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4)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第三节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动力、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各阶段的特点。

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生态城市的概念,结合具体城市,说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4.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3.过快的城市化(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例证:过快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4.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思考】1.我国各地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

请你结合当地城市化的情况,谈谈其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可以从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面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展开讨论。

2.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提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的发展,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出现逆城市化。

3.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经历强降水过程中,都会暴发“城市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

分析导致“城市洪水”屡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暴雨集中;硬化路面大大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3_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_4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3_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

2. 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城市化》是人教版地理下册第六单元《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地理数据繁多而枯燥,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能否找到既便于老师的教学,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达到教学效果,本人对该节作了如下的处理: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学习。

2、挖掘传统教学优点,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3、在教学中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加强对图表的运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提供的地理信息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可能定位于”应该如何教?”,而淡化了“学生如何学?”,在如此教学思维方式之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新的理念,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的设计表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2、教学难点:运用地理数据,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地理事实的基本能力四、多媒体的运用地理摄影照片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启发教学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化”。

城市化,简言之就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动态过程,它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征?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新课讲解1、城市化的含义①城市化的概念(板书)[师]:什么是城市化?[生]:阅读教材的文字系统并回答(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师]:概念剖析,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为人口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为地域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一、人教版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教材首先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热爱自然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五、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引入新课:请欣赏图片资料,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你记事到现在,或从你来到泸州市到现在,你看到或感受到了泸州的哪些变化,请将关键词记录下来。

看完资料后各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交流,并请一位代表来给大家分享你们小组的答案。

投影泸州几个地方的变化景观图和人口变化表。

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回答。

教师引入:从同学们的回答可看出,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而且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贵阳的变化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建筑物的变化,交通的变化,城市规模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并学会从定义中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B掌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并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
C识记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让学生主动阅读图文,分析归纳图文所包含的深层意义,获取相关地理信息。
B通过阅读“长三角的城市发展”图与“浦东地区开发先后对比”图,学会分析城市化的表现,并归纳其定义。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概况
1.定义:
2.城市化的表现及其衡量标准:
3.城市化的本质:三农的演变
4.城市化的动力-----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5.城市化的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容量不大,同学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因为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和无法及时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在回答问题方面还无法完整的呈现相应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和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城市化现象。不足之处,仍然感觉部分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
C.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学生明白读图需要全面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B.事物的变化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同学们还需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城市化教学设计方案
面对高中学生,他们思考方式趋向于理性,不再像小学或者初中生那么热情----在课堂中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更加趋向于独立的思考问题,不盲目跟风,也就导致上课过程中比较偏向于静静地关注和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的抛出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力,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城市化问题,同时追问他们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不断培养他们学会独立分析,思考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三节 城市化 学案设计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三节 城市化 学案设计

城市化【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知识梳理】 一、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含义表现拉力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推力 促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3)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开的“S ”形曲线。

A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 :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C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 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 或B 阶段。

(填上图中字母)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重难讲解】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逆城市化原因特点或表现逆城市化 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3.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地形趋向平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4.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5.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2的“人口与
城市”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这反映出在新
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
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
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
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
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
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
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
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
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
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
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
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
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
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
格。

(要求:先独立思考,
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
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
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
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
理答案
限时记忆
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
间完成学案1.2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
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
握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
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
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
,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
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
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
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
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
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
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
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
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
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
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
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
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
(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
(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案例分析:
①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将下面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增,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城市化起步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
19世纪:________-- 20世纪________---20世纪下半叶_______—近20年来____
【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
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人口:
城市规模:
城市数目:
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_____产业逐渐向第_____产业转移
注:其中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学以致用】课本图2.16中可以看出哪些城市化的表现?
【合作探究】
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