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复习题

地震复习题1.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形成唐家山特大偃塞湖,经党和政府的努力,终于消除这一巨大隐患,唐家山偃塞湖形成的原因不是()A.地震诱发B.滑坡C.地形破碎、坡度大D.河流侵蚀【答案】 D2.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与成因组合,正确的是()A.台湾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会处B.燕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会处C.秦岭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会处D.天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会处【答案】 A3.青藏高原曾发生地震的下列地区中,距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较近的是()A.牦牛坡(34.2°N,86.5°E) B.墨竹工卡(29.6°N,92.2°E)C.察雅(30.6°N,98.1°E) D.甘孜(31.6°N,99.9°E)【答案】 B4.1999年上海有人传言说8月31日晚有地震发生,此传言不可信的原因是()A.上海不在地震带上,不是地震的多发区B.1999年不是地震的多发年C.上海是平原地区,不可能发生地震D.地震预报还不能准确到这种程度【答案】 D5.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发生一地震(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靠近板块的生长边界②靠近板块的消亡边界③震区两侧地壳发生张裂④震区两侧地壳发生挤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一个记者报道:凌晨3点10分,一个沉闷的声音突然响起,从窗外望去地平线上有耀眼的光出现。
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很多人来不及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
据此回答6~7题。
6.该现象预示着发生的地质灾害是()A.泥石流B.地震C.火山喷发D.滑坡【答案】 B7.此类灾害()A.主要发生在海洋边缘地带B.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C.此类灾害一般多发生在暴雨集中的季节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加强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答案】 B8.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A.台湾地震带B.东南沿海地震带C.燕山地震带D.秦岭地震带【答案】 A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震级高达里氏9.0级的大地震,被列为百年以来的第五大地震。
(完整版)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资料数字办理复习题一、名词解说( 20 分)1、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有关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快度谱。
2、反滤波又称反褶积,是指为提升纵向分辨率,去掉大地滤波器的作用,把持续几十至100ms 的地震子波b(t)压缩成本来的震源脉冲形式,地震记录变为反应反射系数序列的窄脉冲组合。
3、地震资料数字办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处震勘探所获取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良,以期获取高质量的、靠谱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说供给靠谱的依照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4、数字滤波数字滤波就是指用数学运算的方式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滤波。
对失散化后的信号进行滤波,输入、输出都是失散数据。
5、水平叠加将不一样接收点遇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一样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订叠加起来。
6、叠加快度在一般状况下,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相同的式子来表示: t2=t 2+x2 /V 2,此中, V就是叠加快度。
0αα7、静校订把因为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惹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订,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说地下的结构状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订。
8、动校订除去因为接受点偏离炮点所惹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订。
9、假频一个连续信号用过大的采样获取的失散序列实质上含有连续信号中高频成分的贡献。
这些高频成分折叠到失散时间序列中较低的频次。
这类现象是由连续信号采样不足惹起的,称作假频。
10、亮点技术所谓“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地震反射剖面上因为地下油气藏存在所惹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加强的“点” 。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异样,同时也利用反射波的极性反转、水昭雪射的出现、速度的降低及汲取系数的增大等一系列亮点表记综合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从而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技术。
11、有关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相像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
