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2

合集下载

网络小说_狂欢化_现象探析

网络小说_狂欢化_现象探析

[作者简介]孙利亚,女,山东淄博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

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探析○孙利亚(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网络时代悄然来临,它使“众声喧哗”变得更为名副其实。

网络小说正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代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狂欢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社会大众在现存状态下对精神释放的需求使网络小说“狂欢化”有了最广泛的心理基础,“狂欢”在小说文本中体现出“众声喧哗”与异类融合等特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网络平台的辅助下成为可能。

而网络小说集体“狂欢化”现象的背后,则体现出社会大众在文化断裂的背景中对“人本”之人性的呼唤以及个体独立思考意识的建构,这一现象,归根结底,是大众对安全感的社会心理需求。

[关键词]网络小说;狂欢;社会心理;安全感[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1)12-0022-03在当今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网络小说凭借着载体的多样化、阅读的便捷性以及惊人的创作量,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并逐渐显现出“狂欢化”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网络小说的文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而,对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小说创作中伴随的意识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分析则缺少关注。

对于该现象的解读,本文试图从网络小说“狂欢化”现象的发生、网络小说的解读以及现象背后的心理需求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狂欢化”的心理发生机制网络小说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凭借着独特的运作机制,享有充分的自由和话语权,日渐呈现出“狂欢化”的特点。

“狂欢”,指一种群体的精神释放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摆脱一切束缚,拥有充分的自由与平等,尽情地表达自我和容纳他人。

表现在文学领域上,巴赫金认为,“狂欢化帮助人们摧毁不同题材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多种不同风格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狂欢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

《小镇畸人》的狂欢化特征的开题报告

《小镇畸人》的狂欢化特征的开题报告

《小镇畸人》的狂欢化特征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小镇畸人》的狂欢化特征探析
研究背景和意义:
《小镇畸人》是同名小说的改编电影,由王小帅执导,玄彬、黄渤、周冬雨等主演。

影片以小城镇为背景,讲述了一群畸形人在狂欢化的环
境中,掩盖自己的过去和痛苦,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故事。

本研究旨在通
过分析影片中的狂欢化特征,探究其中蕴含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对当代
中国社会的现状和人际关系提出一定的启示。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学理论、电影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对影片的文本分析、视觉分析和影像符号解读等手段,深入探究其
狂欢化特征存在的原因和影响,并对其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进行探究
和分析。

预期研究成果:
- 掌握《小镇畸人》这一电影作品的文本和视觉语言等具体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 分析该影片呈现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并探讨其中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原因和影响。

- 通过分析影片中的狂欢化特征,提出一种新的文化分析视角,为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研究内容和思路:
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小镇畸人》的狂欢化特征进行探究:
1. 影片中的狂欢现象及其特点分析
2. 影片中人物的狂欢行为分析
3. 影片中狂欢化现象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原因分析
4. 影片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启示及其意义分析
预期研究难点和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难点在于对狂欢化现象的深入挖掘和相关文献的搜集和分析,但难点也是可以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和不断提高分析能力来解决的。

总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也将为本行业的发展
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

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

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试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张恨水的小说创作论文摘要: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为张恨水小说创作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狂欢思维具有强烈的变更意识,它强调“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

狂欢思维具有“快乐的相对性”,并以此捣毁绝对理念,瓦解绝对权威。

文本是开放性的,凭借这些性质它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将人们引向更宽广的天地,因而对文本的理解活动是无止境的。

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狂欢精神;张恨水;通俗文学;小说创作最近,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一些力作又再次搬上银幕、舞台甚至电视荧屏,其改编的部数和次数,观众的人数都是惊人的,很可能是现当代小说家中的第一名。

时隔数年,为什么他的小说还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有人认为是他这一时期的小说适应了人们消遣、娱乐的需要,有人认为是他擅长于其前期所主要从事的通俗文学创作,这些都不无道理。

然而,当代通俗小说精品俯拾皆是,为什么还会重新出现张恨水热?在我看来,“与其说是重新发现,倒不如说是重新评价。

”作家连同他的作品本身是个客观实体,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有的死后被遗忘,有的却流芳百世,东山再起呢?这就不能单纯从作家和他的作品中去找原因了。

