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狂欢化_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论儿童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的精神实质及意义

论儿童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的精神实质及意义论儿童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的精神实质及意义狂欢化叙事是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特指在儿童小说中以狂欢化的手法展开情节和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出现在童话故事、奇幻小说和幻想文学中,其精神实质是通过夸张、超现实、荒诞、怪异等手法,创造出异想天开的情节和世界,以满足儿童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狂欢化叙事的意义在于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无限可能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首先,狂欢化叙事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儿童天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以轻易地接受奇幻世界和不可思议的情节。
狂欢化的叙事正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夸张、奇异的描写和情节设置,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幻想世界。
这个世界中有着不可思议的魔法,有着会说话的动物,有着奇怪的生物和超凡脱俗的人物。
儿童在阅读此类小说时,可以忘却现实的局限,投入到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中。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锻炼。
其次,狂欢化叙事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狂欢化的叙事往往打破常规,突破思维的边界,让儿童接触到不同寻常的事物和情节。
儿童通过读故事、想象故事,能够激发创造力的火花。
他们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创造出新的角色、设计新的情节,从而展现出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这样的创造力对儿童的未来发展和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会保持一颗开朗、积极、创新的心态,拥有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
此外,狂欢化叙事还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狂欢化的叙事常常带有浓厚的艺术氛围,通过独特的文字表达和丰富多彩的情节描写,呈现给儿童一个美丽而奇幻的世界。
儿童在欣赏这样的故事时,会感受到语言艺术的力量,体验到情感的冲击和触动。
他们会通过多元化的阅读经历,逐渐培养出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对于优秀作品的辨识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论儿童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的精神实质及意义,我们可以看到狂欢化的叙事对于儿童想象力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摇滚乐现场的表征与价值研究——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域

一、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概述(一)狂欢化的由来狂欢节源自于盛大的狂欢节庆典活动。
类似狂欢节的节日可以回溯到古希腊-罗马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崇敬酒神并举行祭拜仪式:奥林匹克神系中,狄俄尼索斯掌管丰收,凡逢收获季节,人们在歌舞中向酒神献上祭品,并祈祷来年的丰收。
祭献活动过后,人们佩戴上面具,穿着奇装异服到街上肆意狂欢。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狂欢节庆祝活动还包括但不限于不同地区、国家和时期的被特定命名的庆祝活动,如复活节、愚人节抑或圣诞节等,甚至是可能暗含某些狂欢性质的日常活动,如市集中的一些行为和某些现场的音乐表演。
巴赫金把类似狂欢节的庆祝活动的整体称为“狂欢节风格”,这显然具有其象征性的意义。
(二)狂欢化的基本内容及历史演化巴赫金指出:“狂欢节已经发展出一整套感官形式的语汇,每一种都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从复杂的大大小小的群众集会到个体或个别的的狂欢行为,这种语言表达了狂欢世界的统一愿景[1]。
显然,这种独特的语言并不适合精确地翻译成书面语,甚至是抽象的概念。
然而,它可以通过艺术形象的语言进行某种程度的解释,即转变为文学语言。
正是这种狂欢式抽象到文学中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狂欢化。
简而言之,将狂欢节的感性而具体的行为转化成文学表述的语言,就是狂欢化。