12、自有关表示波形自己在不一样相对时移值时的有关程度。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总分40分)1、“陆相生油”理论是由李四光先生提出来的(×)。
2、1951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支石油地震勘探队(√)。
3、GeoEast是法国CGG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软件(×)。
4、费马原理认为地震波走的是最短距离路径(×)。
5 、地震信号的视周期越大,主频就越低(√)。
6、剪切模量定义为体积应力与体积应变之比(×)。
7、实际采集的地震记录中观察不到零相位子波(×)。
8、地震反射波振幅有强有弱只是地下构造造成的(×)。
9、地震垂直分辨率主要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有关(×)。
10、地震检波器组合提高了信噪比,但降低了地震分辨率(√)。
11、地震测线上激发点与炮检距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12、地震反褶积只能用于提高地震分辨率(×)。
13、可以证明,地震均方根速度大于等于平均速度(√)。
14、地震水平叠加处理后,地震剖面上的绕射波得到了收敛(×)。
15、198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
16、马在田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地震勘探工作(×)。
17、地震叠加速度分析是在地震水平叠加以后进行的(×)。
18、地震动校正的“动”主要体现在动校正量随着炮间距和传播时间等因素变化(√)。
19、利用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不整一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一,可以划地震层序(√)。
20、地震反射波层位和地下地层界面是一一对应的(×)。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总分28分)21、地震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A)A、弹性差异B、磁性差异C、电性差异D、密度差异22、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是何时成立的(A)A、1930B、1940C、1950D、196023、CDP技术是哪位地球物理学家发明?(A)A、梅恩B、卡切尔C、费森登D、明特罗普24、地震波大概在以下哪个频率范围之内是正常的?(A)A、3Hz-130HzB、5000Hz-10000HzC、1KHz-20KHzD、 1MHz-100MHz25、哪位科学家首先提出了纵波和横波的概念?(B)A、牛顿B、泊松C、瑞利D、胡克26、某一水平地层界面产生折射波的主要条件是(C)A、地层界面下伏介质速度小于上覆介质速度B、地层界面上下有波阻抗差异C、地层界面下伏介质速度大于上覆介质速度D、地层界面上下有密度差异27、地震褶积模型是由哪位地球物理学家首先提出的?(B)A、梅恩B、Enders RobinsonC、卡切尔D、费马28、一个水平界均匀介质情况下共中心点记录的时距曲线方程是(A)A、双曲线B、抛物线C、直线D、折线29、以下哪个英文缩写指的是垂直地震剖面(A)A、VSPB、RVSPC、SWDD、LWD30、以下哪个不是地震预处理的内容?(A)A、动校正B、数据加载C、数据解编D、观测系统定义31、以下哪个不是地震数据的记录格式?(A)A、LasB、SEG-2C、SEG-2D、SEG-D32、地震数字滤波处理的目的是(B)A、提高分辨率B、提高信噪比C、速度分析D、提取子波33、地震地层学出现在什么年代(A)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0世纪80年代34、直接烃类指示“DHI”是什么英文的缩写 (2分)A、Direct Hydrocarbon IndicatorB、Direct Hydrocarbon InterpretationC、Direct Hydrocarbon IndexD、Direct Hydrophone Indicator35、地震偏移处理主要目的是(B)A、提高信噪比B、提高分辨率C、提高速度精度D、降低处理成本36、以下哪个是地震资料处理软件?(C)A、检波器B、可控震源C、GeoEastD、空气枪37、地震横波可以在哪种介质中传播(C)A、空气枪B、石油C、碳酸盐岩D、空气38、A VO指的是(B)A、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变化B、地震反射波振幅随频率变化C、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相位变化D、地震反射波振幅随波形变化39、A,B,C是什么地震干扰波?(A)A、声波B、面波C、多次波D、绕射波40、下面地震剖面中的断层是(A)A、正断层B、逆断层C、背斜D、向斜三、多选题(每小题3分,总分30分)41、地震波垂直入射情况下,产生反射波的主要条件是(B D)A、反射界面上下有温度差异B、反射界面上下有弹性差异C、反射界面上下有压力差异D、反射界面上下有波阻抗差异42、测量地震平均速度的方法主要有(A C)A、地震测井B、静校正C、声波测井D、密度测井43、制作影响合成地震记录质量的主要因素有(A B D)A、测井资料质量B、子波的频率C、自然伽玛测井D、地震子波类型44、地震多次波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种(A B C)A、全程多次波B、短程多次波C、微曲多次波D、点绕射波45、问题39 多选 (3分) (A C D)在地震反射波记录上,地震面波干扰的主要特征A、能量强B、速度高C、频散D、低频46、海上地震勘探与陆上的最大差别在于(B C D)A、没有干扰波B、使用空气枪震源C、使用拖揽D、在船上施工47、地震勘探对震源的基本要求是(A B C DE)A、能量足B、频带宽C、噪音小D、一致性好E、健康安全与环保48、陆上地震可控震源适合于哪些地区进行地震波激发?