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化理论的渊源及理念

合集下载

第6讲 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

第6讲 网络狂欢与山寨文化


第四,狂欢节作为一种庆典,其仪式性是非常突出的。巴 赫金将狂欢节性庆典活动的庆贺,礼仪,形式等的总和称 为“狂欢式”,而其中最为典型的仪式是笑噱的给国王( 小丑)加冕和脱冕,而随着加冕和脱冕活动的进行,主人 公的身份在国王(官方社会的最高层)和小丑(官方社会 的最下层)之间发生了戏剧性的轮换。巴赫金认为,狂欢 节的仪式中的加冕与脱冕代表了狂欢文化的颠覆性与革新 性,再生性的二位一体,狂欢节中的诸种仪式都以不同的 形式传达了更新交替的不可避免,同时也表现出新旧交替 的创造意义。正因为如此,巴赫金强调,狂欢节上的仪式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神圣仪式,它们是欢乐的,充满节日 气氛的庆典仪式


狂欢节是全民的,无论平民还是统治者都可以参加。狂欢节 使人摆脱一切等级、约束、禁令,采取的是非官方的、非教 会的角度与立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与现实制度相隔离的“ 第二世界”,“在这里,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 、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这 种生活由于摆脱了特权、禁忌,而成为人们真正真实的存在 方式。没有等级、权威、神圣和必然,人们毫不拘泥地随意 交往。

第三,在狂欢节中,人们由于摆脱了特权与禁令 ,关于自由与平等的理想均能得以实现,在狂欢 节中,人与人不分彼此,互相平等,自由往来, 亲昵的接触,插科打诨,俯就和粗鄙等活动成为 正常的交往活动。“在这里,在狂欢节广场上, 支配一切的是人们之间不拘形迹的自由接触的特 殊形式,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被不可逾越的等 级,财产,职位,家庭和年龄差异的屏障所分割 开来。在中世纪封建制度等级森严和人们日常生 活的阶层,行会隔阂的背景下,人们之间这种不 拘形迹的自由接触给人以格外强烈的感觉,它成 为整个狂欢节世界感受的本质部分。人仿佛为了 新型的,纯粹的人类关系而再生。”

解读《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狂欢化”

解读《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狂欢化”

39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0期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狂欢节仪式与文学艺术体裁的形成与发展关系的研究视角。

尤其是电影文学的研究的新思路。

狂欢仪式本身对于民众富于影响的特征,以及通过这种意识引发有关世界思考方式的变化,这也对电影叙事发展的研究极度具有启发性的价值。

被称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著名电影作品《西伯利亚理发师》独出心裁,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当我们细细品味这部电影时,发现其中体现出了浓浓的“狂欢化”思想。

一、“狂欢化”理论的核心及特征“狂欢化”是苏联文文论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在《拉伯雷的创造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狂欢式”指狂欢节庆典活动中的庆贺、仪礼和形式的总和,“狂欢化”是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它主张翻个个儿来看世界,把世界的正反面放在一起观察,以快乐的相对性捣毁绝对理念和权威;它也主张以边缘声音的独特价值颠覆等级的一统天下,强调一切东西都具有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处于变更之中。

[1]在“狂欢”作为理论资源被论述之前,人们更关注的是西方传统节日中的狂欢节,它源自于原始祭祀活动,最初严肃的和嘲笑神灵的祭祀活动同是官方的,“但在阶级和国家制度已经形成的条件下,这两种观点的完全对等逐渐成为不可能,所有的诙谐形式……逐渐变成表现人民大众的世界感受和民间文化的基本形式”[2],它成为民间与教会和中世纪的官方文化和严肃文化相抗衡的重要力量。

平民大众可以在这一天将本我肆无忌惮地展示出来而不受社会契约的束缚,宣泄自己平时隐匿的欲望。

狂欢节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照和接近世界,人回到最本真的状态,恢复与世界的原始接触。

