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件文字版

合集下载

公共建筑原理PPT课件

公共建筑原理PPT课件
分的装饰大样) 各工种相应配套的施工图 建筑、结构及设备说明书:结构及设备的计算书、工程预算
38
一、认识建筑设计
5、建筑设计的特点:
创作性、综合性、双重性、过程性、 社会性
6、建筑设计的方法:
先功能后形式、现形式后功能
7、建筑设计的过程:
从简到详、从浅到深、从粗到细、循序渐进
任务分析 方案构思 方案完善
间得当、结构合理、经济有效、安全可靠等
46
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合理安排各部空间,使分区明确有联系方便 1、空间的主与次 2、空间的“动”与“静” 3、空间联系的“内”与“外”
47
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三)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 功能组织的重要方面
1、人流组织方式
(1)平面组织方式 (2)立体组织方式
52
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2、群体组合类型及特点
(1)分散式布局组合 (2)中心式布局组合
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
满足功能要求外,还应满足人们心理、视觉的要 求,还应起到改善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53
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 (一)建筑形体构图原理: 1、以简单几何形状求统一` 2、主从与重点 3、对比与微差 4、对位与呼应 5、韵律与节奏 6、均衡与稳定 7、比例与尺度
候条件
日照、主导风向,确定房屋朝向、间距 风速是高层建筑、电视塔设计中考虑结构布置、建筑
体型的因素 雨雪量多少对屋顶形式和构造有影响 风向玫瑰图
41
一、认识建筑设计
D 地形、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 对建筑物的平面组合、结构布置和建筑体型有明显
影响(错层,特殊结构构造措施) E 建筑模数和模数制 基本模数:M0=100毫米 扩大模数:3 M0、6 M0、12 M0、30 M0 分模数:1/2 M0、1/5 M0、1/10 M0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一讲概述及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一讲概述及公共建筑...

建筑设计原理整体课程结构对建筑整体的基础认知建筑学科关注的要点•建筑的本体逻辑(建筑围合的动机)——建筑内部因素理解建筑的生成与发展,包括空间、建造、材料、结构、形式、与环境的关系、人的使用和体验方式等•建筑的象征意义(三维体量的空间意义)——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意义,包括视觉冲击、穿行体验等建筑学科关注的要点•建筑的本体逻辑是对建造的关注:–支撑、维护、分隔;–尺度、材料、色彩;–空间序列;建筑设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基地与建筑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建造与形式的关系需要分析和研究的要素–环境和场地要素:基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点、城市空间体系、城市交通组织、景观要素、周边建筑特点……–功能要素:建筑自身的功能解读(小到街区,大到城市甚至国家)、内部功能的运行机制、组织方式、动静分区、公共性与私密性分区、流线组织……–人的要素:狭义的使用者和广义的使用者,需求、行为习惯、心理特点……–技术要素:技术水平、施工条件、材料、工期……–文化要素: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特点、人文景观……–……基地与建筑人与空间建造与形式当前建筑学界主要的研究和实践方向–历史研究与传承–环境行为心理的研究与实践–都市空间的研究与实践–空间与形体的研究与实践–建造逻辑的研究与实践–生态等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建筑设计过程•建筑设计是一个理性为主导的过程•建筑设计实际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言归正传主要内容•空间模式(院落空间、流动空间、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功能体系•交通体系(水平交通、垂直交通、作为空间架构的交通……)•景观体系(场地)•表皮系统•不同体系的叠加空间模式空间原型四合院(平面)德国馆(平面)空间布局空间结构形体与空间功能体系公共空间体系交通体系景观体系(外部空间)表皮系统不同体系的叠加实例分析END。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04
案例二
某智能住宅楼
06
分析
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建筑的运行效 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了能耗和运维成本,为住 户提供了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THANK YOU
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公共建筑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提供良好的室内外环境,满足人 们生理和心理需求;
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提 高建筑质量和耐久性;
考虑节能、节水、节地等环保措 施,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02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布局
空间组合的原则与方法
01
02
03
04
功能性原则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合理划 分空间,满足各功能区的使用
需求。
美观性原则
运用美学原理,创造和谐、统 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空间组
合。
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前提 下,尽量节约空间,降低建造
成本。
灵活性原则
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变化,设计 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布局设计的要点与技巧
总体布局
根据地形、环境和使用 要求,确定建筑的主次 入口、交通流线、景观
• 技术性: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高建筑的性能 和品质。
可持续建筑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适应性设计
使建筑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变化,具有灵活性和可 变性。
智能化设计
运用智能技术,提高建筑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如楼宇自动化 系统、智能家居等。
模块化设计
采用模块化的建筑构件和部品,实现建筑的快速搭建和拆卸,便 于维修和更新。
水器等。
环保材料
选用可再生、可循环和环保的建 筑材料,如竹木、生态砖等。
自然通风与采光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讲义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讲义

