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2.2 城市化- 教案设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2.2 城市化- 教案设计

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内涵,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提高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和关注。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如何降低城市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如何降低城市化
【教学过程】
引入:以泉州近几年的发展来说明问题,特别浮桥、江南等地发展来说明城市及城市化带给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生物圈的影响
对水圈的影响
对岩石圈的影响
对大气圈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城市化
2)不利影响——过快城市化
以各类污染的典型图片观看为主,并在每类图片之后,提出污染的来源,危害等对于活动的处理,除了认识中国的城市化现状,更多的作用在于尝试让学生回答第3个问题,并达到巧妙引入第三部分知识的学习。

3.保护和改善城市——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城市化-中图版必修二教案

城市化-中图版必修二教案

城市化-中图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理解城市化对人口、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3.分析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4.探究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历史背景和对社会经济的作用;2.城市化对人口、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城市?2.城市与乡村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和优势?3.人们为什么要过上城市生活?2. 概念和历史背景(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2.城市化的历史背景;3.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3. 影响因素和对人口、土地、环境的影响(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城市化的影响因素;2.城市化对人口、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分析这些问题和挑战背后的原因;3.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办法。

5. 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道(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分析城市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列举相关措施;3.思考如何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教师进行点评和巩固。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小组讨论法;4.自主探究。

五、教学工具1.多媒体设备;2.PPT。

六、教学评估1.课后布置作业:编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阐述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2.课堂互动:学生根据案例或简报提出相关问题,其他学生进行回答和讨论;3.课堂作业:在小组内收集本地城市化相关信息,分析本地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1(一)文化与文化景观1.文化与地理(1)文化的概念广义: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2)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并不能截然分开。

任何物质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

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属于生产力的文化事物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变化节奏较快;而上层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3)文化与地理研究主题: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和文化区2.文化景观及其特性(l)文化景观概念: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空间性:(空间大小、形态差异很大如美国拉什莫尔山雕塑和常见雕塑)具有稳定性和固定性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义(城市雕塑美学观赏、烽火台军事信息传递、寺庙宗教信仰功能)时代性:具有创造它的那个时代特征,随时代变迁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转化(长城、烽火台等)(3)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观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环境状况,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指示性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观与自然(1)文化与自然(2)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物质文化景观(其中与生产和生活相关)受自然的影响最为突出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较小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少(3)文化景观对自然的改变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l)文化源地狭义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体系的覆盖范围,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体系。

高中地理 2.2《城市化》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高中地理 2.2《城市化》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2.2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内涵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内涵,并能运用于分析生活中城市化的具体实例。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 过程与方法课堂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他们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转化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难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四、设计思路● 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城市着手● 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 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尽可能利用教材但不依赖教材五、教学过程导入:用深圳新老照片的鲜明对比,调动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一)城市化内涵1.提出问题:对比今天和20多年前的深圳,你认为有哪些变化?2.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引导学生从答案中概括出城市化的内涵。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1.读❽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0年)❾图,分析得出规律。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❽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❾图,让他们自己动手把柱状统计图转化为坐标折线图,并从中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1.引导学生❽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❾表和❽世界超大城市发展趋势❾表,帮助他们从中提取信息,并归纳成结论。

2.读❽世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❾图,讨论大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

● 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借用伦敦城市化的案例,创造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全过程,并启迪他们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得结论。

●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教师提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其原因,进而得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三)小结。

中图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说课稿

中图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说课稿

《城市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城市化》选自中图版必修二高一所学课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城市化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以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这部分内容分为前后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明确城市化的内涵是学习的基础,弄清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明白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明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②阐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③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并得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②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图表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③根据事实材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二、学情分析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尤其是章丘市近年来发展迅速。

身为农村和城镇学生,有丰富的直观感受。

高中地理 2.2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2 城市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2

第二节城市化知识梳理1.城市化的内涵(1)城市化主要包括:_________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地域向_________转化的过程,_____________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2)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都会引起_________扩大和_________增加,从而导致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及_________提高。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1)__________大大加快(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居住在特大城市中的人口占_________的比重上升,世界大城市化趋势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在某些城市密集区,__________不断向四周扩展,城市之间有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__________”或“都市带”。

