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助学卡Microsoft Word 文档 (2)

合集下载

2017年12月计算机二级MSOffice习题答案(二)

2017年12月计算机二级MSOffice习题答案(二)

2017年12⽉计算机⼆级MSOffice习题答案(⼆) 2017年12⽉计算机等级考试即将开始!店铺为考⽣们整理了2017年12⽉计算机⼆级MS Office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到⼤家,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我们会第⼀时间更新。

2017年12⽉计算机⼆级MS Office习题答案(⼆) 1 [简答题] 北京明华中学学⽣发展中⼼的⼩刘⽼师负责向校本部及相关分校的学⽣家长传达有关学⽣⼉童医保扣款⽅式更新的通知。

该通知需要下发⾄每位学⽣,并请家长填写回执。

参照“结果⽰例1.jPg~结果⽰例4.jPg”、按下列要求帮助⼩刘⽼师编排家长信及回执: (1)在考⽣⽂件夹下,将“Word素材.docx”⽂件另存为“Word.docx”(“.docx”为扩展名),后续操作均基于此⽂件,否则不得分。

(2)进⾏页⾯设置:纸张⽅向横向、纸张⼤⼩A3(宽42厘⽶×⾼29.7厘⽶),上、下边距均为2.5厘⽶、左、右边距均为2.0厘⽶,页眉、页脚分别距边界1.2厘⽶。

要求每张A3纸上从左到右按顺序打印两页内容,左右两页均于页⾯底部中间位置显⽰格式为“-1-、-2-”类型的页码,页码⾃1开始。

(3)插⼊“空⽩(三栏)”型页眉,在左侧的内容控件中输⼊学校名称“北京明华中学”,删除中间的内容控件,在右侧插⼊考⽣⽂件夹下的图⽚Logo.jPg代替原来的内容控件,适当缩⼩图⽚,使其与学校名称⾼度匹配。

将页眉下⽅的分隔线设为标准红⾊、2.25磅、上宽下细的双线型。

(4)将⽂中所有的空⽩段落删除,然后按下列要求为指定段落应⽤相应格式: (5)利⽤“附件1:学校、托幼机构“⼀⼩”缴费经办流程图”下⾯⽤灰⾊底纹标出的⽂字、参考样例图绘制相关的流程图,要求:除右侧的两个图形之外其他各个图形之间使⽤连接线,连接线将会随图形的移动⽽⾃动伸缩,中间的图形应沿垂直⽅向左右居中。

(6)将“附件3:学⽣⼉童“⼀⼩”银⾏缴费常见问题”下的绿⾊⽂本转换为表格,并参照素材中的样例图⽚进⾏版式设置,调整其字体、字号、颜⾊、对齐⽅式和缩进⽅式,使其有别于正⽂。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1.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怎样求平均数?谁来说一说?2.引导学生回答出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变形: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4.求总数量的方法:(1)连加法(2)有相同的数量时乘加混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学生独立解决。

全班交流(1) 400+450+400+350+350+350+150=2450(人)2450÷7=350(人)(2)400×2+350×3+450+150=2450(人)2450÷7=350(人)发现第2种算法占绝大多数。

师:谈一谈这样算有什么优势。

生:既简便又能清楚地看出有几天的人数相同。

去年的平均奖金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

全班交流(1)20000+15000×2+9000×6+5000×11=159000(元)159000÷(1+2+6+11)=7950(元)(2)(20000+15000+9000+5000)÷4=12250(元)重点研究第2种算法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确:总奖金数÷总人数=平均奖金谈谈你对该公司奖金发放的看法:经理、副经理奖金比平均数高得多,而且人数很少,普通职员奖金比平均数低,而且为数超过总人数的一半,因此,该公司奖金发放有不合理之处。

五年级奥数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五年级奥数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五年级奥数M i c r o s o f t W o r d文档(2)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一章和差、和倍、差倍问题一、长方形的周长是84厘米,长比宽多8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二、兄弟俩共有人民币50元,哥哥给弟弟8元钱后,还比弟弟多2元,哥哥和弟弟原来各有多少钱?三、小明期中考试,语,数,外三门总分是270分,语文比数学少10分,外语比数学少5分,小明三门各考多少分?四、甲乙两个数的和是200.2,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和乙一样大,甲乙两个数各是多少?五、一根电线长240米,把它截成三段,使第一段比第二段长20米,第三段是第一段的2倍,这三段电线各长多少米?六、被除数除以除数,商17余8,已知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是501,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七、父亲比儿子大28岁,父亲的年龄比儿子年龄的4倍多1岁,儿子今年多少岁?八、有两匹同样长的布,第一匹用去10.5米,第二匹用去1.3米,剩下的布第二匹是第一匹的3倍。