在这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世界的对立:庙堂与广场。

在广场上,表演是人类最直接展示自己内心的方式,这里出现的是隐匿于官方权威文化背后的另外一种文化体系——民间文化。

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诗学

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诗学

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诗学作者:张玮艳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06期2010年的电影《浪漫主义者》(The Romantics)改编自导演盖尔特·涅德霍福(Galt Niederhoffer)创作于2007年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七位大学同窗在其中一对好朋友的婚礼上经历的一系列疯狂而又纠结的故事。

导演盖尔特·涅德霍福以婚礼为焦点,用细腻舒缓的叙事、简单明快的音乐、清新脱俗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娓娓讲述了一个关乎爱情和友谊的现代故事。

与整部作品文艺清新的风格大相径庭的是该片的故事情节——七位好友在本应温馨浪漫的婚礼上却上演了三角恋、背叛、醉酒、吸毒、偷情等疯狂的戏码,把婚礼变成了一场尽情宣泄的狂欢节。

本文籍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1975)的狂欢化理论来阐释电影《浪漫主义者》的狂欢化特质,以期对这部小众电影作可能的分析解读,并进而探讨这部看似“混乱”的电影作品的现实意义。

一、狂欢化诗学理论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源自狂欢节。

狂欢节本身是“一种仪式性质的混合游艺形式”,“是既没有灯光、也无所谓演员与观众的游艺”,“它可以随时代、民族和具体节目的不同而有各种变异和不同情调。

”在狂欢节上,一切人不分高低贵贱都是狂欢活动的积极参加者。

也可以说,人们不是在观赏或表演狂欢节,而是生存在其中,过着狂欢式的生活。

狂欢节期间,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产生了人们之间自由的狎昵交往,看起来怪诞不羁、不合情理;狂欢节使神圣与亵渎、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睿智与愚蠢等不对等因素联姻结合起来,并产生了“狂欢式不恭、狂欢式辱骂与贬低、与土地和肉体之生育力相联系的狂欢式讽刺模拟等”。

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

”“狂欢节培养出了由各种象征性具体——情感形式(从大规模复杂的群众活动到个别的狂欢姿势)组成的一整套语言。

可以说,这种语言具体而微地、清晰地(像任何语言一样)表达了渗透它全部形式里的狂欢处事态度……它很容易在某种程度上移位于艺术形象的语言,即文学语言。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作者:张萌佳来源:《卷宗》2019年第11期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视角,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不论在西方或中国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提供了活跃学术灵感的启示。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出发,本文着眼于英国当代社会大众文化生活,主要从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与政治、文化与审美、语言与形式等方面对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分阶段进行阐释,以期探析英国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如何通过继承传统文化、利用节庆仪式、创新娱乐方式达到满足大众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寄托生活信仰、寻求身份认同和表达政治渴求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理论;诺丁山狂欢节巴赫金学说的原创性、思想的辐射力、理论的再生产能量,使得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旅行”①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从16世纪的法国到18世纪的英国,从文学史到艺术史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应用。

其中巴赫金关于社会下层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大众的笑声对“上层”文化的颠覆和渗透的重要论述系统发展成为了巴赫金狂欢理论,对西方乃至世界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更多地表达出反对种族歧视、尊重多元文化的社会风气,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探寻当代英国大众社会生活的文化意蕴提供了独特的视域。

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民间话语与主流话语之间自由平等的对话交流,使得狂欢节成为英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独特的互动型载体;诺丁山狂欢节蕴含的传统底蕴、审美精神、文化价值、个性风格和政治意义,又使其成为市民精神风貌的彰显载体。

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结合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对于我们研究英国当代社会大众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1 狂欢化溯源与巴赫金狂欢理论1.1 狂欢化溯源从词源上说,狂欢节一词出现在基督教诞生之后,是古拉丁文的教会用语,原指大斋期前的几天吃肉节。

狂欢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而狂欢化的渊源则要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这一时期民间狂欢节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得到系统研究。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谓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常规的生活。

“这种生活服从于官方和教会严格的等级秩序,服从于权力和权威;充满教条、崇敬和虔诚,是十分严肃的生活。

通过严肃的氛围,官方才能够威慑大众,造成其恐惧心理,使人们的生活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

