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学生用稿

合集下载

六年级《观潮》说课稿

六年级《观潮》说课稿

六年级《观潮》说课稿六年级《观潮》说课稿(精选5篇)《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六年级《观潮》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六年级《观潮》说课稿【篇1】《观潮》是宋代词人周密写的一篇文言短文。

作者以“潮”为线索,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潮中水军演习的壮观场面、吴儿弄潮的高超技术和吴人观潮的盛况,将写景和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景画和风俗画,把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互相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

针对课文的实际特点——画面美和课文的类型——文言自读课,依据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提出了四大学习目标:一、能力训练:训练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二、知识学习:认识了解钱江潮,掌握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三、审美教育:学习欣赏体会大自然的美;四、思想教育:学习“弄潮儿精神”——迎对风险敢于拼搏。

其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并恰当地表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我设计制作了融声音、影像、图片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真实可感的形象说话,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欣赏美。

另外,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鉴赏分析美的能力,也有自己的个性。

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

我采用我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展开教学,以目标导航定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力求学有所得。

我的主要教学流程如下:总之,课堂教学要“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是我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是我对《观潮》课堂教学的一孔之见,请多多指导!六年级《观潮》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观潮》优秀说课稿6篇

《观潮》优秀说课稿6篇

《观潮》优秀说课稿6篇《观潮》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经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本事有限,对文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

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述深刻感受。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养语感。

所以,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欢乐。

小学四年级《观潮》的说课稿优秀10篇

小学四年级《观潮》的说课稿优秀10篇

小学四年级《观潮》的说课稿优秀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观潮》的说课稿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观潮》说课稿篇一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周密的《观潮》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首先,我说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成功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2、学生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基本句式,能运用已学知识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②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③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多修辞、多侧面摹状的写景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提供句式,教给学生赏析优美词句的方法。

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本文形象逼真的描写方法。

《观潮》试讲逐字稿

《观潮》试讲逐字稿

《观潮》试讲逐字稿摘要:一、引言- 介绍《观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简述《观潮》的主要内容二、观潮的景象- 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 分析潮水涌动的形态和声音三、观潮的感受- 讲述作者观赏钱塘江大潮的心情- 描绘观众在观潮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四、观潮的启示- 分析观潮对人们心灵的启示- 讨论观潮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五、结语- 总结《观潮》的主题和意义- 强调观赏大自然景观的重要性正文:《观潮》是一篇描绘钱塘江大潮景象的优美散文,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再现了潮水涌动的震撼场面,引发了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文章开篇,作者便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背景知识,使读者对这一自然奇观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潮水涌动的形态和声音,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钱塘江边,亲眼目睹了潮水的壮观景象。

在观潮的过程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感慨,同时也描绘了观众在潮水来临时的情感变化。

随着潮水的逐渐临近,人们的紧张和期待情绪逐渐升级,而在潮水翻涌而出的瞬间,人们不禁为之欢呼惊叹。

这种情感的起伏,使得观潮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观赏钱塘江大潮,使作者和读者都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面对大自然的景观,人们不禁对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产生了反思。

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正是这种敬畏和尊重,使得人们更加珍惜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光。

总之,《观潮》这篇散文通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景象,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观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既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是一次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观潮》试讲逐字稿

《观潮》试讲逐字稿

《观潮》试讲逐字稿(原创版)目录1.观潮的背景介绍2.观潮的详细过程3.观潮的感受和启示正文《观潮》试讲逐字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观潮的试讲稿。

观潮,是我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民间习俗,主要发生在农历八月十五附近。

这一天,人们齐聚钱塘江边,观赏潮水的壮观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走进观潮的详细过程,共同领略这一美妙的时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观潮的背景。

观潮,又称“钱塘江观潮”,主要发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的钱塘江上。

钱塘江是我国三大潮汐河流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潮水汹涌澎湃,蔚为壮观。

特别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太阳和地球处于一定的位置关系,使得潮水格外壮观。

这一天,人们纷纷涌向钱塘江边,观看潮水的涨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观潮的过程。

观潮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潮涌、潮头和潮尾。

首先,潮涌阶段,江面上开始出现一些小的波浪,逐渐形成一道道水墙。

此时,人们会感受到潮水渐渐逼近的气息。

接着,潮头阶段,一道高达数米的潮头快速涌来,瞬间形成一道壮观的水墙。

此时,人群中爆发出惊叹和欢呼声。

最后,潮尾阶段,潮水逐渐退去,江面恢复平静。

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一个小时,让人们流连忘返。

在观潮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潮水的壮观景象,还可以从中汲取一些人生哲理。

首先,观潮让我们明白,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钱塘江观潮正是因为月亮、太阳和地球的和谐运动,才呈现出如此壮观的景象。

