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学设计2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2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2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化学平衡(2)

主备教师:课时:5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包括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勒夏特列原理,其核心内容是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它关键是利用数据、图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把抽象的知识适度地直观化。学生已经在必修2中学习过化学平衡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后续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重点是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数据、图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把抽象的知识适度地直观化,引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目标定位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

(1)掌握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掌握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掌握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掌握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理解勒夏特列原理,会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目标解析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①、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总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②、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果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所以使用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但是可以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5)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能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原因,不能很好的利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图像分析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利用数据、图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把抽象的知识适度地直观化,引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

移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教学中,准备使用数据、图片、演示实验。因为使用数据、图片、演示实验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把抽象的知识适度地直观化,引发学生的联想。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自学

一、知识回顾:必修4第2章第2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教材梳理: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1、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温度、浓度、压强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2、图示表示: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浓度:

2、温度:

3、压强:

(三)、勒夏特列原理

1、原理

2、注意事项:

三、学生发现问题及相互探讨

第二部分本讲学习

问题一、浓度是怎样影响化学平衡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问题1】【演示实验2-5】观察试验,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注意】:固体物质和纯液体无所谓浓度,其量改变,不影响平衡。

浓度与化学平衡移动图像如下:

平衡体系条件变化速率变化平衡变化速率变化曲线

任一平衡体系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v正增大、v逆不变,且

v正>v逆

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v正减小、v逆不变,且

v逆>v正

逆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v正不变、v逆增大,且

v逆>v正

逆向移动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v正不变、v逆减小,且

v正>v逆

正向移动

【例题1】:FeCl2溶液呈浅绿色,其中存在着下列平衡:

Fe2++2H2O Fe(OH)2+2H+往该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的变化是(AD )

(A)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 (D) 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深绿色

变式训练: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2SO2+O22SO3如果温度保持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D )。

A.增加S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保持不变

B.增加S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增加SO2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增加SO2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师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巡视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2、学生对

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最后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小组内其它同学可以补充,其它小组同学可以反驳质疑

问题二、压强是怎样影响化学平衡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问题1】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来说,气体的压强改变,化学平衡是怎样移动的? 答:对于3H 2(g )+N 2(g) 2NH 3(g) 在反应中1体积的N 2与3体积的H 2反应生成2体积的NH 3,即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发生了变化,反应后气体总体积减少了。下表列入的是450℃时,N 2与H 2反应生成NH 3的实验数据。

压强/MPa

1 5 10 30 60 100 NH 3/% 2.0 9.

2 16.4 35.5 53.6 69.4

由上表实验数据可以算出: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①、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总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②、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思考1】:对于有些可逆反应里,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没有发生变化,2HI(g)

H 2(g)+I 2(g),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移动吗?

答:在这种情况下,增大或减小压强都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思考2】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 ,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移动吗?

答: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如果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 ,可以认为改变压强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压强与化学平衡移动图像如下: 正反应方向气体

体积增大

增大压强

v 正、v 逆均增大,且v 逆>v 正 逆向移动 减小压强 v 正、v 逆均减小,且v 正>v 逆

正向移动

【例题2】: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合成氨反应 3H 2+N 2

2NH 3达到平衡时,下列操作平衡不发生移动的是( C )

(A ) 恒温恒压充入氨气 (B ) 恒温恒压充入氮气

(C ) 恒温恒容充入氦气 (D ) 恒温恒压充入氦气

变式训练:压强变化不会使...

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 )。 A. )

()(22g I g H +)(2g HI B. )()(322g N g H +)(23g NH C. )()(222g O g SO +)(23g SO D. )

()(2g CO s C +)(2g CO

【师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巡视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2、学

生对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最后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小组内其它同学可以补充,其它小组同学可以反驳质疑

【注意】:加入惰性气体后平衡体系是否发生移动,取决于平衡体系所占据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若在恒容的条件下加入惰性气体,它并不能引起体系中其它物质的浓度改变,所以平衡不移动;若在恒压情况下加入惰性气体,必然引起平衡体系占据的体积增大,体系中其它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使平衡发生移动。

问题三、温度是怎样影响化学平衡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问题1】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放热或吸热;所以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也有影响。大家观察试验2-7,得出什么结论?