两匹布原来各长多少米?九、小明做一道加法试题,由于粗心,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零漏掉了,结果比正确答案少720.这个加数是多少?十、今年小明和爸爸、妈妈的年龄分别是6岁、35岁和31岁。

多少年后,爸爸、妈妈的年龄的和是小名的5倍?第二章相遇、追及问题一、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80千米,乙每小时行65千米,相遇时,离中点还有3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二、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45千米处相遇,他们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立即返回,途中又在距A地30千米处相遇。

求A、B两地间的距离。

三、甲乙两人骑自行车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出发,甲每小时行14千米,乙每小时行12千米。

如果乙先行2.5小时,那么甲行几小时后,两人相距160千米?四、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地120米,相遇时,他们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在距A地150米处再次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平均数 Microsoft Word 文档(1)

平均数 Microsoft Word 文档(1)

平均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下P42、4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必要和重要。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课前出示学校大课间文体活动的照片)一、建立意义这些是我们学校文体活动时的照片,上周的文体活动时间,我和我们班的两位同学进行了“1分钟”投篮比赛,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呢?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4个球。

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好像不太满足,觉得似乎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在小强的再三要求下我们同意了他的意见。

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4个,4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4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师:为什么?(生可能回答:他每次都投中4个,用4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4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为什么?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

不过,麻烦来了。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6个,5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讨论最大数不行,最小数也不行,那该用怎样的数来代表他的一般水平呢?生:5,你能想办法让我们看上去小林好象每分钟投都中5个吗?引出移多补少(因为在前两次试教中学生都很难想到移多补少)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小林一分钟投篮成绩统计图:4 6 5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先从6里面移一个给4个)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

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6.2 平均值不等式 Microsoft Word 文档

6.2 平均值不等式 Microsoft Word 文档

6.2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一、明确复习目标1.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2.会用平均值定理求最大或最小值;3.能运用均值定理来揭示数量间或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二.建构知识网络1.基本不等式(1)ab b a R b a 2,,22≥+∈则 (2)+∈R b a ,,则ab b a 2≥+(3) 33,,,3a b c R b c abc +∈++≥3则a ,(拓展内容) 2 均值不等式:两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ab b a ≥+2 三个正数的均值不等是:33abc cb a ≥++n 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nn na a a na a a 2121≥+++2211222b a b a ab ba +≤+≤≤+——两个正数b a 、的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均方根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等式,许多题目可以从中找到解题途径.3.最值定理:设,0,x y x y >+≥由(1)如果x,y 是正数,且积(xy P =是定值),则xy 时,x y +和有最小值 (2)如果x,y 是正数和(x y S +=是定值),则x=y 时,22S xy 积有最大值()运用最值定理求最值的三要素:一正二定三相等4.利用均值不等式可以证明不等式,求最值、取值范围,比较大小等。

此外还要掌握如下常用不等式2,0,0a R a a ∈≥≥;222()22a b a b ++≥,222a b c ab bc ac ++≥++若a>b>0,m>0,则 b b ma a m+<+;若a,b 同号且a>b 则11a b<,等。

三、双基题目练练手1. (2006浙江)“a>b>0”是”ab<222a b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2005福建)设b a b a b a +=+∈则,62,,22R 的最小值是 ( )A .22-B .335- C .-3 D .27-3.(2006重庆)若,,0a b c >且()4a a b c bc +++=-2a b c ++的最小值为 ( )(A )1(B )1 (C )2 (D )24.(2006陕西8) 已知不等式(x+y)(1x + ay ≥9对任意正实数x,y 恒成立,则正实数a 的最小值为 ( )A 2B 4C 6D 85. 若a 是正实数,2a 2+3b 2=10,则2b 2a +的最大值等于________。

平均数教案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平均数教案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平均数》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节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3、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教具准备:课件,小圆片教学方法:小组探究、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验产生平均数的必要性师:喜欢玩游戏吗?生:(齐)喜欢!师:老师也喜欢,前几天老师在四二班也做了一个记数字游戏,想听听吗?生:想。