录目1............................................ 总论第一章............................................................................................1 .一、公共建筑的分类............................................................................1 .二、公共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2 .三、公共建筑设计中的若干概念及辩证关系...................................................................................2 ”的含义1、正确理解“建筑...................................................................3 ”之间的关系2、“实用、经济、美观........................................................................................3 .3 、建筑与功能的关系........................................................................................4 .4 、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5).5 、建筑与技术的关系7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 第二章............................................................................7一、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7、建筑空间与环境的关系.1..............................................................8 .2、公共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9 .3、建筑群体组合......................................................................................................9 .4、场地及道路...........................................................................10二、群体建筑的总体环境设计.....................................................................................101、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10.2 、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13三、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13 .1、外部空间与建筑形体...............................................................................14 2、外部空间的围合与限定................................................................................15 3、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16 .4、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17 5、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第三章20I / 52......................................................................................20 .一、建筑与功能的关系..................................................................................24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24 .1、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相互关系.....................................................................................25、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2 ...................................................................................29三、合理地组织交通流线.............................. 33第四章公共建筑的造型设计...........................................................................33一、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331、建筑与艺术的关系.................................................................332、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的依存关系....................................................................34、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宏观原则.3....................................................................35、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美学原则.4..................................................................40二、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基本手法.........................................................................................................41 .1、几何分析....................................................................................................42 .2、形体的轴线.....................................................................................................42、形体的虚实3 .....................................................................................................434、形体的层次44 ............................ 第五章公共建筑的结构与技术..................................................................................44一、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44、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的关系.1................................................................................45 .2、结构的空间形式与种类...................................................................................47二、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47、暖通、空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1 .. ................................................................472、采暖与空气调节的方式及其选择................................................................................................49、气流的组织:3 ..、排出含有热量、湿量以及污浊物质的空气。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精选ppt
30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
• 1、水景的延续 • 2、轴线的顺应 • 3、庭院的围合 • 4、视线的通廊 • 5、形体的错位
精选ppt
31
水景的延续
精选ppt
庭院的围合
32
六甲住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精选ppt
33
六甲住宅
精选ppt
34
群体组合的手法 ——采用共同形体
• 在群体组合中,各单体建筑如果在体形上包含有某种 共同的特点,那么助于共同点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秩序。 所具有的特点愈明显、愈突出、愈奇特,各建筑物相 互之间的共同性就愈强烈,于是由这些建筑物所组成 的建筑群的统一性就显示的愈充分。(母体单元)
精选ppt
5
重庆长堰居住小区
精选ppt
6
• 利用山地高差形成退台式的连排townhouse, • 地层架空车库,每两户一个单元
精选ppt
7
集中式布局
• 某些类型的公共建筑群 常以各种形式组成组团 或者中心,形成集中式 布局。
• EG:市政中心、商业中心、 娱乐中心、信息中心等。
精选ppt
8
重庆商务港规划
精选ppt
26
• 著名的巴黎星形广 场,以凯旋门为中 心,十二幢建筑围 绕着广场周边布置, 并形成圆形空间。 凯旋门犹如一块巨 大的磁铁,把所有 的建筑紧紧的吸引 在自己的周围。
精选ppt
27
• EG: 中国传统四合院
——由三、四幢建筑,以 内院为中心沿着它的周边 来布置,并且所有的建筑 都面向内院,因而相互之 间有一种向心的吸引力, 利用向心作用而达到统一
精选ppt
21
精选ppt
22
精选ppt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五章-第六章-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可修改文字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五章-第六章-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可修改文字

