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巴赫金的_复调小说_与_狂欢节化_理论

合集下载

巴赫金复调理论试批判

巴赫金复调理论试批判

巴赫金复调理论试批判作者:王曼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3期王曼利(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710125)摘要:巴赫金是迄今为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研究最为卓绝的文艺理论家之一,其复调理论也因此成为后辈学者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没有一种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即使是巴赫金,他的理论中也难免存在一定的瑕疵。

本文试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做一些反思和批判。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理论;原型;批判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94-02作者简介:王曼利,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巴赫金是迄今为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原则研究最为卓绝的文艺理论家之一,他所首发的“复调小说”这一概念几乎已经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特色的代名词,其复调理论也因此成为后辈学者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然而,作为一种理论来说,没有一种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往往它的优势即为它的劣势所在。

这样一来,对复调理论的批判就具有其必要性。

同时,我们也看到,巴赫金复调理论作为一个体系,是非常严整的;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巨大贡献也是众所周知的。

笔者今天所要做的与其说是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重释,不如说是一个反思更为合适。

《诗学与访谈》一书主要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和《巴赫金访谈录》几个组成部分。

本书主要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成果,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研究则集中在第一部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

这一部分中的复调理论正是本论文所要关注的重心。

在《作者的话》中,巴赫金首先声明他仅仅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诗学问题加以考察。

在这里,“诗学问题”主要是从小说艺术的独特性的角度来考察的。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艺术形式方面,是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

也就是说,他仅仅探讨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形式问题,其作品的内容方面不是他研究的重点。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编 号: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培 养 单 位: 文学院专 业 名 称: 文艺学指 导 教 师: 王立明教授研 究 生: 赵佳晗完 成 时 间: 2012年3月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日期:摘要在当代文学界出现了米哈伊尔•巴赫金研究热的现象,这位具有超高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文艺批评家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个新视角,那就是他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

这一理论当下在欧洲乃至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将音乐术语“复调”移植运用到对陀氏小说的评价中。

他把小说分为独白小说和复调小说两种类型,认为西方传统小说基本上都是独白小说,这类小说只有作者自己的声音。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则开启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阶段,“复调小说”这种小说形式突破了单一文本的限制,汇集不同的声音成为一个更富表现力的复合体,这样不仅有利于作品思想的表达,多重声音的交叠发声也更能体现作品的思想深度。

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无论在小说的艺术思维方面,还是在小说表达方式方面都带来了重大的革新。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小说理论与文学批评方法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进行基本的阐释,让读者对复调理论有个基本的了解,将复调小说与独白小说进行对比,梳理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分析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传统小说理论体系的冲击与突破,并对复调理论出现的的原因进行追根溯源地研究。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何谓:复调小说 ?
复调小说 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意识的独 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 的对话关系。巴赫金借用音乐学中的术语 “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 现象。
复调小说的特征
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做为作者描写的对 象或客体,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 者,而是自我意识的主体。 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 一的意识,也不按照这种统一的意识展开情 节、人物命运、性格形象的,而是展现具有 相同价值的不同的意识世界。 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的意识,各 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二、主要观点
巴赫金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人的创 造活动,它应引起听者注意并保持对话的兴 趣。“话语是双方的动作,它取决于两个方 面,一是谁说的,二是对谁说的。”语言的 现实和基本单位是对话和言谈,它们存在于 对话交际本身的范围内。 从这种观点出发,巴赫金将文学作品中 的叙述语言分解为不同类型的对话,其中多 数都包含两个或者更多声音之间的能动的相 互作用。
引 言
一、巴赫金其人 二、主要观点 三、复调小说 四、狂欢化理论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1895—1975)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 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 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 对文艺学、民俗学、人 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 影响。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的主要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 基诗学诸问题》《小说中的词》《文艺 学的形式方法》《弗洛伊德主义》《马 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拉伯雷和他的 世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 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狂欢的本质
二、狂欢的本质与特征:巴赫金“狂欢”理论 的前提是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 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 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 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 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 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

