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举办演讲比赛》精品教案共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举办演讲比赛》精品教案共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举办演讲比赛》精品教案共3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举办演讲比赛》精品教案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举办演讲比赛》精品教案一、教材解析第四单元《举办演讲比赛》,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演讲、比赛等知识点,是学生语文实践、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练习。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演讲比赛的组织与实施知识,了解演讲比赛的流程、赛制等内容;2. 学习如何撰写演讲稿,了解演讲的一些基本技巧;3. 控制语言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的表达能力;4.通过演讲比赛,培养学生思维锻炼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学习了解演讲比赛的组织与实施这一知识点。

2. 能够掌握撰写演讲稿的基本技巧。

3. 能够掌握语言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培养学生思维锻炼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沟通与思想的表达能力。

2. 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了解演讲比赛的组织与实施这一知识点。

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分组讨论,了解演讲比赛的流程、规则和赛制。

2. 第二课时:掌握撰写演讲稿的基本技巧。

通过范例演讲稿的对比,让学生掌握撰写演讲稿的基本技巧,如题目选取、结构梳理、句型运用等。

3. 第三课时:掌握语言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范例演讲稿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语言修辞手法的分类、运用及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第四课时:演讲比赛活动。

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题目和赛制,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演讲比赛活动,并进一步自我表达和提高能力。

五、教学方法1. 研究性学习法。

学生通过参加讨论和研究,了解演讲比赛的各个环节。

2. 模仿式学习法。

通过模仿范例,让学生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和语言修辞手法。

3. 组织式学习法。

教师配合组织,在小组内组织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演讲比赛中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锻炼能力。

六、教学手段1. PPT展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2019年度】精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教学内容分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

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过程与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能够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原因,对台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

媒体教具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十一课民族团结(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1、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3、在筹建新的时候,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1)5个省级自治区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4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4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体例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部分的专题内容。

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中国现代史中的专题内容,主要讲述了两个关系国家团结安定的重要问题——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重点介绍了两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港澳成功回归祖国,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不断扩大的事实表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他们已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读图、识图能力,养成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对知识进行迁移。

但是,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概括能力还不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绘制时空坐标轴,梳理民族大团结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史实,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研读史料,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研读史料,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识记“一国两制”的内涵;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原因、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202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教案(带目录)第四单元任务一《学习演讲词》教案教材分析:“学习演讲词”选取了四篇各有特点的演讲词。

《最后一次讲演》民主战士闻一多面对特务拍案而起,即兴发挥,慷慨激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科学家丁肇中在颁奖大会上恳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条分缕析,严谨求实。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计算机专家王选解剖自我,坦诚率真,幽默风趣。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高瞻远瞩,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探究单元,学生已对活动探究的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可安排学生自学四篇演讲词,再用“群文阅读”的形式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将单元主题进一步聚焦和拓展。

教学目标:1. 学习演讲词,理解其观点,梳理内容,把握思路。

2. 欣赏演讲词,品味语言,感受其风格,获取有益的启示,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四篇演讲词,理解其观点,感受其风格,获取有益的启示,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鉴赏,比较四篇演讲词的不同风格,把握演讲词这一体裁的普遍特点。

活动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近几年《超级演说家》、《奇葩说》《开讲啦》等节目日益火爆,让更多的人站在了演讲的舞台上。

观众因此领略了演讲者的风采,感受到演讲的魅力。

本单元主题——以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如何才能讲得鲜明?讲得清晰?讲得漂亮?这节课,我们一块来学习演讲词,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二、“讲”得鲜明活动:跳读,抓住演讲的观点师:同学们已经自主学习了本单元的四篇演讲词,演讲最重要的特点是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问题1.四篇演讲词是在什么场合下讲的,针对的对象是谁?示例:【链接材料】7月15日,各界人士在云南大学礼堂召开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有特务分子捣乱,闻一多先生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拍案而起,即兴演讲。

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复习课

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复习课
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复习课
一、教学内容
本节复习课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为主题,内容包括:
1.《草原》——老舍:理解文章描绘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掌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丝绸之路》——吴承恩: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通过故事展现的丰富想象和人物形象。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手法表达同一种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难点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针对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讨论《草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核心知识,突破理解难点,提升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难点解析部分,部分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方法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我还可以尝试更多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如运用多媒体手段,或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
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b. 掌握并运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谈论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和习惯;b. 能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b.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熟练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b.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描述和交流。

2. 教学难点:a. 运用动词的适当时态描述和谈论日常生活活动;b. 运用所学知识参与交流活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a. 多媒体设备;b. 教学课件;c. 黑板和粉笔。

2. 教材准备:a. 《英语八年级下册》教材;b. 本单元课本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a. 利用图片或口头描述引入本单元的话题;b. 提问学生对话题的态度和看法。

2. 学习新知(35分钟)a. 听读课文,学习新的词汇和短语;b. 分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对话;c. 集体讨论并展示对话,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3. 巩固训练(35分钟)a. 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b. 进行口语练习,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c.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反馈。

4. 拓展延伸(10分钟)a. 列举更多的日常生活活动和习惯,进行集体讨论;b.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5. 课堂总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复习巩固;b. 学生反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困难。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2. 总结所学词汇和短语,编写一个短文描述自己的日常活动和习惯。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

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掌握了本单元的词汇和句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交流。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多媒体)1. 浏览本单元五篇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

【课前准备】1、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过程设计】(一)引领导航生默读单元导语,师问单元主题、目标是什么?生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

单元主题(多媒体) 民间文化,表现丰富而生动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奇闻轶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个整体把握,明确本单元主题和学习目标。

