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读后感
莎士比亚作品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莎士比亚作品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莎士比亚作品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莎士比亚作品读后感1莎士比亚的许多杰作,四个多世纪以来,既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显示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成为一门毕生从事的学问,而且随着时代的进展,莎学也随之不断地在拓展更新,没有止境。
歌德也曾为之感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观之不足、钻之弥深的雅俗共赏,这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完美结合,说得上是伟大的文学经典作品确切不移的标志吧。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剧作中最复杂和最着名的一部;《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剧”,也是最淋漓地表现其伟大之处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雷特》在世界上享誉最高,成为世界戏剧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烦恼》、《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尤以后三部最能表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风格,人称“娇艳明媚的喜剧三部曲”。
莎翁同期时代剧作家班·琼斯称颂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期,而归于千秋万代”。
我国着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也说过“莎士比亚剧作的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精神,浩瀚的想象力,是任何天才都不能比拟的”。
莎士比亚作品读后感2《无事生非》一剧,就故事论,剧中的主要人物是希罗和克劳狄奥,其悲欢离合构成全局的骨干。
但是单就人物而论,则此剧中最能引人入胜的人物是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前者是希罗的堂姐,后者是克劳狄奥的朋友。
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这两个人物是莎士比亚的创造,他们虽然一开始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但事实上,在戏剧的演变过程中,他们与希罗和克劳狄奥的角色悄悄发生了变化,成了这部戏的真正的主角。
贝特丽丝是出身高贵的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灵活的头脑与敏捷的口才,但是她太高傲,不肯向人低头,尤其是不肯屈服在一个男人手里;培尼狄克是出身高贵的勇敢善战的男士,同样有灵活的头脑与敏捷的口才,但是他太高傲不肯在人前服输,尤其不肯在一个姑娘面前服输。
40《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读后感
在读完《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后,我对这四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这四部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每一部都是悲剧的经典,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首先,我被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深深吸引。
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最终都因为命运的捉弄和内心的弱点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他在探寻自己父亲死亡真相的过程中,不断面临生死的考验和人性的挣扎,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他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其次,我对这些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作品的主题包括背叛、复仇、权力和欲望等,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例如,《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因为嫉妒和猜疑而杀死了自己的挚爱,最终也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个情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嫉妒和猜疑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破坏。
最后,我对这些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有了更深入的欣赏。
莎士比亚的写作技巧高超,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也极具魅力,他运用了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诗句,使得作
品更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不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这些作品将继续影响着我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理解,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读后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读后感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读后感。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他的诗歌中蕴含着对人性、爱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爱情的赞美、对美好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慨。
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对人性的洞察,这使得他的诗歌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在读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之后,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他的诗中,对爱情的赞美和歌颂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伟大。
