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浅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国内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与狂欢诗学。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理论发生学角度看,狂欢化理论并不能直接挪用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
因而,理清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并且以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现象为现实观照去发掘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米哈伊尔·巴赫金的思想足迹涉及哲学、语言学、诗学、符号学、美学和文化历史学等诸多领域。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话理论、复调小说和狂欢诗学。
二十世纪中后期,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潮兴起,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成为约翰·多克、费斯克等大众文化研究学者广为引证、剖析的理论资源,鲍尔德温等人主编的《文化研究导论》一书也将巴赫金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理论家之一。
川(P202)巴赫金研究在当前中国学界炙手可热,争论颇多,呈现出众声喧哗、杂语共生的态势。
就其狂欢化理论而言,学者们聚焦于狂欢理论是否“想像催生的神话”展开对话与争鸣;①同时,对于狂欢化理论能否被挪用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话语资源,观点也是莫衷一是。
②由于巴赫金理论架构的庞杂和未完成性,其在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种种误读,本文在文化研究视阂中考察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合理关系。
一、狂欢化理论与民间文化巴赫金从民间文化的历史源头出发,以歌德《意大利游记》中对1788年罗马狂欢节的描述为史料,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拉伯雷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节、狂欢式与狂欢化是狂欢化理论的三个核心范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提出了狂欢化的重要概念。
狂欢化渊源于狂欢节,而狂欢节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神节和民间仪式,它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作者:张萌佳来源:《卷宗》2019年第11期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视角,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不论在西方或中国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提供了活跃学术灵感的启示。
由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出发,本文着眼于英国当代社会大众文化生活,主要从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与政治、文化与审美、语言与形式等方面对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分阶段进行阐释,以期探析英国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如何通过继承传统文化、利用节庆仪式、创新娱乐方式达到满足大众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寄托生活信仰、寻求身份认同和表达政治渴求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理论;诺丁山狂欢节巴赫金学说的原创性、思想的辐射力、理论的再生产能量,使得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旅行”①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从16世纪的法国到18世纪的英国,从文学史到艺术史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应用。
其中巴赫金关于社会下层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大众的笑声对“上层”文化的颠覆和渗透的重要论述系统发展成为了巴赫金狂欢理论,对西方乃至世界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更多地表达出反对种族歧视、尊重多元文化的社会风气,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探寻当代英国大众社会生活的文化意蕴提供了独特的视域。
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民间话语与主流话语之间自由平等的对话交流,使得狂欢节成为英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独特的互动型载体;诺丁山狂欢节蕴含的传统底蕴、审美精神、文化价值、个性风格和政治意义,又使其成为市民精神风貌的彰显载体。
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结合巴赫金狂欢理论探析当代英国诺丁山狂欢节,对于我们研究英国当代社会大众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1 狂欢化溯源与巴赫金狂欢理论1.1 狂欢化溯源从词源上说,狂欢节一词出现在基督教诞生之后,是古拉丁文的教会用语,原指大斋期前的几天吃肉节。
狂欢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而狂欢化的渊源则要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这一时期民间狂欢节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得到系统研究。
狂欢节的笑——论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

狂欢节的笑声——论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中文摘要俄罗斯著名的文论家、思想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分别阐述了他的民间诙谐文化理论。
该论文以狂欢节上的笑声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了巴赫金的民间诙谐文化的构成要素、本质、特征、功能以及该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论文从巴赫金的坎坷命运出发,指出了作家一生遭遇与民间诙谐文化之间的联系。
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狂欢节的民间诙谐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的创作中达到了顶峰,并有着自己的基本形式。
论文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民间诙谐文化的构成要素,即时空体要素、躯体要素、语言要素及笑的要素。
笔者认为,狂欢广场是笑得以产生的时空基础,这里的怪诞躯体是愉悦的身体,这种愉悦既来自肉体感官,也来自精神上的,并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
来自民间的语言要素是嘲讽与赞美的结合,因而具有双声效果。
这种双声效果使得民间话语变得生动,它也使得生活在官方文化中的民众恐惧心理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缓解和释放。
