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一)
(精校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完整word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全部内容。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术界把巴赫金的学术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的文学研究和晚年的文化研究,并把狂欢化理论视为一种文化研究,但是,这个理论最初是他在研究长篇小说话语时提出来的,而且又由于文学和文化的不可割裂的关系。
狂欢化理论对于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狂欢”这一术语出发,去阐释一下狂欢的新内涵。
对于“狂欢”这一术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洪晓先生的《狂欢正解——狂欢理解综议》一文中,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
洪先生认为,狂欢最核心的特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它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束缚,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让生命得以自由驰骋,给予生命绚丽多姿的演绎。
面对理性的过度发达,伦理理性、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能动性等的扼杀,它大声疾呼着感性的解放和满足,力图恢复人的完整性,用具体的、温馨的世俗情感对抗着冷冰冰、机械的理性机器;它敢于颠覆和打破权威的光环,让个体得到独立和自由,极大地激活了人的生命和个体意识;它不让生命受到任何的压抑,人们在其怀抱中可以尽情宣泄;也不让生命有任何的苦难阴影笼罩,倡导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面对异化的、残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让人的各种愿望得到满足,让人的真性情得到尽情挥洒,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狂欢化理论与电影叙事分析

“狂欢化”理论与电影叙事陈阳2012-11-22 15:49:57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7年3期作者简介:陈阳,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狂欢节仪式与文学艺术体裁的形成与发展关系这一研究视角。
狂欢仪式本身对于民众富于影响的特征,以及通过这种仪式引发有关世界思考方式的变化,对电影叙事发展的研究极具启发价值。
电影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狂欢节变体的特点,“庄谐”同一又是其发展至今的一个基本特征。
关键词:狂欢化理论电影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
人们经常使用的“狂欢化”概念,往往出现于大众宣泄、解构传统经典、低俗与高雅等问题语境中,而对于狂欢节仪式与文学或艺术形式历史发展的渊源关系,对电影与其在心理方面的同构关系以及它对电影叙事研究的价值则触及较少。
对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的理解,应该从文化的层面、艺术思维的层面进行全面的解读,尤其要将他的“对话”和“复调”理论与狂欢化问题连接起来,这样才能从“一元论”以及“独白型”的艺术思维局限中走出来,在艺术形态以及艺术类型方面拓展出具有更为丰富内涵的样式,这对文学、电影和其他叙事艺术都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艺术自身发展中的更新与传统、主流与非主流、官方与民间等问题也应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诠释,在为民间狂欢仪式正名的过程中,电影和其他艺术一样,也可以形成一个二元或者是多元共存的构成格局。
狂欢化理论引导下的艺术,并非是以民间的“狂欢仪式”取代官方或正统便戛然而止,吸纳和新生是其基本的路向,两者同样重要,对此不应理解为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艺术本身也正是由此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
巴赫金所研究的“对话”和“复调”理论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特征,在这个系统参照下去理解狂欢化理论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建立在欧洲民间狂欢文化现象基础之上,虽然这一词汇来源于“狂欢节”即基督教的“谢肉节”,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甚至更早的古代神话传说时期。
拉库马·希拉尼喜剧电影中人物的狂欢化特质研究

拉库马希拉尼喜剧电影中人物的狂欢化特质研究钟柳【摘要】拉库马·希拉尼是印度最知名的导演之一,至今为止执导的四部喜剧《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黑帮大佬医生梦》《黑帮大佬和平梦》不仅在印度本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其电影中刻画的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电影主人公身份多重、性格多样、言语行为幽默夸张,具有一种狂欢化特质,颠覆了传统印度电影中塑造的形象,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拉库马·希拉尼;喜剧电影;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作者】钟柳【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是20世纪前苏联最重要、最独特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之一,在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研究》等著作中,巴赫金对狂欢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尤其是从民间戏谑文化的角度研究了拉伯雷,让人们对拉伯雷进行了重新认识,更发现了戏谑文化和喜剧电影的内在联系。
虽然狂欢化理论主要是对长篇小说发端的探究,但就拉库马喜剧电影中脱离体制、打破常规、挑战权威、对社会和人的戏谑反讽的特点而言,其在某种程度上和巴赫金的理论世界一脉相承。
狂欢节是西方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在中世纪晚期。
在狂欢节期间,人们放弃一切的等级秩序,可以随意打扮任意狂欢,去广场任意吃喝玩乐。
在狂欢的世界里人们打破了阶级、财产、年龄、身份的界限,甚至国王都可以脱冕成为平民,小丑加冕成王,任何神圣的事物都可以被亵渎、颠倒、贬低,暂时通向了乌托邦之路。
狂欢化的世界和日常生活相互对立,互不相容。
前者代表着人民对自由平等世界的向往,后者代表着中世纪压抑的社会现实。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是从狂欢节得出的,但是狂欢节只是狂欢化理论的一部分。
拉库马·希拉尼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最终发现他对所学的商科不感兴趣,遂努力考取了印度电影和电视学院(FTII)。
狂欢化理论的渊源及理念

