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优秀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化学平衡优秀教学设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体现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启后,是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从化学平衡中抽象出的化学平衡模型往往是学生的认知难点,因此化学平衡这一节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单元课程理念分析本单元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从化学反应速率入手,延伸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最后过渡到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不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它也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
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包括生活经验以及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贯彻落实以化学实验为主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体验科学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应该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
二、内容标准分析在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这对于学生理解蔗糖的溶解、结晶平衡很有帮助。
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浅显的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并学习了催化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炼铁高炉尾气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
但是前面学习的这些内容仅是学习化学平衡章节的铺垫内容,虽然有部分交叉,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在内容标准的要求上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教版选修4 化学:2.3 化学平衡 教案

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化学平衡图像问题》【地位作用】化学平衡图像问题是化学平衡这一章的重点、难点、高考点,在近八年高考中考到六次,出现的频率之高,绝对是学生的痛点【学习目标】1、掌握解答化学平衡图像题的一般方法和快速解题的技巧;2、总结归纳几种常见的有关化学平衡的图像类型。
【要点梳理】图像题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部分的重要题型。
这类题可以全面考查各种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该类题型的特点是:图像是题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知识寓于坐标曲线上,简明、直观、形象,易于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比能力和推理能力。
当某些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反应速率或有关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百分含量、转化率等)就可能发生变化,反映在图像上,相关的曲线就可能出现渐变(曲线是连续的)或突变(出现“断点”)。
【解题方法】解答化学平衡图像题必须抓住化学程式及图像的特点。
析图的关键在于对“数”、“形” 、“义” 、“性”的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四点”(起点、交点、转折点、终点)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分析曲线的走向,发现图像隐含的条件,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画龙点睛】要点一、解答化学平衡图像题的一般方法:化学平衡图像题,一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图像;二是以压强或温度为自变量的图像。
从知识载体角度看,其一判断化学平衡特征;其二应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平衡移动过程;其三逆向思维根据图像判断可逆反应的有关特征;其四综合运用速率与平衡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①确定横、纵坐标的含义。
②分析反应的特征: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气体体积是增大还是减小或不变、有无固体或纯液体物质参与反应等。
③分清因果,确定始态和终态;必要时可建立中间态以便联系始、终态(等效模型)。
④关注起点、拐点和终点,分清平台和极值点,比较曲线的斜率,把握曲线的变化趋势,抓住“先拐先平数值大”。
⑤控制变量:当图像中有三个变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2.3化学平衡(1)

教案课题:第三节化学平衡(一) 授课班级课时 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过程与方法1、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2、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加强新知识的运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从日常生活、基本化学反应事实中归纳化学状态等,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通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征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平衡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溶解平衡的建立开始时v(溶解)>v(结晶)平衡时v(溶解)=v(结晶)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二、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引入]】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化学反应,有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
请同学们思考并举例说明。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讲解】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回答】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化学: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人教版选修4)

【例4】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 】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 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A(s)+3B(g) 2C(g)+D(g)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BC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的物质的量浓度
2、什么是饱和溶液? 、什么是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 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 饱和溶液。 的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 过程完全停止了吗? 过程完全停止了吗?
没有! 没有!
3、溶解平衡的建立 、
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NO2 2NO + O2 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 C.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 ) ) B.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 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 E. 单位时间内消耗 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NO2的同时生成 的同时生成2nmolO2 ( F. 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V正= V逆。指的是同一物质的正反应速率等于 、 逆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2、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 质量分数 、 体 、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质量分数、 积分数、物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积分数、物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3、 在一定温度下 , 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 , 当 、 在一定温度下, 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 Q=K时,反应达到平衡。 时 反应达到平衡。 4、反应类型分析如下: 、反应类型分析如下: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化学平衡的建立、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平衡的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平衡不仅是一种理论概念,更是一种实际应用的工具。
选修4化学平衡教案

选修4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教材的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
如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等,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材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将一些较抽象的知识用浅显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例如,教材在介绍平衡移动原理时,既充分肯定它的作用,说明它适用于所有的动态平衡,又指出它亦有局限性,即不能用它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平衡建立过程中各物质间的数量关系等。
〖教学目标设定〗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3.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4.加强新知识的运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建议〗类比,实验,归纳〖教学过程设计〗[创设问题情景] (由问题引入)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学生回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见课本P26页【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原因:v 正=v 逆(同一种物质)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
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思想,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并在本章的前两节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平衡奠定了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高二的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可逆反应概念以及化学平衡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体会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从过程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入】我们将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硫酸铜晶体变得规则,但是固体溶质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回答】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质的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 教案设计

