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化到多元化——台湾原住民社会运动对其社会政策发展的影响
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

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行割让台湾开始,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台湾恢复中华民国统治,这段时间里,日本对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统治。
这段时间里,台湾经历了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和冲击。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论述近代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社会发展。
首先,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殖民统治初期,日本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控制。
他们通过引进现代化制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等手段,推动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
例如,日本在台湾修建了铁路和港口,加强了交通运输和贸易发展。
这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改善了台湾民众的生活条件。
其次,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统治下,台湾经济由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
日本殖民政府通过改良农业、引进种植业和工业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促进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变。
他们大量引进西方现代化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台湾的工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的制造业、制糖业、纺织业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然而,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带来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利益和军事需求,台湾被视为资源和市场的延伸。
殖民统治下,日本政府将台湾作为经济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后方基地,进行大规模的资源掠夺。
例如,台湾的林业资源被大量开发,导致森林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此外,殖民统治还导致了土地集中、农民贫困等问题。
另外,近代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实施教育改革,推广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价值观。
他们建立了以日本为标杆的教育体系,派遣日本教师到台湾教育机构任教,并强迫台湾居民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
这导致了台湾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扭曲,也引发了台湾居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抵制情绪。
从同化到多元化

从同化到多元化发展民族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纽带,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
与此同时,民族教育政策是由统治阶级制定的,势必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和要求,这就导致统治者制定的民族教育政策既可能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也有可能与之相背。
当两者背离到一定程度时,作为政策接受者的少数民族会要求统治者对政策进行改革。
此外,其它因素如社会制度的变迁、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民族平等意识的唤醒等等,也对既定的政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
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必定会逐渐对现有的民族教育政策进行调整。
纵观20世纪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民族教育政策,大都在先期以同化教育为主,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日渐消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抗争,这一政策又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多元化教育是一种旨在保持本身文化特征的基础条件下,具有与其他文化均等的机会去学习所在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教育理念。
多元化政策的实现,正如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所言,是“一种理念或一种观点,一个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