“每个读者本身就是一部新的文学史。

”-2J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家及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单是以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势和批评模式分析作品,势必会导致某些评说失诸公允与科学,难于真正做到对作品的艺术真谛的感知和认识。

如果按照通俗文学自身的标准来衡量张恨水的作品,我们也许会发现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但如果从多元文化视野中分析他的作品,如果把其作品放到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学中去考察,我们也许会挖掘到张恨水作品中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此,我试图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x-,j-张恨水的作品进行一种新的思考和评说。

众所周知,巴赫金是在探讨法国的拉伯雷和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时,提出文学狂欢化问题的。

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狂欢化再解读

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狂欢化再解读

戏 ” ” 2 以一 种 “ 。 I ”它 颠倒 了 的世 界 ” 为束 缚 于 种 种 等级 、 仪 和禁忌 之 下 的 民众 提 供 了另 外 一 种 生 礼 活: 自由、 等 、 拘 元 束 的乌 托 邦 世界 。这 种 生 活 平 无
不 是偶尔 发生 在某 个 生命 体 身 上 的事 件 , 是 持 续 而
节 、 欢 式 到 狂 欢 化 的 三 级 跳 , 成 了 狂 欢 化 诗 学 的 狂 完 理 论 建 构 , 欢 也 由 一 个 社 会 学 范 畴 成 为 一 个 文 艺 狂
为 如此 , 的 广泛 性 ( 全 民性 ) 传 承 性 和 模 式 化 它 或 、
才 能深 刻影 响人 们 的 生 活 、 界观 和思 维 方式 。 因 世 而, 当我 们 看 待 狂 欢 节 的 时 候 , 能 仅 仅 笼 统 地 称 之 不 为 民 间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 样 尚 不 足 以 说 明 狂 欢 节 为 那 什 么有如 此 巨大 的力量 。 如 果说 狂 欢 节 主要 是 一种 时 间 意 义上 的界定 , 那 么 狂 欢 式 则 是 狂 欢 节 的 泛 化 , 狂 欢 节 的 形 式 和 是
了上千年 , 是全 民参 与 的模 式 化 的 民俗 生 活 。正 因
收 稿 日期 :0 9— 9—1 20 0 5
学 的范 畴。但 我们 继 续 深入 分析 就 会 发 现 , 欢 在 狂 最 初 的更 准 确 的意 义 上 说 , 一 个 民俗 学 的 范 畴 。 是 什 么是 民俗 ?民俗 即 人 俗 , 人们 在社 会 生 活 中世 是 代 传承 的模 式 化 的生 存 方 式 , 一 种 生 活 相 。l而 是 狂 欢就是 如 此 。上 古 人 们 的 狂 欢 生 活 已经 无 法 还

狂欢化

狂欢化

• 巴赫金把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称为 “怪诞现实主义” . 巴赫金发 现是民间狂欢文化决定了拉伯雷小说的形象体系和风格,带来了 文化转型时期体裁的狂欢:底层文学与高层文学热烈对话, 民众 的广场的语言、 文学形式激烈地冲击着既定的艺术体裁,欲冲破 束缚奔腾而出. 巴赫金用历史 —— 社会学的方法从文化入手进入 文学, 创建了他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体系.
三、生命轮回的审美价值
• 通过狂欢节上戏谑的加冕和脱冕仪式,巴赫金看到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 生命轮回,“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化的世界感受的核心 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和变更的精神,死亡和新生的精神。狂欢节是 毁坏一切和更新一切的时代才有的节日,这样可以说已经表达了狂欢式 的基本思想。”他认为这种仪式是合二而一的双重仪式,二者是不可分 离的,所以巴赫金把这种仪式中所渗透的对现实世界的狂欢化反映的核 心归纳为更替和更新的精神,可以看作是现实中一个人的生命轮回,不 断变化,它向我们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 化之中,诞生孕育着死亡,死亡孕育着新生,世界正是在不断地更替和 更新中得到发展,任何事物和思想如果一旦凝固了,僵化了,那就意味 着停滞和消亡。
“狂欢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诗学,是由于巴赫金丰富的西方 中世纪民俗知识积累所形成的理论创造
内涵
狂欢节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按照巴 赫金的话来说,狂欢节就是中世纪人民的“第二生活形式” 。这 种生活就是巴赫金提出的存在两种生活的概念之一,第一种是所谓 日常的、正规的生活。而另一种生活就是上文提到的所谓的“第二 生活形式”,即狂欢节的生活。他说:“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 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 活’”。 这是超越等级观念、地位、财富、家庭和年龄的,是一 种追求人人平等自由、资源共有的乌托邦。