(课件出示)每3秒呈现10个数字,看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

师:3秒其实就是看一眼。

师:说到这个游戏四二班小明同学最兴奋了,第一个举手说:我每次可以记住10个数字,同学们,你们信吗?生:不信师:对,反正我是不信,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你上场了(课件出示)师:第一次他记住了几个数字生:5个师:小明没准备好,再来一次吧,好,第二次几个生:4个师:小明没发挥好,要求再给他3次机会他一定行,给吗?生:给,多么宽广的胸怀。

师:好人做到底,来吧师:第3次几个生:7个师:第4次几个生:5个师:第5次几个师:发挥失常,(课件出示)这是小明5次记数情况统计表。

结果怎样?生:不咋样。

师:5次记住数的个数字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小明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比较合适?生:我认为用5比较合适,因为有2次记住5个数。

生:我不同意因为最多一次小明还记住了9个数,这样对小明不公平。

生:我认为用6代表小明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比较合适,。

师:为什么?生:你看他5次加起来是30,再除以5次正好每次平均记6个数字,所以6代表小明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最合适师:他的办法还真不错,这样对小明也比较公平。

二、认识平均数。

1、小组探究师:那到底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4人小组讨论一下,先看看活动提示:(课件出示)老师读。

听清楚了吗?生:清楚了。

第八单元 Microsoft Word 文档 (4)

第八单元 Microsoft Word 文档 (4)

八加与减(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探索连家、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捐书活动授课时间:2008年 6月 6日教学目标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教具:小黑板、小奖品、算式卡片、商品卡片、直尺。

学具:练习题纸。

切入举偶我们小学生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开始了!同学们都积极地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建设小学和民族小学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们还悄悄地比赛,他们都想为“希望工程”多做贡献。

老师把这两所学校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捐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吧!对话平台完中学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图,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

这里就是当年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

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2)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问题呢?a.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114=222(本)b.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04+95=199(本)c.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118+95=23(本)2.想一想。

(1)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列式:118+104+95=(2)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不太一样。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估算。

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4)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算一算。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和好朋友交流一下。

第1章学生自测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第1章学生自测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无机化学》自测题第一章物质的状态1. 是非题(判断下列各项叙述是否正确,对的请在括号中填“√”,错的填“×”)1.01 溶液的蒸气压与溶液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蒸气压也越大。

()1.02 温度较低、压力较高的实际气体性质接近于理想气体。

()1.03 范德华方程是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基础上修正的,所以修正后范德华方程中的压力指理想气体的压力,体积是理想气体的体积。

()1.04 水的三相点就是水的冰点。

()1.05 通常指的沸点是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的温度。

()1.06 临界温度越高的物质,越容易液化。

()1.07 高于临界温度时,无论如何加压,气体都不能液化。

()1.08 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与其物质的量的大小成正比。

()1.09 单独降温可以使气体液化;单独加压则不一定能使气体液化。

()1.10 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强,称为临界压强。

()1.11 液体的蒸发速度与液面面积有关,液面面积越大,蒸发速度也越大。

()1.12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仅与液体的本质和温度有关,与液体的量和液面上方空间的体积大小无关。

()1.13 若液体的蒸气压为p,实验证明lg p与绝对温度T成直线关系。

()1.14 维持液体恒温恒压下蒸发所必须的热量,称为液体的蒸发热。

蒸发热与液体的本质有关,还与蒸发时所处的温度有关。

()1.15 气体分子可以看作一些小的弹性颗粒,其理由是压力减小气体可以膨胀,压力增大气体可以压缩。

()1.16 四组分混合气体和三组分混合气体分别放入等体积的容器中,则前者的总压力必定大于后者。

()1.17 1mol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所吸收的热量称为水的蒸发热。

()1.18 分压定律适合于任意压力的气体体系。

()1.19 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摩尔分数相等,则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1.20 同温、同压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气体,密度也大。