(二)作家作品(多媒体)先请同学们将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介绍给大家。

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重点篇目作家作品:沈从文(多媒体)(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他不但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而且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汪曾祺(多媒体)(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主要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戏剧剧本《沙家》(已拍摄成电影并发行)、《大劈棺》,台湾版作品集《茱萸集》《寂寞与温暖》,文论集《晚翠文谈》,散文集《蒲桥集》《汪曾祺选集》等。

其中短篇小说《大纪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受戒》《大纪事》、散文《天山行色》分别获1980年、1981年、1982年北京文学奖,戏剧剧本《范进中举》获1956年北京戏曲汇演剧本一等奖。

萧乾(多媒体)(1910年―1999年)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琦君简介(多媒体)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复习教案 教科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复习教案 教科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劳动创造世界复习教案教科版★1、劳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①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世界,创造文明。

②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2、劳动促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化,最终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3、为什么劳动创造文明?(1)劳动让我们丰衣足食(2)劳动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3)劳动是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4)在劳动过程中,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4、为什么说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或如何理解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①通过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延伸了身体的某些器官的功能,加强了在自然界中谋生和发展的能力。

②劳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③劳动不仅能够促进人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发展,而且与个人的成才、事业的成功紧密相关。

④劳动,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磨砺我们的意志,强化我们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

⑤通过劳动,我们不但能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强不屈,而且能够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1、为什么劳动者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①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我们幸福生活的缔造者。

没有劳动者的劳动,就没有幸福的生活,也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②一大批科研人员用他们艰辛的劳动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③一大批企业家、管理人员、个体和私营企业劳动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④劳动虽然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凡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就都是光荣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2、如何理解“劳动有分工,劳动者不分贵贱”?(为什么要反对歧视普通劳动者?)①劳动虽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②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是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复习教案
一、单元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作家作品。

2. 识记重点词语。

3、掌握本单元写作手法。

二、单元复习重点难点:
1 .掌握重点作家作品。

2. 识记重点词语。

3 、本单元写作手法。

三、单元复习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明确复习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文化,表现丰富而生动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的奇闻轶事。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1、文学常识: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是文坛影响颇大的京派小说家。

早期作品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引人注目。

《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遇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抗战前,出版作品集20多部,代表作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中篇小说《边城》于l934年问世,标志着他小说创作的成熟。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198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主要作品: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都曾获奖。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祺全集》。

萧乾,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梦之谷》,短篇小说集《篱下集》。

《吆喝》选自《北京城杂忆》。

琦君,当代女作家。

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等
作品。

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冯骥才,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

2、词语积累:
①字音字形:
迤(yǐ)西糯(nuò)米酬和(hè)忌讳(huì)即物起兴(xìng)龙吟风哕(huì)柞(zuò)木林蹲踞(dūn jù)熹微(xīwēi)譬喻(pìyù)引经据典(yǐn jīnɡjùdiǎn )囊náng萤映雪城隍庙(chénɡhuánɡmiào)肃然起敬(sùrán qǐjìnɡ)腌(yān)门楣(méi) 练囊(náng) 袁枚(méi) 苋(xiàn) 拧(nǐng) 车胤(yìn) 门槛(kǎn) 粽子(zòng) 手腕(w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大襟(jīn) 招徕(lái)吹嘘(xū)隔阂(hé)合辙zhé押韵沸腾(téng)秫秸秆(sh újiēɡǎn)铁铉(tiěxuàn)烫手(tàng)卤煮(lǔ)荸荠(bíqí)囿(yòu)饽饽(bō) 钹(bó) 蘸(zhàn) 馅(xiàn) 佐料(zuǒ) 甸(diàn) 吆喝(yāo he) 馄饨(hún tún)枸杞(gǒuqǐ)门槛(kǎn) 过瘾(yǐn) 凑齐(còu)酬谢(chóu) 煨炖(wēi dùn) 两颊(jiá) 家醅(pēi) 发蔫(niān)擅长(shàn) 绰号(chuò) 刷浆(jiāng) 难堪(kān) 一瞅(chǒu) 发怔(zhèng) 褒贬(bāo) 怵(chù) 抠(kōu) 戳(chuō) 瓢(piáo) 顾名思义(ɡùmínɡsīyì)逢场作戏(féng chǎng zuòxì)看风使舵(kàn fēng shǐdu ò)左右逢源(zuǒ yòu féng yuán)八面玲珑(bāmiàn líng lóng)孤陋寡闻(gū lòu guǎ wén)
②重点词语解释: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忌讳:忌怕而隐避。

淳朴:诚实朴素。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这里指用诗词应答。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悠游自在:形容悠闲而舒适。

龙吟凤哕: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与有荣焉:因此也感到荣幸。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肃然起敬:十分恭敬。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杆。

招徕:招揽。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馄饨: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后带汤吃。

晶莹:光亮而透明。

挑子:扁担和它两头所挑的东西。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饽饽:馒头或其它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吹嘘:夸大或无中生有的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

油嘴滑舌:说话圆滑,世故,善于狡辩。

合辙押韵:形容非常押韵。

家醅:自家酿的酒。

醅,这里泛指酒。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的在细节上指责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发怔:发呆。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露馅: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

难堪:①难以忍受。

②难为情。

撂:放下,搁置。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得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

鼎鼎,盛大的样子。

眼刁耳尖:形容眼力、听力特好,视觉和听觉都极敏锐。

逢场作戏:原指旧时走江湖的艺人遇到适合的场合就表演。

后指遇到机会,偶尔
凑凑热闹。

八面玲珑: 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看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

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左右逢源:比喻办事圆滑。

孤陋寡闻: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人情练达:指通晓待人处事的经验。

3.单元知识链接: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白描不仅可以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

(三)、交流反馈、质疑问难
各小组推荐代表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小组互相帮助解决,教师点拨指导。

四、课外迁移,拓展提高
见探究第单元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