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人美课标版七年级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扩展资料
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件-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4.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 5.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 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人群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
真实天安门的廊柱
19
画中天安门的廊柱
《开国大典》油画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突出主角人群透视线 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 减少了近处廊柱,拾高了灯笼的位置。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 值金秋丰收季节。
23
种表现形式,能够表达出来的艺术也都是生活的精髓所在。这也正 是艺术又高于生活的原因。
美术作品创作形式
真实 再现型
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 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 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 24 象创造,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 识、情感和思想。
表现型 抽象
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 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艺术形象 予以夸张、变形,甚至予以荒诞 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 术世界。
16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
右图摄影《开国大典》是对历史真实的记录,有其珍贵的史料价值。由于它的 纪实性,在这里我们将其作为1949年开国大典的“生活原型”,与油画《开国 大典》相对照。
17
想一想:
1.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 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 2.请你思考一下,油画中的天安门城楼与真实的天安门城楼有什么不同? 3.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的毛主席像更突出?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 席形象的?
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
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位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作品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真 实面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传递生活态度
艺术作品可以传递出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影响观众对生 活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04 艺术作品的评价与欣赏
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
形式美
艺术作品应具有和谐、统一、对比、平衡等形式 美感,以及色彩、线条、形状等要素的运用。
生活中的艺术元素
01
02
03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景色、色彩、 形态等都是艺术创作的灵 感来源,如山水画、风景 画等。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中的图案、符号、 建筑风格等也是艺术创作 的灵感来源,如传统纹样、 民族服饰等。
日常用品
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家 具、餐具、服饰等,其设 计风格和美学价值也是艺 术的一部分。
滴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而艺术作品也能给生活带来更多的色彩和乐
趣。
02
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我学会了捕捉细节和提炼特点,这有助于我在
绘画中更好地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同时,通过创作,我也锻炼了自
己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03
激发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我尝试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这激发了我的创新思
生活对艺术的推动
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也 会推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使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艺术与生活相互融合,使 人们在生活中体验艺术的 美妙,在艺术中感受生活 的真实。
03 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
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观察日常生活
艺术家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场 景、人物、事物等,从中获取灵
感和创意。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人美教版七年级美术第一课教案

人美教版七年级美术第一课教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课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件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21
思考交流
4、油画中有菊花,诣在说明什么? 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
5、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 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 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22
新知讲解
一起来看看名家是如何论述艺术源于生 活,高于生活的,他们是如何理解艺术与生 活之间的关系的。
接下来一起来探讨《艺术源于生活,高 于生活》相关内容。
6
核心素养目标ຫໍສະໝຸດ ➢艺术表现:了解学习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并了解艺术作品创造风格及特点 ➢创意实践:尝试列举其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的艺术作品,谈谈自身的对作品的理解 ➢审美感知:欣赏鉴析艺术作品力,尝试分析艺术作品 绘画技巧特点 ➢文化理解:通过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思考自 我对艺术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解
——《历代名画记》
25
新知讲解
罗丹: 艺术,即所谓的静观、默察,是
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 的愉悦,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的照 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现这个世界的 智慧和喜悦。
————《罗丹艺术论》
26
课堂作业
请互相交流列举出还有哪些艺术源 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相互之间交 流谈谈自身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17
新知讲解
欣赏《开国大典》生活原型与油画对比照。
18
思考交流
欣赏《开国大典》艺术作品思考以下问题:
1、二者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若现实生活 中没有发生这件事情,艺术家能创造出这样 的作品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19
思考交流
2、油画中的天安门城楼与真实的天安门城 楼有什么不同?
