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4-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4-湘教版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感受城市化<情境创设,设疑导学>1、课件展示2015年唐山市地图,由学生指出我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2、课件展示2000年唐山市地图,由学生找出我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出示:“唐山市的新旧景观图”大家通过比较这两组图,能结合生活体会列举出我们这里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吗?小结: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通过找学校的位置,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问题的习惯认知城市化依据提供的图像与数据,简述上海市土地、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1、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2、上海市人口的变化3、上海市1995-2010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归纳总结城市化的特征教师总结城市化特征发散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提供一个展示学生探究成果的平台,从而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通过具体实例,验证探究成果,并为讲解城市人口比重做好铺垫。

通过上面的认知方式我们能不能分析唐山市的城市化进程呢?唐山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大地震受到重大挫折,经过唐山人民近40年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化依然蓬勃发展,引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归纳总结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课件展示:教师总结城市化的动力:分推力和拉力因素,指出城乡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差异是城市化的动力。

设置情境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感知所学内容对生活有用,增加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照片对比,了解家乡建设中取得的可喜成果,更加热爱家乡。

对比城市化课件展示:读世界夜晚灯光分布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教师总结:城市灯光亮度反应城市化水平。

课件展示: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依据导学案所给数据课前绘制统计图。

(曲线图,年份为横坐标)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化水平图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分析所画统计图对比填充下表归纳总结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备课资料一、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

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的28.4%上升到1990年的50%左右,整个世界开始进入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并且出现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膨胀的趋势。

据预测,到2015年,东京人口将会由现在的2 680万上升到2 870万,孟买人口将会由现在的1 450万上升到2 740万,跃居世界第二位。

拉各斯城人口将会升至第三位,达到2 440万。

上海市的人口也会由现在的1 410万猛增到2 340万。

到下世纪,世界上将会出现一些人口超亿的超规模级城市。

二、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1.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工业化过程。

伴随着城市化,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一般趋势是: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比重有一个上升期;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工业城市化使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拉力,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又造成了人口外推力,推动了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这一推一拉,逐渐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成正比。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城市化水平随之相应提高。

大致人均国民收入在25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低于2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 50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在50%左右;人均国民收入大于5 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

3.城市聚集区增加。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断发展,连接成一个巨型的居住区和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形成城市群落。

高中地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必修2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异
目 同;2、阅读图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标志。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
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 生的辨证思 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案例分
材 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
分 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
析 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1

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

同。
难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引导法 教 学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自主建网,形成体系。 方

教 学 准 问题导学 地图册 备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时
(要 间 求)
伸拓展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
升钟
步掌握重难点知识
2




归纳总 15 结自主 分
建网 钟
通过自主建网, 使知识系统完 善,提升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成 果进行自主归纳总结,让学生体 验收获和成功的快乐。
独立建网,小组展示
解决练 30 分
习 钟
教师通过“练案” 让学生对所学知 识巩固和提高。 发放练案,解决共性问题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兴趣浓厚: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对城市发展及其影响有一定的关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认知水平: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技术运用: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组织协调、观点阐述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术运用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人口流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通过GIS展示城市化发展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4.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作业:
-利用GIS软件,对所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结合GIS分析结果,评价所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4.拓展阅读:
-阅读一本与城市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地理ⅱ湘教版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地理ⅱ湘教版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地理ⅱ湘教版2各位评委大伙儿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都市化过程和特点。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分析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本节内容是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这之前我们介绍了都市的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容时刻的维度来介绍都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在那个之后还要学习都市化对地理坏境的阻碍,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一学生身心日渐成熟,有了一定的自学和观看能力,初中的时候对这一部分内容也有了初步了解,但他们的理性思维还不够,因此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依照以上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都市化的含义、特点和意义,明白得都市化的动力机制,把握不同地区的都市化的差异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在有都市化含义,特点到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对比都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在情态方面:通过都市化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奉献的责任感。

依照以上的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都市化的含义、特点,都市化的机制,以及不同地区都市化的差异难点:成熟化的机制。

因为需要从现象中去提炼本质,因此有一定难度那么关于如何去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将放到之后的教学过程设计当中去具体的展开。

依照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来谈谈我的教法和学法1:案例探究法:在都市化的含义、特点、意义等方面运用2在都市化的动力机制这部分内容中运用到读图指导法和小组合作讨论法的结合3在不同地区都市化的差异这部分内容当中,要紧运用任务驱动和讲授法相结合。

