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狂欢理论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双重性研究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双重性研究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于1951年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虽然是为成年读者而作,但自其问世以来,却尤其受到了美国中学生的疯狂追捧。
主人公霍尔顿因五门课程四门不及格又一次被学校开除。
他满嘴脏话,满口谎言但又对虚伪的周围环境深恶痛绝。
他被千万读者视为新英雄,却又无能为力、内心无比孤独的十七岁少年竟然被千万读者视为迷人的新英雄,同时他也被解读为一个内心孤独但又无能为力的妥协者。
评论界对霍尔顿这一复杂形象也曾褒贬不一,围绕道德败坏、性描写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的批评声不绝于耳。
的确,无论是从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还是行为方式几个方面,这部作品都充满了双重性和矛盾性。
这种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反映了二战后,人们对生活困境和精神危机的排斥和他们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和构建。
除了人物性格充满了双重性,小说中人物对性和死亡两大主题的态度也充满了双重性。
因此本文拟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视角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双重性特征。
确切地说,该论文将从狂欢大众、狂欢仪式以及狂欢精神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来感受塞林格笔下人物的生存困境。
他们渴望与他人亲昵交往,不要有任何距离、等级束缚以及作者对人生存的关怀,对人存在价值的尊重。
基于以上理念,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单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基本情况、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所用到的理论依据和写作目的。
正文第一章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狂欢化”、“狂欢化文学”、“狂欢式世界感受”几个基本概念入手,进一步来阐释“双重性”这一贯穿本篇论文的主线。
正文第二章分析狂欢大众身上的双重性。
这些狂欢大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人物形象身上具有相反两极属性的双重性,另一类是成对出现的人物形象身上具有的异常相似又惊人相异的双重性。
例如主人公霍尔顿看不惯周围虚假的环境自己却谎话连篇,被别人欺负想要暴力还击却胆小的要命,认为性既是肉体的又是精神的体验却为了摆脱孤独叫了妓女。
摇滚乐现场的表征与价值研究——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域

一、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概述(一)狂欢化的由来狂欢节源自于盛大的狂欢节庆典活动。
类似狂欢节的节日可以回溯到古希腊-罗马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崇敬酒神并举行祭拜仪式:奥林匹克神系中,狄俄尼索斯掌管丰收,凡逢收获季节,人们在歌舞中向酒神献上祭品,并祈祷来年的丰收。
祭献活动过后,人们佩戴上面具,穿着奇装异服到街上肆意狂欢。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狂欢节庆祝活动还包括但不限于不同地区、国家和时期的被特定命名的庆祝活动,如复活节、愚人节抑或圣诞节等,甚至是可能暗含某些狂欢性质的日常活动,如市集中的一些行为和某些现场的音乐表演。
巴赫金把类似狂欢节的庆祝活动的整体称为“狂欢节风格”,这显然具有其象征性的意义。
(二)狂欢化的基本内容及历史演化巴赫金指出:“狂欢节已经发展出一整套感官形式的语汇,每一种都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从复杂的大大小小的群众集会到个体或个别的的狂欢行为,这种语言表达了狂欢世界的统一愿景[1]。
显然,这种独特的语言并不适合精确地翻译成书面语,甚至是抽象的概念。
然而,它可以通过艺术形象的语言进行某种程度的解释,即转变为文学语言。
正是这种狂欢式抽象到文学中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狂欢化。
简而言之,将狂欢节的感性而具体的行为转化成文学表述的语言,就是狂欢化。
巴赫金将有关狂欢化的一切问题放到欧洲历史及欧洲文学发展史及欧洲历史的流程进行研究:他不但精细酌量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世纪时期的文学狂欢化现象,而且通过文学狂欢程度较高的特定作家的作品对上述以及其他时期的狂欢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和梳理,简明扼要地说明狂欢是如何有机地嵌入他们的作品中的,并对狂欢化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概述[2]。
毫无疑问,狂欢节起源于狂欢周杨章崇彬摇滚乐现场的表征与价值研究——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域节本身,17世纪下半叶以前,人们直接参与到狂欢节活动中,并将其具象化。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狂欢节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与狂欢节直接相关,某些体裁甚至直接为狂欢节庆典活动服务;从中世纪开始,许多用各种白话文和拉丁文写成的比拟狂欢体文学,都不同程度地与狂欢节庆典活动有关;至文艺复兴时期,狂欢化的趋势蔓延到正统文学的所有体裁,整个文学实现了非常深入和完整的狂欢化。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祝福 , 给小 丑和奴 隶加 冕等 等狂 欢活 动 , 巴赫 金认 为这 些行 为具有 特 殊 的意义 , 在 狂欢 节上 的各 即 种仪 式 、 出形式 能够 让人 们摆 脱 了束 缚 , 演 实现 了
苏联 ) 最有 影 响 的美 学 家 、 文艺理 论 家 之 一 , 是 也 前苏 联在 西方 产生 重要 影响 的少数 几位美 学家 之
24 世 界 文学评论 1
2 1 第 1期 00年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 与大众文化
杨 巧
内容提要 : 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其狂欢化理论多次被学术界研究与探讨。大众文化以制 造 “ 乐” 娱 赢得 受众 , 与狂欢 化理论 都具有 狂欢 、 乐 的特 点 , 是 二者之 间狂 欢 内核和 后果 却不 相 同。 娱 但 关键 词 : 巴赫金 狂 欢化 大众 文化
作者 简介 : 巧 , 杨 上海 大学 文艺 学硕 士研 究生 , 究方 向为文 化理论 与批评 。 研
Ti Ue:Ba k n’ r v l ai n a d P p lr Cu t r h i SCa nia i t n o u a l e z o u
