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之悲悲几许_窦娥冤_悲情赏析
元杂剧剧作赏析之二——《窦娥冤》:悲愤千古

的 不 能得 逞 ,也 阻 止 了 婆 婆 软 弱 态 度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事 态
被 暂 且 阻 隔 ,由 此 激 怒 了 张 驴 儿 ,张 驴 儿 变 本 加 利 要 毒 死 蔡 婆 以期 霸 占孤零 无 依 的 窦 娥 。 当张 驴 儿 之 父 误 喝 毒 汤 身
亡 ,张 驴 儿 嫁 祸 窦 娥 时 ,窦 娥 心 明 口利 ,一 针 见 血 地 指 出 ,
保 护 蔡 婆 的 善 良而 崇 高 行 为 之 中 。 窦 娥 首 先 遇 到 邪 恶 势 力 迫 害 的 就 是 张 驴 儿 父 子 。 张 驴 儿 父 子 以 救 命 有 功 自居 ,强 行 胁 迫 蔡 婆 与 窦 娥 为 婚 。 窦 娥
则 表 现 出坚 决 的 抵 抗 。她 一 方 面 劝 阻 软 弱 的 婆 婆 不 能 答 应
每个 人 物都 刻 画得 真 实 深 刻 。语 言 文词 , 畅 晓本 色 ,“ 情 悲 吊” 全剧 风 格 ,既 朴 实 细腻 又 悲壮 感 人 。 神 。
关 键 词 :窦娥冤;感 天动地 ;悲愤
作 者 简 介 :于学剑, 山东省艺术研 究所研 究员 ( 邮政编码 2 0 0 ) 5 10 中 图分类 号 -I 7 3 文 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3 9 ( 1 )0 — 0 0 0 2 .7 0 62 65 2 2 4 07 — 5 0
7 0
痞 流 氓 以官 府 作 后 台 ,官 府 以地 痞 流 氓 做 爪 牙 。 剧 中 反 映 的正 是 如 此 。面 对 窦 娥 的 强 硬 不 从 ,张 驴 儿 抬 出 官 府 ,高 嚣 :“ 娥 ,你 药 杀 了俺 老 子 ,你 要 官休 ?要 私 休 ? ‘ 要 窦 … 你
在 黑 暗的 社 会 里 ,邪 恶 势 力 总 是 与 官 府 串 通 一 气 ,地
元曲《窦娥冤》赏析

元曲《窦娥冤》赏析《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曲《窦娥冤》赏析,欢迎参考~ 感天动地窦娥冤朝代:元代作者:关汉卿原文:楔子〔卜儿蔡婆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老身蔡婆婆是也,楚州人氏,嫡亲三口儿家属。
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
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
我数次索取,那窦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
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便。
他说今日好日辰,亲送女儿到我家来,老身且不索钱去,专在家中等候,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
〔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诗云〕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
小生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
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
不幸浑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
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此间一个蔡婆婆,他家广有钱物,小生因无盘缠,曾借了他二十两银子,到今本利该对还他四十两。
他数次问小生索取,教我把甚么还他,谁想蔡婆婆常常着人来说,要小生女孩儿做他儿媳妇。
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
小生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
〔做叹科,云〕嗨!这个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就准了他那先借的四十两银子,分外但得些少东西,勾小生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
说话之间,早来到他家门首。
婆婆在家么〔卜儿上,云〕秀才请家里坐,老身等候多时也。
〔做相见科,窦天章云〕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怎敢说做媳妇,只与婆婆早晚使用。
小生目下就要上朝进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儿在此,只望婆婆看觑则个。
〔卜儿云〕这等,你是我亲家了。
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送与你十两银子做盘缠。
《窦娥冤》鉴赏

《窦娥冤》鉴赏《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著的历史悲剧,讲述了北魏太原王窦皇后为保全皇帝的刚正,终被权贵所害遭到冤枉,最终以身殉国的故事。
该剧以宏大的历史背景、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民的悲苦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体现出作者关汉卿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
