻海洋、湖泊、河流的特定城市区域,组成部分通常为陆域、水际线和水域。

作为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它的空间特点有方向性强、开放、自然等;它的特征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因素、功能复杂以及较多的公共活动等。

滨水绿地是城市滨水带的一部分,也称河滨绿地,隶属的范畴在城市公共绿地内,通常位于城市河道中间陆地或两侧,是人工仿造并结合,或造景而成的城市绿地景观的一种,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将城市河滨的条状或零碎块状土地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环境达到景观、文化和城市生态的要求。

上世纪中叶,外国的城市滨水带改造开发运动就已经开始了,诸如横滨MM21地区、悉尼达令港、加拿大维多利亚港和巴尔的摩内港的建设和改造等,其获得的成功都是巨大的。

虽然国内较晚才启动滨水带绿地建设项目,不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现,比如武汉、深圳、长沙以及珠海情侣路滨水地带的二次改造,建设浦东滨江大道等等,可以说我国滨水带绿地开发的巨大序幕已经正式拉开了。

2 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规划的方法2.1 突出生态性城市社会人居环境在今天的主要矛盾之一便是其环境的生态性,同时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亟需改善以及强烈意愿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因此城市滨水带绿地作为公共绿地之一,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备受关注。

植物是组成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的主要部分,植被不仅仅是对营造城市生态环境所做弥补的一种手段,同时亦在设计滨水带绿地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以耒阳市铜锣洲沿河风光带修建陛详细规划为例

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以耒阳市铜锣洲沿河风光带修建陛详细规划为例

区景观规 划的设计 实践起到一定 的参 考作 用。
而使铜锣 洲成 为未阳对外 的一张标 志性名片 。
关键调 :滨水景观 景观规 划 风光带
二 、景观定 位和景观立意
一 、规划 背景与基地概况 耒 阳历史悠久 ,是 农耕文化 的发祥地 ,是一个建制 2200
1、景观 定位 根据对现状条件 和相 关因素 的分析研究 ,将铜锣洲耒水风
滨 水 景 观 带 规 划 设计 实践 研 究
— — 以耒 阳市铜锣 洲沿河风光带修 建 陛详细规划为例
W 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a case study of TongluoZhou area
riversid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Leiyang City as an example
目前 ,基地 内多为农 田和菜 地,中心 环岛处 东西 向有一条 自然园林布局手法 ,体现 自然格局。
35千伏 高压线 穿过 。基地 内现状有少量 自建 民居 ,建筑布置较
“历史 ”:耒 阳人文历史厚重 ,对 岸的青龙塔 与洲头公园正
为随意 自 由,自建房质量较好 ,层 数为 1—5层 。基 地沿未水河 面 相对 ,设计应 充分利用历史 资源 ,让 广大 的市 民能 够在游憩 延 伸 ,未 水河 宽度在 180—250m,常 年水位 在 73.6m 左右 ,河 的 过 程 中领 略 地 方 传 统 文 化 并 聚 合 生 成 时代 新 文 明 。使 风 光
王 文 W ang W en
擅要 :本文耒 阳市铜锣 洲沿河风光带修建性详 细规 划项 目 绿链 、环带相依、公共 主轴 、生态和谐 、环环相连 、人车分流 。根