(A B D)A、城市B、沙漠C、沼泽D、极地49、以下哪些说法是相同的意思(A B C)A、NMOB、正常时差C、动校正量D、DMO50、求取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主要方法有(B C)A、滤波B、浅层折射法C、微地震测井D、地震偏移(第1周)第1章石油勘探概论第一章石油勘探概论单元测验问题1 单选 (2分)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是哪个缩写词?AAPG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PE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CGS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问题2 单选 (2分)地震勘探的英文是以下哪一个?seismic exploration geophysics exploration earthquake exploration exploration seismology 问题3 单选 (2分)地震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磁性差异问题4 单选 (2分)电法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磁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问题5 单选 (2分)磁法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磁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问题6 单选 (2分)重力勘探主要依据地下岩石的电性差异弹性差异密度差异磁性差异问题7 单选 (2分)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是何时成立的?1930年1940年1950年1960年问题8 单选 (2分)CDP技术是哪位地球物理学家发明?梅恩卡切尔费森登卢德格尔·明特罗普问题9 单选 (2分)中国第一支石油地震勘探队成立于1921年1939年1945年1951年问题10 单选 (2分)以下哪个不是地球物理勘探公司BGP中国东方地球物理公司CGG法国地球物理总公司SPE是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WGC美国西方地球物理公司。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围绕以下三方面工作:1、提高信噪比;2、提高分辨率;3、提高保真度。
一、提高信噪比的处理1、原理利用噪声和信号在时间、空间、频率和其他变换域中的分布差异,设计滤波因子,将噪声进行压制。
2、处理顺序提高信噪比包含消除噪声和增强信号两部分内容。
消除噪声一般在叠前的各种道集上进行,主要针对规则干扰如多次波和面波等,增强信号一般在叠后剖面上进行,主要针对随机噪声。
3、随机噪声是指没有固定的频率、时间、方向的振幅扰动和震动,其成因大致是来自环境因素、次生因素和仪器因素,其中次生干扰的强度与激发能量有关。
随机噪声在记录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波形或脉冲,在频率上分布宽而不定,在空间上没有确定的视速度。
随机噪声的随机性与道间距有关,如果道间距减小到一定程度,许多随机噪声表现出道间的相干性,当道距大于随机噪声的相干半径才表现出随机性。
4、一维滤波器(伪门、Gibbs现象)频率滤波器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频率分布上的差异而设计时域或频域一维滤波算子。
它压制通放带以外的频率成分,保留通放带以内的频率成分。
Gibbs现象是由于频率域的不连续或截断误差引起的,通放带和压制带之间设置过渡带可克服此现象,设计滤波器就是控制过度带的形状和宽度。
5、二维滤波器二维滤波是根据有效信号和相干噪声在视速度分布上的差异,来压制噪声或增强信号。
通常用来压制低视速度相干噪声,在f-k平面上占据低频高波数区域。
二维滤波比较容易产生蚯蚓化现象,而且混波相现象明显,在空间采样条件不满足或陡倾角的情况下受到空间假频的影响,一般常用于压制一些规则干扰,如面波和多次波等。
6、频率-波数域二维滤波实现步骤:(1)把时间和空间窗口里的数据变换到f-k域;(2)在f-k域,通过外科切除,按径向扇形划分压制区C(乘振幅置零)、过渡区S(乘振幅置0至1变化)、通放区P (乘振幅置1) ;(3)从f-k域反变换到t-x域。
8、数字滤波有两个特殊性质:(1)数字滤波由于时域离散化会带来伪门现象,(2)由于频域截断会造成吉卜斯现象。
地震复习——精选推荐

第二章1. 选择题(1)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转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A .抛物线B .高次曲线C .双曲线D .直线(2)在)1()(0z V z V β+=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 ,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max z 应为:A .max z <HB .max z =0sin 1αβ B .max z =⎪⎪⎭⎫ ⎝⎛-0sin 11α C .max z ≥H(3)当地面和地下反射介质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A .界面速度B .波传播的真速度C .无穷大D .零(4)相同激发点,同一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沿界面倾向方向观测)的极小点与反射波时距曲面极小点:A .在界面下倾方向重合B .在激发点处重合C .在界面上倾方向不重合D .在界面上倾方向重合(5)激发点位于断点在地面的投影点处时,所观测的相同深度界面上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A .仅在激发点处相同B .处处相同C .没有一处相同D .在远观测点处相同(6)如果地震波以临界角i 入射到倾角为ϕ的折射界面时,在地面上观测到该界面的折射波,需满足:A .i +ϕ >90B .i +ϕ <90C .i +ϕ =90D .任何情况2.判断下列说法对否?并说明理由。
(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面界面,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
(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换而变化。
(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方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重合。
(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
(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状。
3.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从波动方程过渡到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的适用条件为何?(2)反射波时距曲线有哪些特点?(3)试说明速度随深度呈线性变化的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波前面的传播特点。
防震减灾知识测试题及其答案