”“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把人看成是自由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可以变化的,它对一切教条提出挑战。

这种生活取消了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管你是国王还是平民,是长辈还是晚辈,彼此不分高低贵贱。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国王”与“公爵”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虔诚、严肃和恐惧,过着流浪汉式的自由欢乐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完全脱离了所谓的正常轨道,始终洋溢着喜剧色彩,不带任何悲剧情调:他们无聊了或者没钱了就去上演各种各样的闹剧;两个骗子像狂欢节中的小丑一样加冕自己为“国王”和“公爵”,使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成为人们戏弄的对象;美其名日“著名悲剧演员出演莎士比亚驰名悲剧”,但其实是“可真能叫一条牛看了都要笑起来”的滑稽喜剧。

他们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虚拟的游戏状态之中,使人们暂时忘记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了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他们欢乐的表演,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从而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

除了对两种生活的划分,巴赫金在其狂欢理论中还着重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

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下的网络传播时代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下的网络传播时代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下的网络传播时代作者:史鑫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4期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介形式的多元化和新媒体所具有的海量、交互、超时空等特性使“人”本身成为传播的主体,个人表达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前草根文化展现出一场百花齐放的平民狂欢盛宴。

人与人、社会之间的交流互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通过新兴媒体达到表达自我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网络时代大众文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与迅猛普及,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以及在线生存日益成为大众化的日常体验,人类传播开始进入网络传播的新时代。

这种特别的传播技术与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族群与个人的经验感觉模式、生活方式与类生活本质,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情。

最初,人们不厌其烦地论证网络传播的技术特点与优势,这时,关注的重点是网络技术对传播本身引起的革命性变化。

随后,人们集中关注网络传播对人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空间、博客、微博、贴吧、论坛、人人网、选秀活动和相亲节目的众语喧嚣,折射出网络时代下网络公民精神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高涨。

当前网络上如火如荼的草根狂欢现象,正如巴赫金笔下呼唤自由平等的狂欢世界,形象地传达了平民阶层渴望彰显个性,要求主体话语权,展现独立意识,反抗并颠覆传统秩序的强烈愿望。

一、巴赫金与狂欢化理论(一)狂欢化理论的来源狂欢化理论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立的重要文学理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中这一理论被首次提出,成为巴赫金诗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狂欢化的含义生发于狂欢节这一传统民俗。

而狂欢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神节和民间仪式,它是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特殊文化现象。

在传统的狂欢节上,所有社会成员集体聚会,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在喜庆盛大的宴会、表演、舞会和游行中纵情欢乐,放飞心灵,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

浅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

浅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

浅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摘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兵体分析喜别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彩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别屯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超越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像刚刚发掘出来的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

使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喜剧影片,也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到祭祀酒神的即兴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

公元前487一前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

公元前404一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间题为主。

公元前338一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

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

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世界;它没有恐俱,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

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式。

“民间狂欢节上关于死与生、黑暗与光明、冬与夏等等之类的‘争辩’,充满了除旧布新的情神,具有轻松愉快的相对性,即不让思想停滞、不让思想陷入片面的严肃之中,呆板和单调之中。

也可以说,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对宗教思想的一种反抗,预示着新世纪的曙光。

中国似乎没有西方式的狂欢节,中国的喜剧起源于徘优的表演。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探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谈话节目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途径,因其互动性高、话题广泛、参与门槛低等优势,备受广大网民青睐。

针对这一现象,狂欢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探析了网络谈话节目所呈现的一种狂欢特质。

一、狂欢理论浅析狂欢理论起源于法国社会学家芬贝尔,其提出的“狂欢节”指的是本土举办的传统庆典活动,如嘉年华、羊肉节、万圣节等,其目的旨在用狂欢来打破规范、传统,提高社会集体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同时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狂欢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放松心情,释放情感,享受快乐,共同参与,形成一种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感受。