答:如果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的方向移动。

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

v正、v逆均增大,且v

逆>v正

逆向移动降低温度

v正、v逆均减小,且v

正>v逆

正向移动

【例题3】:在高温下,反应2HBr(气)H2(气)+Br2(气)(吸热反应),达到平衡,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C )

A、减小压强

B、缩小体积

C、升高温度

D、增大氢气浓度

变式训练: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 B(气)+C(固),且达到化学平衡。当升高温度时其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则(AC )

A. 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A为非气态

B. 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A为气态

C. 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A为气态

D. 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A为非气态

【师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巡视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2、学生对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最后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小组内其它同学可以补充,其它小组同学可以反驳质疑

问题四、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所以使用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但是可以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任一平衡体系 正催化剂

v 正、v 逆同等倍数增大 平衡不移动

问题五、什么是勒夏特列原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概念。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平衡移动的原理,也叫勒夏特列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就是指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题4】:能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C )

A 、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变化。

B 、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了压强。

C 、由于某一条件的改变,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D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

变式训练:(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对于反应222O SO

32SO ,下列判断正确

的是( BC )

A. 2体积2SO 和足量2O 反应,必定生成2体积3SO

B.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必定向右移动

C. 平衡时,2SO 消耗速率必定等于2O 生成速率的两倍

D. 平衡时,2SO 浓度必定等于2O 浓度的两倍 【师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巡视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

2、学生对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最后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小组内其它同学可以补充,其

它小组同学可以反驳质疑 六、课堂小结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①、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总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②、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果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所以使用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但是可以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5)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七、目标检测

1、在密闭容器中,反应2HI(g) ==H2(g) + I2(g)(正反应吸热),当达到平衡时,欲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小容器体积

B、降低温度

C、加入催化剂

D、恒容下充入HI气体

2、在某温度下反应N 2O4(g) 2NO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D )

A、加压时(体积减小),将使正反应速率增大

B、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2NO2((g),,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

C、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2O4(g),在达到平衡时,反应体系的颜色变深。

D、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再达到平衡时,反应体系颜色变浅。

3、对于平衡CO 2(g)CO2(aq) 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升温增压

B、降温减压

C、升温减压

D、降温增压

4、已知C(s) + CO 2(g) 2CO(g) 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是()

A、升温降压

B、降温减压

C、降温增压

D、升温增压

5、下列事实中不能应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A、对于N 2O4(g) 2NO2((g)的平衡体系,增大压强颜色加深

B、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氧化反应

C、高压有利于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

D、5000C左右比室温更有利合成氨反应

6、对某一可逆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的作用是(

A、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B、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C、改变平衡混合物的组成

D、改变反应达到平衡时所需的时间

7、对于可逆反应H2(g)+I2(g)2HI(g),在温度一定下由H2(g)和I2(g)开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g)的消耗速率与HI(g)的生成速率比为2∶1

B.反应进行的净速率是正、逆反应速率之差

C.正、逆反应速率的比值是恒定的

D.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8、已知图一表示的是可逆反应CO(g)+H2(g) C(s)+H2O(g)ΔH>0化学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图二表示的是可逆反应2NO 2(g) N2O4(g) ΔH<0的浓度(c)随时间(t) 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一t2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升高了温度或增大了压强

B.图一t2时改变的条件是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

C.图二t1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升高了温度或增大了压强

D.若图二t1时改变的条件增大压强,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减小

9、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 △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在t1时刻改变某一条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维持温度、反应体系容积不变,t1时充入SO3(g)

B.维持压强不变,t1时升高反应体系温度

C.维持温度、容积不变,t1时充入一定量Ar

D.维持温度、压强不变,t1时充入SO3(g)

10.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mA+nB pC达到平衡,若:

(1)A、B、C都是气体,减少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m+n和p的关系是m+n

(2)A、C是气体,增加B的量,平衡不移动,则B为固或液态。

(3)A、C是气体,而且m+n=p,增大压强可使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移动的方向是向左移动。

(4)加热后,可使C的质量增加,则正反应是吸热吸热反应(放热或吸热八、配餐作业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A组

1.可确认发生了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改变

B.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了压强

C.某一条件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

D.可逆反应达到平衡,使用了催化剂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A 中速率发生了改变,但可能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地改变,使两者速率再次相等;对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相同;D中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了正、逆反应速率。答案:C

2.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由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

D.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解析: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速率发生改变后v'(正)≠v'(逆)。答案:B

3.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H2(g)+Br2(g)2HBr(g)

B.N2(g)+3H2(g)2NH3(g)

C.2SO2(g)+O2(g)2SO3(g)

D.C(s)+CO2(g)2CO(g)

解析: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对平衡无影响。答案:A

4.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 A(g)b 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大

D.a>b

解析:温度不变,体积扩大一倍,压强减小,若平衡不移动,则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而实际为60%,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则A的转化率增大、B的质量分数增大、正反应方向是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即a

5.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X(g)b Y(g)+c Z(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容积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物质Y和Z的浓度均是原来的1.8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a>b+c

