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

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论文摘要: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狂欢思维具有强烈的变更意识,它强调“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
狂欢思维具有“快乐的相对性”,并以此捣毁绝对理念,瓦解绝对权威。
文本是开放性的,凭借这些性质它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将人们引向更宽广的天地,因而对文本的理解活动是无止境的。
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狂欢精神;张恨水;通俗文学;小说创作最近,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一些力作又再次搬上银幕、舞台甚至电视荧屏,其改编的部数和次数,观众的人数都是惊人的,很可能是现当代小说家中的第一名。
时隔数年,为什么他的小说还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有人认为是他这一时期的小说适应了人们消遣、娱乐的需要,有人认为是他擅长于其前期所主要从事的通俗文学创作,这些都不无道理。
然而,当代通俗小说精品俯拾皆是,为什么还会重新出现张恨水热?在我看来,“与其说是重新发现,倒不如说是重新评价。
”作家连同他的作品本身是个客观实体,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有的死后被遗忘,有的却流芳百世,东山再起呢?这就不能单纯从作家和他的作品中去找原因了。
“每个读者本身就是一部新的文学史。
”-2J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家及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单是以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势和批评模式分析作品,势必会导致某些评说失诸公允与科学,难于真正做到对作品的艺术真谛的感知和认识。
如果按照通俗文学自身的标准来衡量张恨水的作品,我们也许会发现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但如果从多元文化视野中分析他的作品,如果把其作品放到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学中去考察,我们也许会挖掘到张恨水作品中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此,我试图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x-,j-张恨水的作品进行一种新的思考和评说。
众所周知,巴赫金是在探讨法国的拉伯雷和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时,提出文学狂欢化问题的。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术界把巴赫金的学术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的文学研究和晚年的文化研究,并把狂欢化理论视为一种文化研究,但是,这个理论最初是他在研究长篇小说话语时提出来的,而且又由于文学和文化的不可割裂的关系。
狂欢化理论对于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狂欢”这一术语出发,去阐释一下狂欢的新内涵。
对于“狂欢”这一术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洪晓先生的《狂欢正解——狂欢理解综议》一文中,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
洪先生认为,狂欢最核心的特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它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束缚,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让生命得以自由驰骋,给予生命绚丽多姿的演绎。
面对理性的过度发达,伦理理性、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能动性等的扼杀,它大声疾呼着感性的解放和满足,力图恢复人的完整性,用具体的、温馨的世俗情感对抗着冷冰冰、机械的理性机器;它敢于颠覆和打破权威的光环,让个体得到独立和自由,极大地激活了人的生命和个体意识;它不让生命受到任何的压抑,人们在其怀抱中可以尽情宣泄;也不让生命有任何的苦难阴影笼罩,倡导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面对异化的、残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让人的各种愿望得到满足,让人的真性情得到尽情挥洒,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因为其对现实的批判和弥补,所以颠覆性和抗争就成了其最显著的特点。
但其最终指向是个体的生命自由,饱含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
狂欢的作用就在于维持理性与非理性、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平衡,以促进人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己任,价值指向是真善美。
但我认为,所谓的狂欢,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独白。
文明的进步可能给人带来新的自由,也可能带来新的束缚。
西方文论

一、尝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一部电影或小说。
答: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根据西方狂欢节的特征建立起来的,他认为狂欢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
主张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艺术中的转化与渗透。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电影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在中国喜剧电影中就可以得到体现。