浅议滨水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设计

浅议滨水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设计
方 法 以及 原 则 上进 行 了一 些探 讨 。
关键词: 城 市景 观 ; 滨 水绿 地 ; 设 计
滨水绿 地对 于城市来说 是难 能可 贵的 ,主要就是 因为 滨水 区的 自 然特征 , 首先由于滨水区域是处于陆地生态和水域生态的交接点 , 因此 具 有典 型的两栖 性 , 受 到两种 生态 系统 的共 同作 用 , 因此 在生 态上会 呈 现出多样性 。另外 , 在对于环境的净化上 , 可以称之为城市之肺 , 不但可 以净化空气,同时对于污水的精华以及水源的涵养和气候的改善都有 着不 可 忽视 的作 用 。滨 水绿地 还为 城市居 民提供 了理想 的观 光娱乐 以 及休 憩 的场所 , 虽然 受 到人 类活 动 的强烈 干 扰 , 但是, 城 市 的滨水 绿 地 仍旧是自然生态的典型。 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城市滨水区域,其改造和开发利用主要还是集 中在防汛以及航运和灌溉上 ,这些基本功能其实并未发挥滨水区域应 有 的特 陛。在这些 开发项 目中大多对 城市水 系进 行取直 ,筑堤 护案 为 主, 而忽视了生态景观以及市民的休闲游玩的需要。所以现在城市规划 中有关滨水绿地的景观建设问题成为了首要问题 ,怎样才能最大程度 的协调 其生态 功能和人类 活动对 自然生态 环境 的影 响 。 1设计 上所遵循 的原则 1 . 1多种功 能兼顾 滨水区域本身就具有着其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在其开发设计上 应当兼顾防洪 、 景观、 生态多种功能。但是由于前些年的无度开发, 使得 工业 以及 生活 污水 严重 的污染 了城 市水系 , 使得 清河 成了臭水沟 。而对 于城市的滨水区域的治理就需要从水质这一根本问题上进行改善, 消 除黑臭现象 , 不但可以对区域生态进行大大的改善, 同时也能够满足滨 水绿地的景观和娱乐休闲功能, 同时提高了城市的形象。 1 - 2以人 为本 滨 水绿 地除 了美 化环 境 , 展 示城 市 风采 , 发 挥其 生态 作用 之外 , 同 时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个亲近 自 然的休闲娱乐场所 ,让城市的居民能 够安逸舒适的与 自 然接触 , 进行健身游玩以及观景等活动 , 增进人与自 然 的关 系 , 拉近 人与人 之间 的距离 。而近些 年 , 经济 发展 的 同时人们 也 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也随之而来 , 滨水 绿地以其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改善气候等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因此 , 对于滨 水绿地 的设计 除了要 以人 为本之外 还应 当生态优先 。这样 既发挥生态效益又兼顾了社会效益 ,才真正的使得滨水区域的设计同 社 会时代 的发展相适 应。发 展不能牺牲 生态环 境 , 因此滨水 绿地 的生态 系统以及其中的生物的栖息等因素也要考虑进去,避免人类的活动对 其 造成失衡 的影响 和破 坏 ,只有保证 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 才能 真正 的提 升 环境质量 。 1 _ 3造景 以植物 为主 滨水区域由于其介于两种生态系统的交接点 ,因此其河岸在 自然 状态下的物种就很丰富并且结构也较为复杂,其生态以及景观功能就 是 通过这 种复 杂的 自 然 群落 实现 的 ,因此 滨水绿 地的设 计和建 设应 当 遵 循其 自然 的地 貌特 征 , 将其 景观通过 适宜 的植物 进行表 现和 构建 , 通 过模拟其原有的河道生态群落的结构,通过适当的树种以及植物种类 营造 多样 的生物 群落结 构 , 使得 格式滨 水绿地 的生 态功能 得 以恢 复 , 从 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作用。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规划设计原则 滨水景观 的设计应该是在原有水边聚落 的模式语言基础之上的在设计过程 , 也就是 迅速拓展 。而使得原有滨水地带成为开发建 种共生设计 的过程 ,即设计 应满足传统与 设的热点地区 ; 另~方面 出于“ 政绩工程 ” 和 现在的共生、 自然与城市的共生、 质文化 的 异 “ 景观整治” 目的 , 些城市也开展 了城 市 共生等等, 的 一 这样才能体现 出多样性 的、 可持续 滨水区 的形象重塑和改造。 性的时代特点 。 所以 , 现代滨水区的规 划设计 我 国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还处在初级 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阶段 ,大多数城市的滨水区开发建设集中在 1自然性原则 . 物质建设层面 上, 主要是对水体本身的整 治、 () 1我们要尊重自然 , 尽量保持 山水的原 滨水绿地和开放空 间的建设 、土地功能的转 貌。 应该维护 自然山水 的格局 , 保护多样化 的
组织 。
二、 国城 市滨 水景观 开发建 我 设 中存 在 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一 些城市滨江沿海地段的规 划治理 ,大大改善 了那些城市的水滨户外活 动环境 。 但是 , 由于我们的起步比较晚和认识 上的局限性 。滨水地区的开发尚处于基础性 阶段 , 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作指导。 水 滨环境 的生态 、 宜人性有待改善 , 规划设计中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 的空 间地 段 , 与河 流 、 指“ 湖泊 、 海洋毗邻 的土地 , 或建 筑、 城镇 临近水体的部分 ” 即城市中陆域与 , 水域接踵的区域 。在这里水 体和陆地 交相辉 映. 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 , 成为特殊 的城 市用地 。 由于水陆交界的优势 , 而使其具有多 样发展的可能性 。滨水区不但可以满足居民 的日常活动 需求 。而且对于平衡城 市生态 系 统, 调节城市小气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用; 它 不仅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而且也 是体现城市精神 , 展示城市文明的窗 口。 现代 城市与河流之间的关 系越来越密切 ,我国的 4 个直辖 市.3 2 个省会城市 , 个 自治区首府 5 城 市中 .3 %的城 市都 与河 流有着 密切 的 9. 8 联系 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推进 ,城市数量 的大 幅度增加, 市规模的扩大, 市居民环境意 城 城 识的加强和业余生活闲暇时间的增 多,以及 “ 以人为本” 价值理念的回归和城市问题 的不 断凸现 , 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 本改变 , 人们 开 始认识到城市滨水地区是一种活着的、可以 利用的资源 ,人们对滨水区看法的转变直接 转化为具体 的开发建设行动。这种 开发建设 活动也带来 了不少问题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 、人口的膨胀 、盲 目开发和滥用 自然资 源 .导致自然环境严重被破坏 污染 、能源匮 乏、 历史文化丧失等严重问题。

