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3.3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湘教版选修6

〖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成分的多样性, 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保护植被的措施。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破坏(1)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2)后果: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1)发展生态农业①加强政策引导。
②加强农村住区建设。
③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①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管理。
②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1)作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①建立动物园、植物园。
②建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
一、判断题1.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
( )2.农村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 )3.就地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 )4.在小流域内,对可以不退耕还林的山区农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
( ) 5.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当时的16.5%提高到18.2%。
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有(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
从题干中关键词“提高”分析。
营造防护林体系及实施退耕还林能提高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砍伐。
7.下列改善我国森林资源现状的做法中,合理的有( )①在青藏高原地区营造用材林②在塔里木盆地兴建薪炭林③在江南丘陵地区种植经济林④在城郊营造生态林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C。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学案湘教版选修6word版本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考点精讲】一、草地退化1. 草地的特点:天然草地的分布----降水不够丰沛的地带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2. 概念区分:(1)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
——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2)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5)草甸: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3. 载畜量:(1)载畜量是指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2)欧洲载畜量高的原因①自然原因a.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b. 地形:地形平坦有广阔的平原。
②人为原因a. 市场: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
b. 科技发达: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
因此,欧洲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
4. 草地退化的原因及表现:二、草地的保护半干旱地区牧场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荒漠化过程的开始阶段,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典型精析】例题1 读西欧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示意图(1)A 阶段农业生产以________________业为主,B 阶段农业生产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C 阶段则以______________业为主。
(2)西欧人称牧草为“绿色金子”,我国西部人称牧草为“天然蓄水池”,可见种植牧草越来越受重视,试比较我国西部畜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差异:①西欧的牧草大部分分布在___________气候区,这种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很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认识保护植被的举措。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举措。
一、保护植被,防备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损坏(1)原由: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2)结果: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举措(1)发展生态农业①增强政策指引。
②增强乡村住区建设。
③增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增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①增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备建设的环境管理。
②落实水土保持工程举措,恢复植被。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1)作用: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1)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法是成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①成立动物园、植物园。
②成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
一、判断题1.生态柔弱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域。
()2.乡村能源构造不合理是造成植被损坏的重要原由之一。
()3.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法是成立自然保护区。
()4.在小流域内,对能够不退耕还林的山区农田,要鼎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
() 5.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计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为了改良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丛林覆盖率从当时的16.5%提升到 18.2%。
以下举措中,能迅速有效提升丛林覆盖率的有()①持续创造防备林系统②实行退耕还林工程③增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选 A。
从题干中要点词“提升”剖析。
创造防备林系统及实行退耕还林能提升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丛林的保护举措,能够减少对丛林的损坏、砍伐。
7.以下改良我国丛林资源现状的做法中,合理的有()①在青藏高原地域创造用材林②在塔里木盆地兴建薪炭林③在江南丘陵地域栽种经济林④在城郊创造生态林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分析:选 C。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2021年整理)

2018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课标要求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1.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措施及其作用.2.从濒危生物的灭绝入手,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新课导入建议由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的目的导入新课-—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
识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措施,能够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2.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
识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区别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异同。
能具体说明某一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及作用.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发展生态农业(1)理论指导:生态学。
(2)生产过程: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
(3)目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优质。
(4)要求: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1)原因:矿产资源开发、铁路及公路建设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2)要求错误!1.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给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提示】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降水,减小风速等.保护生物多样性1。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保护植被的措施。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破坏(1)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2)后果: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2.保护植被的措施(1)发展生态农业①加强政策引导。
②加强农村住区建设。
③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①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管理。
②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1)作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现状: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①建立动物园、植物园。
②建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
一、判断题1.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
( )2.农村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 )3.就地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 )4.在小流域内,对可以不退耕还林的山区农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
( ) 5.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当时的16.5%提高到18.2%。
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有(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
从题干中关键词“提高”分析。
营造防护林体系及实施退耕还林能提高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砍伐。
7.下列改善我国森林资源现状的做法中,合理的有( )①在青藏高原地区营造用材林②在塔里木盆地兴建薪炭林③在江南丘陵地区种植经济林④在城郊营造生态林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C。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二节课时2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学案 湘教版选修6

课时2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学习目标] 1.说出土地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的原因。
2.阐述土地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形成的过程。
3.说明土地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一、土地荒漠化1.分布地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2.影响因素(1)重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但其作用过程比较缓慢。
(2)主导因素: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3.危害(1)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3)形成沙尘暴影响其他地区。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1.生物多样性现状(1)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
2.原因:主要是人类各种活动造成的。
(1)大面积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
(2)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
(3)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
(4)土壤、水和空气污染。
探究点一土地荒漠化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材料二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下图为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答案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什么?造成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答案干旱。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答案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意义。
●课标解读1.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辨别、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特征。
2.认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新课导入建议结合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中牛粪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灾害的事中引入新课——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教学流程设计生态系统的组成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概念: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组成⎩⎪⎨⎪⎧ 生产者各种绿色植物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各种微生物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它是哪些事物的总和?【提示】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态平衡1.概念: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作生态平衡。
2.特征⎩⎪⎨⎪⎧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食物链结构复杂,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 关系2.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为什么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提示】 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任何变化,都是对系统发出的信号。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食叶昆虫数量增多导致林木受害,这种信号传递给食虫鸟类,促使其大量繁殖,捕食昆虫,从而使昆虫数量得到控制,于是,森林生态系统平衡逐步得到恢复。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越多样化,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乃至生态系统的破坏。
受损生态系统1.健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精选K12资料
推荐精选K12资料
生物多样性保护
【考点精讲】
一、物种灭绝的原因
1. 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灭绝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
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相关图示法理解:
2. 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产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即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经研究
表明,地球历史上生存过的物种,至少有90%已经演化为别的物种,或者永远消失了。地球
历史最近 2 亿年以来,每百万年平均有90万个物种灭绝,平均 1.1 年灭绝一个物种。可
见,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3. 物种灭绝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
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
为
原
因
人类社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
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农业生产活动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在
不断增加,全世界损失的物种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虫,而且相当一部
分尚不为人所知,形势严峻
工业生产活动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2. 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
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 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 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典例精析】
例题1 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
的影响很大。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
理建议。
思路导航:本题主要通过高速公路的具体情况,考查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高速
推荐精选K12资料
推荐精选K12资料
公路是全封闭的,当它通过自然保护区时,会切断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缩小野生动物的活
动范围,同时过往的车辆会给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高速公路在经过自
然保护区时,要注意修建野生动物通道,或者是采用高架桥的形式。
答案:不利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
声干扰动物的生活(如干扰动物的择偶、产仔、哺乳等活动)。建议:修建生态走廊或生物
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
例题2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A. 就地保护 B. 迁地保护
C.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D. 离地保护
思路导航:四个选项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
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A
随堂练习: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 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 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思路导航: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全球范围
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A正确;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各个种群
之间的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
势,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正确;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
多样性降低,D正确。
答案:B
【总结提升】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题目的步骤
(1)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及分布。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
境问题
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分布等。
(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
为原因,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
于环境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