第五章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5.1.2 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
(1)直跑楼梯有的公共建筑依据实际需要,在解决人流集散问题 的同时,也为了增强公共建筑大厅的艺术气氛,常用直跑楼梯与 门厅空间的艺术处理相结合,借以丰富室内空间的通畅感、节 奏感与导向感。 直跑楼梯具有方向单一和贯通空间的特点,因而它可以布置在 门厅对称的中轴线上,以表达其庄重性,如北京人民大会堂门厅 内的中央楼梯(图2-11)、天津大学老图书馆门厅的大楼梯(图 2-12)等。
第五章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5.1.2 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 3)电梯 (3)在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几乎起着同等 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可将电梯和楼梯靠近布置, 或安排在同一个楼梯间内,以便相互调节,有利于集散人 流。 (4)在超过8层的高层公共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 通工具了。往往因电梯部数多,可考虑成组地排列于电 梯厅内,一般每组电梯不超过8部为宜,并应与电梯厅的 空间处理相适应。 (5)因电梯本身不需要天然采光,所以电梯间的位置可以 比较灵活。其位置主要依据交通联系是否方便来确定,通常可布置在建筑的中心地带。当然, 有的电梯可露明装设,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多形成装饰性强的景观电梯。 电梯位置宜选择在人流比较集中、明显易找的交通枢组地带,如图2-25所示。
在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中,功能分区、人问题。
第五章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5.1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与组成类型虽然繁多, 但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主要使用部分、 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
在设计中若能充分研究这三大块空间之间 的相互关系,则可在复杂的关系中,找到 空间组合的总体性和规律性。
第五章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XXXX—建筑剖面组合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XXXX—建筑剖面组合设计)
✓建筑的层高是指建筑物上下两层楼地
面面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 建筑的顶层层高是指顶层楼面至屋顶
结构面层垂直距离。见图4.10。
42
4.2 空间的高度
图4.10 建筑的层高
43
4.2 空间的高度
4.2.2.2 层高的确定
• 建筑的层高与房间的净高和建筑的楼
(屋)盖的结构形式紧密相关,当确定了 建筑的净高后,在此基础上加上结构构造 层的厚度,就可以得到建筑的层高。
建筑设计要服从规划中的强制性条文,按规划要求的高度限定来确定建筑
的层数。
城市规划对建筑层数无特殊要求时,应以使用要求为主选择建筑层数。 至于材料、结构技术条件及防火要求,可在满足使用与城市规划的条件下,
选择与层数相适应的结构形式与建筑耐火等级。
24
4.1 建筑层数和建筑高度的确定
4.1.2.2 建筑高度
25
4.1 建筑层数和建筑高度的确定
• (3)消防要求的建筑高度为建筑室外
地坪到屋顶顶面或檐口的高度。
• (4)特殊体型的建筑顶层设有景观构
筑物或设有其他辅助设施的建筑高度的计
算,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一般地区建
筑高度的确定见图4.4。
26
4.1 建筑层数和建筑高度的确定
图4.4 一般地区建筑高度的确定
• (2)从使用功能考虑

对于商场建筑和交通类建筑,由于人流量大,乘客、顾客携带重
物,室内外高差不可太大;而对于一般公共性建筑如行政办公楼、图
书馆、学校、文化娱乐等建筑,可以有若干踏步的高差。如果建筑有
半地下室,则首层地面标高与室外地面可能差半层左右高度。
• (3)从建筑物所要表达的个性考虑

一些纪念性建筑、博物馆、法院、银行或者重要的政府办公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 讲义

公 共 建 筑 设 计 原 理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学系 1

第四章 功 能 一个城市的伟大之处不以建筑物的高度,公交体系的长度和宽度,或者夜总会,运动场,会议中心的质量数量来衡量。 人比建筑更重要。 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 第一节 功能的涵义 一、基本功能 1.特点:以“行为单元”为衡量尺度,注重基本的空间尺寸。 A. 内在的(足迹、人的需求);如流线、功能关系等,以功能关系图为主要内容。 B. 外在的(具体环境);如位置、方法、朝向、风向、道路等,要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视角加以把握和体察环境的物理要素、人文要素。 2.人体工程学 3.单一功能/复合功能

二、情感功能 以“感觉”或“情感”为尺度,即具体的功能,它和环境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微观的、特别是个性化的具体体验,从而拓宽了功能的领域,使抽象化的功能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从而变得富有人情味并显得饱满起来。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是从构成主义、特别是受抽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其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的盛行,人民崇尚纯而又纯的东西,加之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冲击,使得“纯净化”得以广泛流传;另一方面,现代主义建筑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误读”。作为现代主义建筑之后的新探索,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是“情感功能”的代表作品。达·芬奇曾说:“我们的一切都来源于感觉”,映照着亚里士多德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柯布西埃宣称:现代主义建筑要的是:“典型的情感,典型的需要,典型的尺度”。  认知 宏观的,自然、历史、文化、社会等;微观的,个体的体察、体验等  方法 拓展(分解、离析、重组、强调等) 1