•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不分彼此,相互平 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和谐、融洽、欢乐的 氛围成为社会底层的平民大众的氛围,平民 大众可以从心底里真诚友善地将自己美好 的情愫进行直接迸发。
• 再次,“狂欢节”也是一种展现独特的笑文 化的节日,是人狂态的欢快。巴赫金从构词 角度对“狂欢”进行了解析,他指出,“狂” 指“无所畏惧”,这是狂欢的本质核 心;“欢”(欢快)指它具有消解严肃性(包括 恐惧)的意义。 “狂欢”的话语内涵可以诠 释为“无所畏惧的欢快”。
• 正是在此意义上, 巴赫金的文学观念才具有 了跨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巴赫金对 人类的存在拓展了一个审美的生存空间自 由地交往和对话。
中西方狂欢文化不同的表现方式
• (一) 中国狂欢文化的两大特点 • 中国文化中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使得中 国的节日习俗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最 重要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究礼仪,礼俗和风 俗紧密结合⋯⋯早期的许多节日风俗就载入 儒家的经典” ,甚至进入官方的礼典,成了上 层统治者“礼乐教化”的一种方式。
• 联系拉伯雷的文化语境来看, 一方面是封建 教会的、严肃的、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文化, 另一方面则是与官方文化对立的、渊源流 长的、面向未来的、生生不已的民间诙谐 文化。
• 官方文化是死板的、僵化的、唯我独尊的、 • 等级森严的、面向过去的, 甚至文艺复兴时 期的西方文论仍然明确地这样划界: 悲剧主 人公必须是帝王、亲王或贵族, 喜剧人物只 能是没有官职的平民和下等人。
• “狂欢”遵循“翻了个”的逻辑,创造了一 个“颠倒的世界”,一个由严肃的现实状态 转入游戏状态的虚拟的世界,而游戏是非功 利的,所以人们置身在这个虚拟的游戏中可 以暂时忘记自己的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 虚拟中的无阶级与平等。
• 人们通过亲昵的交往、欢快的游戏,创造了 一种笑的氛围,恢复了民间大众的笑。这种 笑是全民的笑,普天同庆的笑,是从万事万物 中取笑,是正反同体的笑,是狂喜的、又是冷 嘲热讽的笑,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 的笑。
浅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

浅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摘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兵体分析喜别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彩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别屯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超越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像刚刚发掘出来的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
使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喜剧影片,也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到祭祀酒神的即兴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
公元前487一前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
公元前404一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间题为主。
公元前338一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
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
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世界;它没有恐俱,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
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式。
“民间狂欢节上关于死与生、黑暗与光明、冬与夏等等之类的‘争辩’,充满了除旧布新的情神,具有轻松愉快的相对性,即不让思想停滞、不让思想陷入片面的严肃之中,呆板和单调之中。
也可以说,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对宗教思想的一种反抗,预示着新世纪的曙光。
中国似乎没有西方式的狂欢节,中国的喜剧起源于徘优的表演。
狂欢化视角下的《皆大欢喜》