巴赫金将有关狂欢化的一切问题放到欧洲历史及欧洲文学发展史及欧洲历史的流程进行研究:他不但精细酌量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世纪时期的文学狂欢化现象,而且通过文学狂欢程度较高的特定作家的作品对上述以及其他时期的狂欢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和梳理,简明扼要地说明狂欢是如何有机地嵌入他们的作品中的,并对狂欢化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概述[2]。
毫无疑问,狂欢节起源于狂欢周杨章崇彬摇滚乐现场的表征与价值研究——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域节本身,17世纪下半叶以前,人们直接参与到狂欢节活动中,并将其具象化。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狂欢节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与狂欢节直接相关,某些体裁甚至直接为狂欢节庆典活动服务;从中世纪开始,许多用各种白话文和拉丁文写成的比拟狂欢体文学,都不同程度地与狂欢节庆典活动有关;至文艺复兴时期,狂欢化的趋势蔓延到正统文学的所有体裁,整个文学实现了非常深入和完整的狂欢化。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其意义

莫言小说 的狂 欢化叙 事特 征 分析 叙 事视 角的选 择对狂 欢化 叙事有 着重 要的影 响, 叙述者要选择一定叙事的距离进 行叙事 , 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叙事 视角。莫 言在作 品中为达到叙事的狂欢化 , 采用 了全 新 的叙事视角 ,即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 让读 者体会 到狂欢化 叙事 的魅力 。在他 的作 品 《 红高粱家族 》中 , 从两个视角对故 事进行 叙述 , 在叙述 中实现了两个叙述方式的时空 转换 , 体现了作 品在叙事方法上的整体复调 结构。 小 说中 “ 父亲 ” 作为主要叙事者 ,“ 我” 是一个旁观者 , 两个叙事主体在时空的夹杂 变换中进行叙述 ,在相互混合 的关 系中,以 种狂欢化的叙事方式表现了小说 里 “ 爷爷 和奶奶”的传奇故事 ,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多 元化碰撞与交 流。 此外 , 在莫言 的 《 红高粱家族 》中,第 人称叙事者只是象征性在叙事 , 是站在故 事主人公的局外进行叙事 , 边缘性的叙事角 色使他增添了叙事 的灵活性 , 给读者一种客 观 的体验 , 也可以让他对故事 的发展进行全 方位展示 , 对人物 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刻 、 细 致的描绘 ,增加语言 的感染力 , 使故事增添 亲切感 和真实感 。 但是按照传统的叙 事说 法 来讲 , 第一人称是不能清楚地知道他人的内 心活动 ,但是在 《 红 高粱家族 》中 , 打破 了 这一传统说法 , 叙述者 “ 我”能给深入到他 人的内心活动 ,知道他们 的事情和想法 ,以 及他们过去心理活动 。 在叙述时候体现的儿 童化叙事方法,表现了叙事 的狂欢化 ,反映 出的事物状态贴近纯真心态 。 在另一部作 品 《 檀香刑 》中,莫言没有 采用单线条叙 事模式 , 而是采用多种叙事视 角表现主题 , 表现对生命 力的赞美 , 起到 了 狂欢化艺术效果。在这部小说中 , 莫言采用
浅析狂欢化理论

浅析狂欢化理论作者:宋纯玲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7期摘要:狂欢化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或世界观,是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强有力手段。
狂欢化理论蕴含一种反抗性的力量,它反抗人性的禁锢,反抗虚假的生活,拒绝绝对真理的权威性,体现出鲜明的乌托邦色彩和人本主义精神。
凡此种种,在《鹿鼎记》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狂欢化《鹿鼎记》乌托邦人本主义狂欢化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来的,作为前苏联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艺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文化学家、民俗学家,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对话理论”、“复调小说理论”,他的许多思想在数十年后才被人充分理解,也为西方很多文学批评流派所接受。
《鹿鼎记》作为金庸的一部代表作品,不管是人物还是语言场景的描写都表现出了一种狂欢化的色彩,本文拟以《鹿鼎记》为例对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
一、何谓狂欢化理论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情节布局特点的时候提出来的。
在这本书中巴赫金主要强调民间狂欢文化是复调艺术的文化动因之一,后来巴赫金又在《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对这一理论做了全面的阐释。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深深地根植于他对狂欢节的分析基础上的。
狂欢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或更早的时期,在狂欢节的时候,人们都戴着面具,身着奇装异服,在街上狂欢。
狂欢节并不是普通的集会,而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活动,在狂欢节中没有等级划分,有的只是群体的狂欢,它体现了对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的反叛和对立,虽然狂欢节的时间很短,但是仍可以给人们思想巨大的放松和解放。
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世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改造一切。