第三节化学平衡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范畴。
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自然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的完全(达到反应限度)这样的疑问。
本节课在学完了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可逆反应分析化学反应限度,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是绝对的,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可以更好的理解化学反应特点,所以化学平衡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同时平衡状态的特征对影响平衡的因素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储备作用。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中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蔗糖溶解为例指出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再以可逆反应为例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依据。
这样采用探究式教学层层引导并通过图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联想和理解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并为下节的影响平衡的因素做好铺垫。
浓度都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讨论、分析:前面学习过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
率却是同样倍数的提高和降低。
结论: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反应类型条件改
变
改变条
瞬间
v正v
对任意加入催增大增大
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平衡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平衡向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平衡向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方向移动。
【练习】
1、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2O72—与黄色的CrO4—有下列平衡关系:Cr2O72—+H2O
2CrO4—+2H+把重铬酸钾(K2Cr2O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溶液呈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2SO4溶液,溶液呈色,因为。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已知Ba(CrO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色,因为。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2(g)+ 1
2O2(g) SO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增加的SO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增加的O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增加的SO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增加的O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体积相等的气体反应,压强改变,化学平衡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1、对于H2(g)+I2(g) 2HI(g)反应,若改变压强,平衡有何变化?
为什么?
2、对于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的反应,若改变压强,平衡有何变化?为什么?
【练习】
3、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Fe2O3(s)+3CO(g) 2Fe(s)+3CO2(g)
B、2H2(g)+ O2(g) 2H2O(l)
C、2CO(g)+O2(g) 2CO2(g);
D、C(s)+H2O(g) CO(g)+H2(g);
4、对已达化学平衡的反应2X(g)+Y(g) 2Z(g),减小压强对反应的影响是
()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正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逆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正向移动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现象:温度升高,混合气体颜色加深,_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__ 方向移动;温度降低,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_ 方向移动
结论: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练习】
5、反应X(g)+2Y(g) 2Z(g)△H<0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逆向移动
(四)、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化学平衡就向_______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反应N2(g)+3H2 (g) 2NH3 (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改变下列条件,根据反应体系中的变化填空:达平衡后,
①若N2的平衡浓度为a mol/L,其他条件不变时,充入N2使其浓度增大到b
mol/L后平衡向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后,N2的浓度为c mol/L,则a、b、c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平衡体系的压强为P1,之后缩小反应体系体积使压强增大到P2,此时平衡向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后体系的压强为P3,则P1、P2、P3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平衡体系的温度为T1,之后将温度升高到T2,此时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后体系的温度为T3,则T1、 T2、T3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改变但不抵消改变
(五)、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不能改变反应混合物含量;但可以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
【随堂练习】
1.在可逆反应2A(g) + B(g) 2C(g) △H <0中,为了有利于A的利用,应采用的反应条件是()
A.低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低压 D.适当温度、高压
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N2(g)+3H2 (g) 2NH3 (g)到达平称衡状态,
此时,再进行如下操作,平衡不发生移动的是()
A.恒温、恒时,充入NH3
B.恒温、恒容时,充入N2
C.恒温、恒压时,充入He
D.恒温、恒容时,充入He
(g)+2B2(g)2AB2(g)△H <0,下列说法正确的
3.已知反应A
( )
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4.恒温下, 反应aX(g) bY(g) +cZ(g)达到平衡后, 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达到新平衡时, X的物质的量浓度由0.1mol/L增大到0.19mol/L,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平衡向正向移动
B. a<b+c
C. X的转化率降低
D. Z的体积分数减小
5.已建立化学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②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③反应物的转
化率一定增大④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⑥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
A ①②
B ②⑤
C ③⑤
D ④⑥
6、下列平衡体系在加压后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变的是()
A、N2(g)+3H2 (g) 2NH3 (g)
B、2CO(g)+O2(g) 2CO2(g)
C、S(s)+O2(g) SO2(g)
D、CH4(g)+2O2(g) CO2(g)+2H2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