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的《仲夏夜之梦》
浅谈《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

186生物技术世界BIOTECHWORLD莎士比亚于1595年创作了《仲夏夜之梦》,该作品是一部以歌颂自由恋爱以及友谊为主题的喜剧,同时也是莎士比亚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喜剧作品。
由于当时那个时期,莎士比亚整个人是比较乐观开朗的,所以他的作品也常常是以这样的基调为主,整个文章阅读下来,给人一种很欢快、愉悦的感觉,还会时不时地在文章中穿插一些小闹剧,以便于达到为观众带来欢乐的目的。
在《仲夏夜之梦》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极其深刻的社会道理或者是社会内涵,更多感受到的只是笔者为大家带来的纯粹的欢乐。
接下来,我将以简短的内容来介绍这篇文章,以方便大家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地探究作品的语言特色做下铺垫。
1 《仲夏夜之梦》的简介《仲夏夜之梦》讲述的是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一段真挚的友情,该作品的主人公是赫米娅和拉山德,他们是雅典城内的一对恋人,虽然他们是真心相爱,但是赫米娅的父亲却并不同意自己的女儿和拉山德交往。
为了阻止自己的女儿与拉山德在一起,他命令自己的女儿嫁给狄米特律斯,并且请求公爵下令,如果赫米娅不同意嫁给狄米特律斯,就让公爵判她死罪.赫米娅与拉山德是真心相爱的,并且赫米娅知道狄米特律斯曾经向自己的好朋友海丽娜表达过爱慕之情,因此,赫米娅不愿意听从父亲的指令嫁给狄米特律斯。
于是,赫米娅和拉山德决定离开这座城市——雅典,与此同时,狄米特律斯和迷恋狄米特律斯的海丽娜也跟随他们一同来到了森林之中。
在这森林中,有一位仙王叫奥布朗,仙王奥布朗很想帮助赫米娅的好朋友海丽娜获得她深爱的男子狄米特律斯的爱,于是仙王就想到一个办法可以帮助海丽娜,他让帕克在狄米特律斯进入梦乡以后,将一种神奇的情水滴落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睛上,这个神奇的情水可以使人爱上自己醒来后看见的第一个人。
也就是说,当狄米特律斯醒来以后,第一个看见的将会是海丽娜,这样他就会深深地爱上海丽娜。
可是天意弄人,没有搞清楚状况的帕克却将药水滴在了拉山德的眼睛上,而在拉山德醒来以后,他第一个看见的就是海丽娜,于是拉山德便对海丽娜产生了爱意。
《仲夏夜之梦》戏剧赏析

《仲夏夜之梦》戏剧赏析话剧是一门非常有感染力的舞台艺术,演员的情绪,念白直接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动容。
戏剧中,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充满想象的力量。
个人比较喜欢莎翁的戏剧。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诗人,剧作家,人类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出生于英国中部,7岁时被送往当地文法学校读书,通过6年的学习,他熟练地掌握了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后因家庭破产而辍学,16岁自谋生活,在伦敦当过·马夫、剧团的配角演员。
因剧院需要剧本,转入写脚本,1594年成为“宫廷大臣供奉”剧团的股东。
1610年退出伦敦戏剧界,回到家乡。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他最著名的戏剧之一。
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戏剧化的。
故事梗概:在古老而繁荣的雅典城,顽固的老头伊吉斯要将他的女儿赫米娅许配给门当户对的贵族青年迪米特律斯,可是女儿不同意,因为她已经爱上了另外一个叫做拉山德的青年。
忒修斯公爵命令赫米娅服从父亲的安排,这让一对深爱的人痛苦不已,二人决定私奔。
赫米娅的好友、深爱着迪米特律斯的海丽娜却故意将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
当天晚上,这对情侣跑到了森林里,迪米特律斯和海丽娜也紧随其后。
一帮工匠正在森林里排练节目,主演波顿是个非常笨拙的人,表演得滑稽搞笑。
这两对情侣和演员们都不知道,他们已经慢慢接近了精灵们的秘密家园。
仙王奥布朗和他的仙后发生争执,仙王为了愚弄仙后,命令精灵迫克去寻找一种奇异的“爱懒花”汁,眼睛上涂了这种汁液的人,会爱上醒来后第一眼看到的形象。
但是由于迫克的疏忽大意,“爱懒花”汁引起了一片混乱和笑料:波顿变成了驴子,而且成为仙后的情人;另外两对情侣之间也发生了种种误会。
仲夏夜之梦的狂欢性与语言特色(胡文辉)

在这班人的“导演”分派角色时,波顿不时插嘴,他听说 自己要扮演男主角, 马上自吹自擂说别人演得活灵活现,会 使观众掉下几滴眼泪;但他要是演的话,那别人就得“留心自 个儿的眼睛了”;他要叫全场观众“痛哭流涕”,结果真的达到 这个效果,流涕是笑得流涕;他声称自己要是演一个吹牛的 角色,“管保吓破别人的胆。 ”在“导演”昆斯安排人扮演狮子 时,波顿跳出来也要扮演狮子,大家说他的嗓门大,可能会吓 着 太 太 小 姐 ,波 顿 表 示 “可 以 把 声 音 压 得 高 一 些 ”,也 可 以 “把 声 音 提 得 低 一 些 ”,他 可 以 把 声 音 “嚷 得 像 吃 奶 的 小 鸽 子 ”一 样温柔。 就这样一个糊涂虫,后来被仙后疯狂爱上了。 所有这 些都具有反讽效果。 仙后由于眼皮上被涂了爱懒花的花汁, 一睁眼就看到被迫克恶作剧安上驴头的波顿, 顿时爱上他 了。 在森林里,仙后对波顿说:“我要爱抚你可爱的脸颊”,其 实那是一只死去的驴头的脸颊;她说“我要把麝香玫瑰插在 你柔顺光滑的头颅上”, 而这时的波顿正因为脸上的毛多急 着找人抓痒;仙后还说:“我要吻你美丽的大耳朵! ”而那对大 耳朵正是“蠢驴”的标志。
