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高分阅读兵法:散 文 篇(金品特供、备考无忧)
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6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1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l2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
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
及归,公又请殿将。
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
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
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
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
”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
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
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
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
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
”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
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及就之,温如也。
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
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
②护:统率。
③帖:安定,顺从。
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薄:轻视B.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C.继迁兵相随属.属:连接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拔剑切而啖之B.⎧⎪⎨⎪⎩武康为公令于军不求闻达于诸侯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A.⎧⎨⎩至阵,士卒帖然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B.⎧⎨⎩及归,公又请殿将与人不疑,不诘小过C.⎧⎨⎩至阵而乱行者,斩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2010年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题目与答案1

2010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
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
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今亡.亦死亡:(2)宜多应.者应: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上使外将兵翻译:(2)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用原文回答)(2分)答:10.答案:(1)逃亡(逃走)(2)响应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斩。
(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01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里人呢?”
④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 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7
第7页,共15页。
4、从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来理解词义
例如《藤野先生》一 文中,鲁迅描写在日本的 清国留学生盘着长发辫浪 费时日的丑态时写道:“
实在标致极了。”
8
第8页,共15页。
14
第14页,共15页。
①先弄清题干中有哪几个重点的词语,再弄懂这 几个重点词语的本义。
勤勉:勤奋;
懒散:形容人精神不振作,行动散漫;
悔恨:懊悔
②再找一找原文中与句子或关键词语有关的内容。
1935年除夕,鲁迅除了写了一本书的〈序言〉外, 还写了长达近万字的〈后记〉。
③结合重点词语和课文的有关内容想一想其中的 关联,再体会句子含义。
解词义 例句:
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
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 钱……
6
第6页,共15页。
3、从词语所处的语境来理解词义
① ……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
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②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 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第12页,共15页。
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 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他 常常在每一年的除夕写作,翻译,编集一年 中所写的文章。如:1925年的除夕夜,他编 成了一本《华盖集》,写了1200字的《题记 》;1932年的除夕夜,他编成了《南腔北调 集》,写了1000多字的《题记》;1934年的 除夕夜,他翻译了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的小说 《少年别》,还写了译后附记;1935年的除 夕,也就是鲁迅生前的最后一个除夕,他又 编了《且介亭杂文二集》,除写了《序言》 外,还写了长达近万字的《后记》。此外, 鲁迅还常常利用每年第13页的,共15页除。 夕整理日记或计划13
2010年中考系列复习指导之--语文阅读(2)

2010年中考系列复习指导之--语文阅读(2)2010年中考系列复习指导之--语文阅读(2) 摘要:平时的阅读训练和考试时的阅读方法不同,我们要选择一种既节约时间又有效的方法。
下面为大家介绍提出了一个更有利于答题的方法谈到阅读的方法,我们会从不同的资料中看到对它的介绍,一般的阅读方法大多是:拿到文章以后,首先应快速地把文章读一遍,了解文章大意,使自己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受,文章大致写什么,要表达什么主题,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接下来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细看一遍,进入文章内部,对文章内容做进一步了解。
三读题目,弄清楚各个题目的题意,针对题目的要求,再回去阅读文章的相应部分。
通过以上阅读,我们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在大脑中构思出初步答案,加以反复斟酌,组织好所要表达的语言,动笔写出来。
如果说是平时的阅读训练,这种方法未尝不可,但考试中这种方法浪费时间,效果不好,因为在这种方法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的认知水平。
其实,我们在读一篇文章时读一遍记住的只能是故事。
细读所获得的信息也大致是和故事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实际答题中不一定是有效信息。
举个例子,有些娱乐节目中会有一类视听节目,先放一段音乐让选手听,然后回到问题。
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会听是什么乐曲,什么乐器,谁的作品,表现什么内容等等我们主观所能想到的问题。
这时问题出来了:演奏中吹得最响的是什么乐器?于是我们所留心的问题都与题目无关,乐器都有什么我们注意了,可是什么乐器吹得最响我们没有筛选出来,要想知道就得再听。
阅读考试中的文章有时没有时间反复阅读,而且往往第一次阅读的印象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更有利于答题的方法。
阅读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先读试题,把题目当做阅读提纲。
考题是出题人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从文章中提炼出来的要考查的内容,因而在读题中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体裁、主要内容、表现手法等。
同时读题时还为读文筛选信息提供了线索,避免先读文章获取过多信息影响答题思路。
XX年中考语文高分阅读兵法:记叙文篇(金品特供、备考无忧)【DOC范文整理】