20
思考交流
3、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片中的毛主席更突出? 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源于生活_高于生活

绘画不需要理解,而是要人们为之动情。 ----毕加索
格尔尼卡 表现手法
象征 夸张 变形 对比 立体主义
格尔尼卡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 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 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 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 形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重要 的代表作之一。
《血衣》构图宏大,全画 以举血衣的妇女为中心,把庞 大的人群组织在瞬间情节的绘 画高潮中,多层次却主次分明, 显示了画家把握大场面构图的 能力。那手持亲人血衣的妇女, 手在颤抖,脚已发软,身体扭 曲,几乎昏倒,一腔深仇大恨, 尽在悲痛欲绝之中;
血 衣
创作素材赏析
血 衣
创作素材赏析
血 衣
创作素材赏析
作品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
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
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
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
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 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 展出,反响非常强烈。
象征意义:象征法西斯的残暴 与邪恶
格尔尼卡
局部赏析 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仰头嘶鸣,代表了 正在遭受灾难的西班牙人民。格尔Fra bibliotek卡局部赏析
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仰天痛哭、悲痛欲绝,说明 了战争的残酷, 象征战争中失去 亲人的人。
格尔尼卡
局部赏析 战士的手里拿着什 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美术七年级人美版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共13张PPT)

兔八哥和生活中的兔子有何不 同
作品与实物对比
油画——《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
•
油画的题材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 了什么?
•
• •
请你思考一下,油画中的天安门与真实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
两幅作品相比,哪一幅图中毛主席的形象更加突出?画家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 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了季节的时间性呢?
•
你还看到画面的什么细节更加典型集中的表现了这个事件?
作者对真实的透视关系做了什么的改动
画家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
油画——《开国大典》
课堂拓展
艺术这个家庭并非只有美术,还包括……
戏剧
音乐
文学
影视
舞蹈
音乐欣赏《森林狂想曲》
这是一个在森林野溪泡脚的夜 晚。不知名的昆虫与青蛙扯大了嗓门, 疯狂的各唱各的歌。在这自然天成的 环绕音场中倾听小虫小蛙的对唱,人 脑中的音符不自觉地也被这自然形成 的音程、节奏与旋律搅弄得蠢蠢欲动。 瞬间,所有属于夜的声音都来站台了。 于是,虫与蛙、人与动物------蟋 蟀与提琴手,树蛙与打击乐手、纺织 娘与笛手、山恙、飞鼠、猫头鹰,这 些原来不可能出现在一个时空中大小 生命,却一起献身于大自然舞台中, 各自组队,进行一场音乐对飙盛会。 在月光的柔光下,犹如跳动的精灵, 在大自然的舞台声里共奏一曲《森林 狂想曲》。
文学作品 《生命 生命》片段
《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 是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 本中的,同学们都学习过。 文章中小飞蛾在险境中 挣扎,那强烈的生之欲望 令作者震惊、敬佩。 由物 到人,逐步揭示主旨。小 小的生命尚且能够顽强生 活,人就更应该珍惜生命, 勇敢坚强。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历案-初中美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艺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加以升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掌握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方法。
2. 技能与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提炼生活中的元素,能够运用美术语言和创作技巧,对生活场景进行艺术化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态度。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性和思考深度,评价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作品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否从生活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并加以创新。
3. 口头表达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价其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其对作品创作思路的阐述。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幅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教师讲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强调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价值。