在狂欢节上有着众多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形成了整套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
这些语言凸显的是狂欢节世界观,而这深刻的狂欢节世界观又渗透到狂欢式中(狂欢节上的庆贺、礼仪、形式形成的一个总和被称为狂欢式)。
试析狂欢化理论与喜剧影片的生成发展论文

试析狂欢化理论与喜剧影片的生成发展论文试析狂欢化理论与喜剧影片的生成发展论文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象刚刚发掘出来的在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
儾用“狂欢化”理伦来分析喜剧影片,刀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即兴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公元前487年至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公元前404年到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问题为主。
公元前338年到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
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
“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察世界;它没有恐惧,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
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式。
“民间狂欢节上关于死与生、黑暗与光明、冬与夏等等之类的‘争辩’,充满了除旧布新的精神,具有轻松愉决的相对性,即不让思想停滞、不让思想陷入片面的严肃之中,呆板和单调之中。
也可以说,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对宗教思想的一种反抗,预示着新世纪的曙光。
中国似乎没有西方式的狂欢节,中国的喜剧起源于徘优的表演。
远自公元前五、六世纪,宫廷中便蓄养培训了一批徘优,供帝王将相玩弄。
美学专业论述题复习知识点三

美学专业论述题复习知识点三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审美——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1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狂欢化理论的渊源及理念

•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不分彼此,相互平 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和谐、融洽、欢乐的 氛围成为社会底层的平民大众的氛围,平民 大众可以从心底里真诚友善地将自己美好 的情愫进行直接迸发。
• 再次,“狂欢节”也是一种展现独特的笑文 化的节日,是人狂态的欢快。巴赫金从构词 角度对“狂欢”进行了解析,他指出,“狂” 指“无所畏惧”,这是狂欢的本质核 心;“欢”(欢快)指它具有消解严肃性(包括 恐惧)的意义。 “狂欢”的话语内涵可以诠 释为“无所畏惧的欢快”。
• 正是在此意义上, 巴赫金的文学观念才具有 了跨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巴赫金对 人类的存在拓展了一个审美的生存空间自 由地交往和对话。
中西方狂欢文化不同的表现方式
• (一) 中国狂欢文化的两大特点 • 中国文化中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使得中 国的节日习俗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最 重要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究礼仪,礼俗和风 俗紧密结合⋯⋯早期的许多节日风俗就载入 儒家的经典” ,甚至进入官方的礼典,成了上 层统治者“礼乐教化”的一种方式。
• 联系拉伯雷的文化语境来看, 一方面是封建 教会的、严肃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文化, 另一方面则是与官方文化对立的、渊源流 长的、面向未来的、生生不已的民间诙谐 文化。
• 官方文化是死板的、僵化的、唯我独尊的、 • 等级森严的、面向过去的, 甚至文艺复兴时 期的西方文论仍然明确地这样划界: 悲剧主 人公必须是帝王、亲王或贵族, 喜剧人物只 能是没有官职的平民和下等人。
• “狂欢”遵循“翻了个”的逻辑,创造了一 个“颠倒的世界”,一个由严肃的现实状态 转入游戏状态的虚拟的世界,而游戏是非功 利的,所以人们置身在这个虚拟的游戏中可 以暂时忘记自己的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 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 人们通过亲昵的交往、欢快的游戏,创造了 一种笑的氛围,恢复了民间大众的笑。这种 笑是全民的笑,普天同庆的笑,是从万事万物 中取笑,是正反同体的笑,是狂喜的、又是冷 嘲热讽的笑,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 的笑。
狂欢化

• 巴赫金把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称为 “怪诞现实主义” . 巴赫金发 现是民间狂欢文化决定了拉伯雷小说的形象体系和风格,带来了 文化转型时期体裁的狂欢:底层文学与高层文学热烈对话, 民众 的广场的语言、 文学形式激烈地冲击着既定的艺术体裁,欲冲破 束缚奔腾而出. 巴赫金用历史 —— 社会学的方法从文化入手进入 文学, 创建了他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体系.