《仲夏夜之梦》的狂欢性与语言特色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简介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浪漫喜剧,首次出版于1600年。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虚构的雅典城,讲述了以忒修斯和希波吕忒婚礼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包括四名雅典恋人和六名业余演员的冒险经历。
剧中的仙子们因对希波吕忒的争执,将一种“爱”与“不爱”的魔法药水滴入两对男女的眼睛,结果使他们疯狂。
整部剧中充满了魔法、争执、误会和梦幻。
莎士比亚运用独特的戏剧技巧,如多线索发展、对比手法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以上是关于《仲夏夜之梦》的简介,如果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简介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
莎士比亚的这部青春剧欢乐而充满谐趣。
门德尔松的序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剧的戏剧化场面,再现了原剧青春欢乐的气氛,同时也为浪漫派音乐会序曲树立了一个典范。
门德尔松写这首序曲时只有17岁,管弦乐技法已相当成熟。
在此之前,他已经写过一部喜歌剧和12首由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性作品,他的第一交响曲也已完成,这首序曲在门德尔松的作品编号里列为第26号。
所以,尽管写作时很年轻,却不能说是少年习作,因为这首序曲以精巧的结构、纯熟的配器、绚烂的色彩而为人称道,成为浪漫主义时期的管弦乐杰作,任何一本音乐史,在谈到门德尔松时都不会略过此曲。
音乐学专家们一致认为,门德尔松在序曲《仲夏夜之梦》里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熟,而最早提出这一看法的,是德国大诗人歌德。
歌德比门德尔松年长60岁,两人结有忘年之交。
歌德在青年时期曾有幸现场聆听过少年莫扎特即兴演奏钢琴,在听了《仲夏夜之梦》后,断言门德尔松甚至比天才的莫扎特成熟得更早。
诗人对自己的这位少年朋友的赞美之词也许略有偏颇,事实上,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早熟是无人能比的。
而门德尔松的成熟则不限于音乐方面,而在于文化方面,是文化的早熟。
门德尔松自幼便开始接受良好而严格的教育,优裕的家庭带给他的不是舒适和安乐,而是刻苦全面的学习经历。
除音乐以外,语言、历史、科学、哲学、绘画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他成长为理性和热情兼备、热爱古典艺术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19世纪初期,德国艺术界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
莎士比亚的文化影响是世界性的,在欧美国家里,莎士比亚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仅次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故事,除诗和戏剧本身以外,其他艺术领域都从中汲取营养,并且用各自的方式表现莎士比亚的内容。
在以艺术手法表现时代思想内容方面,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应采取“莎士比亚”道路。
莎士比亚德文翻译的主要倡导者和译者之一奥古斯特~施莱格尔,是诗人,学者和批评家。
刍议《仲夏夜之梦》语言风格

刍议《仲夏夜之梦》语言风格概要:《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分析,进一步深入了解了《仲夏夜之梦》这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特色。
当然《仲夏夜之梦》的语言特色远远不只我们所分析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这些语言风格特色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阅读去品味,这样才能读懂文章的精髓,才能理解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莎士比亚的一生是传奇的,他这一生,创作出了太多太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仲夏夜之梦》是他年轻时候的作品,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仲夏夜之梦》,这个名字就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在此剧中,作者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古希腊的神话时代,但是我们通过认真阅读,不难发现,其实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作者是在含沙射影般得描写,这部剧将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立足于想象和现实描绘了爱情的幻想世界。