防震减灾知识测试题及其答案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上地壳中发生的震动现象。
地壳中的岩石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发生破裂释放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2. 什么是地震的震级和震源?地震的震级是用于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常用的是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震级越高,地震的能量越大。
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通常是地壳中的断层带或破裂面。
3. 地震的破坏因素有哪些?地震的破坏因素包括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位置、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地基的稳定性等。
4. 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是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基本原则包括预防、减轻和恢复三个方面。
5. 防震减灾的措施有哪些?防震减灾的措施包括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加固和改造、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公众的地震教育和安全意识提高等。
6. 地震应急避险措施有哪些?地震应急避险措施包括室内和室外的避震方法。
室内避震方法包括躲避到坚固的桌子、床下、门框等避难点,保护头部和颈部。
室外避震方法包括远离高大建筑物和危险物品,躲避到开阔地带等。
7. 如何进行地震安全教育?地震安全教育包括普及地震知识、研究地震应急避险技能和培养地震安全意识等。
可以通过举办地震安全讲座、开展地震演和推广地震安全手册等方式进行地震安全教育。
8. 地震预警系统是什么?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发出地震警报的系统。
它可以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提供给人们逃生避险的宝贵时间。
9.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后的救援工作?地震灾害后的救援工作包括搜救被困人员、提供紧急救护、恢复基础设施、提供生活救助等。
应当建立完善的地震救援体系,提前做好灾后救援的准备工作,并与相关机构进行协调合作。
10. 如何评估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地震灾害的损失可以通过统计受灾人口和房屋损坏情况、估算经济损失、分析社会影响等方式进行。
成都理工大学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及解释复习资料及答案

1----断层在时间剖面的特征标志1)标准层反射同相轴发生错断,是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基本形式。
2)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断层下降盘地层加厚,上升盘地层变薄。
3)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作用所致。
4)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
5)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准。
2----伪门条件及消除方法滤波处理的是离散信号,由付氏变换的特性可知:离散函数的频谱是一个周期函数,其周期为1/△,即有:DFT(h(n))=H(k)=H(k+1/Δ)则通频带以1/△为周期重复出现,若称第一个门为“正门”,则其它的门为“伪门”。
②克服的方法:a)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使伪门出现在干扰波频率范围之外,一般采样间隔△取得越小,伪门处于频率越高的地方,离正门越远,b) 在离散采样之前让信号通过“去假频”滤波器,滤掉高频成分。
3--反滤波原理及影响因素地震记录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与地震子波b(t)的褶积,x(t)=r(t)*b(t),b(t)就相当地层滤波因子。
为提高分辨率,可设计一个反滤波器,设反滤波因子为a(t),并要求a(t)与b(t)满足a(t)* b(t)=(t),用a(t)对地震记录x(t)反滤波x(t)* a(t)= r(t)*b(t) * a(t)= r(t)* (t)= r(t),其结果为反射系数序列,即为反射波的基本原理。
影响因素:1)各种反滤波方法都必须有若干假设条件;2)反射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问题;3)噪声干扰的影响;4)原始地震资料的质量问题。
4----.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①把地下地质界面看成具有爆炸性的爆炸源。
②爆炸源的形状、位置与地质界面一致。
③爆炸源产生的波的能量、极性与地质界面反射系的大小、正负对应。
④并假定当t=0时,所有爆炸源同时起爆,沿界面法线方向发射上行波到达地面观测点。
地震部分复习题及答案2

波的振动图形
波剖面图
5、傅立叶变换的物理意义?P20 答:
任何一个非周期振动由无限多个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谐和振动叠加而成。每一个频率
第二类是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主要包括: (1)地震波的能量与球面扩散。 A2 ∝ r1 ,说明波的振幅与波的传播距离成反比。
A1 r2
(2)波的吸收衰减。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波的振幅A随传播距离r 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衰
减,即 A = A0e−αr 。其中 A0 为初始振幅, α 为吸收系数,用单位波长衰减的分贝数表示。
⎫ ⎪⎪
⎬
ATP
=1−
ARP
=
2ρ1VP1 ⎪ ρ 2VP2 + ρ1VP1 ⎪⎭
①
第一个方程表明在平面波垂直入射时,不存在转换横波,因为此时转换波的反射系数
ARS 和透射系数 ATS 均为零;第二个方程说明,欲使反射波强度不为零的条件是:
-4-
ρ 2VP2 − ρ1VP1 ≠ 0 或 ρ1VP1 ≠ ρ 2VP2 ②
大地滤波作用对波形的改造图 9、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及视速度定理的内容?