三、生命轮回的审美价值
• 通过狂欢节上戏谑的加冕和脱冕仪式,巴赫金看到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 生命轮回,“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化的世界感受的核心 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和变更的精神,死亡和新生的精神。狂欢节是 毁坏一切和更新一切的时代才有的节日,这样可以说已经表达了狂欢式 的基本思想。”他认为这种仪式是合二而一的双重仪式,二者是不可分 离的,所以巴赫金把这种仪式中所渗透的对现实世界的狂欢化反映的核 心归纳为更替和更新的精神,可以看作是现实中一个人的生命轮回,不 断变化,它向我们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 化之中,诞生孕育着死亡,死亡孕育着新生,世界正是在不断地更替和 更新中得到发展,任何事物和思想如果一旦凝固了,僵化了,那就意味 着停滞和消亡。
“狂欢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诗学,是由于巴赫金丰富的西方 中世纪民俗知识积累所形成的理论创造
内涵
狂欢节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按照巴 赫金的话来说,狂欢节就是中世纪人民的“第二生活形式” 。这 种生活就是巴赫金提出的存在两种生活的概念之一,第一种是所谓 日常的、正规的生活。而另一种生活就是上文提到的所谓的“第二 生活形式”,即狂欢节的生活。他说:“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 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 活’”。 这是超越等级观念、地位、财富、家庭和年龄的,是一 种追求人人平等自由、资源共有的乌托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7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July 2004 收稿日期:2003 - 12 - 05. 作者简介:黄柏青(1968-),男,湖南炎陵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系2002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美学、诗学. “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黄柏青1,李作霖2(1.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宗教学系,北京 100872;2.湖南师范大学 中文系,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试图阐释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哲学、诗学、政治学、语言学意义,并联系巴赫金所处的历史背景、个性命运,从宏观上去把握其艺术的深刻思考及其原因。
关键词:狂欢化理论;巴赫金;文学;哲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B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2004)04-0030-05 如今,在商品经济主宰人们生活,金钱成为人们主要的追逐对象,文学日益退出主流话语,日益边缘化状态的大背景下,文学理论园地则多少显得寂寥了。
但前苏联文艺理论家 “巴赫金”的名字却为我们带来了一道亮色。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则成为解释当下文艺现象(尤其是大众文艺)的绝佳上好的依据。
国内有关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文本解释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则试图阐释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哲学、诗学、政治学、语言学意义并联系巴赫金所处的历史背景、个性命运,从宏观上去把握他关于艺术的深刻思考及其原因。
一、狂欢化理论产生的意义 狂欢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反叛,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渴求。
但狂欢化理论又具有超越现实的永恒魅力,在诗学、哲学、语言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诗学意义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全面的文学研究。
传统的诗学研究,要么从社会历史的茫茫大海中找寻文学的根基,象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的三元素说;要么把文学的归宿定格为文本自身。
如形式主义者把文本看成自律自足的客体。
但无论是从外部出发作整体宏大的观照,还是向内作微观精神的审视,都在展示其理论严谨深刻时又表现出其狭隘与片面。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却克服了这种“内”与“外”的对立。
一方面,它并不离开文学自身的特性,而从文学自身内部结构出发,即从文本自身出发开始考察,这一理论主要是从研究小说理论开始的。