这里的笑声成为一种世界观,并与官方文化的世界观相抗衡。
在诙谐中,人又回到自身。
在人们亲昵而快乐的交往中感觉的自我的价值。
论文重新审视了民间诙谐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在笔者看来,民间诙谐文化的本质是在对官方秩序颠覆的基础上,对自由的确定和张扬,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人们追求现世幸福的肯定与尊重,以及对人们向往美好未来的确定,洋溢着乐观精神。
笔者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民间诙谐文化的特征。
非官方性,即民间性,是巴赫金论述民间诙谐文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其积极意义在于,它为摆脱官方世界的严肃性提供了可能;同时,诙谐,它不仅是一种与世界观相连的全民的行为,同时,它也蕴涵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它是发自人内心底层最真实的开怀大笑,因而,这样的诙谐也是原初性的,在笑声中人们获得了身心的自由和解放,使得人们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发展力;除此以外,狂欢节的笑声还具有双重性和乌托邦性质。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

祝福 , 给小 丑和奴 隶加 冕等 等狂 欢活 动 , 巴赫 金认 为这 些行 为具有 特 殊 的意义 , 在 狂欢 节上 的各 即 种仪 式 、 出形式 能够 让人 们摆 脱 了束 缚 , 演 实现 了
苏联 ) 最有 影 响 的美 学 家 、 文艺理 论 家 之 一 , 是 也 前苏 联在 西方 产生 重要 影响 的少数 几位美 学家 之
24 世 界 文学评论 1
2 1 第 1期 00年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 与大众文化
杨 巧
内容提要 : 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其狂欢化理论多次被学术界研究与探讨。大众文化以制 造 “ 乐” 娱 赢得 受众 , 与狂欢 化理论 都具有 狂欢 、 乐 的特 点 , 是 二者之 间狂 欢 内核和 后果 却不 相 同。 娱 但 关键 词 : 巴赫金 狂 欢化 大众 文化
作者 简介 : 巧 , 杨 上海 大学 文艺 学硕 士研 究生 , 究方 向为文 化理论 与批评 。 研
Ti Ue:Ba k n’ r v l ai n a d P p lr Cu t r h i SCa nia i t n o u a l e z o u
Ab ta t a h i s a f mo s l e ay te rs o r rS v e .a d h s c r ia h o s d t x li e s r c :B k t i a u i r r l o i ff me o it n i a n v lt e r u e o e p an t n t 1 t o y h p e o n n o o u a u t r a e n r s a c e n i u s d i i r r i l s P p l rc t r k s h n me o fp p lr c l e h sb e e e r h d a d d s s e n l e ay cr e . o ua u l e ma e u c t c u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谓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常规的生活。
“这种生活服从于官方和教会严格的等级秩序,服从于权力和权威;充满教条、崇敬和虔诚,是十分严肃的生活。
通过严肃的氛围,官方才能够威慑大众,造成其恐惧心理,使人们的生活神圣化、合法化和固定化。
”“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
”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把人看成是自由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可以变化的,它对一切教条提出挑战。
这种生活取消了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管你是国王还是平民,是长辈还是晚辈,彼此不分高低贵贱。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国王”与“公爵”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虔诚、严肃和恐惧,过着流浪汉式的自由欢乐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完全脱离了所谓的正常轨道,始终洋溢着喜剧色彩,不带任何悲剧情调:他们无聊了或者没钱了就去上演各种各样的闹剧;两个骗子像狂欢节中的小丑一样加冕自己为“国王”和“公爵”,使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成为人们戏弄的对象;美其名日“著名悲剧演员出演莎士比亚驰名悲剧”,但其实是“可真能叫一条牛看了都要笑起来”的滑稽喜剧。
他们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虚拟的游戏状态之中,使人们暂时忘记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了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他们欢乐的表演,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从而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
除了对两种生活的划分,巴赫金在其狂欢理论中还着重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
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Its Enlightenments to
Mass Culture
作者: 吴承笃[1]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东疆学刊
页码: 26-30页
主题词: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
摘要: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开发潜力,但旨在对其理论资源进行利用的同时不免会出现误读的现象。
将狂欢化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就是对狂欢化理论的一
种误读。
应从对狂欢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入手,真正认识狂欢化理论对于大众文化发展的
启发意义。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孙长军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1(000)010
【摘要】中国没有本土的大众文化理论.对西方文化理论的跨语境的援用造成了对中国大众文化文本的误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同质性关系,使巴赫金在民间文化研究基础上建构的狂欢理论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话语资源.具体地说,狂欢化理论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识方法和阐释模式,对确认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价值定位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义.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孙长军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浅谈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流散文学的影响 [J], 王华伟
2.浅谈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对流散文学的影响 [J], 王华伟;