1. 思想开放的话题范围网络谈话节目的话题范围非常广泛,基本上可以涵盖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科技、健康等领域,甚至可以涉及到一些与现实生活无关的娱乐话题,例如影视评析、综艺热潮等。

这种宽泛的话题范围反映了网络谈话节目的思想开放性,它不受规范和禁忌的限制,鼓励探讨不同主题,促进不同文化和观点的碰撞,最终实现多元化的交流。

2. 多元化的参与方式与传统的电视或广播节目不同,在网络谈话节目中,参与者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视频直播、网络聊天、博客和微信群等,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方式反映了网络谈话节目的包容性和普及性,其参与门槛较低,知识、地域限制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网友参与,形成了虚拟社交群体。

3. 高度的观众互动性网络谈话节目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观众可以通过视频直播、文字聊天等方式及时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与主持人和嘉宾进行互动,形成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

这种高度的观众互动性反映了网络谈话节目的狂欢特质,其互动性既包括交流的平等性,也包括自由的开放性,能够促使观众和参与者共同进入一种自由、开放的思想狂欢状态。

4. 表达个性的自由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狂欢活动同时形成了各种怪诞的风格和各 种喜剧、诙谐、夸张、讽刺的形式。巴赫 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对狂 欢节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析,形成了“狂欢化” 理论。
•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把世界划分为两 个层次:一层是第一生活或官方世界的“第 一世界”;二层是第二生活、狂欢世界的 “第二世界”,这是他的“狂欢化”理论的 理论前提。
• 在狂欢化的文学世界里, 狂欢精神消除了一 切界限, 各种径渭分明的因素非同寻常地排 列组合, 混杂交织, 形成了狂欢体、形象独特 的结构特点。
• “这种形象力图在自身中能包括事物形成 中的两极, 或对照事物中的双方,并且把他们 结合起来, 如诞生—死亡、少年—老年、 上—下、正面—背面、夸赞—斥骂、肯定— 否定、悲剧性—喜剧性, 如此等等。
• 我们看到, 在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怪诞风 格中, 某种敌对的、陌生的、异已的和非人 的东西确实被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所谓 “黑色幽默”的东西, 往往既滑稽而又恐怖, 它所引起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笑。黑色幽 默诚然有其深刻独到之处, 但它只有摧毁力, 却并无再生力, 甚至在悲观绝望之中, 连同有 价值的东西也一并轰毁。
• 最后,“狂欢节”上的狂欢活动也使人感受 到了许多复杂的观念,“死亡、再生、交替 更新的关系始终是节日世界感受的主导因 素。” 在这过程中人们对“死亡”感受尤 其深切。
狂欢化理论的意义
• 可以说,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愿 望,也是人性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向。尽管处于蒙昧 • 阶段早期人类还不可能有自由、平等的意识, 社会 • 生产力的低下也不可能提供合乎人性的生存环 • 境, 但是, 人生来就有渴望不受压抑、没有限制、自 • 自在在、痛痛快快活着这么一种的内在的生命冲 • 动。
• 另一方面, 狂欢式思维带来了构成文学体裁 的新力量, 民间狂欢文化对文学体裁的形成 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内容, 还决定着作品的体裁基础, 而狂欢仪式中纷 繁多类的文化体裁, 带来了文学体裁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
• 从文学的审美意义上看来, “ 狂欢化诗学” 还原了文学的本真存在, 更新了文学的创造 力。文学不是屈服于个人欲望与权力的意 识形态和政治工具, 文学不是一己的情感表 现和心灵言说, 文学也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 结构体,文学也是人学, 是人之存在的“ 诗性 之思” ,