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爱情的甜蜜和浪漫,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魅力。
同时,他也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定,让人深受感动。
通过莎士比亚的诗歌,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和价值。
除了对爱情的思考,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还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他的诗中,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慨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曲折和变幻,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通过莎士比亚的诗歌,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珍重。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让我深受感动,对爱情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他的诗歌,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伟大,也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珍贵。
莎士比亚的诗歌永远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不朽的经典。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的过程中,我对莎士比亚这位伟大的作家感到十分敬钦,不但因为他潜心研究历史,把他作品中
的人物写得深刻生动,把故事情节安排得千姿百态,更重要的是他在文中融入了自己良好
的智慧和深深的哲理,使人们能够在认识到精巧的文学技巧的同时,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精
神世界。
《哈姆雷特》虽然有点复杂,但故事情节却像一首不朽的诗歌,意境深沉,使人特别充满诗意,最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一个人应该经气和尚,有自律和安谧的心态;另一方面,他又面对着无奈、懊恼、仇恨、痛苦和痛苦。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突出了人们为追求重义而和道德观念不匹配的潜在矛盾。
安德烈爱尔乔的《奥赛罗》的主题无疑是逆反和刚性的反抗,作品中的人物强调了拒绝臣
服于主宰和仕父之力的精神。
它更多地说明,人们如果发现自己被限制和蹂躏,要有勇气
反抗和刚毅行动,名利引起仇恨和仇恨,而不会被任何思维定式所限制。
《李尔王》,虽然情感上比较?涤,但它反映的却是人性的极限,哥特式的风格伴随着爱
与憎之间的极致角逐,表达了残酷无情和爱的善良之矛盾特点,突出了李尔王的野心,提
示人们,因求多得,却得多失,但亦可从失中获得精神力量。
最后,我最喜欢的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其最感人的主题一定是真诚,故事情节表达
了许多最真实的情感,令人不禁期待在痛苦和放弃中找到理性,用勇气为自己尊严而战,
增加信心,实现梦想,甚至在痛苦中获得快乐。
总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拥有一种永恒的美丽,其中不仅有多层次的文学手法,还有极具意义的哲理,是无数人受益的宝藏,能给大家的精神世界带来洞察、商讨和激励。
莎士比亚读后感

莎士比亚读后感莎士比亚,一个被誉为文学巨匠的名字,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读完莎士比亚的作品,我深深地被他那深沉而世情的描绘所打动和感动。
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力作,更是一部精神的疗愈,让我洗涤心灵,领悟生活的真谛。
莎士比亚的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是普世经典,被广泛翻译为各国语言。
他的戏剧作品涵盖了人类存在的各个层面,将世间万象都展现在读者面前。
莎士比亚以其深邃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其中,我最喜欢的莎士比亚作品是《哈姆雷特》。
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遭遇和命运的起伏,探讨了权力、背叛和亲情等主题。
哈姆雷特是一个备受压力和痛苦折磨的角色,他的内心斗争和矛盾让人动容。
他被迫选择复仇于父亲之死,但又在复仇的过程中陷入了自我怀疑和犹豫中。
通过哈姆雷特的形象,莎士比亚展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脆弱性。
在读完《哈姆雷特》后,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和处境。
莎士比亚以其卓越的笔触让我感悟到人生即如戏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要扮演自己的角色,面对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抉择。
我们或许需要像哈姆雷特一样,勇敢地面对命运的安排,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信念。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有着许多经典的台词,这些台词不仅仅只是问候和对白,还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智慧。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深刻地反映了生死的哲学思考;《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what light through yonder window breaks”则展现了爱情的甜蜜和美好。
这些台词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莎士比亚思想的集结和传递。
通过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文学和艺术的力量。
莎士比亚的作品贯穿了人类历史和文化,即使是在今天,它们仍然具有深邃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创作,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引人深思并点燃了人们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莎士比亚选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选集》这部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莎士比亚的才华和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都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解剖。