3.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下对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分析——以《吐槽大会》为例 [J], 李佳欣;符传萍;
4.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误读及其启示 [J], 李文庭;
5.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爱伦·坡短篇小说研究 [J], 杨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巴赫金的狂次亿理抢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亿研究(一)

试析巴赫金的狂次亿理抢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亿研究(一)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研究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民间文化论文摘要:中国没有本土的大众文化理论。
对西方文化理论的跨语境的援用造成了对中国大众文化又本的误读。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同质性关系,使巴赫金在民间文化研究基础上建构的狂欢理论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话语资源。
具体地说,狂欢化理论为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识方法和阐释模式,对确认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价值定位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义。
在对巴赫金的译介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被有意或无意地搁置起来,那就是巴赫金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启发性和建设性意义。
事实上,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构成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理论话语资源。
一、理论话语贫困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被迫通过对西方文化理论的援用而回应逼上门来的大众文化实践。
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曾一度或正在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所倚重的舶来权力话语。
然而.回头看去,这些从异域进口来的西方文化理论几乎与中国特定语境中的大众文化实践存在着难以消除的隔膜。
建立在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基础上的西方文化理论话语与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文化实践的错位几乎是必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的差异注定了在精神文化上的南辕北辙。
而且西方文化理论话语的背后一定隐藏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企图,这对中国文化道路的选择和文化策略的制定来讲无疑是一个“请君人瓮”的文化圈套。
这表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精英主义文化理论和以英国文化主义理论为代表的民粹主义文化理论皆非中国大众文化实践的福音。
未经再语境化和话语转换便奉为“真经”来念,只能导致对中国大众文化文本的连续误读,想当然地拿来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将遮蔽中国大众文化现实实践中的真正问题,将具有科学性品格的大众文化批评变为一种鹦鹉学舌、人云变云的理论游戏。
中国大众文化的未来发展因缺乏本土性理论框范仍处在情况不明、前途未卜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作者:吴承笃, Wu Chengdu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名:
东疆学刊
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
年,卷(期):2006,23(1)
被引用次数:6次
1.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2001
2.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
3.阿多诺文化工业的再思考 1992
4.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1(10)
5.伊布哈·哈桑后现代景现中的多元论 1992
6.米哈伊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大) 1998
7.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文化转向 2001
1.邹赞.ZOU Zan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
2.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1(10)
3.李勇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32)
4.黎青.LI Qing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快感理论[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9(4)
5.邱戈.Qiu Ge巴赫金理论的传播思想史意义[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
6.鄢鸣.YAN Ming狂欢:真实抑或想象——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期刊论文]-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
7.曾军.Zeng Jun中国巴赫金接受二十年[期刊论文]-人文杂志2005(2)
8.石开斌.SHI Kai-bin费斯克的微观政治思想解析[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
9.梅东伟.Mei Dongwei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狂欢化再解读[期刊论文]-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6(2)
10.曹海峰.CAO Hai-feng詹姆逊视野中的精神分析[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
1.何树勋.鲁绵茸.冯丽君浅论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期刊论文]-焦作大学学报 2011(2)
2.邹赞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4)
3.杨丽娟卡尔维诺作品的"元小说"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4.史原.李英庆.刘媛网络文化与文化价值意识建构[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5.王军大众文化:何来狂欢——谈约翰·菲斯克对狂欢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江淮论坛 2007(4)
6.周卫忠狂欢人格的双重性与基督位格的双重性——从狂欢论与位格论的内在一致看巴赫金思想的基督教背景[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jxk200601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