B.压缩容器的容积时,v(正)增大,v(逆)减小

C.达到新平衡时,物质X的转化率减小

D.达到新平衡时,混合物中Z的质量分数增大

解析:温度不变,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若平衡不移动,则物质Y和Z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而实际为1.8倍,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由此可判断C项正确。答案:C

6.某温度下,将 2 mol A和 3 mol B充入一密闭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 A(g)+B(g)C(g)+D(g),5 min后达到平衡。已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关系为c a(A)·c(B)=c(C)·c(D),若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B的转化率为()

A.40%

B.60%

C.24%

D.4%

解析:达到平衡后扩大容器体积,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证明平衡不移动,可推知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即a=1,设反应容器的体积为1 L。

A(g)+B(g)C(g)+D(g)

起始浓度(mol·L-1) 2 3 0 0

转化浓度(mol·L-1) x x x x

平衡浓度(mol·L-1) 2-x3-x x x 则有(2-x)(3-x)=x2,解得:x=1.2,B的转化率为×100%=40%。答案:A

7.下列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①已达到平衡的反应C(s)+H2O(g)CO(g)+H2(g),当增加反应物物质的量时,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已达到平衡的反应N2(g)+3H2(g)2NH3(g),当增大N2的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2的转化率一定升高③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到平衡时,若减小反应器容积时,平衡一定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④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到平衡时,在恒压反应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不移动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增加C(s)的物质的量,由于浓度未变,平衡不移动,①错;对于多种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右移,其他物质的转化率增大,而此物质的转化率降低,②错;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缩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③错;在恒压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各物质浓度减小,若是非等体积反应,则平衡会发生移动,④错。答案:D

8.现有三个体积相等的定容密闭容器,都进行下列反应:CO2(g)+H2(g)H2O(g)+CO(g)。反应所处的温度相同,:

CO2H2H2O CO

甲a mol a mol 0 0

乙a mol 2a mol 0 0

丙a mol a mol a mol 0

达到平衡时,CO的物质的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乙>甲>丙

解析:将乙、丙都和甲对比,即将甲作为参照物。乙和甲对比,增加了H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乙中生成的CO的物质的量大于甲中生成的CO的物质的量;丙和甲对比,增加了生成物H2O(g)的浓度,促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这样丙中CO的物质的量将小于甲中CO的物质的量。答案:D

9.对于可逆反应:X(s)+2Y(g)2Z(g),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时v正(Y)=v逆(Z)

B.平衡后,若再充入Y,X的转化率增大

C.平衡后,若增大压强,Z的体积分数增大

D.平衡后,若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氦气,平衡不移动

解析:选项A,v正(Y)=v逆(Z),说明Y的反应量等于Z的反应量,反应处于平衡状态。选项B,再充入Y时,Y的浓度增大,有利于X的转化,X的转化率增大。选项C,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Z的体积分数不变。选项D,恒温恒压下,充入He,平衡不移动。答案:C

10.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减小压强,体积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降低,则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减小压强,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v(逆)>v(正),即趋势相同,

但程度不同。答案:C

11.反应m A(g)+n B(g)p C(g)在一定温度和不同压强下达到平衡时,分别得到A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表所示:

压强/Pa 2×1055×1051×106

c(A)/(mol·L-1) 0.08 0.20 0.44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1)当压强从2×105Pa增加到5×105Pa时,平衡(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理由是。

(2)当压强从5×105Pa增加到1×106Pa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移动,判断的依据是,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不当p增大2.5倍时,c(A)增大2.5倍,说明平衡没有移动,即m+n=p

(2)向左当p增大2倍时,c(A)却增加了2.2倍,说明平衡向生成A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时,B转化为液态或固态

B组

1.温度为T℃,压强为 1.01×106Pa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A(g)+a B(?)4C(g),达到化学平衡时测得c(A)=0.2 mol·L-1;压缩容器使压强增大到

2.02×106Pa,第二次达到平衡时,测得c(A)=0.36 mol·L-1;若继续压缩容器,使压强增大到

5.05×106 Pa,第三次达到平衡时,测得c(A)=1.1 mol·L-1;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二次平衡时B为气态

B.a>3

C.第一次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向左移动

D.第三次达到平衡时B可能为非气态

解析:由第一次加压可知c(A)由0.2 mol·L-1变为0.36 mol·L-1,说明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正方向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故B为气体,a>3。故C说法错误;压强增大到5.05×106Pa时,则体积减小到原来的,若平衡不发生移动,则c(A)=1.0 mol·L-1,但事实上,c(A)=1.1 mol·L-1,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若B为气体则a<3,或B不是气体。