黑暗世界中隐形声音的狂欢之舞——从巴赫金的狂欢化与复调理论视角解读康拉德的《黑暗之心》

黑暗世界中隐形声音的狂欢之舞——从巴赫金的狂欢化与复调理论视角解读康拉德的《黑暗之心》
等对 话 。
关键词 :黑暗之心
狂欢化复调Leabharlann 声音 一、
黑 暗 世界 中隐 形声 音 的 狂欢 之 舞
( 一 )死 亡 与笑 的狂 欢 之舞 《 黑 暗 之 心 》 中 充 满 了 狂 欢 化 死 亡 的 氛 围 , 白 人 的 死 , 黑 人 的 死 ,土 著 人 的死 , 其 中最 为 典 型 的 狂 欢 化 死 亡
以 致 酿 成 了死 亡 的 悲 剧 。鲁 迅 在 这 里 不 仅 表 现 了封 建 等 级 心 , 毕 竟 孔 子 思 想 两 千 年 对 中 国 人 精 神 上 的 毒 害 不 是 一朝 制 度 的 根 深 蒂 固 , 也 提 出 了女 性 在 追 求 解 放 的 过 程 中 自身 ~ 夕就 可清 除 的 , 我 们 能做 的 就 是 充 分 认识 到 鲁 迅 所 提 出 所 存 在 的 问题 。
… … … … … … … …
是 以前 的他 , 而 变 成 了受 野 人 崇 拜 和 加 冕 的偶 像 。 所 有 这
… … … … …
… 一
剧 命 运 是 由封 建 等 级 制 度 造 成 的 。 旧 社 会 的 等 级 制 度 中 男 使 得 “ 第 十 一 等 人 ”依 然 存 在 于 不 断 进 步 的社 会 当 中 。这 性 是 占主 导 地 位 的 , 而 女 性 是 依 附 于 男 性 的 ,所 以女 性 的 正是造 成 中 国女性 解 放 道路 曲折 的根 本 原 因 。 称 谓 一 般 都 是 以 男 性 姓 氏或 名 字 来 领 头 以 体 现 其 身 份 。 女 当下生 活中,虽然 “ 女性解放 ” “ 女 权 运 动 ” 这 些 词
性 虽 然 有 了称 谓 ,但 并 没 有 被 赋 予 “ 人 ” 的 身 份 ,只 是 物 在 人 们 生活 中 司 空 见 惯 ,但 女性 的 l 丰 七 会 地 位 和 社会 认可 度 而 已。 《 伤 逝 》 中 的 子 君 ,她 曾是 一 个 一 心 追 求 爱 情 与 婚 及 所 拥 有 的 权 利 , 与 男 性 相 比依 然 是 不 对 等 的 ,而 全 职 太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①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他的作品体现了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产生了类似音乐学“多声部”的复调效果。

②巴赫金进一步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结构特点,认为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它是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③虽然在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主人公与作者的意识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没有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给自己的人物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主人公的自由是在艺术构思范围内的自由,复调小说作者的意识随时随地都存在于这一小说之中,并且具有高度的积极性。

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公式:表现为“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

这种对话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一种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后者又表现为两种形式,即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当做内心的一个对话者所进行的对话。

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的对话巴赫金称之为双声语对话。

这类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要艺术手段,往往表现为暗辩体、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等表现形式。

⑤复调小说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一切都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彼此相互作用,作者在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也没有事物的缘起,而是各种矛盾对立的思想集中放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描写,不做纵向顺序的思考和排列,由此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创作具有共时性的艺术特征。

(2)复调小说特征界定:①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_复调_对话_狂欢化_之后与之外_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_周启超

_复调_对话_狂欢化_之后与之外_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_周启超

1“复调”、“对话”、“狂欢化”之后与之外*——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周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32)摘 要:巴赫金文论的一些关键词,诸如“复调”、“对话”、“狂欢化”,巴赫金文论的一些核心范畴,诸如“多声部”、“参与性”、“外位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学者文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基本话语。

几十年来,我们一步一步地引进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哲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文化学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并加以积极的阐发与运用,运用于外国文学文本的解读,也运用于中国文学文本的解读,运用于文学学自身的建设,也运用于美学、哲学等人文学科方法论的反思,已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