狂欢化视角下的《皆大欢喜》作者:高会丽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第2期摘要: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
本文利用狂欢化视角从形式层面的狂欢元素切入,解读《皆大欢喜》喜剧中的复调、双重性和语言的狂欢化等狂欢化特征,指出该剧对旧的价值观念进行重审,颠覆了既有秩序,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狂欢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关系。
关键词:戏剧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狂欢化巴赫金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皆大欢喜》,与《无事生非》《第十二夜》并称为“三大欢庆喜剧”,因为它们在外在形式上都具有明显的狂欢化色彩。
长期以来,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一直很受欢迎。
浪漫的气氛,生动的喜剧内容,故事的圆满结局,总是在读者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唤起我们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情感的向往。
在巴赫金看来,这是一种狂欢精神。
人们可以从现存的秩序中解脱出来,以一种新的、渐进的方式和眼光来理解人类和世界。
本文试从狂欢化视角对《皆大欢喜》进行解读。
一、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苏联著名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了“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他把所有狂欢节式的庆贺、礼仪、形式的总和,统称为狂欢式,并且认为狂欢式转化为文学的语言就是狂欢化,是狂欢精神在文学中的集中和自觉的表现。
狂欢理论是巴赫金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源于西方狂欢节庆典。
狂欢节是人人都参与其中的,是整个世界的再生和更新。
他认为,在狂欢节中,人们暂时取消了一切的等级界限和障碍,没有特权和禁令,人人平等,自由往来,不分彼此,插科打诨,仪式性和距离感消失。
插科打诨成了狂欢化式的主要外部特征,并进而形成了一种强调平等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亦是“狂欢化的世界观”或“狂欢式的世界感知”a。
他将狂欢化定义为狂欢节诸形式的文学表达。
狂欢化文学通常通过自由不拘的语言(广场语言)、怪诞的形象和不同意识间的对话(复调)来打破等级之间的藩篱,消除界限。
好莱坞喜剧类型电影艺术特征赏析

好莱坞喜剧类型电影艺术特征赏析作者:周娇娇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1期引言:自从美国好莱坞通过一部部电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梦工厂,喜剧电影就一直在市场份额和艺术视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百多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的喜剧电影形成了特有的讽刺、幽默手段以及成熟的电影包装推广模式,可以说对于世界其他各国的喜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利用案例分析法,对好莱坞喜剧电影的发展历史进行分类概括,结合具体电影分析好莱坞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并在最后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好莱坞喜剧类型电影艺术特征1喜剧与好莱坞喜剧电影喜剧在希腊文中为“komoidia”,源于古代人们在酒神崇拜下的村社狂欢行为。
喜剧性艺术不仅存在于文学、戏剧、曲艺等审美活动中,也成为电影的重要类别之一。
喜剧电影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主要艺术手段是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作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
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好莱坞喜剧电影凭借其特有的讽刺、幽默手段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在世界喜剧电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好莱坞喜剧类型电影艺术特征赏析(1)围绕平凡人物的多元电影主题好莱坞喜剧电影擅长打造小人物的成长故事,通过笑中带泪的情节安排实现喜剧元素的融入,同时因为小人物形象更加贴近普通观众,更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商业片的中坚力量。
在美国强调“政治正确”的文化大环境下,带有一些无伤大雅缺点的小人物频频出现在美国喜剧电影中,由于幽默所需要的对笑点的制造很容易导向对人物缺点的讥讽,因此美国喜剧电影往往会展现这类人物身上的其他优点,电影要借助这种对小人物的彰显来体现美国文化的包容。
如在《卧底肥妈》(2010)中,主人公马高是一个拥有丰富易容能力的 FBI 探员,为了缉拿一个抢劫银行的犯罪嫌疑人,马高扮演成身材肥胖的嫌疑人女友的姑妈。
通过小人物的选择和表现,实现美国梦、种族主义、阶级融合等多重主题的表达,这些主题思想或是严肃的社会问题,正是因为小人物最为贴近大众,所以这些电影主题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地位丧失之余的狂欢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冯氏幽默