这种从同化到多元化的民族教育政策嬗变过程,在我国的台湾地区表现得较为典型。
台湾原住民族是指在汉族移居台湾以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曾被称为“山胞”、“高山族”等。
根据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最新认定的标准来看,台湾原住民族含13个少数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雅美族(达悟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和撒奇莱雅族。
目前台湾原住民有45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左右,主要居住在台北县乌来乡等30个山地乡及屏东县满洲乡等25个平地原住民乡镇内。
由于历史、环境及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相对于汉人而言,原住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属于台湾弱势群体。
在原住民地区的开发过程中,台湾当局以发展教育作为提高原住民族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并根据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在各个时期推行了一系列不同的政策措施。
台湾文化的多元性

台湾文化的多元性台湾文化的多元性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民族和历史联系在一起。
台湾文化的第一块基石是由原住民奠定的。
考古证据表明,在史前时期,台湾曾出现过长滨、圆山、卑南、阿美等原始部族,他们创造了长滨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阿美文化等,但这些文化中却没有能够涵盖所有部族、占主导优势的台湾文化。
16世纪时,来自闽南、岭东的汉族移民大量涌人台湾。
虽然当时大陆移民的人数尚未超过原住民,但其带来的闽粤文化却远比原住民的部族文化先进,闽粤文化因此显现出替代部族文化整合原住民的态势。
紧接着,荷兰、西班牙侵略者相继攻人台湾,给台湾带来了西方海权文化。
但荷、西殖民者人数不数过数千,在台统治仅38年,相较于10万原住民、数万汉族移民,西方海权文化并未能在台湾扎下根来。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他带来数万军民官吏,在台湾\复制\出完整的明代行政体制、经济模式、教育机构、军事编制、民俗宗教,初步确立了汉人在台湾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优势地位。
清朝统一台湾后,闽粤移民大量移居台湾,台湾变成以汉族人口为主体的移民社会,这连带使中华文化成为台湾的主导文化。
至此,岛内第一次具有了能够最大程度涵盖台湾人口的、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台湾文化。
同时,在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同化性面前,原住民文化逐渐被融合、吸纳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侵占台湾后竭力推行以灭绝台湾文化为目的的同化政策--\皇民化教育\。
但日本的\皇民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并没有深人人心,台湾光复后,日本强加给台湾的大和文化被扫荡一空,但大和文化中的雕塑、建筑、绘画、音乐被吸纳,成为台湾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国民党仓皇败退台湾带去了200多万军民,也再次把中国文化全盘移植到台湾。
为了与大陆争夺中国政府的代表权,国民党当局掀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台湾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也愈益鲜明。
同时,欧美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管理方式、经济模式不断被引入台湾,成为台湾文化的一部分。
台湾历史简介

台湾历史简介引言概述:台湾历史悠久且多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
从早期原住民社会到中国大陆与外国势力的接触和殖民化时代,再到二战后成为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充满着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以台湾的历史为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台湾历史的重要节点和相关事件。
正文内容:一、早期台湾历史1.原住民社会:介绍台湾早期的原住民社会,包括族群分布、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2.十六世纪的荷兰统治:探讨荷兰人在台湾建立据点并进行贸易活动的历史。
3.清朝统治与移民潮:讨论清朝对台湾的统治和大规模移民的历史背景。
4.日治时期:详述殖民政府对台湾的统治和改革,以及台湾人民的反抗运动。
5.台湾回归中国:描述二战时期,中国政府宣告对台湾的主权,并阐述相关历史事件。
二、二战后台湾的发展1.国共内战与蒋介石时期:介绍中国内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时期的政治措施。
2.反共战争与经济发展:分析蒋介石政府对共产党和台湾社会的镇压政策,并探讨经济发展成就和政治改革的领域。
3.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台海关系:讨论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及与的关系发展。