三、典型功能 1.功能的高度概括化化、哲理化 2.丹下健三的“典型功能”概念 当今世界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水准和生活状况各不相同,他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气候、社会经济体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都不一致。因此,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方式也理应不同。人居环境规划必须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和社会需要,寻求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将各种要素尽可能地予以考虑,设计一个在功能上和形式上都适宜居住的结构。 ——国际建协、华沙宣言 1981 图 例: a)21班幼儿园 b)路易斯·康 P56 (理查德医药大楼) c)杨廷宝 P162(北京和平宾馆) d)东孝光 P47 (“桥”式住宅) e)矶崎新 P114(大分县图书馆) f)浙江大学 合肥高新技术区康居工程方案(“道路”功能的拓展) g)矶崎新 P124(群马美术馆) 第二节主要使用的部分设计 一、基本间 1.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A. 取决于“行为单元”: B. 参阅相关规范的“面积使用定额”:如中小学校的教室,中学每班按照50人计算,每人1-1.2M2/人,小学按照每班50-54人计算,0.9-1M2/; C. 形状:以矩形为主,使用灵活、结构合理、施工方便,经济合算;也有例外,如:蜂窝式住宅,采用三角形为模数;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亦是如此;也有的是采用圆形。 2.良好朝向 A. 一般朝南为宜;黑龙江和云南等地例外; B. 某些要求光线均匀的房间,如绘图室、美术室、化验室、药房、手术室、陈列室等要求朝北。 3.自然采光 1

A. 直接的自然光线 B. 有足够的照度和均匀的光线 (a) 采光系数 (b) 数室、绘图室、陈列室、比赛厅 C. 光线的方向;要求光线投向主要使用区,如陈列室的展品陈列区,体育馆的比赛区,商店的橱窗内,教室的黑板和课桌;在某些房间(如陈列室、橱窗和阅览室)要避免太阳的直晒光,以免展品、商品、图书晒后变质或褪色。 D. 避免反射光:光线射到玻璃面或油漆的光亮表面,往往产生一次发射或二次发射——关键在于采光口的设计 4.自然通风:进风口/出风口,平面设计/剖面设计,利用风压 5.利用率高:平面——门的位置,剖面——楼梯的利用。

二、开间、进深和层高 1.开间和进深的确定 A. 取决于室内家具和设备的布置,满足人们的活动要求; B. 考虑到结构布置的合理性; C. 考虑到采光方式的影响; D. 视觉条件:如视角、水平视角、垂直视角的要求: 2.层高的确定 A. 有利有采光、通风和保暖; B. 与房间的高、宽成合适的比例,给人以正确的开间感; C. 考虑房间的不同用途、满足室内的正常活动 D. 楼层或屋顶结构层的高度及构造方式

三、自然采光方式 1.自然采光种类 A. 侧墙采光: (a) 普通侧窗:直射光、光线不均匀、容易产生眩目光,有一次反射和二次反射现象 (b) 高侧窗:室内窗台高于2.0米以上的侧窗,避免一次反射及眩目光 B. 顶部采光 (a) 采光口 1

(b) 采光天窗 2.不同建筑类型的采光处理 A. 展览建筑 (a) 防止直射光:特别是防止西晒 (b) 防止眩目光:利用挡光板或发射机遮挡光源——采光口哎呀人工照明的光源 (c) 避免反射光:将陈列柜的玻璃面适当倾斜即可避免 (d) 防止虚象产生:相对增大陈列处的亮度,减弱观众处照度 B. 教育建筑——教室 (a) 单面采光——进深一般小于窗顶高的二倍 (b) 减少窗间墙的宽度 (c) 利用天花板、墙面或室外地面的发射,增加教室深处的照度 (d) 防止直晒光——遮阳/折光片/散光玻璃/色彩(偏于浅淡)/光滑程度 C. 体育建筑 (a) 主要是室内比赛馆 (b) 采用侧光、顶光,辅以人工照明 D. 商业建筑——营业厅和橱窗 四、常见的几种基本间设计 1.病房(医院) 2.客房(旅馆) 3.教室(学校) 4.阅览室 5.陈列室 第三节 辅助部分设计 公共建筑的辅助部分包括:行政管理用房、厕所、盥洗间、卫生间、供应服务用房,如旅馆、托儿所、幼儿园中的厨房、洗衣房等以及设备用房(锅炉房、通风机房等)和库房、车库等附属用房。