就拿今年的贺岁喜剧电影《泰囧》来说,无论是在喜剧效果,还是在它的主题表现上,都可以说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整体架构上,《人再囧途之泰囧》虽然基本沿用了公路喜剧的大致框架,但《泰囧》在两人同行的笑料抖出方式上,有了较大转变,在《泰囧》中,一方面用黄渤的你追我赶上演着特工片的争斗戏码,让影片紧张又刺激;另一方面,用三人关系摩擦所产生的各类桥段引爆全场的笑点。
除了这些部分外,误入黑社会,机车冲闹市,河边遭遇毒蛇等桥段均是经典之处。
在感情色调上,《泰囧》相比于《人在囧途》,故事背景从小城镇转移到了泰国的现代化都市,整部影片有了与时俱进的气息与纷繁绚丽的色调,同时增添了异域情调的风情;《泰囧》既在徐朗与王宝的出行目的进行了相对复杂的设定,徐朗通过泰国之旅感悟了家庭的珍贵与放弃的美好,王宝则依靠泰国之行实现了自身的单纯美梦,又增加了商业对手对于目的地你争我抢的情境,让影片营造出有趣、紧张、刺激、温馨、感动等一系列情感,无形中让观影的情绪开始有了情感的积累,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内心,这亦是影片的一大成功。
其实作为一名喜剧电影艺术家,既要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吸收养份,又要超越他的理论。
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喜剧片,不应仅仅是注重一个“喜”字,而是应让观众笑过之后体会人生的真谛。
喜剧电影要具有自己的文化品质和审美品位,真正上升为现代人的生存智慧,必须直面现代生存状态,在潇洒的幽默感和轻松流畅的喜剧氛围中努力消除人们的心灵困惑,探索其中的美学意味,使观众在笑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谈谈地域文化和作家的创作个性之间的关系。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
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米哈伊尔·巴赫金的思想足迹涉及哲学、语言学、诗学、符号学、美学和文化历史学等诸多领域。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和狂欢诗学。
二十世纪中后期,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潮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约翰·多克、费斯克等大众文化研究学者广为引证、剖析的理论资源,鲍尔德温等人主编的《文化研究导论》一书也将巴赫金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理论家之一。
川(P202)巴赫金研究在当前中国学界炙手可热,争论颇多,呈现出众声喧哗、杂语共生的态势。
就其狂欢化理论而言,学者们聚焦于狂欢理论是否“想像催生的神话”展开对话与争鸣;①同时,对于狂欢化理论能否被挪用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观点也是莫衷一是。
②由于巴赫金理论架构的庞杂和未完成性,其在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种种误读,本文在文化研究视阂中考察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
一、狂欢化理论与民间文化巴赫金从民间文化的历史源头出发,以歌德《意大利游记》中对1788年罗马狂欢节的描述为史料,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拉伯雷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节、狂欢式与狂欢化是狂欢化理论的三个核心范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提出了狂欢化的重要概念。
狂欢化渊源于狂欢节,而狂欢节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神节和民间仪式,它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
摇滚乐现场的表征与价值研究——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域

一、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概述(一)狂欢化的由来狂欢节源自于盛大的狂欢节庆典活动。
类似狂欢节的节日可以回溯到古希腊-罗马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崇敬酒神并举行祭拜仪式:奥林匹克神系中,狄俄尼索斯掌管丰收,凡逢收获季节,人们在歌舞中向酒神献上祭品,并祈祷来年的丰收。
祭献活动过后,人们佩戴上面具,穿着奇装异服到街上肆意狂欢。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狂欢节庆祝活动还包括但不限于不同地区、国家和时期的被特定命名的庆祝活动,如复活节、愚人节抑或圣诞节等,甚至是可能暗含某些狂欢性质的日常活动,如市集中的一些行为和某些现场的音乐表演。
巴赫金把类似狂欢节的庆祝活动的整体称为“狂欢节风格”,这显然具有其象征性的意义。
(二)狂欢化的基本内容及历史演化巴赫金指出:“狂欢节已经发展出一整套感官形式的语汇,每一种都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从复杂的大大小小的群众集会到个体或个别的的狂欢行为,这种语言表达了狂欢世界的统一愿景[1]。
显然,这种独特的语言并不适合精确地翻译成书面语,甚至是抽象的概念。
然而,它可以通过艺术形象的语言进行某种程度的解释,即转变为文学语言。
正是这种狂欢式抽象到文学中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狂欢化。
简而言之,将狂欢节的感性而具体的行为转化成文学表述的语言,就是狂欢化。
巴赫金将有关狂欢化的一切问题放到欧洲历史及欧洲文学发展史及欧洲历史的流程进行研究:他不但精细酌量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世纪时期的文学狂欢化现象,而且通过文学狂欢程度较高的特定作家的作品对上述以及其他时期的狂欢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和梳理,简明扼要地说明狂欢是如何有机地嵌入他们的作品中的,并对狂欢化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概述[2]。