4.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探究台湾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和政治变革,并分析其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5.台湾现代民主化:详述台湾走向现代民主化的历程,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运动和人权保障等方面。
三、台湾的社会文化1.宗教多样性与民俗文化:介绍台湾丰富多元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文化。
2.教育体制与学术研究:探讨台湾的教育制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3.文学艺术与传媒发展:详述台湾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传媒发展的历史,以及对文化产业的贡献。
4.台湾电影与流行文化传播:分析台湾电影和流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5.社会福利与社会问题:描述台湾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面临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
四、台湾与关系1.双方政治争议:介绍台湾与之间的政治争议,如“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等问题。
90年代以来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

90年代以来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朱立立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学术研究、文化教育、文化政策以及文学批评乃至政治家的诸多说辞中频繁出场。
为什么台湾知识界会对“多元文化主义”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多元文化主义”对台湾社会文化有何影响?它在台湾的传播和演绎存在哪些问题?“多元文化主义”的意义与局限在台湾文学领域又是如何体现的?从现实角度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多元文化主义”真正有助于台湾建构宽容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吗?抑或走向与其初衷相悖的反面,对真正的宽容、民主和多元的文化构成某种伤害?“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在台湾的出现和形构对于“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在台湾的历史发展脉络,张茂桂和庄胜义等人都作出了一些具体阐释。
张茂桂把“多元主义”的形成上溯到80年代的“多元化”论述。
他认为,最早提出“多元化”或类似理念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杂志》刊物。
但这个“多元化”概念并不等同于当代的“多元文化”;当时的“多元化”是因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化的现代化论述典范,其功能在于提出一种知识阶级、中产阶级的“中间反对论述”。
这一新兴的反抗论述经过90年代的“社区总体营造”“、原住民运动”“、教育改革”和文化与政治民主化运动的改造,并且结合北美澳洲的文化经验,形成了90年代以来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
庄胜义则把影响“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概括为四大方面:1“.政治解严与本土化运动”;2.“欧美多元文化教育风潮之影响”;3.“国际原住民(族)运动”的启发;4.台湾社会对“族群和谐的期待”①。
的确,多元文化主义在台湾的兴起有其必然性,它曾经是反抗威权统治的一种力量,也是威权体制解体后台湾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在文化思潮上的直接体现。
台湾人文知识界对“多元文化主义”涵义的理解王俐容在《当代多元文化主义概念与问题的发展》一文中,把“多元文化主义”涵义区分为四种:1“.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2“.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的意识型态”;3.“多元文化主义作为公共政策”;4.“朝向多元文化公民权(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并提出“多元文化权力”的概念,这是一个很有建设性意义的提法。
民进党执政初期的台湾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民进党执政初期的台湾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影响作者:毛伟吴楠筝来源:《三峡论坛》2020年第04期摘要:民进党执政期间,台湾少数民族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内发生重大变化。
然而,以政治为优先考量的事后补救的政策加之执行力差异,民进党执政初期的台湾少数民族政策成为了其追求政治利益的工具和资源,难以满足台湾少数民族的现实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进党;执政初期;少数民族政策;影响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4-0031-06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岛内掀起的“原住民运动”以其强大的震撼力冲击了当时执政的国民党当局。