•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不分彼此,相互平 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和谐、融洽、欢乐的 氛围成为社会底层的平民大众的氛围,平民 大众可以从心底里真诚友善地将自己美好 的情愫进行直接迸发。
• 再次,“狂欢节”也是一种展现独特的笑文 化的节日,是人狂态的欢快。巴赫金从构词 角度对“狂欢”进行了解析,他指出,“狂” 指“无所畏惧”,这是狂欢的本质核 心;“欢”(欢快)指它具有消解严肃性(包括 恐惧)的意义。 “狂欢”的话语内涵可以诠 释为“无所畏惧的欢快”。
• 联系拉伯雷的文化语境来看, 一方面是封建 教会的、严肃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文化, 另一方面则是与官方文化对立的、渊源流 长的、面向未来的、生生不已的民间诙谐 文化。
• 官方文化是死板的、僵化的、唯我独尊的、 • 等级森严的、面向过去的, 甚至文艺复兴时 期的西方文论仍然明确地这样划界: 悲剧主 人公必须是帝王、亲王或贵族, 喜剧人物只 能是没有官职的平民和下等人。
• 在狂欢世界里,人们生活在超教会、超宗教 的状态中,人们在展现生活自身的同时,也展 现了自己的自由存在形式,人们身上的枷锁 和异化消失了,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暂时融 为一体,两个世界和解、交融、互渗为一个 平等自由的大众世界,这是巴赫金“狂欢” 理论的乌托邦理想。
• 但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消解不是目 的,打破第一世界的霸权独语,建立两个世界 的对等关系,最终形成如他描述的这种状况 才是目的:“一切有文化之人莫不有一种向 往:接近人群,打入人群,与之结合,融合于其 间;不单是同人们,是同民众人群,同广场上 • 的人群进入特别的亲昵交往之中,不要有任 何距离、等级和规范,这是进入巨大的躯体。
• 可见, 统治者和有身份的上等人是不笑之人, 没有自由可言的官方文化, 根本产生不了喜 剧性的笑。而在民间诙谐文化中, 所有官方 文化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都被脱了冕。
• 在狂欢节的广场上, 在普天同庆的节日里, 在 欢乐的酒筵上,在万民同乐的游艺活动中, 上 下颠倒, 尊卑易位, 。可以说, 是狂欢化的世 界感受, 孕育和催生了拉伯雷小说这样以笑 为特征的怪诞现实主义文学。
• 首先,他指出“狂欢节”具有全民参与性特 点。在“狂欢节”上,各种等级身份的人都 打破了平常的等级界限,不顾一切官方限制 和宗教禁忌而在广场、街道化妆游行,滑稽 表演,吃喝玩乐,尽兴狂欢,不论是官方、教会, 还是平民老百姓都呈现出狂欢态。
• 这时,所有的人都暂时超越了官方和俗世的 各种思想观念而置身在原有的生活制度之 外,一切都和第一世界相反,甚至“国王”可 以被打翻在地,小丑可以加冕成“王”。正 像巴赫金所言:“民间文化的第二种生活、 第二个世界是作为对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 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 的。” 即是说这个第二世界是平民大众的 世界。
• 尽管狂欢节的时间是短暂的, 带有乌托邦色 彩的, 但是它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人对自由平 等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寄托着对人性 回归的一种期盼。
• 由此看来, 所谓狂欢化的世界感受, 实质上是 一种暂时摆脱了一切压力和束缚, 人性得以 释放的自由感; 是人与人平等相处, 亲昵接 触, 个体融入群体之中而获得力量和信心的 现实感; 是脱冕神圣, 战胜阴暗的严肃性和 恐惧之后的欢快感。这无疑是一种洋溢着 乐观主义精神的怪诞感、滑稽感、喜剧感。
• 事实上,我国在宋代之前,城市实行宵禁,暮鼓 响后,居民就不能夜行,所以许多夜间举行的 公开活动,本身就需要国家以法典的形式,正 式规定下开禁的时间或日期才可能进行。
• 由此,国家就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将民间传统 习俗定为节日,并规定下仪礼甚至意义,所以 “中国节日风俗发展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 干预,这是一些风俗的变异原因,也是中国节 俗的一个发展特点”。
• 现代主义的局限在于, 它将整个世界和自己 追求的东西都绝对化、狭隘化了, 因而走向 极端, 陷于绝境, 这就为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契机。