狂欢化—传统文学的终结号

狂欢化—传统文学的终结号

辞海 中对 于 “ 学 ”一 词 的解 释 为 : “文学 是 社会 意识 形 态 文 之 一 。中 外古 代都 曾把 一切 用 文字 书 写 的书 籍文 献 统称 为文 学 。 现代 专 指 用语 言 塑造 形 象 以反 映社 会 生活 ,表达 作 者思 想感 情 的 艺术 ,所 以又 称 为语 言 艺术 。 ”我 们 这里 所 说 的传 统文 学 ,指 的 就 是严 格 按照 普遍 认 同的文 学 定义 而 划分 的 文 学作 品 ,是 与后 现
和 反权 威 的倾 向 。
在 这 条路 上走 多远 ?很 显 然 ,今 天文 学 的发 展 状况 已经 给 予这 个 问题 最准 确 的答 案 。在 后 现代 主义风 靡 全球 的浪潮 中,传 统文 学 的发 展 已经举 步 维 艰 。人 们把 更 多 的注 意力 放 到 了那些 能够真 正 反 映 自身 生 活状 态 ,抒 写 日常 情 感 的本 真 的文 学作 品上 ,传 统文 学 的 时代 正 在 失落 中渐 渐 离我 们 远 去 。其 实不 只 是 中国 的传 统文 学 面 临这 样 的 问题 ,西 方 国 家 的文 论家 们 早就 对这 个 问题 有 过激 烈 而 广泛 的探 讨 ,只 不过 他们 认 为 终结 的 范 围可 能会 更大 ,也许 不 只 是传 统 文 学 ,文 学乃 至 艺 术都 会 “ 结 ”。 笔者 认 为 ,文学 终 是人 类所 特 有 的一 种 意识 行 为 ,是 生命 的一种 外在 活 动方 式 。文 学 的构成 原 则源 自于人 的心 灵 ,体 现着 人类 的某 种天 性 , 因此只 要 人类 存 在 ,文 学就 不会 终 结 。 可 是 的 确 在 电信 化程 度 越 来 越
显现 出的真我 形 态 。
二 、传 统文 学 的终 结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作者:吴承笃, Wu Chengdu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刊名:东疆学刊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年,卷(期):2006,23(1)被引用次数:6次1.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20012.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3.阿多诺文化工业的再思考 19924.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1(10)5.伊布哈·哈桑后现代景现中的多元论 19926.米哈伊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大) 19987.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文化转向 20011.邹赞.ZOU Zan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2.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1(10)3.李勇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32)4.黎青.LI Qing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快感理论[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5.邱戈.Qiu Ge巴赫金理论的传播思想史意义[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6.鄢鸣.YAN Ming狂欢:真实抑或想象——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期刊论文]-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7.曾军.Zeng Jun中国巴赫金接受二十年[期刊论文]-人文杂志2005(2)8.石开斌.SHI Kai-bin费斯克的微观政治思想解析[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9.梅东伟.Mei Dongwei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狂欢化再解读[期刊论文]-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2)10.曹海峰.CAO Hai-feng詹姆逊视野中的精神分析[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1.何树勋.鲁绵茸.冯丽君浅论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期刊论文]-焦作大学学报 2011(2)2.邹赞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4)3.杨丽娟卡尔维诺作品的"元小说"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4.史原.李英庆.刘媛网络文化与文化价值意识建构[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5.王军大众文化:何来狂欢——谈约翰·菲斯克对狂欢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江淮论坛 2007(4)6.周卫忠狂欢人格的双重性与基督位格的双重性——从狂欢论与位格论的内在一致看巴赫金思想的基督教背景[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本文链接:/Periodical_djxk200601005.aspx。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近年来,“巴赫金”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概念被引入到文化研究领域之中,其提出的“狂欢化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了大众文化的狂欢化特征,即消费者通过身体、感官和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将自己置于一种狂热的状态之中。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探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狂欢化理论的理论框架1.1 狂欢化的特征狂欢化是一种身体化的、感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包括人们一时的狂热和兴奋,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深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和情感需求,从而形成一种更为而且更广泛的文化意义。