答:惠更斯原理表明,在弹性介质中,可以把已知 t 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看作从该时 刻产生子波的新点震源,在经过 ∆t 时间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原波到 t +∆t时刻新的波
-3-
前。应用惠更斯原理可以说明波的反射、折射和绕射现象。 惠更斯原理示意图
物探的应用总要受到一定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的限制,这主要是指: (1)探测对象与周围岩石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可以探测到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或物质 分布的不均匀; (2)探测对象要有一定的规模,且埋藏不太深,足以产生仪器可以发现和圈定的地球物 理异常; (3)各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场,相对于异常应足够微弱,或具有不同的特征,以便能 够予以分辨或消除。 若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很难通过观测发现探测对象的存在。 多解性: 对同一个地球物理异常的解释可以有互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叫做物探异常的 多解性。造成多解性的原因很多,有数学解的不稳定性、观测误差、干扰因素等。但最根本 的原因还是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所带来的观测数据中“信息量”的不足,这些问题目前还没 有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所限,物探取得的成果实质上都是一定条件下 的某种推论,推论和实际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差异。 4、工程与环境物探的特点? 答:工程及环境物探通常有以下特点: (1)大部分的对象是浅、小的物体,探查深度从几十厘米到几十米,要求探查的分辨 率高、定量解释精度高; (2)不仅要求搞清探查对象的分布规律,还往往要求查明单个对象(如溶洞)的空间 位置; (3)与工程及环境地质工作结合紧密,探查资料往往用于设计或施工,时间上衔接紧, 这常使得探测结论能及时得到验证和反馈,对工作结论要求高; (4)探查对象复杂。浅小的物体规律复杂,近地表的地质条件和物性也不均匀,沿水 平方向和铅垂方向的各向异性严重,甚至物性参数出现连续渐变的情况。给资料的定性定量 解释带来许多困难。 第一篇 地震勘探 一、地震波动力学 1、何为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 答: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 另一是波传播中它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规律,称为动力学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20分)1、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
2、反滤波又称反褶积,是指为提高纵向分辨率,去掉大地滤波器的作用,把延续几十至100ms 的地震子波b(t)压缩成原来的震源脉冲形式,地震记录变成反映反射系数序列的窄脉冲组合。
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4、数字滤波数字滤波就是指用数学运算的方式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数据。
5、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受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叠加起来。
6、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同样的式子来表示:t2=t02+x2/Vα2,其中,Vα就是叠加速度。
7、静校正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8、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9、假频一个连续信号用过大的采样得到的离散序列实际上含有连续信号中高频成分的贡献。
这些高频成分折叠到离散时间序列中较低的频率。
这种现象是由连续信号采样不足引起的,称作假频。
10、亮点技术所谓“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异常,同时也利用反射波的极性反转、水平反射的出现、速度的降低及吸收系数的增大等一系列亮点标识综合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进而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技术。
11、相关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
12、自相关表示波形本身在不同相对时移值时的相关程度。
(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13、环境噪音由自然条件或环境(如风吹草动、工业交流电的干扰等)造成的对地震波有效信号的干扰。
14、有效信号野外地震工作想要得到的含有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信号。
15、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在数值上等于最大位移的大小。
16、共中心点在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的记录中具有公共炮检的中点。
(野外采用多次覆盖工作方法时,如界面水平,则每次都能接受来自界面上同一点的反射。
该点在地面上的投影称为共中心点。
)17、共深度点地下界面水平时,在共中心点下方的点,界面倾斜时无共深度点。
18、反褶积同2反滤波19、解编地震数据是按各道同一时刻的样点值成列排放的,解编就是将数据重排成行。
20、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地间断点(如断层、地层尖灭点或地层不整合面的凸起点)时,按照惠更斯原理,在这些凸起点上会形成新的震源,产生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叫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21、偏移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反射点位总是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的,这种现象就叫做偏移。
22、多次波在界面之间来回传播的波,主要分为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和折射-反射波。
三种基本类型。
23、切除对记录中不希望保留的部分进行充零处理。
包括初至切除和动校正拉伸切除25、剩余静校正由于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在横向上的变化,使野外表层参数不精确,导致野外静校正后,爆炸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还残存着或正或负的误差,即剩余静校正量,对其误差进行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
26、波动方程描述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微分方程。
27、地震信号震源激发后,有检波器接收到的反映地下情况的信息。
28、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做双曲线,求出的速度。
29、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数字频率滤波的有限性造成的频率特性曲线的波动。
)30、伪门效应对滤波因子离散化采样造成。