国内经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案例集锦

国内经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案例集锦
✓ 滨水优美休闲空间是每个城市的梦想,艾依河正是实现这种梦想的地方。规划通过与传统文化的 结合,打破绿化隔离,拉近亲水距离,形成一个水城交融、展示城市魅力的舞台,将其打造成中 国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轴线,形成银川面向世界的形象窗口与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 在设计中,挖掘地道的“金凤栖水、塞上奇观”文化,通过抽象的手法引申出“折线”与“水波” 形式作为场地造型的基调,创造生态的退台空间,结合城市生态立市,塞上湖城的城市定位,利 用场地空间的落差,打造出一个有序列层次的空间体验界面,形成大气、连贯、视觉冲击力强的 城市景观新形象。
案例3:遂宁联盟河观音文化园
案例3:遂宁联盟河观音文化园
案例3:遂宁联盟河观音文化园
案例3:遂宁联盟河观音文化园
案例3:遂宁联盟河观音文化园
案例4:阆中市李家坝、杨家坝、凌家坝地块概念规划设计
✓ 设计范围 :概念规划设计 ✓8公顷 ✓ 项目性质 :城市规划 ✓ 项目位置 :四川 阆中 ✓ 设计时间 :2012 ✓ 竣工时间 :在建
案例8:成都金堂码头文化公园
案例8:成都金堂码头文化公园
案例8:成都金堂码头文化公园
案例9:泸州两江四岸城市设计
✓ 设计范围 :规划 ✓ 建设单位 :泸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 设计面积 :76.7平方公里 ✓ 项目性质 :城市规划 ✓ 项目位置 :四川 泸州 ✓ 设计时间 :2012
✓ 中国,离不开长江;四川,离不开沱江;泸州,离不开这两江。正是这两江交汇,成就了泸州的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肘江负山,枕带双流”,山、水、城、林相因相借,风光秀丽是泸州的 真实显照。然而,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缺乏战略统筹,城市滨水空间正被滨江快速交通、单调的 水利工程、蔓延的住宅开发所割裂和破坏,公共活力和城市风貌形象渐失。

望海映月—滨水带景观设计

望海映月—滨水带景观设计

望海映月—滨水带景观设计
在滨水带景观设计中,望海映月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欣赏
海景和月亮的理想场所。

这种设计能够融入自然景观,创造一个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的空间,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望海映月滨水带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将人们与大自然紧密连接。

在设计中,可以通
过创造不同层次的观景平台、设置观景廊道、提供休闲设施等方式,使人与海景和月亮能
够更加亲近。

景观中的植物和花卉也可以起到连接人与自然的作用,增强观赏性和宜人
性。

在设计中,可以选择使用低矮的草坪、花圃、浪漫的步道等元素,以打造一个温馨而
舒适的氛围。

适当地设置座椅和遮阳设施,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享受美景,并在其中留下美
好的回忆。

为了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变化性,可以考虑在设计中加入水景元素。

可以设计小型的
喷泉、水池、水景等,给人们带来水的韵律感。

水景也可以给滨水带增添一种动态的氛围,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望海映月滨水带景观设计中,还可以利用环境中存在的特点,如山脉、岛屿等,来营
造一种山和海交融的山水景观。

通过合理地利用自然地形,运用景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
可以将山地、海洋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互补的景观。

望海映月滨水带景观设计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欣赏海景和月亮的场所,还能够为
城市增添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地规划和布局,使滨水带成为一
个具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地方,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情感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摘要:本文结合某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的概况,通过分析归纳对滨水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滨水带的景观生态规划,具创造环境优,更有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带。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1 滨水带景观规划与设计近年来,某河径流量日益减少,在枯水季节几近干涸,只有细细的流水蜿蜒在河床中。