狂欢化的主要特征包括:(1)身体化:狂欢化是一种身体化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包括身体的感觉和反应,还包括一系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

(2)感性:狂欢化是一种感性的表现形式,它强调感官的直观体验和情感的反应,追求情感上的高潮和快感。

(3)集体化:狂欢化是一种集体体验的表现形式,它消弭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隔阂,通过消费和共享来实现群体共同体验。

1.2狂欢化的社会背景狂欢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复制,与大众文化大有关联。

随着现代技术和娱乐工业的发展,娱乐和消费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生活主要内容,人们的娱乐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狂欢化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众文化中物质文化的膨胀、虚拟网络的快速发展等现象也存在狂欢化的特征,如KTV、迪厅、网络游戏等尤其具有狂欢化的特征。

二、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大众文化的真实面貌,指出了消费者对于娱乐和文化产品的极强需求以及消费者在大众文化的框架下所表现的群体狂欢的特点。

实际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下,狂欢化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重点内容与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如“东北麻将”、大吃大喝等在东北地区十分普遍,受到了社会大众的热烈追捧,但同时也暴露出社会治理和道德约束的弱点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路的尽头》中的狂欢化世界李秀娟摘要:《路的尽头》是美国著名后现代小说家约翰·巴斯进行小说叙事实验的成功典范。

小说塑造的内部世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狂欢化诗学理论为基点,试从小说情节及人物塑造两方面来分析小说内部的狂欢化世界,以及狂欢背后所折射的当时现实世界的普遍意识形态。

关键词:《路的尽头》;狂欢化;情节;人物形象引言《路的尽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继1958年发表后引起了世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与浩劫之后,西方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遭受了怀疑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冲击,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成为一个普遍的哲学命题。

《路的尽头》即创作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美国后现代小说杰出代表人物约翰·巴斯最富有黑色幽默的作品之一。

无论是小说中的戏仿(Parody)、黑色幽默(Black Homor),还是微型叙事(Petit Recit)都带有明显的后现代小说特征。

但是,除了独特叙事之外,这一作品中塑造的怪诞世界同样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毕竟巴斯使用炫目、新颖的创作手法之终极目的也是力求展现社会真实。

因此本文着眼于小说的内部世界,试图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小说叙事试验背后所要展现的历史真实。

《路的尽头》这部小说情节比较简单。

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雅各布·霍纳因生病治疗需要,到一所学院任教,而后插足另一家庭,与乔·摩根以及他的妻子莱尼发生三角恋情的故事。

中间的一系列匪夷所思、荒诞不羁的事件都被作者黑色幽默的笔触层层喜剧化,变成一幕幕引人发笑的闹剧,似乎就像巴赫金叙述下的狂欢。

《路的尽头》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与浩劫之后,西方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遭受了怀疑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冲击,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成为一个普遍的哲学命题。

《路的尽头》即创作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这部小说情节比较简单。

主人公雅各布·霍纳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一个持怀疑论的虚无主义者。

在毕业后(论文尚未完成),霍纳患了选择性瘫痪症,即面对诸多的可能性,他无从选择,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理由的,同时又似乎没什么理由。

正当他在火车站的大厅里由于面临几个可能的休假地点无法选择而身体僵直时——从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清早——霍纳遇到了一位来历不明但自称“专治各种身体僵固症”的医生并随他来到了“康复诊所”。

(引文均来自约翰·巴思(著),王艾、修芸(译):《路的尽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医生以一种基于存在主义的神话疗法或角色扮演法来为霍纳治病,该疗法针对霍纳选择能力的丧失,分配给他一个角色要他认真演下去。