《仲夏夜之梦》,这是个梦,是个美丽的梦,剧中的人物是仙人、精灵和人神的合一,剧中结构由三对爱情纠葛和四组婚姻构成,剧情滑稽有趣,曲折复杂,文章主要描写了雅典的一个森林里的四个年轻人和一群角色的际遇。
《仲夏夜之梦》在创作方法上,还是沿用了一般性的戏剧创作手法,但是作者在其中,还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描写,所以给予了整个戏剧的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仲夏夜之梦》的故事发生在夏季,在迷人芬芳的五月,四个年轻人一起来到雅典森林里,在这个森林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有追求恋爱自由的赫米娅和拉山德,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人物难以实现结合的愿望,但是在这里,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他们如愿以偿,有情人终成眷属。
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是轻快、欢乐的,表达了争取人性解放的思想,他巧妙的设计剧情,让剧中的主要人物不期而遇,为他们制造了可以支配爱情力量的“爱徽花”花汁,在剧中,精灵错点花汁,制造出一系列嘀笑皆非的故事,最后,仙王收回了魔法,两对有情人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仲夏夜之梦》芭蕾名词解释

《仲夏夜之梦》芭蕾名词解释
《仲夏夜之梦》是一部由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作曲的古典芭蕾舞剧。
该剧最初于1899年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首演,是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剧之一。
这部芭蕾舞剧以其优美的音乐、丰富的舞蹈和深刻的戏剧内涵而闻名。
音乐方面,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理解力将古希腊神话故事与俄罗斯民族音乐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充满诗意和激情的音乐作品。
舞蹈方面,舞剧中的舞蹈编排丰富多彩,包括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段落是“四小天鹅”,表现了四只小天鹅在湖边嬉戏玩耍的场景,这个段落已经成为芭蕾舞中的经典之作。
在戏剧内涵方面,《仲夏夜之梦》以古希腊神话为背景,通过一个年轻姑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舞剧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内涵。
总之,《仲夏夜之梦》是一部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芭蕾舞剧中的经典之作。
《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

2012年第0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1,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9期)Total No .289收稿日期:2011—10—01作者简介:吴佳浜(1991—)女,吉林四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浅论《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吴佳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无论从戏剧创作还是理论影响上,都堪称最为光辉的人物之一。
他的剧作突破了传统戏剧框架,故事不仅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局,还采用了“戏中戏”的特殊手法,这就为戏剧增添了一种即兴式的狂欢化色彩,读者能够恣意发挥想象力,获得全新的视野。
本文试图从《仲夏夜之梦》入手,探究莎翁在戏剧虚构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力图突破以往研究成果,提出新建。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戏中戏;预设;想象;戏剧虚构论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26—02《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典范,也是他戏剧艺术成熟的代表作。
歌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时代内涵赋予了其浓厚的人文色彩,在戏剧创作方法上,爱情悲剧《最可悲的喜剧,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最残酷的死》(以下简称《皮》)嵌入其中,造成了一种“戏中戏”的艺术效果,不仅使得叙事线索多样化、多元化,产生一种“复调”协奏的美感,还因其表演失败而为这部喜剧增添了笑料。
然而笔者认为这场戏中戏不是一场没有意义的闹剧,徒增笑料而已,在其表象化的层面下,还隐藏着莎士比亚对于戏剧创作“真实”与“虚构”的理论:彼得·昆斯的业余剧团是由几个“作过工活的胼手胝足的汉子”组成的,他们机械地追求字面意义上的真实,尽一切破坏戏剧错觉之能事。