他从小说体裁追溯到狂欢体、狂欢节,然后又涉及到民间笑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戏仿、俗语、怪诞肉体形象,以及这些形式是怎样渗透到文学中,并逐渐内化为文学性因素的。
托多洛夫曾指出巴赫金比“形式主义更加形式主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巴赫金是通过深入作品结构内部来把握文学的,他尊重文学的体裁、技巧等形式因素。
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涵纳了社会历史的喧嚣与骚动。
巴赫金认为,任何一种形式都不是中性的,不可能不关涉意义,例如体裁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不可能不传达某种意义。
因此,巴赫金在研究小说体裁形式时,并不是共时静态地研究,而是做历时性地探索。
他发现民间狂欢节这一文化现象对小说体裁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于是他考察了狂欢节产生的由来、兴衰特征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民间笑文化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节日,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活”,是“第二生活”,一种别样的冲击现实的完美生活。
而狂欢体或者是后来的小说体裁则是完美生活的记忆形式,巴赫金称之为“体裁本身的客观记忆”。
狂欢化理论既摒弃了形式主义学派与世界的封闭隔离,又避免了经济决定论者对文学阐释的僵硬性与强制性。
对文学的研究,我们常常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告诉我们,“内”与“外”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交流互变的。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双声思维、对话艺术思维的确立,使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手段和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巴赫金认为,各种艺术因素、手段都可以熔于同一文学作品之中,即使是难以相容的因素。
贵族与贫民窟下层人、哲理对话、冒险幻想等惊奇地交叉在一起,消除了原有体裁之间的对立,形成不同艺术要素之间的交往对话。
同时在结构上,也可以利用几个情节线索平行发展的对话形式,形成对话结构。
另外,也允许各种人物的不同思想存在。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文艺学中阐释了一种主体性思想,即“主体间性”。
在巴赫金看来,以往的文学创作常常被一种独白的思想占据了。
这主要表现在,作者统摄一切,控制一切,人物受作者支配。
人物在作者的控制下失去了自主性、主体性。
在作者与人物的关系中,人物不是作为自由的人来看待,而是作为客体,作为没有思想的存在,人在这里完全物化了。
人物丧失了主体性。
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无疑大大加强了人物的主体地位。
主人公与作者平起平坐、自由独立、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人物又并不是与作者绝对对立的,他不能离开作者,需要通过作者的观照来完善自己。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不仅找回了已消失的主体,同时又加强了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虽然研究的重点是小说体裁,涉及的只是诗学领域,但这一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却超越了诗学的范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理论在人类的意识领域中掀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
2.哲学意义 狂欢化理论的哲学意义在于树立了新的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两种态度:一元论和二元论。
不管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强调绝对性。
机械唯物主义只强调物质,唯心主义看重意识;而康德则表现世界与意识之间的不可调和。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的哲学精神确认心灵与世界的对立,但并不象康德理解的那样不可沟通。
世界向我呈现为必然性,变成我自己安排的世界,转化成“我应当做的事情”。
世界在本质上并没有意义,只是在我主动给予和世界被动需要的关系中才呈现意义。
我处在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位置上,因而我有责任对世界作出应答。
我通过我的活动行为所表现的价值来塑造世界。
因此,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的哲学是一种价值哲学,这种价值哲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使人们摆脱了用刻板、僵化、静止的观念来看待人和事。
存在并不具有自足性,它处于不断地建构与完善之中,处于价值关系中,处于未完成状态。