第四节 交通部分设计 一、交通要素 1.建筑物的引道 2.建筑入门 3.通道的图形 1

4.通道与空间的关系 5.交通空间的形式 二、水平交通 1.作为交通功能的过道、通廊 2.兼有其它功能的过道、通廊 3.综合使用的过道、通廊 三、垂直交通 1.楼梯直跑、双跑、三跑等,不应仅限于通过 2.坡度:室内,1:8;室外,1:10 3.电梯:平面及剖面尺寸;防火规范 4.自动扶梯 四、交通枢纽 五、人流疏散 各类公共建筑,因使用性质不同有着不同的人流特点,有的人流疏散比较均匀,有的比较集中。  公共建筑多用平面方式组织人流的活动  交通建筑常用立体方式组织人流的活动  有的交通建筑采用综合的方式(如平面与立体方式的结合) 常见类型: 1.阶梯教室 2.影剧院、会堂 3.体育建筑 参考书籍: 1

第五章 空 间 第一节 空间的涵义 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均质空间/非均质空间(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论” ) (a) 空间并非“空”间,而是指人能活动于(海德格尔称之为“诗意地居住” )其间的由具体的构件围隔而成的内外环境。 (b) 舒尔兹将空间分为“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前者指的是“心理空间”,后者指的是“场所空间”;理想上:“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应保持结构的同型关系。

一、物理空间(均质空间)  特点:尺寸、形状、体积、材质、颜色„„ 1.单一空间 2.复合空间

二、心理空间(非均质空间)  特点:形式、尺度、体量、质感、力度、方向、方位、光影、比例、节奏、韵律„„ 整合成明晰的心理图式,形成特殊的视觉心理场(空间知觉场),即“格式塔”。 (a) 路易斯·康说:“住宅是一种存在于头脑中的‘纯无的观念’,它既无形状,也无尺寸:一座住宅则是这种观念在具体环境中的转译”; (b) 菲力浦 约翰逊称之为“洞穴”(或空洞),形容在空间中特殊的心理感觉; (c) 苏珊·朗格称之为“虚幻空间”。心理空间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完形心理学的“空间知觉”理论。 1

三、场所空间(非均质空间)  特点:景观(场景)„„沟通文化层面,触及人类的深层意识,形成多层面的建筑体验,即各种“型”等。 (a)“可以安居的场所”:《德伯家的苔丝》描述苔丝对“家”的印象: (b)“土地之灵”:表现了某种确切的性质,这样的性质决不是单纯的,尤其是今天我们的时代,确实充满了错综复杂和矛盾。 (c)心理性综合——由场所、路线、领域构成一个可称之为“场” (FIELD)的东西。 1.场所与节点(中心、目标):“体量一中心”:体量作为表现的条件以及目标,中心作为传达意义集中点;体量一中心性与闭合性,二者有着“相互伴随”的关系。 A.近接性原理一集中各要素统一成多簇状,就是使体量集中; B.闭合性原理一作为某种特殊场所,确定从周边分离的一个空间,如“洞窟”。 2.路线与轴线:凯文·林奇:“(路线)是观察者天天、时时(观念上)通过,或可能通过的道路”。组织空间的轴线实际上并不带有引起真正运动的意向,而是体现把多数要素相互统一,而且常把这些要素与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的一个象征方向。 3、领域与地区:凯文·林奇为地区(DISTRTCT)所下的定义是:“观察者内心可进入其中,并具有某种共同性与同一性特征,因此可认知的”区域。“决定地区的物理特征是主题连续,它是由质地、空间、形体、细部、象征、建筑类型、用途、活动、居民、维持程度、地形等许许多多成份组成”。这许多特征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特征群”(CHARACTERITISTIC CLUSTER).边界确定则地区形成既被强化,在一般环境中,可分为主要由地形和植物决定的自然领域、与人作为某种特殊活动表现而形成的领域两类,但不论对那种情况。边界和地质(肌理)都是决定性的基本特征,也就是闭合性与类同性这一格式塔原理。在这种呈现同样质地的“背景”(GROUND)上,由于尺度、质地变化或导入特殊边界等原因,特殊的领域即作为明确的“图”而表现出来,而当把存在领域体系具体化时,从某个领域向其他的过渡则成为重要问题。从建筑史看,大门被认为非常重要,其原因即在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