Ab ta t a h i s a f mo s l e ay te rs o r rS v e .a d h s c r ia h o s d t x li e s r c :B k t i a u i r r l o i ff me o it n i a n v lt e r u e o e p an t n t 1 t o y h p e o n n o o u a u t r a e n r s a c e n i u s d i i r r i l s P p l rc t r k s h n me o fp p lr c l e h sb e e e r h d a d d s s e n l e ay cr e . o ua u l e ma e u c t c u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谓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常规的生活。
“这种生活服从于官方和教会严格的等级秩序,服从于权力和权威;充满教条、崇敬和虔诚,是十分严肃的生活。
通过严肃的氛围,官方才能够威慑大众,造成其恐惧心理,使人们的生活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
”“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把人看成是自由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可以变化的,它对一切教条提出挑战。
这种生活取消了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管你是国王还是平民,是长辈还是晚辈,彼此不分高低贵贱。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国王”与“公爵”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虔诚、严肃和恐惧,过着流浪汉式的自由欢乐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完全脱离了所谓的正常轨道,始终洋溢着喜剧色彩,不带任何悲剧情调:他们无聊了或者没钱了就去上演各种各样的闹剧;两个骗子像狂欢节中的小丑一样加冕自己为“国王”和“公爵”,使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成为人们戏弄的对象;美其名日“著名悲剧演员出演莎士比亚驰名悲剧”,但其实是“可真能叫一条牛看了都要笑起来”的滑稽喜剧。
他们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虚拟的游戏状态之中,使人们暂时忘记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了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他们欢乐的表演,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从而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
除了对两种生活的划分,巴赫金在其狂欢理论中还着重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
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

内容摘要
此外,网络电影的制作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专业水准 的作品。最后,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往往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 途径传播,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
内容摘要
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对电影产业和视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 先,它为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草根制片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 和分享,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电影制作中来,拓宽了电影创作的思路和视野。 其次,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也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变革。
案例分析:草根狂欢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和价值
无论是Papi酱还是喊麦哥,他们的成功都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的 影响力和价值。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呈现了草根网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取向,并借 助网络传播的力量迅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现象,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和价值。草根群体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表达和分享,形成了一种多元化、大众化 的文化交流模式。然而,草根狂欢也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需要我们和引导。
标题: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 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标题: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首次出现在他的重要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中,该理论是他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的深入研究的结果。狂欢理论强调的 是一种颠覆性的、自由的文化现象,它与大众文化有着深刻的。
标题:狂欢中的契合: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
内容摘要
传统电影制作往往需要庞大的资金和复杂的制作流程,而网络电影则通过降 低制作成本和简化制作流程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网络电影草 根文化的视觉狂欢也丰富了视觉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得视觉文化更加多元和包 容。
巴赫金狂欢理论

巴赫金的两种生活
常规的生活
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
,充满了恐惧、 教条、 崇敬、 虔诚的生活;
严格遵守等级制度、 宗教清规,服从于权力和 权威,因而十分严肃和刻板。