其次,观潮让我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

潮水在涌动的过程中,每一滴水都发挥着自己的力量,最终形成一道壮观的水墙。

这正如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在观潮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汲取人生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

《观潮》试讲逐字稿

《观潮》试讲逐字稿

《观潮》试讲逐字稿
摘要:
1.观潮的背景和意义
2.观潮的试讲逐字稿
3.观潮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4.观潮的现代价值和启示
正文:
《观潮》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诗歌,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赞美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观潮的试讲逐字稿,首先是对钱塘江大潮的生动描绘,如“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形象地描绘了潮水的汹涌澎湃。

接着,作者对观潮的感受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如“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国家的忠诚。

观潮的艺术特点在于其雄浑大气的描绘手法,以及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文化内涵则体现在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观潮的现代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尊重自然,珍爱环境,同时也教育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的精神。

《观潮》说课稿8篇(观潮说课稿以及说课课件)

《观潮》说课稿8篇(观潮说课稿以及说课课件)

《观潮》说课稿8篇(观潮说课稿以及说课课件)下面是收集的《观潮》说课稿8篇(观潮说课稿以及说课课件),欢迎参阅。

《观潮》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一篇课文《观潮》。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

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难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二、说教法。

本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

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观潮》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观潮》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观潮》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观潮》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1一、说教材《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__,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__,也是进行写景类__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

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教学稿
设计人:武勇审核:初二语文组时间:2011.12.3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

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

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

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

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

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

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

其诗文亦佳。

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课前预习】
1、填空:
《观潮》选自,作者,字,号,(朝代)文学家。

著有、、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艨()艟()shū( )尔一舸()善泅()倍穹()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Jiù( )赁()看幕如lǚ( )平地鲸波万rèn( )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几天而来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令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就赁看幕,岁西堤不容间也。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要求:在书上划分节奏,标上生字读音。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三、疏通文意,感知课文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自既望……为盛。

既望:为:(2)方其远处海门。

方:(3)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震撼激射:(5)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6)每岁京尹……。

岁:(7)艨艟数百。

艨艟:
(8)既而尽……五阵之势。

尽:五阵之势;
(9)于水面者于:(10)如履平地
(11)倏尔黄烟四起倏尔:(12)人物略不相睹人物;略;
(13)为火所焚为……所:(14)善泅者:
(15)披发文身:文:(16)以此夸能:
(17)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18)珠翠罗绮溢目溢:
(19)随波而逝为:逝:(20)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溯迎:
出没:(2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干:
(22)就赁看幕就赁:(23)虽席地不容……虽: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古义:今义:(2)吞天沃日古义: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今义:标枪:古义:今义: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海涌银为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2)以:以此夸能()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3)仅: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势: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腾身百变()
4、“之”和“而”用法归纳
之:浙江之潮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
何陋之有无案牍之劳形
而: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随波而逝而旗尾略不沾湿
出淤泥而不染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4、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四、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大声如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5)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6)而就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五、小组翻译全文,点名翻译,其他同学点评。

六、合作探究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七、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学生分组研读课文,理解四幅画面的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勾画出自己特别喜欢的画面,并大声朗读,读出韵味。

2、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幅画面,为什么?(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描写角度、表达效果等方面,扣住文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来赏析。


例如: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八、课堂练习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者是也。

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5、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6、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

未几,一鹳(ɡuàn)①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③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一种较凶猛的鸟。

②匝:圈。

③盖:原来是。

【文言知识】说“集”。

“集”是个多义词。

上文“集古木上”中的“集”,解释为“栖”、“躲”,句意为喜鹊栖在古树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悲鸣不已.()②顷之
..()③若相语.状()④“咯咯”作.声( ) ⑤遂.俯冲鹊巢( )
2.“二鹊亦尾后”的“尾其后”,应解释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鹊巢其上②似允所请
4.成语“声嘶力竭”中的“嘶”,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