如此子,依照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加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调动起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以上的教法和学法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运用到整个教法过程设计中去,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三个大的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个是问题剖析,突破重难点;第三个是归纳小结,作业布置。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e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e

2~ 3

2 .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城市所在国家, 城市化起步
早、发展快
B .乙市所在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
C .甲城市所在国家, 城市人口比
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
D .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
城市中心区移动
3 .下列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程度。
教材整理 2 城市化动力机制
阅读教材 P37 第 2 段,完成下列问题。
1.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 :经济越发达,城10市/ 化12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3.城市化与三次产业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e
自学 合学 探究
归纳 总结
(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
学习 目标
1 、掌握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含义。 ( 重点 ) 2 、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难点 ) 3 、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重点 )
自学 合学 探究
教材整理 1 城市化
阅读教材 P36~ P37 第 1 段,完成下列问题 。
1.含义: 是指

在空间上
、乡村地区转变为
地区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学 合学探究完成各学 习目标。
小组为单位活 动不但可以提高学 习效率,而且可以 增强学生之间的合
作和情感。
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的学习方式,适合
新课程的变化,有
及时了解学情、点
利于培养学生的综
拨。
合发展。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展
展示 活动 不但
三、小组分

湘教版必修二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案

湘教版必修二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案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导学目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自主预习】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标志):(l)____________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逐渐转移(3)____________不断扩大3.意义:(1)缩小__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_。

(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关系(1)_________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2)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________。

(3)并为________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目前处于___________阶段(2)问题: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区衰落,_______地带发展较快(逆城市化)(3)解决措施:建设________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________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目前总体水平________(2)问题: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________现象,城市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_______(3)解决措施:大力发展城市及___________,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________进程,合理安排农村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__________。

3.中国的城市化(1)过程: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____________的过程。

(2)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①_______________协调发展。

②合理利用________,切实保护________。

③统筹城乡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发展。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二. 世 界
城 市 化 的 进 程
1.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1)学生看书和 通过学生 读图 2.14,分组讨 讨论、读图 论,补充完成右表 分析和图文 (在学案中完成): 转换,既培
养了合作学 (2)学生在完成 习的意识, 对不同类型国家城 又锻炼了图 市化进程的特点并 文转换的能 填表格(下表)。 力,引导学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P39 的活动探究
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这个探
读课本 37-38 页材料分析如下问题
1.逆城市化产生的原 究活动,加
1.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一 因:城市环境恶化、 强学生对发
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 郊区及农村基础设 展中国家和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乌海六中 盖秀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法,分析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2.阅读图 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标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 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 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重点难点】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重点难点】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1:通过读图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明显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英国更是高达9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仅有39.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化速度快,近5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发达国家的2.7倍,目前大多进入城市进程的加速阶段。
4.1979~1995年的恢复正常发展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5.1995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也正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已拟定《中国城市规划》,决定对城市布局作重大调整,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师请同学们阅读投影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并精讲总结)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促进了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1.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回答。
生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速度慢,而且不稳定。城市化进程不仅受到经济发展长期低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经济体制与政策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出现振荡、波折和停滞,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走上正常、良性的发展轨道。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材料,找出“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变”。在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
生(回答)乡村—城市转变,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
在我国,乡村—城市转变主要有三种类型: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课件展示: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师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
2.城市化进程各有何特点?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P37~P39内容及活动,小组合作讨论。
讨论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答案。
师(总结)①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③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课件展示:
“世界城市化的推进”
师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
生(回答)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的分析回答。
板书:(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
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00年,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问题2: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C.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2.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正确答案:1.C2.C3.A
师像这种城市数量、规模的扩大,都是城市化的具体表现,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有何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2)材料中的统计数字不能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B.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C.除英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未开始工业化
D.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3)有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达到了90%以上
B.是城市化发展得最早的国家
板书:(二)中国的城市化
课件展示: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资料及“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我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1949~1957年的城市化起步阶段。
2.1958~1965年的振荡阶段。由1958年的“大跃进”及“跃进”失败后的调整造成。
3.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文革”十年,使经济停滞,工业化停滞,加上农村人口猛增,使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不前阶段。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城市和工农业人口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1851年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是795万英镑,在工业方面的收入则为1 171万英镑。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问题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问题4: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南美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使城市化进程过快,超越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滞后城市化”又延缓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200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上升到39.1%,到2002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0个,建制镇20 601个。我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师(激励性评价后,总结指出)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造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和谐,使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大幅度下降。
课件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