下面具体分析两场:1.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昆斯带领大家在家中主要讨论《皮》剧角色分配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欢化的《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
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乱点鸳鸯谱"的故事。
剧中穿插了小闹剧当作笑料,即众工匠为婚礼所排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以及排戏经过。
传统评论者认为, 这部戏剧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人们认为作品中无拘无束的喜剧氛围蕴含着青年莎士比亚对于人类和世界的早期理想。
但在巴赫金看来,这即是一种狂欢精神。
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意识、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
巴赫金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不仅具有很多外在的狂欢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即莎士比亚相信人们可以从现有秩序中解脱出来,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认识世界和人类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仲夏夜之梦》具有的狂欢化特征,指出该剧对旧的价值观念进行了重审,颠覆了既有秩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狂欢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关系。
一、巴赫金与莎士比亚
在他的论著中,巴赫金曾经多次提及莎士比亚。
他认为,在许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狂欢节的种种形式、象征、感受世界的方式被不断吸收到多种文学体裁中去,变成它们的构成因素,成为文学发展中一个确定的强大的支脉,对17、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来说,狂欢化的一个基本来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首先是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
在《拉伯雷及他的世界中》,巴赫金更是做了进一步阐述:
对于拉伯雷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探讨莎剧中的本质的
狂欢特征。
……首先,这种“相信人类可以从现有秩序中解脱出来”的思想决定了莎士比亚大无畏的,温和(而非尖刻)的现实主义及非教条主义。
……
评论界已有不少学者对于莎剧的狂欢特征做过研究,但都倾向于将理论要点与作品一一对照,不免显得牵强。
巴伯和弗莱对于莎士比亚喜剧的研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使我们认识到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所蕴涵的社会意义与内涵。
莎士比亚喜剧不仅具有狂欢化特征,而且其中所描述的乌托邦世界更是对等级制社会的颠覆。
二、外在的狂欢化特征
历史上,由于认为戏剧有伤风化,戏剧和其从业者均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一样。
在15世纪,伦敦市区内是不允许建造剧院的。
尽管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但是,由于戏剧描绘了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受到了人民的喜爱,因此,戏剧又从未间断过发展。
在伊丽莎白时代,由于戏剧得到了女王和贵族的支持,其发展的步伐就更快了。
在宫廷,莎士比亚的戏剧每逢节日或庆典就会上演;在城市的剧院中,莎剧也受到民众的欢迎。
演出的场所本身就是一个狂欢的“广场”(巴赫金):在这里,贵族、平民都是狂欢者。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为贵族的婚礼而作,婚礼的时间就在情人节前,而演出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狂欢的一部分。
为了提醒观众(或者说狂欢者),作者在剧中安排希波吕忒在第一幕暗示情人节即将来临: “四个白昼很快地便将成为黑夜,四个黑夜很快地可以在梦中消度过去,那时月亮便将像新弯的银弓一样,在天上临视我们的良宵。
”情人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
在2月14日这天,青年男女可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意,并不局限于情侣之间,如同游戏一般。
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剧情与情人节仪式极为相似:节日里,人们在春天自然而然地相爱;在莎士比亚浪漫喜剧中,青年男女出于人类的本性而在美丽的乡间或海滨坠入爱河;节日的仪式上,情侣的配对由骰子决定;在浪漫喜剧中,情侣们似乎也只是在进行爱情游戏,恋爱的对象是可变换的。