XX年中考语文高分阅读兵法:记叙文篇(金品特供、备考无忧)XX年中考语文高分阅读兵法:记叙文篇【考点透视】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
这类文体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对象,它以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也往往通过叙事来表达。
记叙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有: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人称,记叙的中心和材料,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其主要题型有:①注音填字与释词;②根据句意写词语与根据内容找中心句段;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意或的要点;④阐释文题的含义或拟写文题;⑤分析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与记叙的详略;⑥品析重点词、句、段或根据语境理解关键性词句的含义与表达作用;⑦精彩句段的仿写或补写;⑧简析的写作特色、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⑨评析人物性格与提炼主旨;⑩领悟的现实意义以及给人的启示等。
【技法指津】阅读记叙文和解答相关测试题可采用如下技法。
首先,认真阅读文本。
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你不妨从记叙的要素入手,分析了解中心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作者的行文思路就逐渐清晰了,表达的主要内容也就明确了。
其次,弄清记叙的顺序,感悟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有些采用倒叙的方式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有些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一些相关的事件和情节,来补充交代一些背景材料和与主题有关的信息。
再次,弄清文本的表达方式,并抓住关键性的词句,体味和推敲这些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其描述之事、比喻之理、含蓄之情。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离不开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来叙述和描写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因此,我们阅读记叙文,要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深刻领悟和品味一些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意旨。
最后,在整体阅读全文、了解记叙要素、理清线索脉络、弄清记叙顺序、理解内容主旨、明确表达方式、品味关键词句、赏析情景和形象的基础上,还要揣摩、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4)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练习(4)背诗文名句酒酣胸胆上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同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同上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同上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上读经典名著“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文言文阅读(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概括甲文的大意参考答案.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2.交错相通门3.描写阐述4.老有所终幼有所长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现代文阅读猪流感?甲型甲型H1N1是一种病毒,是Orthomyxoviridae系列的一种病毒。
语文高分阅读兵法:说明文篇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010年中考语文高分阅读兵法:说明文篇(金品特供、备考无忧)【考点透视】说明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此,说明文也就成了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必选试题。
近年中考涉及说明文的考题主要是:(1)考查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2)具体考查学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以及作品感受的能力。
【技法指津】在2010年说明文阅读复习备考中,应认识到以下几点:(1)把课文当做“例子”,采用课外的、具有陌生感的说明文来进行测试,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保证试题有较高的效用。
(2)说明文的范围是很广的,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命题,都不应该有所偏废。
同时适当加强一下社会科学类的说明文的阅读训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3)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试的目标就是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说明中心的理解、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等。
由于任何知识的介绍都离不开概念,而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中新概念又特别多,所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一个关键。
【样题点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
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
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分贝~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鸣。
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课内文言文阅读(按册精编精品包)-1.doc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课内文言文阅读(按册精编)八上一、(2010兰州)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这是为什么?(3分)4.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4分)【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分)(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
(2分)答案:1.(3分)C2.(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3.(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4.(4分) (1)(2分)世外桃源 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2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语文高分阅读兵法:散文篇(金品特供、备考无忧)【考点透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综观近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富有时代气息、涉及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的文质优美的散文,占有很大比重。
几乎每一份试卷都有一段散文段落,它重点考查学生捕捉文字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鉴赏能力、形象诠释的想象能力、张扬个性的表达能力。
比如《泥土的声音》(临沂卷)、《献上一束话》(沈阳卷)、《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泰安卷)、《听雨》(江西卷)等许多优美的散文段落及命题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以《泥土的声音》为例,和同学们谈谈散文的阅读及应试技巧,并对明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考查方向作出预测。
【技法指津】
散文的快速阅读及答题技巧。
1.捕捉线索: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另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2.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3.透析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
4.研读重点: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5.揣摩关键: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关键。
一定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前后照应、整体观照;要紧扣语境来答题。
6.张扬个性和唤醒个性体验:散文的重点是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对其中的感情和观点进行评说和鉴别,写心得往往是考查的主要形式。
它一般要从内容、语言、写法、作用等方面发表意见,观点明晰、论据充分,要紧扣散文的主旨内容。
【典型题例】
大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
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
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
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
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
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
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
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
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
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
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
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
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
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
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⑿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⒀。
(作者:余显斌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2分)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
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3分)
(1)相同:
(2)不同:
5.第⒀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
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
(3分)答题思路。
一、1.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晶格节操;感叹巩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
)2、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满分)3 2分符合偏正结构,前两个竽为叠词即可给分。
第三字“欲”雷同,可不扣分;重复“飘飘”不给分。
示例:栩栩如生翩翩似仙摇摇欲坠……4、3分相同:引起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1分)
不同:《伟大的力量》提出问题,引发理性思考。
(1分)《大唐柳色》创设情境,引发感性遐想。
(1分)
5、3分答题要求:与原文衔接自然;(1分)有意蕴,令人回味。
(2分)(酌情给分)示例一:“但是,大唐柳色依然夜夜入梦。
″示例二:“送,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
”(此例为原文结尾)三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备考重点。
总结近几年的中考散文阅读试题,结合2007年的考试大纲,我认为散文的命题与考查预测仍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学生生活,文字明白如话。
(2)因体设题,因文设题。
(3)注重整体理解与全文思想感情的把握。
(4)注重关键词句的理解。
(5)注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以下列热点内容为主题的散文语段可以作为备考重点:
(1)和谐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2)科学发展类: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教育个案与时尚理念、太空探索及畅想、奥运设计与展望。
(3)平等意识类:关注、尊重、个性、人文关怀及价值。
(4)历史渊源类:探索某一地方文化、历史、风俗习惯;重要历史人物,特别是文学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