莎士比亚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成功失败,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被莎士比亚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目,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沉。
同时,我也被莎士比亚的勇气所震撼。
在那个时代,现实主义文学是被社会接受的,甚至被一些人追捧的。
然而,莎士比亚却敢于挑战这种社会现象,他用他的笔,揭示了生活和人性的真实面目,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复杂和深沉。
这种勇气,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
莎士比亚读后感(精选10篇)

莎士比亚读后感(精选10篇)莎士比亚读后感第1篇我买了一本美绘少年版本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这本书的故事都是英国文艺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
一个个故事都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一个个人物都刻划得惟妙惟肖,一个个结局尽管有喜有悲,却都牵动着我的心。
我为李尔王报不平,为哈姆雷特的孝心所感动,为麦克白的愚蠢和贪心感到悲哀。
每个故事都描写得很深刻,让我百看不厌。
妈妈问我哪个故事印象最深,我觉得每个故事都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莎士比亚在几百年前写的故事流传到今天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难怪人们都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读后感第2篇这些故事是为年轻的读者写的,当作他们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一个初阶。
为了这个缘故,我们曾尽可能地采用原作的语言。
在为把原作编写成为前后连贯的普通故事形式而加进去的词句上,我们也曾仔细斟酌,竭力做到不至于损害原作语言的美。
因此,我们曾尽量避免使用莎士比亚时代以后流行的语言。
年轻的读者将来读到这些故事所根据的原作的时候,会发现在由悲剧编写成的故事方面,莎士比亚自己的语言时常没有经过很大改动就在故事的叙述或是对话里出现了;然而在根据喜剧改编的故事方面,我们几乎没法把莎士比亚的语言改成叙述的文字,因此,对不习惯于戏剧形式的年轻读者来说,对话恐怕用得太多了些。
如果这是个缺陷的话,这也是由于我们一心一意想让大家尽量读到莎士比亚自己的语言。
年轻的读者念到“他说”、“她说”以及一问一答的地方要是感到厌烦的话,请他们多多谅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叫他们略微尝尝原作的精华。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他们得等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才能去欣赏。
这些故事只是从那座宝藏里抽出来的一些渺小、毫无光彩的铜钱,充其量也不过是根据莎士比亚完美无比的图画临摹下来的复制品,模模糊糊,很不完整。
这些故事的确模糊、不完整,为了使它们念起来像散文,我们不得不把莎士比亚的许多绝妙词句改得远不能表达原作的含义,这样一来,就常常破坏了莎士比亚语言的美。
莎士比亚读后感范文10篇

莎士比亚读后感范文10篇一、什么是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二、莎士比亚读后感范文10篇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莎士比亚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莎士比亚读后感1莎士比亚的着名杯具《麦克白》讲述的是主人公麦克白从忠臣到暴君的转变以及他堕落与毁灭的故事。
人们常说,麦克白是一个十足的恶人——弑君、篡位、凶残、暴虐、嗜杀……几乎一无是处。
但是如果你们翻开《麦克白》的剧本细细阅读一下,会发现真相其实不然,麦克白最初的时候是一名骁勇善战且赤胆忠心的苏格兰大将,曾几乎凭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场叛乱。
麦克白是苏格兰王室,国王邓肯的表弟。
身为王室贵族,麦克白自然不免有一些觊觎王位的念头。
但是,这只是一个潜伏于内心深处的一点点野心,或许连麦克白自己都不知道。
每个潜藏的野心都会因某种外在的因素而一触而发。
真正触发麦克白这种念头的,则是那次在荒原他和另一员大将班柯与三个女巫的邂逅。
三个女巫对麦克白说:“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她们又对班柯说:“祝福!祝福!祝福!比麦克白低微,但是你的地位在他之上。
不像麦克白那样幸运,但是比他更有福。
你虽然不是君王,你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
”本来麦克白不坚信鬼神,对这些话语只会付诸一笑,但是,偏偏一场巧合激发了麦克白的野心。
麦克白刚刚转身,便看见一个大臣骑马飞驰而来,告诉他考特爵士通敌叛国,已经被邓肯王斩杀。
大臣告诉他,国王因他战功赫赫而将考特爵士转封给了他,而且国王晚上将去他家住宿。
麦克白很高兴,与此同时他也觉得似乎那些女巫的预言真的不是空穴来风,自己真的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君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阅读莎士比亚作品《仲夏夜之梦》读后感
《仲夏夜之梦》一个如梦如幻的名字,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
它讲述了一个笑料百出、喜剧意味极为浓郁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将现实和幻想、人间和仙境、精灵和世人同时呈现眼前,呈现出了一幕幕浪漫的人间喜剧,故事中快乐的人们和精灵们品尝着他们自酿的生活美酒,也让读者品尝了一杯生活的美酒。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看完文章后的感受: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此剧约在1595-1596年间完成,虽然可能只是为一般大众而写的通俗剧,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因应某节庆或某贵族婚礼而写就演出,所以充满希望和欢娱气氛。
现代历法的仲夏指的是六月二十四日,但剧中提及五月节庆,所以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在五月。
在早期,只有夏秋冬三个季节,夏天包含春天,所以仲夏便落在五月初,但确切的时间背景,莎士比亚在文中并没有明白点出。