毫无疑问,狂欢节起源于狂欢周杨章崇彬摇滚乐现场的表征与价值研究——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域节本身,17世纪下半叶以前,人们直接参与到狂欢节活动中,并将其具象化。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狂欢节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与狂欢节直接相关,某些体裁甚至直接为狂欢节庆典活动服务;从中世纪开始,许多用各种白话文和拉丁文写成的比拟狂欢体文学,都不同程度地与狂欢节庆典活动有关;至文艺复兴时期,狂欢化的趋势蔓延到正统文学的所有体裁,整个文学实现了非常深入和完整的狂欢化。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谓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常规的生活。
“这种生活服从于官方和教会严格的等级秩序,服从于权力和权威;充满教条、崇敬和虔诚,是十分严肃的生活。
通过严肃的氛围,官方才能够威慑大众,造成其恐惧心理,使人们的生活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
”“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把人看成是自由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可以变化的,它对一切教条提出挑战。
这种生活取消了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管你是国王还是平民,是长辈还是晚辈,彼此不分高低贵贱。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国王”与“公爵”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虔诚、严肃和恐惧,过着流浪汉式的自由欢乐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完全脱离了所谓的正常轨道,始终洋溢着喜剧色彩,不带任何悲剧情调:他们无聊了或者没钱了就去上演各种各样的闹剧;两个骗子像狂欢节中的小丑一样加冕自己为“国王”和“公爵”,使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成为人们戏弄的对象;美其名日“著名悲剧演员出演莎士比亚驰名悲剧”,但其实是“可真能叫一条牛看了都要笑起来”的滑稽喜剧。
他们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虚拟的游戏状态之中,使人们暂时忘记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了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他们欢乐的表演,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从而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
除了对两种生活的划分,巴赫金在其狂欢理论中还着重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
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
(完整word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术界把巴赫金的学术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的文学研究和晚年的文化研究,并把狂欢化理论视为一种文化研究,但是,这个理论最初是他在研究长篇小说话语时提出来的,而且又由于文学和文化的不可割裂的关系。
狂欢化理论对于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狂欢”这一术语出发,去阐释一下狂欢的新内涵。
对于“狂欢"这一术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洪晓先生的《狂欢正解—-狂欢理解综议》一文中,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
洪先生认为,狂欢最核心的特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它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束缚,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让生命得以自由驰骋,给予生命绚丽多姿的演绎.面对理性的过度发达,伦理理性、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能动性等的扼杀,它大声疾呼着感性的解放和满足,力图恢复人的完整性,用具体的、温馨的世俗情感对抗着冷冰冰、机械的理性机器;它敢于颠覆和打破权威的光环,让个体得到独立和自由,极大地激活了人的生命和个体意识;它不让生命受到任何的压抑,人们在其怀抱中可以尽情宣泄;也不让生命有任何的苦难阴影笼罩,倡导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面对异化的、残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让人的各种愿望得到满足,让人的真性情得到尽情挥洒,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因为其对现实的批判和弥补,所以颠覆性和抗争就成了其最显著的特点。
但其最终指向是个体的生命自由,饱含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狂欢的作用就在于维持理性与非理性、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平衡,以促进人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己任,价值指向是真善美.但我认为,所谓的狂欢,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独白。
文明的进步可能给人带来新的自由,也可能带来新的束缚。
狂欢理论

狂欢理论1、狂欢理论的概述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前提是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