狂欢广场式生活 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 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 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 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
同时,在后现代的奇妙景观中,网络又是无路可 去的人们最现实的乌托邦。然而,这种虚拟的自由越 是现实,现实的自由越是无望。
想象的自由VS自由的想象
网பைடு நூலகம்虽然狂欢 ,但却是孤独的狂欢;在线虽然自 由 ,但却是暂时的、不稳固的自由。
“唯有当我们有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时 ,表达 我们思想的权力才有意义;唯有当内在的心理状况能 使我们确立自己的个体性时 ,摆脱外在权威性控制的 自由才能成为一项永恒的收获”——弗洛姆
一方面狂欢之后个人情绪暂时得到释放另一方面个人情绪的网络释放有利于回到现实中的人们理性地面对现实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稳定与合b思想交流与对话网络思想狂欢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媒介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思想上展开对话和交锋最终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
网络:一个充满自由和想象的狂欢世界
—— 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
自由自在、 疯狂恣情的, 处处充满着狂欢节 的笑声。
狂欢的四个范畴
巴赫金主要从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的四个 范畴来描述狂欢节。
第一范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人们 相互间的任何距离 ,都不再存在”,等级制在这里被 取消;
第二范畴:“插科打诨”,即人的装束、行为 、语言都从固定的等级位置中解放出来;
巴赫金的两个世界
第一世界又称官方世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时空 ,由官方(教会和封建国家)统治 ,是严肃和等级森严的 秩序世界。在第一世界中 ,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话语 权力 ,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平民大众则处于被话语统 治的地位 ,感受到的是来自官方的羁绊和重压。
(完整word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术界把巴赫金的学术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的文学研究和晚年的文化研究,并把狂欢化理论视为一种文化研究,但是,这个理论最初是他在研究长篇小说话语时提出来的,而且又由于文学和文化的不可割裂的关系。
狂欢化理论对于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狂欢”这一术语出发,去阐释一下狂欢的新内涵。
对于“狂欢"这一术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洪晓先生的《狂欢正解—-狂欢理解综议》一文中,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
洪先生认为,狂欢最核心的特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它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束缚,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让生命得以自由驰骋,给予生命绚丽多姿的演绎.面对理性的过度发达,伦理理性、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能动性等的扼杀,它大声疾呼着感性的解放和满足,力图恢复人的完整性,用具体的、温馨的世俗情感对抗着冷冰冰、机械的理性机器;它敢于颠覆和打破权威的光环,让个体得到独立和自由,极大地激活了人的生命和个体意识;它不让生命受到任何的压抑,人们在其怀抱中可以尽情宣泄;也不让生命有任何的苦难阴影笼罩,倡导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面对异化的、残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让人的各种愿望得到满足,让人的真性情得到尽情挥洒,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因为其对现实的批判和弥补,所以颠覆性和抗争就成了其最显著的特点。
但其最终指向是个体的生命自由,饱含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狂欢的作用就在于维持理性与非理性、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平衡,以促进人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己任,价值指向是真善美.但我认为,所谓的狂欢,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独白。
文明的进步可能给人带来新的自由,也可能带来新的束缚。
历史和逻辑的双重缺失——巴赫金狂欢理论批判

Do b e La k o so y a d Lo i u l c f Hi t r n g c
A ii a Cr tc lAna y i fBa h i S Ca ni a e r l ss o k tn’ r v lTh o y
YAN he Z n
lg o ulu e A s a s t m a i a ia in u t a h s o y, tl c ot s o ia nd l ia i ii i i us c t r . ys e tc f brc to ofc lur l it r i a ks b h hit rc la og c lsgn f,
c r i a 。 n a rc t s t e c lu a o f c i n a d v l e c n r n a i n b t e h a n v l n fiilr — a n v l a d f b ia e h u t r lc n l to n au o fo t to e we n t e c r ia d o fca e i a
( l g fLi r t r , e ta u h Un v r i Ch n s a 4 0 8 , i a Co l e o t a u e C n r l e e o S t i e st y, a g h 1 0 3 Ch n )
Ab ta t Ba htn’ r i a sr c : k i S Ca n v lThe y i on t uc e n t o d to s or e it ia e c i or S c s r t d o he f un a i n ofdit t d h s orc l d s rp-
历 史
和 逻 辑批 判
阎 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客更是提供了一个众神狂欢的平台。自由、开 放、共享是博客精神所在,在追随博客的疯狂历史中 ,人们风靡它的是精神自由性、平等主义思想以及无 障碍地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等级隔阂。
巴赫金的两个世界