一、历史背景的渲染《窦娥冤》以北魏末年为背景,描绘了朝廷腐朽、官吏贪污、民生凋敝等社会矛盾。
全剧始终贯穿了历史的线索,通过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民生状况。
例如,第一幕中,皇帝冬至时置酒宴帝后,以示对皇后的宠爱,但同时也展现了宫廷权力的威胁;第二幕中,权贵张永想要迎接外敌,帮助太原王行刺皇帝,在一系列暗斗和权力博弈中,揭露了朝廷内部的黑幕。
同时,剧中还描绘了北魏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状况。
例如,第二幕中,霍五娘为了钱财勾结官吏,差点毁了两位忠臣;第三幕中,滑县百姓为了获得生计,不得不采摘野果,被官吏打压和剥削。
剧中的这些历史细节和背景,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突显了作者反对旧时政治黑暗和民生困苦的深刻思想。
二、人物刻画的深刻性《窦娥冤》中的人物刻画非常深刻,人物形象性格各异,但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本质。
皇帝矫情妒嫉、轻信奸臣,体现了当时皇权的薄弱;太原王飞扬跋扈、妄言狂语,体现了朝臣的贪色和奢侈;奸臣张永、李密巧舌如簧、眼高手低,体现了朝廷内部的黑幕和权力斗争。
最令人难忘的是,作品中塑造的女主角窦皇后。
她出身贵族,善良正直,对皇帝夙夜侍奉,忠心耿耿。
当她得知李密诬陷自己的儿子,为了弥补皇帝的亲情,主动请缨代替儿子,她的高尚品质感染了所有的观众。
在面对奸臣的险恶图谋时,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不畏权贵的压迫,最终以身殉国。
她的可歌可泣、令人动容的形象,把悲剧的主题和历史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窦娥冤》剧中艺术手法独特,对比鲜明,色彩浓郁,热情洋溢。
窦娥冤原文翻译及赏析

窦娥冤原文翻译及赏析《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窦娥冤》原文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如果你是秀才,你会被我这枷扣的左边歪向右边,我会被人拉住。
我的窦娥有话要对我哥哥说。
怀恨在心去前街,无端死在后街。
不要拖延。
无聊令:自怜自艾,又没有亲人,最后还是忍气吞声,怨天尤人。
我已经十几年没见过我爸了。
我怕我婆婆在前街看到我。
白白杀了他,白白杀了他。
告诉你哥,人在危险中行走很方便。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和孩子们玩耍:不是我,窦娥,发出了这样一个无头的愿望。
真是委屈。
如果没有一些精神上的圣人传世,那就不一定清楚了。
我不要半星的血和红尘,所有的都只是挂在八尺旗的枪元素。
当他环顾四周,他看到这是我们宏伟的花园,看着皇帝啼叫。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经典戏曲_窦娥冤_赏析.docx

经典戏曲_窦娥冤_赏析.docx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这样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
在他笔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他们都是元代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
通过刻画这样活生生的人物,关汉卿将自己对当时元代贪官污吏的鄙夷、对当时社会黑暗腐朽的不满全都吐露在这些戏曲中。
《窦娥冤》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这部戏曲中,作者通过选取《列女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将三条主线贯穿其中,对当朝者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一、《窦娥冤》故事梗概《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一楔子,通过描述窦娥与梼杌太守之间的矛盾以及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矛盾分别揭露了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高利贷的残酷剥削,重要原因—地痞恶霸的强行霸占和诬陷,决定原因—贪官污吏的无能。
在楚州一户贫穷的人家里,窦天章由于没有进京赶考的钱,将自己的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婆家作为童养媳。
窦天章拿着这些钱进京赶考去了,而窦娥就在蔡婆家住了下来。
但是婚后不久,窦娥的丈夫去世了,只留下蔡婆和窦娥两人相依为命。
有一天,蔡婆出门讨债,在路上不小心遇到了当地无赖张驴儿父子并被他们胁迫。
张驴儿见到窦娥后色心即起,想将窦娥据为己有,但是窦娥抵死反抗不从。
此时,张驴儿以毒死蔡婆为要挟迫使窦娥屈服。
不想,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为此张驴儿怀恨在心。
为了报复窦娥与蔡婆,他将窦娥婆媳二人告到了官府,声称是他们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当时官府并没有收取证据就对她们两人严刑逼供。
窦娥为了保护蔡婆的安全含冤承认自己杀了人,并被判以斩刑。
在临刑之时,窦娥不满官府的黑暗,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她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
