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必修2第2章第3节城市化教案2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必修2第2章第3节城市化教案2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2.3 城市化【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2.如何解决不合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教学指导】图表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城市人口增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第一个标志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后两个标志是体现城市化是否合理的标志。

2.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3.城市化的意义项目意义二、世界城市的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城市转移发展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如下图所示:2.城市环境的特点及其影响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几乎将自然环境完全改变为人工环境。

城市环境的改变及其影响如下图所示: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过快的城市化则降低城市环境质量。

如下图所示:4.城市环境问题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高中必修Ⅱ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Ⅱ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3.提出问题:“城市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它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演变过程。
2.讲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阐述城市化对产业、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中必修Ⅱ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掌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城市化发展的能力,学会用图表、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c.举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d.提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概念、影响和对策。
2.结合课本内容,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探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此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4.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给予耐心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氛围。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教学过程:(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团风县城近10年来城市发展图片,团风县城近10年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由此可以看出,团风这个小城的人口和面积在不断的增加。

通常,我们把这一变化过程称为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读图思考)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片:观察哪些城市的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呢?(读图思考)2.展示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什么是拉力?一般来说拉力因素有哪些?什么是推力?一般来说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知识拓展)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经济的不均衡。

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化也有明显的差异。

那如何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7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的时候也只有33%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很大。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城市化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创设: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同时,以某城市为例,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影响。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理解。
4.设置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的能力。
5.小组合作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理解。
(四)反思与评价
1Hale Waihona Puke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城市化的定义、特点、过程及影响。
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思考在探究城市化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化的特点、过程及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城市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3.了解城市化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城市化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
5.提高收集、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选取为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城市化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地理过程,更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过程、影响以及解决城市化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包括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等。

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名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名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 教学分析一、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知识与技能1、课程总体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新课标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3、《城市化》的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内容在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二主要介绍的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人口迁移、城市化、工农业生产和地域联系等,而城市化这部分内容正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本课内容对学生的价值(1)就目前来说,对其认识社会有帮助。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现实,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地理所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是很实用的一门学科,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2)就学生的未来而言,意义更加深远。

城市化是伴随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也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良好地理素质,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3、本课内容的教学价值城市化的内容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典型的规律,依据前西德教育专家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具有“范例性的,适合在教学中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

四、教材及其使用1、中图版教材内容编排上分三部分:学生探索——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城市化的内涵正文内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案例研究——中国的城市郊区化2、教材的使用: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适当取舍与拓展五、学情分析(1)以课标为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设计《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

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

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

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

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

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

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

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人教版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设计了活动题,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进行评价,同时选取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作为案例说明其中一种绿地系统模式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知识铺垫)
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