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
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敬与恐惧。
第二世界(第二生活)则是狂欢广场式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打破了阶级、财产、门第、职位、等级、年龄、身份的区分与界限, “国王”也被打翻在地,小丑加冕成“王”,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对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亵渎、嘲弄、戏耍、贬低、歪曲与戏仿。
而一切非平民阶层要想在第二世界生活,只有放弃在第一世界的一切权力、身份、地位,才能够为第二世界所容纳。
这是“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是暂时通向乌托邦世界之路”。
2、狂欢理论表现在电视综艺节目中(1)全民性:充分体现了电视节目的平民视角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不是由某一个特权阶级来组织的,是民间性的活动,是真正的全民广场节日的象征与体现,在狂欢节期间,所有人都是参与者,中心场地是广场,因为狂欢节就其意义来说是全民性的、包罗万象的、所有人都参与的亲昵的交际。
这一点与电视综艺节目关联起来看,表现为平民的视角巴赫金特别指出,在狂欢的活动中,根本不存在什么演员和观众的分工,所有的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在表演,又观赏别人的演出。
而在2004年之前的以前的表演类综艺节目运作模式即“明星+表演”。
明星是节目的当然主角,明星的舞台表演是构成节目的主要内容,而各个不相干的节目之间的串联则由主持人来完成。
传播学意义上与传者具有互动功能的受众,在这里也成为一个纯粹的“看客”或“他者”。
这显然并不符合狂欢理论中全民参与的观点,所以这样的节目形式虽然一开始取得成功,但也渐渐使得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观众开始需要一种能使自身融入进去的综艺节目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word格式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兵体分析喜别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彩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别屯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像刚刚发掘出来的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
使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喜剧影片,也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到祭祀酒神的即兴
word格式
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
公元前487一前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
公元前404一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间题为主。
公元前338一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
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
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世界;它没有恐俱,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
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
式。
民间狂欢节上关于死与生、黑暗与光明、冬与夏等等之类的争辩,充满了除旧布新的情神,具有轻松愉快的相对性,即不让思想停滞、不让思想陷入片面的严肃之中,呆板和单调之中。
也可以说,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对宗教思想的一种反抗,预示着新世纪的曙光。
中国似乎没有西方式的狂欢节,中国的喜剧起源于徘优的表演。
远自公元前五、六世纪,宫廷中便蓄养培训了一批徘优,供帝王将相玩弄。
这些徘优能歌善舞,口才出众,有些甚至相当聪明,然而地位低下,与宫中犬马没有什么区word格式
别。
自汉魏以来的参军戏、角抵戏、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都有不少充满喜剧色彩的作品。
武汉帝时,东方朔作为滑稽家,经常给皇帝讲些谐谑的故事,引得王公大巨哈哈大笑。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喜剧也具有某种西方狂欢节的特点,决定着普通的即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止和限制,在狂欢节一段时间里被取消了,首先取消的就是等级制,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崇敬、仰慕,礼貌等等,亦即由于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等(包括年龄差异)听造成的一切现象,尽管这种乌托邦是短暂的时刻,却是人们期盼的生活。
个体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强行拆解社会政治的束缚,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欢乐与自由,这就是入类生存的喜剧体验。
喜剧电影与汪欢节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对于有些喜剧影片,如卓别林的谐剧、王朔的侃剧、陈佩斯的闹剧,影视研究者的定位显得有些勉强。
这些作品难以用传统的文艺学、美学理论来加以鉴定,而引进大众狂欢化理论、从大众文化角度来进行探寻,恐怕有助于对此类影视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狂欢化理论首先由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它既是对16世纪法国医生拉伯雷创作的《巨入传》所进行的具体分析,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