《仲
夏夜之梦》中爱情就是一场游戏游戏。
在该剧的开头,赫米娅爱着莱桑德,而海伦娜爱着迪米特斯。
至剧中,游戏出现差错,阴差阳错莱桑德却爱上了海伦娜。
剧末,游戏再次交换对象,有情人终成眷属。
因此,《仲夏夜之梦》不仅仅只是一个戏剧文本,这部
剧更是伊丽莎白时期的一场狂欢。
观众的鼓掌、发笑、嘘声……都应被看作狂欢者的“语言”。
三、内在的狂欢化特征
有评论者认为,《仲夏夜之梦》把各种使人感兴趣的东
西连接到一起的主题是“爱情是种完全不为理性约束的激情,是异想天开和幻想的牺牲品。
所有恋人的行为都是可笑的。
”莎士比亚的戏剧曾经被古典派批评家指责为违反古典主义
戏剧规则,没有道德目的,玩笑粗俗;巴赫金认为,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中的某个角色,都无权给出最后的论断。
真理存在于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之中。
作品的对话性是对官方的独白的一种颠覆。
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否定独白意识,承认处于边缘的声音的独特的价值,并在叙述中采取了一种客观的作者立场,从而使得他的浪漫喜剧呈现出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结尾的开放性。
《仲夏夜之梦》以无拘无束的幽默形式
对抗着官方阴郁的气氛, 而女王对小丑波顿\驴子的追求更
是狂欢化的内在体现。
《仲夏夜之梦》中的波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人物。
在剧中,他突然变成驴子,并被仙后爱上。
这一切仿佛是梦一场。
梦醒后,他说了一通傻子的聪明话: “没有人说得出那是怎
样的一个梦;要是谁想把这个梦解释一下,那他一定是一头驴子。
咱好像是――没有人说得出那是什么东西;咱好像是――咱好像有――但要是谁敢说出来咱好像有什么东西,那他一定是一个蠢材。
”波顿对梦的看法正是莎士比亚赋予
傻子的智慧。
将丑陋的形体――波顿置于高于优雅的仙后提泰妮娅之上,正是巴赫金的狂欢化特征。
有评论家认为傻瓜是莎士比亚的影子,傻瓜的独特个性使得他们具有独特的身
份地位――可以调侃主人――和言论的相对自由。
所以,傻子的话实际上是真理的另一种表达――一种狂欢化的表达。
巴赫金认为在中世纪的狂欢节里,混乱、颠倒、错位是其主要特征之一。
他们通过这种“反演”的方式来“表达了一种特定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与官方‘正经严肃的’的力量观截然相反。
”各种等级的人们,打破了以往的等级界限,巴赫
金认为,在这个世界里,丑角是主人公,一切人的言行都丑角化。
波顿对梦的感叹,其实正是一种狂欢化的世界观:没有谁可以给出真理,这个世界不是被某一个人的声音所左右。
四、狂欢精神――颠覆
狂欢化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对传统和权威的颠覆。
在浪漫喜剧中所体现的狂欢精神,即是对狂欢既有秩序的颠覆。
传统观念中,男人、长者和贵族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而在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中,女人是灵魂,她们与男人处于同等的地位。
女人对于爱情的追求令男子自愧不如, 狄米特律斯的拒绝只会激起勇敢的海丽娜征服的欲望: “嗯,在神庙中,在市镇上,在乡野里,你到处欺负我。
唉,狄米特律斯!你的虐待我已经使我们女子蒙上了耻辱。
我们是不会像男人一样为爱情而争斗的;我们应该被人家求爱,而不是向人家求爱。
我要立意跟随你;我愿死在我所深爱的人的手中,好让地狱化为天宫。
”这种对于爱情的勇敢表达和追求,出于女子之口,实际上是对于传统的性别观念的颠覆。
历史上,为爱情决斗是男子的特权。
但在这部剧中,赫米娅与海伦娜在森林里的打斗完全是勇士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对于女子的偏爱。
莎士比亚浪漫喜剧中的女人是积极主动的,聪明伶俐的,足以把握这个世界。
以父亲作为代表的长者,常常企图控制儿女的婚事,但浪漫喜剧中情侣们终成眷属的结局宣布了青春的胜利。
赫米娅的父亲伊吉斯试图联合忒修斯公爵以法律――现有秩序
的代表,来控制儿女的婚事,“……殿下,假如她现在当着您的面仍旧不肯嫁给狄米特律斯,我就要要求雅典自古相传
的权利,因为她是我的女儿,我可以随意处置她;按照我们的法律,逢到这样的情况,她要是不嫁给这位绅士,便应当立时处死。
"但年轻的一代最终赢得了胜利。
作为下层人民的代表的小丑,在特殊环境中,对贵族阶层的侵犯也体现了一种对等级制的暂时颠覆。
小丑是莎士比亚偏爱的一类角色,他们智慧,幽默地周旋在贵族之中,正如同莎士比亚自己的人生。
更具有颠覆意味的是,女王爱上小丑波顿,心甘情愿任他摆布。
这种狂欢精神的确是莎士比亚浪漫喜剧的灵魂所在。
莎士比亚浪漫喜剧通过狂欢化,体现了对旧的价值观念的颠覆,展示了一个使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有秩序的乌托邦世界。
在这个崭新的世界中,人们获得了片刻的如同神灵般的自由。
每个人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等级暂时被取消,我们感受到的是真正的人生和多样化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谈瀛洲:《莎评简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易红霞:《诱人的傻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应涛,武汉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