154缘上都贴上了成功的商业标签。
这类关注社会现实的国产电影也正在形成一种新抬头的力量和趋势。
总的看来,我国电影特别是贺岁片还局限于表现的多是爱情、战争、动作方面浅显的内容,或者科幻、悬疑方面的想象,而对民族文化、社会问题的探索仍留有大量空间。
因此,出现更多表达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作品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趋势。
3.加强思想,扩展海外能见度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电影作为现代文化主要传播和表现形式之一,肩负着传递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任。
电影技术、表现手法都是血肉,只有思想才是作品的骨干和灵魂。
叫座不叫好的影片很多,思想性不足将是对电影文化价值的一种硬伤。
短暂的票房丰收也只能是成功的商业营销,而不能使其影片被称为佳作。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近年的电影创作洗不清被资本绑架的嫌疑,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技术的膜拜和商业的追逐,站在票房的金字塔尖,无暇顾及身后的思想呐喊。
一些贺岁片存在着对欲望的过度迎合,夸大展示琐鄙变态的人性、血腥恶俗的恐怖、床笫和伦理的乱象等以吸引济济目光,对于思想性的漠视和消解使得电影文化价值大打折扣。
反之,带给观众思想趣味的电影将会被观众长久津津乐道,如1999年的贺岁档电影《喜剧之王》,就掀起了后现代结构主义的大讨论。
另一个层面来讲,集艺术性、思想性与观赏性于一身的优秀国产电影应该去赢取更广泛的海外市场。
中国电影在海外有三块市场,分别是亚洲市场、欧洲市场,还有北美、澳洲和新西兰。
一些西方国家对东方文明古国有着眷念和“情结”,这也寓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是很多中国影片走向世界时还仅停留在交流层面,在主流市场上还属于空白。
近年来,中外合拍片将仍是开拓海外市场主流,如《英雄》、《无极》、《赤壁》、《梅兰芳》等贺岁大片都是采用合拍形式赢得海外的不俗票房。
加强海外能见度还可以通过年轻导演在国际影展上的参展来实现,靠得奖来提高知名以及寻找海外投资和拓展海外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喜剧影片与狂欢化理论(一)
论文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超越
论文摘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兵体分析喜别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彩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别屯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像刚刚发掘出来的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
使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喜剧影片,也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到祭祀酒神的即兴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
公元前487一前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
公元前404一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间题为主。
公元前338一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
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
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世界;它没有恐俱,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
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式。
“民间狂欢节上关于死与生、黑暗与光明、冬与夏等等之类的‘争辩’,充满了除旧布新的情神,具有轻松愉快的相对性,即不让思想停滞、不让思想陷入片面的严肃之中,呆板和单调之中。
也可以说,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对宗教思想的一种反抗,预示着新世纪的曙光。
中国似乎没有西方式的狂欢节,中国的喜剧起源于徘优的表演。
远自公元前五、六世纪,宫廷中便蓄养培训了一批徘优,供帝王将相玩弄。
这些徘优能歌善舞,口才出众,有些甚至相当聪明,然而地位低下,与宫中犬马没有什么区别。
自汉魏以来的参军戏、角抵戏、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都有不少充满喜剧色彩的作品。
武汉帝时,东方朔作为滑稽家,经常给皇帝讲些谐谑的故事,引得王公大巨哈哈大笑。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喜剧也具有某种西方狂欢节的特点,“决定着普通的即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止和限制,在狂欢节一段时间里被取消了,首先取消的就是等级制,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崇敬、仰慕,礼貌等等,亦即由于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等(包括年龄差异)听造成的一切现象,尽管这种乌托邦是短暂的时刻,却是人们期盼的生活。
个体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强行拆解社会政治的束缚,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欢乐与自由,这就是入类生存的喜剧体验。
喜剧电影与汪欢节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对于有些喜剧影片,如卓别林的谐剧、王朔的侃剧、陈佩斯的闹剧,影视研究者的定位显得有些勉强。
这些作品难以用传统的文艺学、美学理论来加以鉴定,而引进大众狂欢化理论、从大众文化角度来进行探寻,恐怕有助于对此类影视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狂欢化理论首先由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它既是对16世纪法国医生拉伯雷创作的《巨入传》所进行的具体分析,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
狂欢化理论来自于西方的狂欢节。
在狂欢节上,入们排斥封闭和关门主义,否定禁令和绝对理性,抛弃说教和禁忌,把日常的典章制度和清规戒律完全抛开。
狂欢节摆脱等级制度,呈现出平等,民主和自由。
狂欢节是一种开放的哲学和没有界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享乐主义,满足了人类的多方面需求,甚至是一种纵欲主义。
根据汪欢节的这些特征,巴赫金建立了狂欢化理论。
在狂欢化理论中,文明与戏i},荣誉与失落、歌颂与诅咒,严肃与纵欲,都
是“正反同体”和“互为嘲讽”的、卓别林、王朔、陈佩斯的电影作品,正好符合巴赫金的理论规范、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夏洛克,头戴黑色的礼帽,身穿过小的西服,脚蹬过大的皮鞋,举止滑稽可笑,却为入善良,主持正义。
据专家考证,这个形象脱胎于狂欢节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小丑,但在小丑的身上增加了道德评判,以谑演庄,揭示出喜剧深层的悲剧,使观众“含泪微笑”。
巴赫金说:狂欢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观看卓别林的喜剧,便能得到这么一种感受,使观众暂时忘记了影院外严酷的社会现实,在影院内与大家一起经历一次心灵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