狂欢化理论来自于西方的狂欢节。
在狂欢节上,入们排斥封闭和关门主义,否定禁令和绝对理性,抛弃说教和禁忌,把日常的典章制度和清规戒律完全抛开。
狂欢节
摆脱等级制度,呈现出平等,民主和自由。
狂欢节是一种开放的哲学和没有界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享乐主义,满足了人类的多方面需求,甚
word格式
至是一种纵欲主义。
根据汪欢节的这些特征,巴赫金建立了狂欢化理论。
在狂欢化理论中,文明与戏i},荣誉与失落、歌颂与诅咒,严肃与纵欲,都是正反同体和互为嘲讽的、卓别林、王朔、陈佩斯的电影作品,正好符合巴赫金的理论规范、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夏洛克,头戴黑色的礼帽,身穿过小的西服,脚蹬过大的皮鞋,举止滑稽可笑,却为入善良,主持正义。
据专家考证,这个形象脱胎于狂欢节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小丑,但在小丑的身上增加了道德评判,以谑演庄,揭示出喜剧深层的悲剧,使观众含泪微笑。
巴赫金说:狂欢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观看卓别林的喜剧,便能得到这么一种感受,使观众暂时忘记了影院外严酷的社会现实,在影院内与大家一起经历一次心灵的狂欢。
对于王朔的影视作品,近年来争论较大。
贬之者认为它是痞子作品,有违传统的道德规范,否定荣誉与崇高,嘲笑真挚的爱情,褒之者却认为它有微言大意,是想建立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评判标准。
其实,王朔的作品,如顽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大撒把等,既没有高深的思想,也没有邪恶的企图,只是一种游戏,文艺失去崇高、失去中心之后的自理补偿。
观众愿意观看此类作品,只不过想投入狂欢之中。
东方缺少幽默,但人类都向往幽默。
影视观众是文化工业的主要消费者,文化工业产品只有通过影视观众才能真正进入社会。
影视观众是大众文化发生社会影响的主要对象。
现代社会意识word格式
形态的控制力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影视观众对大众文化产品的接受方式、条件和效果上。
喜剧作品可说是观众的一种恰当的宣泄对象,满足了人们汪欢
化需要。
喜剧影片中的怪诞是狂欢节情神在艺术中的体现,表现出诙谐性,自由性,未完成性,反规范性等特点,符合大众追求平等的心理。
喜剧影片与玩难分彼此。
玩是什么?即是戏也。
英语中Plan便具有卜戏和玩的双重含义。
在喜剧电影中,,玩成为消解刻板模式、突出创造主体和沟通作者与观众的重要机制。
玩需要一种气质,需要一种对人生世事的洞达心境。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电影艺术家,特别是中国的电影艺术家,提供了十分丰
富的精神营养:中国儒家提供不苟言笑的人生态度,孔子与孟子总是告诫入们要居安思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川欧阳修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伶官怜序》)。
儒家所赞赏的文艺作品,也是以描写忧患见长,如(诗经》中的驾言出游,以泻我忧《邺风泉》比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怕舟》);未见君子,忧心忡仲(招育草虫;心之忧兮,其谁知之、魏风,儒家把狂欢作为缺乏修养的表征,提供乐而不淫,温柔敦厚.,要求女子笑不露齿,中国人工于心计,极少真实地表露自己狂喜感情,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出现《巨人传》那样具有狂欢节色彩的文学作品。
笑就它的本性来说就具有深刻的非官方性质:笑与任何的现实的官方严肃性相对立,从而造成亲昵的节庆人群。
巴赫金所描写的情景,在封建社会的古代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今夭,我们提供喜剧电影,不仅可以完善这种电影类型,而且可以消除封建等级制度,调整百姓良好心态,巴赫金认为:一切旧真理、旧权力
word格式
的代表者都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都不会也不愿意笑(假道学);他们自命不凡,
认为自己的敌人就是永恒真理的敌人,因此也必欲其永远灭亡。
占统治地位的权力和占统治地位的真理不能从时间的镜子里看见自己,因此它们也看不见自己的开始、界限和终结,看不见自己的旧面目:滑稽面目,看不见自己奢望永恒性和不可取代性的滑稽性质。
当观众早已发笑的时候,旧权力和旧真理的代表者门要以最严肃
的姿态和严肃的腔调演完自己的角色。
(巨人传)对拆解西方的封建意识,打破等级制度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合理性的背后,仍有一定的缺陷。
巴赫金过份注重生理享乐而忽视精神追求,过份注重形而下忽视形而上,过份反对主流文化,都有可能引起公众道德的抵制。
完全按照狂欢化理论创作喜剧影片,容易使其下降到插科打浑、滑稽取闹的庸俗层次,甚至出现王朔式的我是流氓我怕谁无知者无畏、拘眼看世界、,等等消极话语,影响喜剧影片的声誉。
喜剧电影艺术家既要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吸收养份,又要超越他的理论。
柏格森在《笑的研究》中认为,喜剧是把有生气和机械的嵌合在一块,基于生命在于变化的哲学观,柏格森认为生命一要紧张,二要有弹性,才能灵活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
胡塞尔认为事物的意义应从现象的直观和还原中去追寻,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提出怀疑和批判。
海德格尔则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摧毁概念,认为僵化的形而上学的存在必须摧毁,存在者后面的存在变成难以形容的无,真实的存在便会突然显示在人们眼前。
喜剧影片不应仅仅是博人一笑,而是应让观众笑过之后体察到人的真谛。
喜剧影片如果要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要真正上升为现代人的生存智慧,就必须直面现代生存状态,努力消除人们的心灵困惑,
word格式
使观众笑过之后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