于是雅各布·霍纳来到了威克米克的马里兰州立师范学院做语法教师。

在这里,霍纳结识了同事乔·摩根和其妻伦尼。

后来,霍纳和伦尼发生了性关系。

不久,伦尼怀孕。

由于无法确定孩子的父亲是谁,伦尼决定去做人工流产,结果在手术中意外死亡。

乔·摩根被校方解雇,而霍纳在绝望中又回到“康复诊所”,或许开始新一轮的治疗,因为他仍无法承担生活中的责任、无法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部作品看似荒诞不经,却充溢着哲学思辨的氛围,展现了一个虚无主义者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悲剧。

小说以调侃、幽默的笔触,通过理性和非理性、逻辑与反逻辑的对立、冲突,揭示了人生的荒诞、生命之游戏本质,凸现了存在先于本质、世界和人的处境的荒诞性以及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主人公雅各布·霍纳基本的怀疑主义论调和面对各种选择时的不作为态度,体现了虚无主义者的思维逻辑。

书中的所谓“神话疗法”、霍纳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与摩根夫妇的冲突等情节安排,都凸显出荒诞与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

巴赫金是20世纪最瞩目的文论家之一,狂欢化理论又是其理论当中的核心部分。

认识这一理论,我们首先需要区别三个核心概念:狂欢(carnival),狂欢式及狂欢化(carnivalization)。

狂欢化理论的渊源在于狂欢节本身。

狂欢是有很长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是平民们乔装打扮、纵情欢乐的节日。

在巴赫金看来,狂欢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重要的,它是人类充满喜剧色彩的第二生活。

狂欢式是一切狂欢节中所有庆祝仪式、活动的总和,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当狂欢式嫁接到文学语言中,就产生了狂欢化。

狂欢—狂欢式—狂欢化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是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源于生活,又应用于文学文本的过程。

当狂欢式逐渐成为一种价值观嫁接到文学文本中,就形成了狂欢化的文学世界。

在文本中,狂欢式的一切范式都投射到作品中,狂欢的一些因素也发生了文学性改变,其中主要表现为,狂欢广场泛化,狂欢时间泛化,文本人物狂欢化等。

本文试图通过对《路的尽头》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小说的狂欢化情节以及狂欢化人物形象,来揭开小说叙事幕后的狂欢世界,进而更多元地理解约翰·巴斯黑色幽默下的无奈与意义消解,以及戏仿游戏背后所揭露的当时社会意识形态。

一、狂欢化故事情节从发生学角度理解,任何故事都开始于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具备一定的事件,所以尽管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也有必要通过分析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以及事件演变特征,来探索故事中的狂欢化世界。

(一)狂欢化时间巴赫金将时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记式时间(biographical time),即正常的自然叙事时间,和它相反的是crisis time,也叫狂欢化时间。

狂欢化时间是时间的临界和转折,这一阶段可能牵涉命运的转折、生活的改变,也可能需要作出重大决定。

狂欢化时间蕴涵了嬗变和机遇,诞生与死亡的二元对立。

也可以说,狂欢化时间是一切变化和形成的开始。

小说《路的尽头》一开始就将主人公雅各布·霍纳置于一个转折点。

他在医生的建议下,需要作一个新的决定,是否到一个小学校当语法老师。

从雅各布思考这个问题的那一刻开始,他就置身于一个狂欢化时间。

他的决定将引发一系列不确定性,从而在这特定的狂欢化时间中上演命运的蝴蝶效应。

这一效应不仅发生在雅各布自身身上,还发生在他即将在学校认识的摩根夫妇身上。

这一临界时间成全了整部作品中三个人命运的交错,且三个人命运的狂欢也进而拉开了序幕。

(二)狂欢化空间狂欢节中的特定场合一定是独立于官方之外的广场。

巴赫金认为的广场是“指一切与广场生活有直接密切联系的东西,一切带有广场非官方性和广场自由烙印的东西”(巴赫金著,钱中文译,1998:173)。

可以看出,在狂欢化理论中,类似广场的民间活动载体被泛化。

任何一个可以聚集形形色色人物,并给予一定交际可能性的地方都是具有狂欢广场特征的场所。

我们姑且将《路的尽头》中描述的场所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

宏观上,小说在第二章开篇就提到他所工作的学校“sits in a great flat open field”(John Bath,1988:6)。

可以看出作者特意强调了学校所在地面积的宽敞(great)和其空间的开放性(open)。

这一描述看似简单,其实暗含了这一场所作为交际场合的可能性以及其含纳能力。

此外,小说进一步描述道:the college is“at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thetown of Wicomico,on the Eastern Shore of Maryland”(ibid)。