河水水质发黑发臭,河滩已成了杂草丛生,垃圾污染严重之地,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滨水空间成了市民难以接近的场所。

为了加强河道管理,提高防洪能力,同时改善生态能力,增加城市景观水面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决定对其生态环境景观进行综合治理。

1.1规划设计思路某滨水区总体规划全长15.56 km。

一期规划长5500m,水面宽度350~400m。

该项目将河床断面设置为复式河槽,主河槽宽500m,作为主要行洪断面;河槽两侧平均宽约100m,按自然地形整理成一、二级景观平台,大洪水的时候参与行洪。

在主河槽内布设泄洪蓄水渠和泄洪浑水渠,中间由中隔墙隔开。

北侧泄洪蓄水渠为浅槽,渠内修建两道橡胶坝,中小洪水时蓄水,形成一个人工湖。

南侧泄洪浑水渠为深槽,也就是河水的自然河道,主要作用是泄洪排沙。

1.2功能及主题定位在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绿化湖面以上的滩地及岸坡,配套河道北岸公园及广场,使北岸成为湖面与堤岸相结合的休闲游乐区。

南岸堤内以复式断面进行景观建设,与堤外的新区城市景观相衔接,形成两岸为条带、五陵塬为背景、湖面与两岸景观相交融的生态景观区。

2 景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2.1硬质工程严重威胁水系的生态循环滨水区规划建设中挖走了某河底长年积淀下的泥土,以作为将来的湖面和绿化所需。

通过在湖底用硬质的钢筋混凝土做表面,在河堤两岸修筑水泥墙的方式,将人工湖修成了“铜墙铁壁”来积蓄湖水。

建成混凝土修建的驳岸,在参与行洪时使之不易受到洪水的侵蚀破坏,但如果我们仅考虑防洪的要求,把湖用混凝土砌起来,这种驳岸就完全阻断了河道和湖畔植被的自然循环,使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栖息场所,还使陆地植被丧失了生存空间,也破坏了河岸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造成了驳岸区生态失衡,从而将影响到整个城市区域的生态系统。

2.2 亲水驳岸设计景观单一,失去自然风貌由于人工湖是建设在河河道中的,不得不考虑防洪的问题,所以采用的是兼亲水、生态与蓄水防洪功能为一体的复式驳岸,设有亲水平台和滩面平台,供游人休闲游览。

亲水平台高于湖面20cm,人可以直接亲水(图1,2)。

然而实际为防洪修建的混凝土护岸,并没有达到生态驳岸的效果,这种驳岸设计,能让入更容易接触到水,但给人一种单调的、人工化的感觉。

这种做法能立竿见影,使整个河岸景观看上去整洁、美观,但往往忽略了人在河边的感受,谈入看到的是被禁锢在钢筋水泥槽中韵人工湖,亲水岸边几乎没有种植植物,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感,并且驳岸笔直,没有特色可言。

2.3亲水空间景观层次不够丰富按照河滨水区的功能布局将整个滨水区分为游憩观光区、参观区、运动区、步行街、演艺区等等,沿河两岸被定义为生态自然区。

在景观的设计和序列组织中,生态自然区没有根据其所处的不同地段的主题特征和功能来丰富景观环境,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斑块间的功能连接,也就是沿湖的亲水地带作为衔接整个滨水区的纽带,并没有很贴切的衔接起各个景区,使整个滨水区形成完整的景观,只是一条直直的水泥路连通整个滨水区,一排柳树作为行道树,路边的绿化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让在亲水平台沿湖散步的市民和游入感觉不刭景观的变化,缺乏序列空间的转折点和高潮,从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效果。

2.4堤岸植被种植搭配不当,乔本栽植稀少堤岸的绿化带采用了一些不是常规用诈绿带豹植物,如美人梅、粉花绣线菊、侧柏、芍药等,这个比较有特色。

有些绿化地段乔、灌、草的搭配也处理较好。

但是整个滨水区中,太片的草坪、低矮的灌木占的比例比较大,让人的视线没有任何转折,可以直接看到很远的地方,从而降低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多度性。

滨水区中常绿树种不多,从冬季开始,直到第二年的3、4月份,许多光秃秃的树枝,毫无景色可观。

靠近河岸的乔木栽植太稀疏,即使若干年以后,植物长成达到其观赏效果以后,也很难有绿树遮荫的效果。

3 对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与建议城市滨水带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建立城市形象积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求,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又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然而在生态建设治理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所以应该从其中总结出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的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3.1 尊重自然水体,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水体边界,因势而成景的城市滨水区,有助于减小自然灾害,给人类以内然美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一发达国家陆续加大了治理求环境的力度。