在原来门外两侧周期性重复出现许多侧门,称伪门。
31、AVO 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
32、DMO 倾斜时差校正。
33、增益扩大地震信号的过程叫做增益。
34、道平衡是指在不同或同一地震记录道建立振幅平衡。
35、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 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
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 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36、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37、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38、最大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 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内,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后部,则b n是最大相位的。
39、最小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 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外,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前部,则b n是最小相位的。
40、混合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 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内、外都有,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中部,则b n是混合相位的。
41、零相位相位谱为零的信号是零相位的。
42、反射波当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不同时,波在界面处会发生反射,形成反射波。
43、面波沿地层分界面传播横波,且只有在界面附近的薄层中才有适当强度的波称为面波。
44、折射波滑行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
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
45、直达波从震源出发沿测线传播直接到达检波点的波。
反射系数:反射振幅与入射振幅的比值。
模拟记录:把地面振动情况,以模拟的方式录制在磁带上。
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数字记录:在野外记录的是地震波振幅的离散值,而不是记录连续波形。
球面波:所有的波面都是球面的波。
(将中文译成专业英语)(10分)1、地球物理勘探geophysical prospecting/exploration2、地震反射法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3、地震波传播seismic wave propagation4、吸收/衰减系数absorption/attenuation coefficient5、波阻抗acoustic impedance6、数字记录digital recording7、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8、带通滤波器bandpass filter9、观测系统layout/geometry10、应用地球物理学applied geophysics11、亮点技术bright spot technique 12、面波surface wave13、反射系数reflection coefficient 14、临界角critical angle15、绕射波diffracted wave 16、反射界面reflector,reflecting interface 18、正常时差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19、频率域frequency domain 20、自相关函数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21、直达波direct wave22、时距曲线time-distance curve 23、瞬时速度instantaneous velocity 24、均方根速度root-mean-square velocity 25、合成地震记录synthetic seismogram 26、同相轴event/lineups 27、地震解释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28、风化带weathering zone 29、叠加stack30、地震资料处理seismic data processing 31、折叠频率Nyquist frequency 32、真振幅恢复true amplitude recovery 33、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 34、脉冲响应impulse response 35、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36、层速度interval velocity 38、反褶积deconvolution39、高程校正elevation correction 40、偏移migration41、时间剖面time profile/section 42、频散波dispersion wave44、虚反射 ghost 45、地震剖面 seismic profiling 46、圈闭 trap47、调谐效应 tuning effect 48、盲区 shadow zone 49、层间多次波 interbed multiples 50、初至时间 first break/arrival time51、横向分辨率 transverse resolution 52、假频 alias frequency53、垂直叠加 vertical stack 54、随机干扰 random noise55、剩余静校正 residual statics corrections 56、零偏移距剖面 zero-offset section58、测井曲线 borehole log 59、速度测量 velocity measurement60、共角度叠加 constant-angle stack 61、偏移孔径 migration aperture二、 简答题(56分)1、 什么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包括哪些内容?1.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2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输入→定义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废炮道、预滤波、反褶积)→野外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叠加→偏移→显示(2分)。
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有:预处理、登录道头、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增益恢复、设计野外观测系统、实行野外静校正、还可以进行频谱分析、速度分析、水平叠加等(2分)。
2、 什么是速度谱?它有几种方式?速度谱资料用在哪些方面?2. 速度谱:速度V 与反射时间to 关系的图形。
包括叠加速度谱和相关速度谱;(3分)主要应用:(1)确定叠加速度;(2)用于检查叠加剖面的正确性(3)识别多次波(4)求地层的层速度(5)制作等速度剖面。
(3分)3、 什么是叠加速度?叠加速度在不同地层模型时的含义?3. 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同样的式子来表示:t 2=t 02+x 2/V α2,其中,V α就是叠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