台湾实行“政党轮替”制度后,族群议题被民进党作为文宣工具和选举机器紧紧掌握,并成为其胜选的重要因素。
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因应台湾少数民族抗争的诉求,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方面颁布实施了多项特别针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政策,客观上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民族归属、身份认定、语言教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土地保护、就业优惠等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画饼充饥”式的政策规划与设计并不能真正解决台湾少数民族所面临的社会困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实施效果堪忧。
[1]一、政治方面陈水扁于2000年大选前推出《“原住民族”与台湾政府新的伙伴关系条约》[2],主张与台湾少数民族社会建立“新伙伴关系”,此条约经2002年陈水扁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通过与台湾少数民族各族群传统的缔约仪式,代表台湾当局与少数民族代表签订《“原住民族”与台湾政府新伙伴关系再肯认协定》,为上述条约内容提供了实质效力,也成为陈水扁政府实行台湾少数民族政策的指导方针。
根据陈水扁提出的《台湾“原住民族”政策白皮书》和签署的《“原住民族”与台湾政府新的伙伴关系条约》的主要内容,民进党在执政期间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少数民族政策,以因应台湾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诉求。
首先,民进党推动与落实上述两个文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承认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自然主权;推动‘原住民族’自治;与‘原住民族’缔结土地条约;恢复‘原住民族’部落及山川传统名称;恢复部落及民族传统领域土地;恢复传统自然资源之使用、促进民族自主发展;‘原住民族’立法委员回归民族代表等”;其次,在法律法规上推动“‘原住民族’宪法专章草案”的草拟,建立民族身份审核认定的机制;第三,在行政上促进都市少数民族的整体发展,均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预算补助和保障基本建设经费等;第四,推动少数民族参与国际交流互动。
走向民粹化的族群政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原住民运动与原住民政策研究

Ethnic Politics toward Populism: A Stud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Movement' and the Policies for 'Indigenous People'in Taiwan since the 1980s 作者: 陈建樾[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市100081
出版物刊名: 民族研究
页码: 49-59页
主题词: 台湾省;民粹化;原住民运动;原住民政策;族群化;政治事件;“中坜事件”;20世纪80年代
摘要: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族群化、民粹化的政治背景下,台湾的原住民运动从其产生之初起就混杂着民粹的因素.原住民运动在中前期发展阶段,在民粹手段和社会动员等方面与台湾的政治反对派互相借重,并形成策略互动.而台湾原住民的'正名'诉求则是由国民党籍的原住民'民意代表'和原住民运动相互配合得以实现的,台湾的原住民政策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正名'实现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开始分裂并趋于衰微,但同时愈加民粹化.。
论析台湾原住民权利运动

论文关键词:台湾原住民;困境;原权运动论文摘要:台湾原住民族的衰弱是近代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
随着整个原住民族群边缘化程度加剧.原住民问题遂成为台湾社会一大社会难题。
为争取生存空间,维护少数民族权利,20世纪80年代,原住民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原住民权利运动”,简称“原权运动”。
在台湾政治“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双重作用下,“原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该运动虽声势浩大,却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波折不断;原住民群体的边缘地位也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在社会发展中难得实惠。
一、从中心到边缘:台湾原住民的现实困境台湾原住民指的是在明清时期大陆汉族人民大规模人台之前便居住在台湾岛内的土著。
连横有言:“台湾故东番之地,越在南纪,中倚层峦,四面环海,荒古以来,不通人世。
土番魑结,千百成群,裸体束腰,射飞逐走,犹是游牧之代。
以今石器考之,远在五千年前,高山之番,实为原始”…;同时,通过大量考古资料及人类学调查,台湾原住民已被证实确为台湾岛内最早的居住者和开拓者。
学界按汉化程度将其分为山地高山族与平埔族,前者包括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曹族、排湾族、鲁凯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等共九族,主要居于高山或海岛;后者通常指西拉雅、洪雅、巴布萨、巴则海、拍瀑拉、道卡则、凯达格兰、噶玛兰共八族,多分布于西部平原。