• 所以,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去中心, 提倡多元 发展、互补共存, 以及趋于大众化、平民化 的文化走向等等, 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并在 某种意义上, 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有着内 在的一致性。
• 所谓“第一世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时 空,它是官方(教会和封建国家)统治的、严肃 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 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话语权力,而作为被统 治阶级的平民大众则处于被话语统治的地 位,他们感受着来自官方的羁绊和重压。
• “第二世界”指与第一世界对峙的“狂欢 节”的时空。巴赫金对“狂欢节”期间(包 括其他狂欢性质的节日)表现出的下面几个 特点的分析形成了他的“狂欢化”理论。
• 其次,“狂欢节”具有将人的乌托邦的理想 与现实暂时融为一体,将人的自由存在形式 得以充分展现的特点。
• 在狂欢世界里,平民大众的情绪、意志是主 导的情绪、意志;贵族、官僚、教士的情绪、 意志得到平民化,人人都是一律平等的平民 大众。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如面具一 般成为人们可以戏弄的对象。第二世界对 第一世界进行了消解。
• “狂欢”遵循“翻了个”的逻辑,创造了一 个“颠倒的世界”,一个由严肃的现实状态 转入游戏状态的虚拟的世界,而游戏是非功 利的,所以人们置身在这个虚拟的游戏中可 以暂时忘记自己的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 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 人们通过亲昵的交往、欢快的游戏,创造了 一种笑的氛围,恢复了民间大众的笑。这种 笑是全民的笑,普天同庆的笑,是从万事万物 中取笑,是正反同体的笑,是狂喜的、又是冷 嘲热讽的笑,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 的笑。
• 而且, 这种二而一的形象, 依据纸牌上人头象 的原则, 上一端要反映在下一端。这一点可 以表述如下两个对立面走到一起, 互相对望、 互相反映在对方眼里, 互相熟悉, 互相理解。”
• 一方面,狂欢式的思维, 把世界颠倒来看, 正 反面一起来看, 把一切表面上稳定、成型的 事物相对化了, 体现出一种交替和变化的精 神, 一种除旧布新的精神, 从而呈现出浓厚的 双重性和未完成性。
• 狂欢似一场游戏, 自绝于日常世态人生, 按照 一种理想中的模式, 以一种虚幻化的方式生 存于世。但是, 这种虚幻化, 让生命在一种既 无自然束缚又无社会负重的本真状态之中 为其单纯的存在而存在, 并为此感到由衷的 “ 狂欢化”反对文学的单色调, 主张内容和 形式的开放性, 寻求多种因素不同寻常的综 合, 如各种文类、各种语言、各种手法等的 综合运用。这样以来, 狂欢化提供了一种可 能, 即在文本中建立了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 性结构。
• 这种笑打破了第一世界的严肃性,在欢快的 虚拟中,戏仿性地解构了第一世界,从而实现 了第二世界在话语虚拟中对第一世界的征 服。这种“狂欢”的笑正是巴赫金无限向 往的。
• 因为在西方,几千年来,严肃文化(官方文化) 一直在压抑、消解着笑文化(大众文化) ,笑 文化也始终在抗争、解构着严肃文化一统 天下的格局,企图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平民 大众世界。
• 正是在此意义上, 巴赫金的文学观念才具有 了跨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巴赫金对 人类的存在拓展了一个审美的生存空间自 由地交往和对话。
中西方狂欢文化不同的表现方式
• (一) 中国狂欢文化的两大特点 • 中国文化中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使得中 国的节日习俗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最 重要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究礼仪,礼俗和风 俗紧密结合⋯⋯早期的许多节日风俗就载入 儒家的经典” ,甚至进入官方的礼典,成了上 层统治者“礼乐教化”的一种方式。
狂欢化理论的渊源及理念
巴赫金
• “狂欢化”理论是苏联理论家巴赫金通过 对拉伯雷和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笑文化) 的 研究, 而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他的这一理 论脱迹于西方民间的笑文化传统,西方笑文 化又源于西方古老的“文化狂欢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