2.可逆反应m A(s)+n B(g)p 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压强,B的体积分数φ(B)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m+n

B.n>p

C.X点时v(正)>v(逆)

D.X点比Y点的正反应速率快

解析:加压,平衡逆向移动,说明nv(逆);Y点压强大于X的压强,所以X点比Y点的正反应速率慢。答案:C

3.下图为一带可移动隔板的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左、右两侧反应均达到平衡,此时隔板处于容器中央。若保持温度不变,向左侧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侧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左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右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两侧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左侧充入一定量的氢气,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新平衡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加了。右侧等效于增大压强,平衡向着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答案:A

4.如图,关闭活塞K,向A中充入1 mol X、1 mol Y,向B中充入2 mol X、2 mol Y,此时A

的容积是a L,B的容积是2a L。在相同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两容器中各自发生下述反应:X(g)+Y(g)2Z(g)+W(g)ΔH<0。A保持恒压,B保持恒容。达平衡时,A的体积为1.4a 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速率:v(B)>v(A)

B.A容器中X的转化率为80%

C.若打开K,则A的体积变为2.6a L

D.平衡时Y的体积分数:A

解析:A项,由于B中反应物浓度大于A,所以v(B)>v(A)。B项,

X(g)+Y(g)2Z(g)+W(g)

起始(mol) 1 1 0 0

转化(mol) b b2b b

平衡(mol) 1-b1-b2b b

由题意得:=1.4

b=0.8 mol 所以α(X)=×100%=80%

C项,若打开K,整个体系中与A的百分含量一样。设总体积为m,则m=4.2a L。所以A的体积应变为4.2a L-2a L=2.2a L。D项,由于B中压强大,平衡左移,所以B中Y的体积分数大。答案:C

5.对于A(?)+2B(g)n 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请回答:

(1)c(A)的增减,平衡不移动,则A为态。

(2)增压,平衡不移动,当n=2时,A的状态为;当n=3时,A的状态为。

(3)若A为固体,增大压强,C的浓度减小,则。

解析:(1)增加或减少A的浓度,平衡不移动,则A为固态或液态。

(2)增压平衡不移动,当n=2时,A的状态为固态或液态,n=3时A的状态为气态。

(3)若A为固体,增大压强,C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n≥3。

答案:(1)固或液(2)固或液态气态(3)n≥3

6.在10 ℃和4×105 Pa的条件下,当反应a A(g)d D(g)+e E(g)建立平衡后,维持温度不变,容器容积可变,逐步增大体系的压强,在不同压强下该反应建立平衡后,物质D的浓度见下表(在增大压强的过程中无其他副反应发生):

压强/Pa 4×1056×1051×1062×106

0.085 0.126 0.200 0.440

(1)压强从4×105 Pa增加到6×105Pa时平衡应向(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理由是。

(2)压强从1×106Pa 增加到2×106Pa时,平衡向(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此时平衡向该方向移动的两个必要条件是①,②。解析:压强从4×105Pa增加到6×105Pa时,由于容器体积缩小,D的浓度应增加到×0.085 mol·L-1=0.127 5 mol·L-1,平衡时D的浓度小于0.127 5 mol·L-1,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

答案:(1)逆加压时生成物D浓度增大的倍数小于压强增大的倍数

(2)正①a>d②生成物E在该条件下的状态为非气态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A组

1.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图,在t1时刻升高温度或者增大压强,速率的变化都符合图示的反应的是()

A.2SO2(g)+O2(g)2SO3(g)ΔH<0

B.C(s)+H2O(g)CO(g)+H2(g)ΔH>0

C.H2(g)+I2(g)2HI(g)ΔH>0

D.4NH3(g)+5O2(g)4NO(g)+6H2O(g)ΔH<0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只有D项符合。2.如图所示,三个烧瓶中分别充满NO2气体并分别放置在盛有下列物质的烧杯(烧杯内有水)中:在(1)中加入CaO,在(2)中不加其他任何物质,在(3)中加入NH4Cl晶体,发现(1)中红棕色变深,(3)中红棕色变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NO2N2O4是放热反应

B.NH4Cl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C.烧瓶(1)中平衡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D.烧瓶(3)中气体的压强增大

解析:2NO2N2O4,NO2为红棕色气体,N2O4为无色气体。(1)中红棕色变深说明平衡左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而CaO和水反应放热,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选项对,C选项错;(3)中红棕色变浅,说明平衡右移,而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证明NH4Cl溶于水要吸收热量,平衡右移时,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压强减小,B、D选项均错。答案:A