在引进“复调”、“对话”、“狂欢化”学说之后与之外,我们正在积极潜心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开采,多方位地展开巴赫金学说的语境考量,多层面地思索巴赫金学说对于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科学之方法论上的启示,努力将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巴赫金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巴赫金文论;话语理论;语境考量;方法论启示[中图分类号]I 0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6539(2010)04-0001-10After and Beyond “Polyphony”, “Dialogism”, “Carnivalesque”*——New Progress in Bakhtin Research in ChinaZhou Qichao(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Some keywords in Bakhtin literary theory, such as “polyphony”, “dialogism”, “carnivalesque”, and some core categories, suchas “polyphony phenomenon”, “participative”, “exotopy”, have already been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primary discourse in literal studies and even in humanities studies. In these several decades, as literary theorist Bakhtin’s “Polyphony theory”, as philosopher his “Dialogism theory”, and as cultural expert his “Carnivalesque theory” have been introduced gradually, and we made ex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actively. We apply his theories to interpretation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as well as to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nd to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itself as well as to the self-examination of methodologies in humanities such as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all of which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fter and beyond the introduction of “polyphony”, “dialogism” and “carnivalesque”, we concentrate on the exploration of “Dialogism theory”, expand the contextual consideration of Bakhtin’s theories, ponder the inspiration for literary studies and even for methodologies in humanities provided by Bakhtin’s theories in multi-dimensions, and push forward continuously with Bakhtin research——an important theory resour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and even in humanities studies.Key words :Bakhtin literary theory; Dialogism theory; contextual consideration; methodology inspiration* 本文系作者在“第三届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国际研讨会(莫斯科,2009/12/18—12//22)上所作的学术报告“米 · 米 · 巴赫金文论在当代中国的旅行(1979~2009)”的一部分。

复调理论评述

复调理论评述

文学经典化理论研究的评述——复调小说理论研究评述摘要本文从复调小说的含义、复调小说的特征、将复调理论与《罪与罚》相结合而谈以及复调小说的发展状况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多位学者对于文学经典化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的研究。

“经典”中的“经”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经,而“典”则指的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

旧时指的是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在今天我们把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称作为经典。

就比如说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是经典之作,基督教里面的经典就是《古兰经》,而关于文学经典化理论有很多,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巴赫金于 1929 年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

那么,笔者首先就要谈到的就是什么是复调小说。

提到巴赫金我们会想到的就是他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 的理论,复调小说这一理论源于苏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话语分析。

可以说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小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

一、复调小说的含义在此我要引用几位学者对复调小说的解释。

首先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原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在1963年更名再版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两处明确阐明了“复调”在文学意义上的含义。

在《巴赫金全集》一书中同样阐明了复调小说的含义,“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与此同时,“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识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机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一是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而后是李小帆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以及相关文本批评》一文中写道:“巴赫金的批评理论受到了后结构主义的深刻影响,他把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看作是带有某种观点和价值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不是在重现小说作者的观念,它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过程'参与了主题的表达诉求,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话语空间。

优秀文学评论范文: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

优秀文学评论范文: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

优秀文学评论范文:对话理论与复调小说一米哈伊尔·巴赫金(1895~1975)于1929年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一书,1963年再版时更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其后诸多的研究成果,都被视为对该书各部分深入的专题研究。

巴赫金在此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术语,诸如:复调、对话、狂欢化等。

其中,复调论与对话观是其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以“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中产生的。

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是从何入手的呢?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以语言的“文学性”作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为“文学性”确立了若干重要的原则,如差异性原则、陌生化(或译奇特化)原则、形式化原则等等。

这些原则都是以语言作为一种特殊而自足的系统为前提的。

它们强调的是语言能指本身的可感性。

至于语言对他人究竟言说了什么,话语对事物是否具有摹仿功能,语言对实在的反映是否逼真为俄国形式主义力图以语言的“文学性”问题为中心,去解决文学本体论的问题。

尽管这一事实本身在当时的确使文学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它忽视文学价值论的问题,使得其理论体系缺少一种更为成熟的文化作为参照。

这是否意味着文学必须与它自身以外的非文学的东西相联系呢?既然仅仅关注“语言的文学性”还远远不够,那么,应该将“语言”放在一个怎样地位呢?如果不给语言以重要的地位,文学是否会变成一种它自身之外的其他东西的替代物呢?因此,既要确立语言的中心地位,又要保持文学与外部世界文化体系的关联这一新的愿望,就成了巴赫金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

巴赫金在使他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的过程中,首先给予了语言学以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他把其复调小说理论建立在“元语言学”的基础之士(实际上是一种诗学语言学)。

这种“元语言学研究,不能忽视语言学,而应该运用语言学成果。

无论语言学还是语言学,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具体、非常复杂的而又多方面的现象——语言”。

让我们看看巴赫金所着重研究的“语言”与俄国形式主义所关注的语言问题有什么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