这里“edge”和“shore”都含有“边缘”的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学校所在位置不仅是一个开阔地段而且处于两个小镇的边缘。

这一边缘性位置的设计绝非偶然,它为巴斯展开雅各布等人嘲弄生活和戏谑命运提供了独立于中心和权威之外的自由空间,具有深厚的狂欢化特征。

此外,道路也是狂欢化广场的一个重要变体。

道路是一个充满着不期而遇的场所。

在道路的每一个串联点,都存在着潜在的际遇,注定是一个充满包容力、展现世间百态的狂欢场所。

而小说以“路”为题,本身就已经从宏观上直接廓清了小说世界中深刻狂欢化的空间概念。

微观上,小说中描述的医生的诊疗所、雅各布住处以及摩根夫妇的起居室也都是具有狂欢化广场品格的场所。

这些地方不仅上演了加冕与脱冕的狂欢化仪式,并且交错上演了不同人物的际遇和命运。

(三)狂欢化行为就在上述的狂欢化空间里,连续上演了小说中不同人物角色的狂欢化表演。

其中最重要的狂欢仪式当数加冕(crowning)与脱冕(decrowning)。

在狂欢节中,人们选出一人,把他盛装打扮成国王的样子,赋予他权力,给他加冕,随后又将他扁为庶民,对他进行脱冕,并且还嘲讽、辱骂他。

巴赫金洞察了加冕与脱冕仪式的深刻象征意义:这一形式不仅具有颠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反映了生死交替的自然规律。

在医生的诊疗室中,医生被加冕为雅各布的救世主,只有他能帮助雅各布获得新生。

“His advice is given younot to be questioned or even examined,but to be followed”(John Bath,1988:3)。

可见医生此时被赋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此外整个治疗过程中,雅各布都是以非常卑微的身份小心翼翼地回答医生提出的问题。

但是在随后的治疗中雅各布越发觉得医生的神话疗法(Mythotherapy)有些荒诞,并认为医生是个疯子(crank),甚至可能是个没有行医执照的江湖骗子(quack),就此医生的形象瞬间被脱冕,去权威化。

同样在雅各布的住处,雅各布从开始的受到摩根夫妇尊重和赏识,到后来的被嗤之以鼻,甚至是殴打,也完整呈现了加冕与脱冕的狂欢化过程。

小说中所描述的断裂式的时间以及不论宏观和微观上都具有狂欢化广场的自由性和空间性特征的空间都成全了小说叙事背后的狂欢化世界,并且通过时空两大坐标,成功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狂欢化行为。

二、狂欢化人物形象在狂欢节的游艺仪式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狂欢节形象:骗子(trickster)、小丑(clown),以及傻瓜(fool)。

当狂欢式成功嫁接到文学文本中时,这些形象也在文本中顺利转化,融入到了小说的人物塑造中,从而使得小说的人物形象具有了深刻的狂欢化特征。

小说《路的尽头》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看似荒诞,但是个性鲜明,并且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是深度狂欢化了的个体。

每个人物身上都可以清晰捕捉到投射到他们身上的狂欢节形象。

(一)雅各布·霍纳与小丑小丑是狂欢节中的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从外在看,他们或装扮或行为都具有异于常人的特质,也正是这种与众不同使得他们一出场就具有先天的诙谐特征;从内在看,他们的世界有着与现实生活完全迥异的价值体系和处事规则;他们游走于自我与现实的边缘,有意无意地消解着现实生活的规范化和严肃化。

小说《路的尽头》中主人公雅各布·霍纳一出场就具备了小丑的诙谐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