果真在行刑的时候,窦娥的血飞溅在白绫上,并且在六月下起了鹅毛大雪,此后三年大地一直大旱不见降雨。
三年后,作为廉访使的窦天章回到楚州时见到了窦娥的冤魂,于是重新审理此案,并最终还窦娥一个清白。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窦娥悲冤》第三折翻译及解析

《窦娥悲冤》第三折翻译及解析窦娥悲冤第三折翻译及解析
窦氏:(禁不住泪一阵涌出)哎呀,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生儿
育女,心血付之流水,犹宁来养尊处优,怎料反生这般绝世之仇!
冤枉啊!冤枉呀!(悲痛欲绝地哭泣)
窦氏的这段独白表达了母亲对于自己被冤枉的儿女的怜惜和无
尽的悲伤。
她作为一个母亲,为了养育和保护自己的孩子,付出了
心血和努力,但最终却面对了这样不公正的冤情。
她的哭泣和悲伤
彰显了她对于冤情的难以接受和内心的痛苦。
王莽:妇人,你莫要过分赞扬他们!擅自出宫,尚有复生之罪!
王莽的这句话展示了他的权威和傲慢。
他不允许窦氏对她的儿
女有过分的赞扬和辩解。
王莽认为,窦氏擅自出宫已经犯了很大的错,以至于没有资格为她的儿女辩护。
他的话语表达了他对于窦氏
的尊严和权威的维护。
窦氏:(失声痛哭)娘已无话可说!
窦氏失声痛哭,表示她已经无力再去辩护自己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她希望借着哭泣来宣泄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力感。
通过这一折的翻译和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窦氏作为母亲的悲伤和无力,以及王莽对于自己权威的坚守和维护。
这一折揭示了窦娥被冤枉的不公正和她作为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无助境地。
同时,也凸显了权力者对于个体权益的无情压制和剥夺。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说起《窦娥冤》,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但是不一定熟悉,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来分享《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
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
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
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
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
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
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
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
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
”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
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
“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
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
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
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之悲悲几许——
—《窦娥冤》悲情赏析
夏能权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摘要:窦娥年轻的生命承载了过多的悲苦,幼失父母、丈夫早亡使幸福成了过眼云烟,流氓的欺凌使她守节尽孝的生活愿望被粉碎,而黑暗残暴的政治制度剥夺了她生存的权力,最后她负屈衔冤、惨遭枉杀。
窦娥的不幸遭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悲悯之情和愤恨之感。
关键词:窦娥;悲情;赏析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部著名的悲剧,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1][p73]该剧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她善良至孝、冰清玉洁、恪守妇道、与世无争,却被社会的浊流无辜吞噬。
在该剧中,作者寄予的不仅是对窦娥遭遇的怜悯与同情,更多的是对黑暗社会的愤恨和鞭挞。
一、幸福梦成泡影
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她三岁丧母,七岁被迫给蔡婆做童养媳,“分明是卖与他一般”,其生活和精神的痛苦可想而知。
十七岁成亲,却在十九岁时丧夫,命运十分悲惨。
她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温馨是与丈夫的婚姻生活,但丈夫的早逝使婚姻的幸福成了过眼云烟,留给窦娥的是无尽的寂寞和痛苦。
[油葫芦][混江龙]这两支曲子抒发的是典型的闺愁之苦,烂漫的花枝使她潸然泪下,圆圆的月亮使她伤心断肠,她对景伤情,自悲自悼。
作为一个已丧夫的二十岁的少妇,窦娥怎能做到心如止水?