(3)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_____________,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后的绝对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_________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在郊区经济繁荣和独立性增强的过程中,大城市中心区出现了“__________”和经济萧条、衰败等现象。

西方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一大批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微弱增长,出现了_____________的迹象。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二战后,________的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南美洲、亚洲、非洲的城市化进程尤为迅速。

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所不同的是,这些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使总人口和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增长过快。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空气污染城市的空气污染主要有汽车等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各类工矿企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等燃煤排放的烟尘。

(2)城市化与水污染由于大量的工业和人口向城市积聚,城市每天都产生数量可观的污水。

(3)城市化与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城市的发展全面改变了原有的__________和环境。

中图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word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知识梳理】一、城市化1.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动力4.影响: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特点: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表现:①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

②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要素(1)生物多样性减少(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俗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合理地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要点名师讲解】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分析1.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2.地区差异【例题】1.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4分)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与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

经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财富积累状态,通常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

图C(1)读图A 中A 点可知,在某一历史肘期,我国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约为 %和 %。

由趋势线可见,我国现代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较高的是 。

(3分)(2)图A 、图B 可以显示,总体而言,无论是我国还是英国,经济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两项指标相比,发展水平始终居高的是 。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和英国相比,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是 ,经济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的国家是 。

中图版高中地理二《城市化》优秀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二《城市化》优秀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二2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都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说明都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都市化的进程;明白得都市化的含义及要紧标志;明白得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在都市化进展中的差异;明白得都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在都市化进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都市化的时期图,把握差不多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都市化处于不同时期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都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都市化的特点、推测家乡的进展动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都市化的含义及三个要紧标志;都市化进程的时期性;都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都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进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现在拥有20万人口的都市。

它,确实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通过短短的10年的时刻,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都市的进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确实是——都市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都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它有些什么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第二节都市化)一、什么是都市化(板书)人口向城镇集聚和都市范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确实是都市化。

(板书:1、都市化的概念)(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都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都市进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摸索:都市数量和都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数量增加,地域扩大,都市等级提升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我们能够看出伦敦都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都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都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都市居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作者:加入日期:06-07-25
2.2城市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
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读图]P36图2-2-3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 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表现在:
(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2)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
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

[读图]2-2-4,世界主要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
地形:平原;气候:适宜的气候;河流:提供水源;资源:一般都较丰富。

3、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产业空心化
逆城市化:表现为中心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至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整个大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比较]一个是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一个是向城市外部的人口迁移。

再城市化: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实施的防止城市及城市中心区衰退。

它是个别城市的现象。

而非普遍存在的现象。

P38,讨论:发达国家经历的历程:小图表示,问题:最终向哪个方向发展呢?生态城市?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原因: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显著(城市较多的变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条件)
表现:(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2)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经济发展速度亚于城市化速度)——导致城市发展不合理,即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

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具体原因:推力与反推力
推力: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反推力:城市人口增长快,就业岗位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结果:形成内城贫民窟或城市外缘的棚户区。

(读图:P35)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

由于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1)空气污染:
污染源:交通污染—汽车尾气;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居民生活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所排放的烟尘。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呼吸道疾病、二恶英(燃烧垃圾)与癌症的关系。

(2)水污染:
污染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危害:人体健康等。

2、城市化与原有生态环境改变
城市的发展占据了地球上广阔的空间,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变成了以人类为主宰的城市。

也就是说其它物种所占据的空间在逐渐减少。

如果有一天,全球用地大部分都成为了城市,那么地球上原有的生态系统也将不复存在,到那时,也可能人类社会也将不会再存在。

另外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等也会导致生态破坏。

例:全球变暖,酸雨等。

3、城市化与地面沉降
中国目前有4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导致每年损失数十亿元人民币,其中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人为造成。

长江三角洲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当中,上海情况最为严重,上海自1966年起开始限采地下水,并采取回灌等措施,稳定了上海地面沉降的情况,使下沉维持在每年平均10毫米左右。

去年,上海政府也因为300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宣布限制摩天楼的建造。

过去40年来,上海市因地面沉降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900亿元人民币。

而在华北地区,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东部平原已成为全世界超采地下水最严重、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
4、其它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案例:中国的城市郊区化:
城市郊区化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