3. 观察分析: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实物或图片,分析其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和创作灵感,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小组形式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教师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检测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创作作业,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进行创作,并提交作品。
3.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创作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创作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学们熟悉的齐白石作品《虾》展开课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话,引导同学们对齐白石所画的《虾》分析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研究《开国大典》的照片与画面,通过对比和多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
课时
安排
1课时
课件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具
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与过程
学生学习方式
讲授新课
1进入课堂
2稳定情绪
提问“艺术源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高于生活”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虾》的创作,使学生初浅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分析《开国大典》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获得对课题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深化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分组讨论,以“我喜爱的美术作品”,“我喜欢的艺术家”“我喜欢的
其他艺术作品”
学生以美术作品作
为切入点,理解"
艺术源于生活,高
于生活。"
板书
设计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虾齐白石中国画
二拜克拖瓦尔山塞尚(法国)油画
三开国大典董希文油画
四也咖啡馆凡.高(荷兰)油画
教后
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题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编者
单位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敢于质疑,提高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从而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欣赏,讨论艺术作品
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人美课标版七年级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扩展资料扩展资料捣练图1捣练图2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p.px14.style11扩展资料捣练图1捣练图2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捣练图捣练图(局部)《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所绘。
工笔重彩,亦系宋徵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於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编辑:许雨青)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
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
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p.style11扩展资料捣练图1捣练图2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仕女图,绮罗画,开元间,起变化;体硕肥,服饰华,颜色美,构图佳。
有张萱,和周昉,别一格,周家祥;张萱作,品种强,捣练图,画卷长。
写妇女,最勤苦,忙缝纫,烫熨斗;赵佶摹,流美洲,国之宝,外人收。
游春图,写贵妇,杜甫诗,形象涂;丽人行,前后呼,行从图,神气足。
周昉画,众仕女,有纨扇,簪花曲;帝纳凉,妃出浴,唐宫廷,多淫欲。
李隆基,击梧桐,扬玉环,教鹦鸣;射鸟乐,斗鸡风,唐天子,多浪情。
仕女图,重典雅,罗裙薄,肌肤滑;画笔浓,色调佳,绔罗画,竞艳华。
绮罗人物画,一般指仕女画。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前48年)就有著名的宫廷画家毛延寿,开始创作仕女画,更早的晚周帛画中的《龙风美人》图,马王堆帛画上驮侯妻像,北魏木板漆画上的“帝舜二妃娥皇女英”等,也都属于仕女画。
不过唐代以前,不论是宫廷仕女或是民间仕女画,大都画烈女、节妇,如晋代的司马昭、荀励、卫协等人画过《烈女》图,张墨画过《捣练图》顾恺之的《女史箴》,也是有名的仕女画。
到了南北朝,陆探微画的《宋桂阳王宠姬像》、《蔡姬荡舟图》等,更是精美的仕女画卷。
其他如解倩画的《丁贵人弹曲项琵琶图》,杨子华画的《北齐贵戚游苑图》、《宫苑人物》屏风,也都是仕女画卷。
又如梁武帝有一道《咏美人观画》诗:“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画,谁能辨伪真。
”可知齐梁时代长画仕女的画家是很多的。
到唐代开元间,仕女画,题材更加丰富,多以现实生活为对象,如韦项唐墓中出土的石刻妇女图像,永泰公主墓出土的许多壁画仕女像,都是现实生活中妇女形象,在造型上都是肥硕丰满面健康的形体,服饰、头饰也丰富多彩。
敦煌130窟中的《乐庭环夫人供养群像》,也是仕女图画,只是唐代逐渐注重体态肥硕,肌肉丰满的造型。
张萱:《捣练图》唐代仕女画家中最著名的是张萱和周昉,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间(713—741年),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好画妇女婴儿。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他曾画鞍马、贵公子、屏障(屏风、或画在帐子上的画),以宫苑仕女名冠于时,曾作《长门怨词》、《宫中七夕乞巧》、《望月》等图。