第一世界又称官方世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时空 ,由官方(教会和封建国家)统治 ,是严肃和等级森严的 秩序世界。在第一世界中 ,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话语 权力 ,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平民大众则处于被话语统 治的地位 ,感受到的是来自官方的羁绊和重压。
第二世界又称狂欢世界,是与第一世界对峙的 “ 狂欢节” 的时空。在 “狂欢节” 期间,整个世界都 呈现出狂欢态。这时各种等级身份的人们,打破了平 常的等级界限,不顾一切官方限制和宗教禁忌,化妆 游行,滑稽表演,吃喝玩乐,尽兴狂欢。
各种观点和思指向想的激烈交锋是博客和 BBS 作为“思想的咖啡馆”所存在的意义。
去中心化的设计理念 全民狂欢
网络去中心、无等级的设计理念使得网络实现了 双向的、去中心化的、无等级的交流。 这是一种特 殊的交往, 自由自在的、不拘形迹的广场式交往。
狂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颠覆传统、解构现实, 构筑一个民主式的另类世界 。去中心、 无等级、 反权威、 反限制的互联网络正是这样一个传统模式 被解构和颠覆的另类空间 。处处皆中心, 无处是边 缘 的网络生存和交往也正是狂欢精神的网络再现。
网络狂欢化
网络狂欢化:在网络社区里 ,人们实现了 “双向 的去中心化的交流” ,是 “一种特殊的交往,自由 自在,不拘形迹的广场式交往”,每个人都拥有自己 的表达权利与自由,每个人同时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 者。在开放的网络里,没有谁拥有天然的霸权,凡人 可以说话 ,弱者尽情狂欢;参与狂欢的人只有一个身 份——网民。
狂欢的四个范畴
第三范畴:“俯就”,即神圣同粗俗、崇高同卑 下、 伟大同渺小、明智同愚蠢等等相互颠倒 ,界线 消失;
第四范畴:“粗鄙”,即 “狂欢式的冒渎不敬 ”, “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摹仿讥讽等等”。
“国王” 也被打翻在地,而小丑加冕成“王”, “狂欢节上的主要仪式 ,是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 随后脱冕”。
狂欢形成了一种扑面而来的颠覆性思想的冲击, 它在探讨问题、 取得共识、 追求真理等方面具有无 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使 新的认识得以发生。
网络:一个充满自由和想象的狂欢世界
—— 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
1
巴赫金狂欢理论
2狂欢Biblioteka 本质和特征3 网络的狂欢特质——在线狂欢
4 网络狂欢的精神和意义指向
巴赫金狂欢理论
狂欢节古已有之,是巴赫金把“狂欢”现象理论化 , 并把它发展为一种反抗霸权力量、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 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
巴赫金认为狂欢是西方世界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狂欢 式的节庆生活有史以来就在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 从古罗马的农神节到后来的狂欢节、愚人节,都充满着 狂欢本质。
自由自在、 疯狂恣情的, 处处充满着狂欢节 的笑声。
狂欢的四个范畴
巴赫金主要从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 的四个 范畴来描述狂欢节。
第一范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人们 相互间的任何距离 ,都不再存在”,等级制在这里被 取消;
第二范畴:“插科打诨”,即人的装束、行为 、语言都从固定的等级位置中解放出来;
网络狂欢的精神和意义指向
情感释放与升华
思想交流与对话
如果说中世纪狂欢节上的狂欢主要是情感上
的宣泄与释放的话,那么网络狂欢既包括情感上 的狂欢,又包括思想上的狂欢。
A、情感释放与升华
网络情感狂欢指的是人们通过网络媒介, 自由表 达或宣泄自己的内心情绪,使某种情感(如被压抑的情 感、 兴奋躁动的情感等)得以释放。
网络活动实际上变成了一场场假面舞会,聚集起一群 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群,其参与人数之多,网民成份 之复杂, 发言调侃之自由无忌,玩耍游斗之酣畅淋漓, 与 西方社会广场上的全民狂欢真是何其形似神也似。网络交 往变成了假面人之间的交往,整个网络空间因而也就成为 假面人召开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
BBS 与博客 网络狂欢的思想咖啡馆
狂欢的本质与特征
狂欢化有助于人们摧毁如同柏林墙一样存在于多 种不同生活、思想、风格之间的一切壁垒 。它消除 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 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
一方面,国王被打翻在地,使人间的权力者们被 脱冕;另一方面,奴隶小丑加冕成王,使人们获得战 胜羁绊和重压的力量,获得抗拒人间权力和规训的勇 气,它充满了宣泄性、颠覆性和和谐、融洽、欢乐的 氛围。
巴赫金的两种生活
常规的生活
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
,充满了恐惧、 教条、 崇敬、 虔诚的生活;
严格遵守等级制度、 宗教清规,服从于权力和 权威,因而十分严肃和刻板。
狂欢广场式生活 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 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 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 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
每个人都有机会受到尊重,现实的物质压迫与精 神压抑都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得以宣泄,人们感到放松 、自由、平等、安全、无所畏惧。似乎真有点 “暂时 通向乌托邦世界之路” 的意味。
网络的狂欢特质——在线狂欢
网络狂欢化 的表现
网络空间
BBS 与博客
去中心化的 设计理念
网络空间 假面舞会的狂欢广场
网络的互动性、匿名性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世界极为相 像。人们可以在狂欢节上进行隐退于面具之下的化妆游行 、滑稽表演、假面派对,也可以在网络空间里举行别开生 面的假面舞会。
一方面, 狂欢之后个人情绪暂时得到释放,另一 方面,个人情绪的网络释放有利于回到现实中的人们 理性地面对现实, 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稳定与合 理。
B、思想交流与对话
网络思想狂欢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媒介,各抒己见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思想上展开对话和交锋,最 终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
网络不仅为人们的情感狂欢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也为人们的思想狂欢搭建了巨大的交流与对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