德、美、日等国竞相拆除了大量60、70年代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钢筋混凝±护岸,设计结合自然,建设以涵养承体为强的的生态滨水岸、湖池混经成为国际治理河流的一大趋势。

推广生态型驳岸,对增加滨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有较大作用,拒绝目光短浅的盲目防渗带来的巨大生态破坏。

滨水区将河道硬化、粱化,阻止了水的渗漏和地下水的补充。

二期建设时最好是营造或保持河道的天然状态,使多种野生植物自然生长,让水生生物与岸边的植物等形成天然的生态环境。

具体来讲,必须减少水泥、混凝土等硬质材料的使用,采用自然式的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有许多形式,其共同的的特征是模仿自然河岸具有的“可渗透性”特点,可充分保持河岸与河滨水体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符合工程要求的稳定性和强度。

更重要的是,生态驳岸的多孔性和丰富的形式,使岸栖生物具有了适宜的栖息条件,从而人工营造湿地水生植物群落,进而为培育较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改善滨水区景观、恢复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流域及其滨水区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我净化能力,并且自然河道是曲折多变的水岸湿地,更加有利减缓水流速度,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因此,驳岸不宜采用笔直的线型,容易造成景观的单调死板,同时又缩短了亲水界面的长度,建议驳岸设计依地势多做“曲折”,增加观赏性和浏览性;将图4中的钢筋混凝主护岸改成柔性的生态护岸(图3),还自然以本来面貌,恢复它的生态系统,才能称为真正兼亲水、生态和防洪为一体的驳岸。

3.2创造立体的景观视点和丰富多样的亲水空间滨水带规划设计应考虑人们回归自然、亲水的愿望,满足人们的活动及精神需要。

在景观布局上除了要与整个城市的景观和谐,还要在纵向、横向、竖向上具有丰富的层次感,相互穿插,给市民和游人多方位、充足的观景视点。

景观的视点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也是可以呈静态的和动态的。

其中静态的观最点如亲水平台、休闲步道、林间小路和路边的座椅等;动态观景点如游览车和船等,都可以让人多方位的感受湖滨景色。

充分利用台地、坡地或景观建筑营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

滨水区的亲水空间塑造应根据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以及自然生态的连续性,结合不同的区位和规模,布置多样、多功能、多层次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体现不同层次及兴趣爱好的市民的需求,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闯。

3.3注重保护地方特色朔历史文脉城市的滨水区域隐含着的丰富历史文化痕迹,对增加滨水区的景观特色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规划中设计主题应与城市整体文化特色定位相协调,注意尊重地域特点,保护和发掘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动,塑造城市新的形象。

结合城市的传统特色,扬长避短,保护和营造风格独具的水文化。

创造具有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城市滨水空间,使城市静历史记忆得以延续。

3.4形成交通便利,与整个城市有机地结合的开放空间开放的滨水区,一定要有便利的交通可达性,应该完善滨水区和周边的交通网络。

城市滨水空间通向其它区域的通道,应是滨水景观带的延伸。

线性公园绿地、城市广场、步道及车行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景观联系通道。

滨水区也应该注意邻水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丰富滨水区的空间布局,使滨水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形成视线走廊,相互渗透,并在适当位置布置观景场所,设计最佳观景点。

在城市的重要地点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等适当的进行节点处理,使城市水系空间向整个城市扩散。

还可以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使滨水区与其他城市生态元素共同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

这些无疑会增滨水空间的可接近性,是形成开放的水系空间的有效手段。

3.5合理搭配堤岸植被种植,形成富有乡土特色的生态空间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同的特色,植物的种植就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特点和品位,所以在植物种植上不能干篇一律,模仿南方城市或盲目寻求“大面积、大手法”,这样就无法凸显出这个城市自身的特点。

在某滨水区二期建设时应该多种植乡土植物,以突出本地的特色。

植物群落应以乔木为主,充分考虑夏季对树荫的需求。

植物种植群落应考虑在竖向上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空间结构,体现出多层次、多厚度、多色彩的人工种植群落。

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应遵循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既能在近期满足一定的景观需求,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

注重沿河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多种植常绿树种,并适当的采用耐阴的开花地被植物,提高地被层的景观质量。

通过植物群落的种植配置和寓意,反映城市的悠久历史与文化。

4 结语一个城市的河流,是整个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所在,并且还担负着防洪等多项功能。

在人类越来越关注水治理和环境的今天,河流的治理在城市建设中也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开发城市滨水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和改善人居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我们在开发中,更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使河流、景观、人文有机地结合,河流治理与景观规划相互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利益的共赢。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