他的作品很多,现在只能从摹本中看到他的三幅作品。
第一幅是反映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图景(为宋徽宗赵佶临摹,现藏美国波斯顿博物馆)。
长卷式的画面上分为三组,一组是用木杵捣练的场面;一组是理线和缝纫的活动;一组是用熨斗熨平的活动。
第二幅是《虢国夫人游春图》(也是宋徽宗的摹本,现藏东北博物馆),画的内容是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一行七人游春的行列,把贵妇人们玩赏春光、悠然自得的神情,表现得很生动,还有秦国夫人、韩国夫人在内,反映了杨家兄妹集团无聊而骄奢的生活。
人物形象和《捣练图》一样,流露着艳媚丰满的风格。
第三幅是《唐后行从图》,是描写武则天宫廷生活的一个片段。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字景玄(景元)大历年间(766一785年)任越州长史。
他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曾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把赵纵的性格和谈笑的神情,都画了出来,他画佛壁画,改变了千篇一律的“三尊式”,创造了“水月观音”形式,较为活泼。
但他仍以“绮罗人物”画著称,和张萱一样,妇女形象多是艳媚丰满的体态。
现存的作品《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听琴图》等,都是唐式仕女图画的典型风格。
张萱和周昉开创的绮罗人物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至晚唐仍在盛行。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所描绘的贵妇人宴游生活片断,与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丽人行》相呼应,一诗一画,均概括表现了当时贵族生活的骄纵富有,炙手可热的场面。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都取于宫廷生活,表现出她们的闲情逸致。
并有直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题材,如《明皇纳凉图》、《杨妃出浴图》、《明皇斗鸡射鸟图》、《太真教鹦鹉图》、《明皇夜游图》、《明皇击梧桐图》等。
簪花仕女图一簪花仕女图二表现这种奢靡浪浪生活的创作倾向的,不仅有张萱、周昉,还有其他画家。
当时画游春宴乐、凭栏烹茶、横笛舞蹈和围棋等仕女活动的很多。
这与佛教画所表现的庄容华贵和烈女画中僵硬死板的内容很不一样。
画家极力表现骄、奢、雅、逸的气息和柔软温腻的姿态,甚至对丰满的肌肤都赤裸裸地画出来,尽管唐代经过了安史战乱,但商业经济仍很活跃,特别是在江南和西蜀一带,官商大贾、新兴地主、官僚,均把绘画当做奢侈品之一。
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最迷恋黄金和美人,但黄金画不出,而美人却可画出,于是荆南富人,纷纷去西蜀购买“川样美人”,一时成为风尚。
“周家祥”的艺术特色,即指张萱、周昉的绮罗人物的特色。
造型特点是,唐以前一般体形稳重敦实,脸部呈椭圆形;到了唐代,体形变得肥胖,脸型更加圆润丰满起来。
画中妇女浓丽肥胖,酥胸长裙,从披纱中能看出丰满的肌肉。
杜甫《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具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就是画中的诗意,给人的感觉既是百无聊赖,又有极浓宫贵气象。
画仕女,如用吴道子的粗旷刚劲的线型来画,或用春蚕吐丝的线型来画,都不适合;于是张萱、周昉创造了一种适于表现光洁华美、轻罗簿纱的透明感的“铁丝描”和“游丝描”的综合技法。
用色采取了朱红、绯红、石青、翠绿、米黄、草绿、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交相辉映,既富丽而又活泼明快。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p扩展资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作曲家(四)歌唱知识冼星海贺绿汀贺绿汀(1903—1999)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湖南邵阳东乡人。
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专学习。
1926年入党。
1927年参加了广州起义,1928年随红四军撤至海丰。
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学习理论作曲。
1934年,以《牧童短笛》、《摇篮曲》两首钢琴曲荣获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头等奖和名誉二等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赴华北宣传抗日。
后到重庆,在育才学校音乐组及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任教学工作。
1941年,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至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的工作。
1943年到延安筹建中央管弦乐团。
后任华北文工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其代表作有:歌曲、合唱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电影音乐《风云儿女》、《马路天使》、《上饶集中营》、《宋景诗》等。
此外,还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学术著作。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p.px14扩展资料变压器的种类电池寿命生活中安全用电小常识太阳能电池充电电池干电池和液体电池摩擦起电会产生多高的电压生活用电压充电电池镍镉充电电池的外观和锰锌干电池一样,只不过是用镍镉材料制成,成本高,但它可以反复充电使用。
镍镉电池的电压只有1.2伏,所以在有些场合不好使,如放在闪光灯、电视遥控器、电子表等需要满足一定电压值的用电器中。
但爱好电动汽车模型的同学都知道,放上1.2伏的镍镉电池比1.5伏的锰锌电池跑的快。
为什么?因为镍镉电池的内电阻小,所以当电流较大时,路端电压很大,而锰锌电池的内电阻大,当大电流时,输出的路端电压都很小。
但镍镉电池也有缺点,就是残留记忆性。
就是说,当电还有1/3没有用完时就进行充电,只能充进总容量的2/3,而且下次的放电量也只是这次充入的量,以前的1/3空间就堵死了,再也不能充电了。
所以,尽管说充电可达万次,但一般充放电十余次就不好使了。
尽管如此,它的用途还是十分广泛的。
特别是摄像机、手机更离不开它。
近年来,人们又开发了镍氢电池,体积更小了,而且没有记忆特性,效果颇佳,只是价格也较高,一片1200mAh的电池价格在400元以上。
就是说这块电池的储放电能力为提供1200mA的电流工作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