()2. 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2.01 现有1 mol 理想气体,若它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d ,在温度T 下体积为V ,下述关系正确的是()A、PV=(M / d)RTB、PVd=RTC、PV=(d / n)RTD、PM / d =RT2.02 下列哪种情况下,真实气体的性质与理想气体相近?** ()A、低温高压B、低温低压C、高温低压D、高温高压2.03 使气体液化的条件是()A、温度高于临界温度,且压力高于临界压力B、温度低于临界温度,且压力高于临界压力C、温度高于临界温度,且压力低于临界压力D、温度低于临界温度,且压力低于临界压力2.04 40℃和101.3 kPa下,在水面上收集某气体2.0 L ,则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已知40℃时的水蒸汽压为7.4 kPa )()A、0.072 molB、0.078 molC、0.56 molD、0.60 mol2.05 在相同温度下,某气体的扩散速率是CH4的1 / 4,则其分子量为()A、4B、16C、64D、2562.06 氢气与氧气的扩散速率之比为()A、16∶1B、8∶1C、4∶1D、1∶42.07 0 ℃的定义是()A、标准大气压下冰与纯水平衡时的温度B、冰、水及水蒸气三相平衡时的温度C、冰的蒸汽压与水的蒸汽压相等时的温度D、标准大气压下被空气饱和了的水与冰处于平衡时的温度2.08 在相同温度下,对于等质量的气态H2 和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同B、分子的平均速率不同C、分子的扩散速率相同D、对相同容积的容器所产生的压力相同2.09 水的三相点是()A、水的冰点B、水的蒸汽压和冰的蒸汽压相等时的温度C、标准压力下水和冰的平衡温度D、冰、水和水蒸气三相平衡时的温度2.10 抽真空可以使容器中的水在室温下沸腾,这是由于()A、水的蒸汽压增大B、水的蒸发热减小C、水的温度升高D、压力降低使水的沸点降低2.11 在10℃,101.325 kPa 下,于水面上收集的某气体样品的体积为1.0 L,该气体物质的量(mol)是(10℃时pH2O=1.227 kPa)()A、5.1×10-2B、8.7×10-4C、4.3×10-2D、5.3×10-42.12 常温常压下,偏离理想气体行为最多的气体是()A、COB、CO2C、N2D、NH32.13 气体分子中能量大于E0 的分子份额随温度的降低而* ()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确定2.14 可用于物质提纯的相变是()A、凝固B、升华C、沸腾D、三种相变都可以2.15 在1000℃和98.7 kPa下,硫蒸气的密度为0.597 g•dm3,此时硫的分子式应为(原子量:S 32)()A、S8B、S4C、S2D、S2.16 范德华状态方程中,a 是实际气体分子间引力造成的** ()A、压力增加的量B、压力减小的校正项系数C、压力减小的量D、压力增加的校正项系数2.17 范德华状态方程中,b 是实际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造成的** ()A、体积增加的量B、体积减小的量C、体积减小的校正项系数D、体积增加的校正项系数2.18 CO的临界点为-139℃、3.5MPa,液态CO在-171℃时的蒸气压为0.5MPa,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CO在0.1 MPa和-171℃时为气体B、在20℃时,一个CO储气罐的压力可能为0.5 MPaC、CO 的正常沸点是在-171℃和-139℃之间D、CO气体冷却到-145℃,压缩至6.0 MPa时会发生凝聚2.19 缓慢加热某纯固体至刚开始熔化,下列现象中正确的是()A、温度继续上升B、温度保持恒定C、温度稍微下降D、温度变化不定2.20 在室温时,下列物质中蒸气压最高的是* ()A、Hg(b.p.=357℃)B、H2OC、C2H5OC2H5(b.p.=35℃)D、CH3COCH3(b.p.=57℃)3.填空题3.01 在25℃和100 k Pa 下,氢气温度计的体积为300 cm3,将其浸入沸腾的液氨后,体积变为242 cm3,则液氨的沸点为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
学习愿景: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一、我来准备:
1、妹妹有8个苹果,姐姐有12个苹果,姐姐给妹妹几个苹果,姐姐和妹妹的苹果才能同样多?
2、自学课本第90页例1回答问题
(1)什么是平均数?这道题的平均数指的是什么?(2)说一说怎样算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3)求出的平均数与这道题的这一组数据相比较有什么关系呢?(4)明确关系式: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91页例2
(1)、观察课本信息,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男生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女生队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这个平均成绩是谁的成绩呢?
(4)、我们把每个队员的个人成绩与他们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活学活用:
1、三年级课间操比赛成绩统计表
1)计算各班的平均成绩。

2)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2、我试试:
1)、8箱蜜蜂一年可以酿600千克蜂蜜,平均每箱蜜蜂可酿蜜多少千克蜂蜜?
2)三(1)班有学生50人,三(2)班有学生49人,三(3)班有学生51人,一起乘5辆车去春游,平均每辆车坐几人?
四、我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