根据最新统计,台湾原住民约为4l万人,占总人口的1.8%2。
为方便研究,本文所谓的台湾原住民仅以山地高山族为指涉对象。
几千年来台湾原住民一直过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世界其他文明中心普遍隔绝的生活。
在这期间虽问或有外力介入,但对身处高山或海岛的台湾原住民而言,外来的影响微乎其微,仍保留较为完整且独立的原始部落形态。
然17世纪以降,台湾相继遭受西班牙、荷兰以及日本的殖民统治;经历了清政府治台期间的“理番政策”、“剃发归顺”;国民党“光复”及1949年的入主建设,外来影响开始在原住民的语言、服饰、生产生活以及宗教文化上挥之不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廖守 臣 :泰雅族 的社会制度》 ( 《 ,台湾) 慈济大学 19 98年硕士学位论文 。
201 年 1 第 3卷 第 2期
J u n lo ii a Ec l g c lNa i n lCu t r o r a fOrg n l o o i a to a lu e
民
台湾四大族群 之 一, 历 史上 先后被 称 为 “ ” 在 夷
“ ” 番 ” 高砂 族 ” 高 山族 ” 山胞 ” 直 至 19 蕃 “ “ “ “ , 94
年经 过 “ 法 ” 订 , 宪 修 统称 “ 住 民” 1 9 原 ,9 7年 正 式
族
民
俗
研
更正 为 “ 住 民族 ”④原 住 民族 与 少 数 民族 含 义 原 。 不 完 全相 同 , 据联 合 国 的定 义 , 住 民是 指 “ 根 原 其
① 当前 台湾原住 民族包括雅美族 、 排湾族 、 卑南族 , 鲁凯族 、 阿美族 、 族 、 邹 布农族 , 夏族 、 赛 泰雅族 、 邵族 、 噶玛兰族 、 太鲁 阁族 、 撒奇莱 雅族 、 赛德克族 等十四族 。20 年其人 口总数为 4 60 6万人( 09 9, 8 平地原住 民2 3 7 8 , 7 1 % , 3 , 人 占4 . 2 山地原住 民2 2 38人 , 5. 7 ) 5 6, 2 占 28% ,
关 键词 : 台湾原 住 民族 ; 住 民社会 运 动 ; 会政 策 原 社
中图分 类号 : 9 2 3 C 1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4— 2 X( 0 1 o 0 8 0 17 6 1 2 1 ) 2— 0 5— 6
台湾原 住 民族 被 认 为是 南 岛语 族 的 一 支 , 是
猎、 粗放 的方式为生 , 采用以物易物的经济交换方
式, 不使 用 货 币 和 文 字 , 史 文化 靠 口述 传 承 , 历 亦
究
祖先在外来殖 民者到来 之前即住在该地 ; 目前 在 居住 的社会居于非统治地位 ; 其文化异于 主流社
会; 具有 自我 认 同 感 , 员 身份 由该 族 群 自我 决 成 定 。 … 从这 个 定 义 可 以看 出 , 住 民族 与 少 数 民 ” 原 族最 大 的 区 别 , 于 “ 住 ” 份 及 被 殖 民 经 历 。 在 原 身
转 变 , 住 民族逐 渐从边缘位 置 向主流 社会 回归。 原
一
、
原住 民沦 为 弱势族 群 的社会 历史 过 程
度 引进 土地 所 有 权 概 念 , 透 过产 销 关 系 的 运 作 再
从 南 岛语族 迁入 台湾至 荷 兰 人 有规 模 的侵入
台湾 为止 , 住 民是 台 湾 岛 上 的 唯 一 居 民。 从 1 原 7
摘
要: 原住 民族是 台湾 四大族群 之 一 , 经历 了长 期被 殖 民被 统 治 的历 史 ; 战后 , 资本 主 义 二 在
现代化 进 程 中又逐 渐被 边缘 化 , 为 最 弱 势 的群 体 。 18 成 90年代 蓬勃 兴 起 的 原住 民社 会 运 动使 原住 民族 的命 运 开始发 生 改 变, 主要 体现在 政 府相 关原住 民社 会 政 策 思 维逐 渐从 早 期 的 “ 同化 主 义” “ 向 文化 多元 主 义” 变 , 转 原住 民族 拥 有 了从 边缘 位 置 回归主 流社会 的历 史契机 。
没 有个人 财 产 的概 念 , 视 财 富 为 部 落 共 有 或 家 而 族 共有 。 入 的汉 人 为 了争 夺 耕 地 , 迁 以武 力 和 诈
欺的方式强取豪夺原住 民土地 , 迫使 其大量迁至 深山中。清治 时期, 为了消弭汉人 与原住民之间 的武力冲突 , 官方于乾隆四年立碑设“ 番界” 禁止 ,
18 9 0年 代兴起 的 原住 民运动 促 成 政府 的 原住 民社 会 政策思维开 始从 “ 同化 主 义 ” “ 向 文化 多 元 主义 ”
隘之地 , 设兵驻守 , 以防原住 民杀掠, 但并 未阻止
汉 人入 侵 山地 。随 着 汉 人 日益 开 垦 山 地 , 勇线 隘 也 随之 东进 深 入 , 汉 的厮 杀 便 在 隘 勇 线 的推 移 原 中次 第 进行 。1 纪 中叶 , 9世 汉人 社 会 透 过 契 约 制
J u n lo i i a o o i a N ai n lCu t r o r a fOrg n lEc lg c l to a lu e
从 同化 到 多 元 化
台湾原 住 民社 会 运 动 对其 社会 政 策发展 的影 响
陈 立 周
( 南大 学公 共管 理学 院 , 云 云南 昆明 6 0 9 ) 5 0 1
加速农产品的商品化 , 原住 民由于不懂 文字 , 在契
约上屡 屡 吃 亏 , 上 缺 乏 货 币 操 作 的观 念 , 垦 加 在
收稿 日期 : 0 l一 4—1 21 0 3 作者简 介: 陈立周 (9 5一 ,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博士研究生 , 17 ) 男, 研究方 向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汉人入 侵 , 时延续 明郑 以来 的 “ 勇线 ” 即在 险 同 隘 ,
近代 以来台湾原住民族经历 了长期被殖民和被统 治的历史 , 台湾岛的 “ 从 唯一主人 ” 变为 “ 半个主 人 ” 再沦为“ , 被统治者” 二战后 , ; 又在政府的文化
同化 主 义 政 策 下 被 边 缘 化西 班 牙 入侵 台湾 起 , 湾 原住 0年 台 民 的 自主 性 才开始 受到 外来 政权 的威 胁 。l 纪 6世 末汉 族大 量 迁 入 台 湾 , 时 汉人 和原 住 民 文 化 与 当 社会 形态 有 很 大 差 异 , 人 习 惯 定 居 、 事 农 耕 、 汉 从 使 用 文字 与 货 币进 行 商 业 买 卖 , 原 住 民则 以 渔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