整个故事从始至终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在欢乐、轻快的节奏中,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婚姻和爱情的深刻思考,这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的本质反映,承认人性的正常需要,歌颂和赞美俗世的庸常幸福生活,在这部《仲夏夜之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主人公拉山德和郝米娅面对严密的清规戒律,誓死追求并捍卫自己的坚贞爱情,就是形象反映;同样,仙王奥布朗虽然怪罪自己的仙后提泰妮娅,并指派心腹侍从迫克对提泰妮娅进行恶作剧,但他最终还是原谅了自己的仙后,同样也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和映照。
它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二、文章内容简介
文章中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在古老而繁荣的雅典城,最受人尊敬的特修斯公爵的婚礼正在有条不紊的准备着。
就在公爵与未婚妻希波里特互诉衷肠之时,一桩包办婚姻的争吵打破了两人的甜蜜气氛:顽固的老头伊吉斯要将他的女儿郝米娅许配给门当户对的贵族青年狄米特律斯,可是女儿不同意,因为她已经爱上了拉山德。
但是狄米特律斯爱郝米娅,而郝米娅的好友海丽娜又恋着狄米特律斯。
公爵命令郝米娅服从她父亲的安排,这一不幸的消息让一对深爱的人痛苦不已,于是二人决定私奔,离开雅典。
但是郝米娅的好友海丽娜却故意将这件事泄露了出去。
当天晚上,这对情侣跑到了约定好的森林里,狄米特律斯也一路追踪郝米娅,希望挽回芳心,紧随其后的是自找没趣的海丽娜。
而此时,一帮业余演员,也来到了树林里排练节目。
玻特是他们的主演,不过即使这样,他也是个非常笨拙的人,表演得滑稽搞笑。
虽然如此,他们仍旧充满热情的排练着,希望能够在公爵的婚礼上表
演这个节目,但是他们谁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慢慢地接近了精灵们的秘密家园。
仙王奥布朗和他的仙后为了争夺一个得宠的俊童相互争吵着,为了愚弄仙后,他命令精灵迫克去寻找一种奇异的“魔汁”,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一眼看见的生物,就都会发疯似的爱上它。
在演员们的排练就要结束了,而玻特却在精灵的魔法下,变成了驴子,并成了受“魔汁”作用的仙后提泰妮娅的情人,引发了种种笑料。
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丽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丽娜大献殷勤,这让可怜的郝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丽娜,因而“旧情复燃”,这让可怜的海丽娜苦恼万分。
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于是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
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丽娜而决斗。
这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文章中的四位主人公在往不同的方向“跑着”,令人忍俊不禁又顿生同情。
幸福的斗争是如此艰难,天命弄人,可是这种斗争的过程并非一种痛苦,一种悲剧,而是一种有着快乐意味的戏剧性的东西。
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魔汁的威力、仙王的旨意和小精灵迫克的顽皮。
后来也正是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
仙后受到愚弄,只得认输,屈服于仙王的意志,从此做一个懂得温柔顺从的好妻子。
两
对情人的爱情在奥布朗的帮助下也都得到了美满的结局。
而憨厚的玻特也重变成人,和其他演员一起完成了戏剧排练。
雅典城内,一片欢乐景象,人们用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快要举行的婚礼。
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间复归太平。
三、文章的框架结构与人物
整个故事可以按照情节的推演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一条地位崇高却荒谬无比的律法;其次,他们逃往林子后,精灵的介入使彼此爱的对象混淆,因而产生误解与冲突;最后,一阵混乱之后,终於恢复理智和谐。
故事发生在仲夏夜晚,故事的主人翁们一度失去自我,就像是在西方文化中,“仲夏疯”和“月晕”,象征在黎明之时,混乱才能回复秩序,疑惑冲突才会得到解决。
玻特和迫克这两个角色,恰可以做为真实世界与梦幻世界的代表人物。
庸俗也好,质朴也罢,许多评论家特别中意玻特这个角色,认为他脚踏实地,对仙后的地位和法力不为所动,只关心找到路回家、觅食、搔痒、睡觉。
提到精灵迫克,伊莉莎白时期的人们大都相信精灵的存在,乡间尤其流传精灵传说。
他们认为精灵和祖先凯尔特人同源,会骑马打猎、跳舞欢宴,也能够变身或是飞天隐形。
精灵既对凡人慷慨赠与,也会惩戒凡人。
他们处罚人类的方式常常是捏拧一把,或是用丑小孩来和人类的小孩调包。
这些精灵意指淘气、喜欢恶作剧的小妖精)或者小妖魔,他们多半喜欢在夜晚作怪,有些邪恶意味,有些大人会拿这些小妖怪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另一个对称的安排是两两成双的恋人,拉山德和海丽娜,郝米娅和狄米特律斯,他们之间的角色互换,扑朔迷离。
此剧的故事发生于城市与森林、清醒与睡眠、真实与梦幻之间,架构极为对称。
森林、睡眠或梦幻都象征着潜意识,城市与清醒则象征着是理智与现实,成为两两对比的元素。
特修斯掌管现实的雅典城,代表社会机制、社会运作的秩序,可以化解所有的冲突。
奥布朗则是梦幻的森林之王,代表激情、焦虑、混乱、不受管束,隐藏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甚至有身分错置的危机,彷佛是一场纷扰的梦境,时空与真实世界截然不同。
四、仲夏夜引出的“梦”与莎士比亚其他作品中的“梦”的比较
莎士比亚在当时期似乎特别偏好“梦”,在同时期的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中,“梦”字的出现也特别频繁,其在这三个剧本中出现的次数,就占了他所有剧作的三分之一。
梦境光怪陆离,醒来之后,知其不可思议,却不会令人无法接受,这就是梦的特质。
潜意识藉由我们可感知的方式,在梦里呈现出来。
梦处理不同於理性的情绪,透露我们的真正想法、感觉、欲望或恐惧等等,揭露隐而不见的潜意识。
梦也带有预示作用,预示未来的可能变化。
仲夏夜之“梦”属于预示的梦,梦醒后,恋情圆满成双,好友重修旧好,死罪撤销。
但仲夏夜之“梦”又不是真正的梦,梦醒后之所以圆满,乃是因为精灵从中介入。
所以剧终时,剧中人才会告诉读者,如果本剧显得似是而非、不合情理,那就当看戏是做梦,就把整出戏
看作是一场梦吧。
在莎士比亚《仲夏夜之夜》这样的喜剧作品中,对人性光明面或可笑处都剖析在读者眼前。
这些题材虽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莎士比亚却像阅尽人间冷暖似的,道尽人性的自私、阴险、野心、毅力、亲情、爱情等。
他剧情安排上,常选择吸引读者的结构,即使其中充满不少不合理之处,但就是这些安排使我们大笑愉悦。
这就是为西方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