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化学实验教案研究化学平衡实验

化学实验教案研究化学平衡实验化学实验教案研究:化学平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化学平衡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从而了解与平衡有关的化学原理。
二、实验原理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的过程。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反应仍在进行。
平衡是由正反应速率相等所维持的。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1. 玻璃容器(试管或烧杯)2. 热水浴装置3. 滴管4. 数量充足的玻璃棒5. 蓝色和红色酚酞指示剂溶液6.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四、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玻璃容器,分别标记为试管A和试管B。
2. 取试管A,加入适量的蓝色酚酞指示剂溶液。
3. 将试管A放入热水浴中,加热至80℃左右。
4. 取试管B,加入适量的红色酚酞指示剂溶液。
5. 同时向试管A和试管B中滴加稀硫酸溶液,记录下滴加的滴数。
6. 将试管A和试管B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7. 取出试管A和试管B,向其中分别滴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8. 观察各试管中指示剂的颜色,并记录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滴数。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在加热试管A的过程中,蓝色酚酞指示剂的颜色逐渐发生变化,从蓝色变为无色。
2. 在同时向试管A和试管B中滴加硫酸溶液的过程中,试管A的指示剂颜色变化更快。
3. 在试管A和试管B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指示剂的颜色均发生明显变化,试管A的变化更为迅速。
4.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加热的条件下,硫酸和酚酞指示剂反应产生了无色产物;在加热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条件下,指示剂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有色产物。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探究了化学平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浓度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在加热和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条件下,蓝色酚酞指示剂可以演示出颜色的变化,进而展示出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的特点。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有毒或腐蚀性物质。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

化学平衡备课教案优秀5篇化学平衡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 第二节化学平衡[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
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优秀6篇化学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lHI生成。
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c始/l/L 0.01 0.05 0c变/l/L x x 2xc平/l/L 0.0150+2x=0.015 l/Lx=0.0075l/L平衡浓度:c(I2)平=C(I2)始-℃C(I2)=0.05 l/L -0.0075 l/L=0.0425l/Lc(H2)平=0.01-0.0075=0.0025l/Lc(HI)平=c(HI)始+℃c(HI)=0.015l/Lw(H2)=0.0025/(0.05+0.01)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0.003l/(L·in)×2in=0.006l/La=℃c/c(始)×100%=0.006/0.01×100%=60%【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
高中化学平衡状态特征教案

linux丢包日志,linux 出现丢包解决方法(原创版4篇)篇1 目录I.引言A.介绍linux丢包问题的背景B.说明日志记录的重要性II.linux丢包现象A.定义linux丢包现象B.解释这种现象对网络的影响C.分析产生丢包现象的可能原因III.解决linux丢包问题的方法A.优化网络设备配置B.检查网络设备状态C.使用专业工具进行诊断和排除D.更新设备驱动程序和软件IV.预防linux丢包问题的措施A.选择性能良好的网络设备B.优化网络拓扑结构C.避免网络拥塞D.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和配置篇1正文Linux丢包日志是困扰许多网络管理员的问题。
丢包现象会导致网络性能下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linux 丢包的原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以下是关于linux丢包现象及其解决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linux丢包现象Linux丢包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正常到达目的地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延迟增加或传输中断。
造成丢包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网络拥塞、设备故障或配置不当等。
二、解决linux丢包问题的方法1.优化网络设备配置:检查网络设备的设置,确保其运行在最佳性能状态下。
这包括调整队列大小、设置拥塞避免算法等。
2.检查网络设备状态:定期检查网络设备的状态和日志,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使用专业工具进行诊断和排除:使用专业的网络分析工具,如tcpdump和Wireshark,可以帮助诊断丢包问题的根本原因。
4.更新设备驱动程序和软件:确保设备驱动程序和软件是最新的版本,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三、预防linux丢包问题的措施1.选择性能良好的网络设备:购买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网络设备,以减少设备故障的概率。
2.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合理设计网络拓扑结构,避免网络环路和过度复杂的情况,以减少网络拥塞的可能性。
篇2 目录I.引言A.介绍丢包现象及其影响B.本文将探讨linux丢包日志及其解决方法II.linux丢包日志分析A.常见的linux丢包原因1.网络设备故障2.路由问题3.防火墙设置不当B.查看linux丢包日志的方法1.使用命令行工具2.使用网络监控工具C.分析linux丢包日志的技巧1.关注丢包时间2.分析丢包频率3.查找丢包源头III.linux丢包解决方法A.排除硬件故障B.检查路由配置C.优化防火墙设置D.使用网络监控工具实时监控网络状况E.定期备份数据以应对网络故障篇2正文Linux是一种流行的开源操作系统,广泛应用于企业、数据中心和服务器。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化学平衡的建立、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平衡的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平衡不仅是一种理论概念,更是一种实际应用的工具。
化学平衡图像教案

化学平衡图像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平衡图像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使用化学平衡图像来描述和解释化学反应。
3. 学会利用已知数据绘制化学平衡图像,并从中推导出相关的数值和关系。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起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的兴趣,可以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化学平衡例子,如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概念讲解:2. 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相关概念,如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摩尔比、反应速率等,确保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图像描述和解释:3. 使用示意图,结合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向学生展示化学平衡图像的基本形式和含义。
讲解静态和动态平衡的区别,并解释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如浓度、温度、压力等。
绘制化学平衡图像:4. 教导学生如何利用已知数据,绘制化学平衡图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已知条件的变化和推导过程,学会绘制平衡图像中的曲线和点。
理解和应用化学平衡图像:5. 通过对已绘制的化学平衡图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图像中的含义和关系。
让学生通过图像解释相关化学现象,如平衡位置随温度变化的移动以及浓度和压力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练习和讨论:6. 提供一些化学平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和计算,绘制和解释化学平衡图像。
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答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总结和评价:7.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化学平衡图像的要点。
用一个小测验或问答的形式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拓展活动:8. 引导学生扩展对化学平衡图像应用的思考,如了解不同平衡常数对平衡位置的影响、了解工业反应中平衡图像的应用等。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演示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
补充材料:- 提供学生参考的课堂笔记和练习题,以便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 推荐相关的化学教材或网站,供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
教案评价:通过上述教案设计,学生将能够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化学平衡,掌握绘制和应用化学平衡图像的方法。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知道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能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进行分析。
4.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特点2. 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4. 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特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勒夏特列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平衡状态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及特点2. 第二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第三课时: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4. 第四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在实际中的应用5. 第五课时:课堂总结与练习六、教学策略1.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示、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学平衡状态。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化学平衡的规律。
4.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平衡状态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清晰的化学平衡状态示意图、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示例等。
2.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平衡反应瓶、指示剂等,用于现场演示化学平衡的移动。
3. 搜集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实践环节的分析讨论。
4. 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思考。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优秀8篇)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优秀8篇〕化学教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
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响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比照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拟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响,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特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平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化学平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19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
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
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
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
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
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
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
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
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
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
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
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其他几个问题: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 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见课本P38页【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动(动态平衡)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
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
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