二、生活梦被搅碎
尽管“闲愁”搅乱人心,但窦娥数年来只能“禁受”,她用“理”来压抑自己的“情”。
她唱道:“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天下乐])这表明窦娥把“节孝”当成了“闲愁”的冷却剂,把封建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她几乎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只希望侍奉好婆母,了此一生。
可是,残酷的现实让她的这个最低层次的希望竟成了奢望。
蔡婆去赛卢医处索债却差点遭其勒杀,正好被流氓张驴儿父子救下。
张驴儿父子俩要霸占她婆媳俩为妻,窦娥不畏强暴,恪守妇德,坚决不从。
而懦弱的婆婆迫于淫威,无奈屈从,引狼入室,窦娥劝之无用,忍气吞声地看着张驴儿父子住进家里。
张驴儿想用毒药毒死蔡婆婆,留下窦娥一人好得手。
但不料竟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他以诬告窦娥杀害他父亲相要挟,强迫她为妻,窦娥断然拒绝张驴儿的无耻要求,却从此走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三、生存梦遭扼杀
当张驴儿误毒死其父,反咬一口,用诬陷的手段迫使窦娥顺从时,窦娥问心无愧,窦娥毫不屈服地回答“情愿和你见官去”。
她天真地幻想官府是“明如镜,清如水”,一定会给她主持正义,秉公决断。
可是审案的桃杌却是一个无耻的昏官,他的原则是:“我做官人甚殷勤,告状来的要金银。
若是上司来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他断案的绝招是“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活脱脱勾勒出他视人命为草芥的酷吏嘴脸。
他用严刑逼供,打得窦娥“肉都飞,血淋漓”,最终将窦娥“屈斩长街”。
为了贪赃,桃杌不惜强奸正义,姑息邪恶!这样一个只认钱不认理的庸吏,不知坑害了多少好人,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剧,官府黑暗腐朽可见一斑。
这里描写虽显夸张,却是对官府的丑恶内幕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造成窦娥悲剧原因的深刻揭示。
像桃杌这样的昏官并非个案,据元朝吴澄的《吴文正集·卷二十四》记载:“数十年来风俗大坏,居官者习于贪,无异盗贼,己不为耻,人亦不以为怪,其间颇能自守者千百不一二焉。
”在这种情况下,冤狱自然很多,据《元史·卷二十一》记载,仅大德七年一年,审理的冤案就有5176件,因贪赃过错被革职的官员有18473人,这个数字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七,而缴获的赃银达45865锭。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民群众备受压迫、欺凌,窦娥的悲剧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有了必然性。
所以,窦娥的悲剧,并不是命运的悲剧,也不是性格的悲剧,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悲剧。
小结
窦娥年轻的生命负载了过多的痛苦,幼失父母,丈夫早亡,流氓欺凌。
而最大的痛苦是负屈衔冤、做了刀下之鬼!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下层妇女,她只是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提出能够生活和生存下去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这样可怜的令人心酸的愿望,在元代那个社会里也缥缈得如同海市蜃楼!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窦娥无端地被毁灭,怎能不引起欣赏者的悲悯之情和愤恨之感?
尽管在剧本的结尾,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使三桩誓愿得以应验,正义得到伸张,人性得到张扬,邪恶受到严惩。
但在封建的土壤里,决不会有如许皆大欢喜的结局!作者只是借神话的“喜”,揭示现实的深沉之悲;从喜中见悲,更显其“悲”,这不是比一悲到底,更震摄人心吗?透过千年的纸卷,我们似乎还能听到窦娥的哭诉和呐喊!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检索本[M/CD],上海人民出版社。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