因而,一切自以为是的制度、文化、真理都会在变易中消失。
纵观人类各个文化领域,没有哪一个在当时看来具有完美性的哲学、制度等,不在时间的淘洗中而改造换新。
同样,评价一个人也是如此。
所有的人都认为我庸庸碌碌,因为我没有任何成绩。
但这种评价只是表现此地此刻的,并不代表我的未来,未来的我处于不断地筹划与改造之中。
这样说来,我是未完成的。
所有人对我的解读并不适用于我整个的变化的人生。
总之,这种哲学鼓励创造性、开拓性。
其次,这种哲学提倡相对性精神。
狂欢化理论摧毁了绝对真理,世界与心灵的问题并不是谁压倒谁的问题,而是二者如何协调的问题。
世界与心灵都是相对的,都需要在其相互的作用关系中达至完善。
因此,这一理论可以用来否定中心,瓦解权威。
再次,这一理论主张平等对话,这就打破了独白的垄断地位。
无论是官方的主流的思想意识,还是民间的次要的思想意识,都能平等共存,并相互影响交流。
这对倡导世界的多元化,对话是有积极意义的。
3.政治意识形态意义 首先,狂欢化理论表现出强烈的反权威、反传统、反主流意识,争取平等、自由的倾向。
巴赫金着重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
这个伟大节日的意义与文艺复兴这一文化转型时期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中世纪是笼罩在神性之中的,当时尊崇的理性也是神的理性。
人在神的权威中淹没了、异化了。
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反对神权、反对禁欲主义、反对专制。
巴赫金也顺应了这一潮流。
他利用民间的一切诙谐形式来批判当时的教会和官方的片面严肃和僵化,“所有这些仪式和演出形式,作为取乐为目的的活动形式,同严肃的官方的——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祭祀形式和庆典都有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是原则性的区别,他们显示了看待世界、人和人的关系的另一个角度,绝对非官方、非教会和非国家的角度;”[1](p.100)这不仅是一种与官方和教会相对的另一种生活,“第二种生活”,同时这一生活与官方建立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种对立的,相抗争的关系,表现出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那时有过一个诙谐形式和诙谐表现的广大世界同教会和封建中世纪的官方和严肃(在音调和气氛上)文化相抗衡”,[1](p.98)“任何教条主义,任何权威观念,任何片面的严肃性,都不可能同拉伯雷的形象共容。
这些形象同一切完成性和稳定性、一切狭隘的严肃性,同思想和世界观领域里的一切成规和定论,都是相敌对的”。
[1](p.56)巴赫金经常提到狂欢节上的脱冕加冕的游戏。
这一游戏更加充分地表现了其政治意识形态倾向。
国王遭受全民的殴打、辱骂,实际上是民间、大众的力量对官方、教会的战胜。
可见,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不仅是要恢复人类欢乐的节日传统,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意识形态意义,即对等级制度、神学、官方的颠覆与瓦解,诅咒一切妨碍生命力的僵化、保守力量,将一切高贵的、精神的、理想的、抽象的东西降低。
巴赫金的直接的政治寓意是指向斯大林的专制主义。
巴赫金生活在这种文化的边缘处,并处处遭受压制。
因此他要用这种间接的方式来批判表达对这种生活的不满。
其次,狂欢化理论表现出对全民的关注。
狂欢节不是封闭的、孤独的内心体验,而是通过相互接触获得一种集体性的感受,获得整个宇宙的统一感,“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就在其中生活,而且是大家一起生活,因为从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1](p.57)人人都可以参加,不分等级,不分表演才能的高低,人人都被赋予了这种权利。
甚至,狂欢节的感受是包括整个宇宙的,无论人、野兽、植物、大地等都融混在一起,享受这种统一感、集体感。
巴赫金在分析肉体系列时就表现了这种全民性,他认为肉体并不带任何自私自利的个人色彩。
他认为,拉伯雷描写嘉佳美丽因吃牛肠而导致了脱肠这一细节,表现了人的身体与牲畜的身体接近融为一体,从而使人与动物的界限模糊了。
人的身体或动物的身体都是整个宇宙身体的一部分,是全民性的共有物。
与全民性紧密相联的一个更重要的概念是公共广场,“只不过,中心的场地只能是广场,因为狂欢节就其意义来说是全民性的,无所不包的,所有的人都需加入亲昵的交际。
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
狂欢广场,即狂欢演出的广场,增添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2](p.169)在这里,广场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人民大众聚会的场所,也象征着尽情地享受着感官欲望却也理性的自由空间,即“公共空间”和“公民社会”。
巴赫金更关心的是广场的象征意味,这种象征性是有政治意识形态意义的——即与官方的权威话语相对立。
巴赫金的狂欢节与其说是在摧毁旧的制度、旧的思想观念体系,瓦解权威和中心话语,即一种批判的表达,还不如说狂欢节是在构造政治乌托邦理想,“可以说,它们在整个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第二世界和第二生活” [1](p.102),“人们只能按照狂欢节的法律生活,亦即按照自由的法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