3.如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X(g)+Y(g)Z(g)+M(g)+N(s)ΔH<0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升高温度

B.加大X的投入量

C.缩小体积

D.增大体积

解析:由于该反应是等体积反应,缩小体积,平衡不移动,但能缩短达到平衡所用时间。4.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

CO(g)+H2O(g)CO2(g)+H2(g)ΔH<0

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增加压强

B.降低温度

C.增大CO的浓度

D.更换催化剂

解析:一般来说,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反应物的可逆反应中,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其中一种反应物的浓度,能使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升高,但本身的转化率降低,故C项错误。A项因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相等的反应,故增加压强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并不能使该平衡发生移动,因而无法提高CO的转化率。B项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能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提高CO的转化率。D项催化剂只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不能提高CO的转化率。答案:B

5.在一个不导热的密闭反应器中,只发生两个反应:

a(g)+b(g)2c(g)ΔH1<0 x(g)+3y(g)2z(g)ΔH2>0

进行相关操作且达到平衡后(忽略体积改变所做的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c的物质的量不变

B.等压时,通入z气体,反应器中温度升高

C.等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速率不变

D.等容时,通入z气体,y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解析:本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信息“不导热的密闭反应器”。A项,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气体的体积增大,平衡x(g)+3y(g)2z(g)(ΔH2>0)向左移动,反应放热,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由于该反应容器是一个不导热的容器,所以平衡a(g)+b(g)2c(g)也向左(吸热方向)移动,c的物质的量减小,故A不正确;B项,等压时,通入z气体,增大了生成物的浓度,平衡x(g)+3y(g)2z(g)向左移动,由于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器的温度升高,B 项正确;等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没有变化,即各组分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各组分的反应速率不发生变化,C项正确;等容时,通入z气体,增大了生成物z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y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D项正确。答案:A

6.可逆反应a X(g)+b Y(g)c Z(g)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内达到平衡后,t0时改变某一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v)—时间(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压强

B.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C.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了容器的压强

D.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了催化剂

解析:若a+b=c,则t0时增大容器的压强或使用催化剂,A、B项错误;若a+b≠c,则t0时增大容器的压强,平衡必定会移动,而图像明显没有移动,只能是加入催化剂,故D项正确,C项错误。答案:D

7.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Δ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间为t1时改变条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持温度、反应体系体积不变,t1时充入SO3(g)

B.维持压强不变,t1时升高反应体系温度

C.维持温度不变,t1时扩大反应体系体积

D.维持温度、压强不变,t1时充入SO3(g)

解析:A选项,温度、体积不变,只是加入三氧化硫,逆反应速率加大,但正反应速率起点应该不变。故错误。

B选项,升高体系温度,正逆速率都变大,而且最后平衡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错误。

C选项,温度不变,扩大反应体系体积,两者反应速率都应该降低,而且平衡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错误。

D选项,温度、压强不变,只是充入三氧化硫,充入后,体积变大,正逆速率都应该降低,但由于压强不变三氧化硫浓度变大,所以三氧化硫的总速率还是增大的。即逆反应速率增大。而且最后压强不变,所以平衡没有移动。故正确。答案:D

8.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N2+3H22NH3ΔH<0,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若将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B.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解析:容积固定,各物质浓度增大2倍,相当于将容器容积缩小为原容器的一半,对该反应而言,平衡应正反应方向移动。答案:B

9.随着人类对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重视,如何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及有效地开发利用CO2,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来生产燃料甲醇。为探究反应原理,现进行如下实验:在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O2(g)+3H2(g)CH3OH(g)+H2O(g)ΔH=-49.0 kJ·mol-1

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反应开始到平衡,H2的平均反应

速率v(H2)mol·L-1·min-1。

(2)H2的转化率为。

(3)下列措施中能使增大的是。

A.升高温度

B.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

C.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

D.使用催化剂

E.缩小容器体积

解析:(1)v(H2)=3v(CO2)=3×=0.225 mol·L-1·min-1。

(2)α(H2)=×100%=75%。

(3)A项,升温,平衡左移减小。B项充入He,平衡不移动,不变。C项,分离出H2O(g),平衡右移,增大。D项,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不变。E项,缩小容器体积,平衡右移,增大。答案:(1)0.225(2)75%(3)C、E

10.在容积不同的密闭容器内,分别充入等量的N2和H2,在不同温度下,任其发生反应N2(g)+3H2(g)2NH3(g),并分别在t s时测定其中NH3的体积分数,绘图如图所示。

(1)A、B、C、D、E五点中,尚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点

是。

(2)此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AC段的曲线是增函数,CE段曲线是减函数,试从反应速率和平衡

角度说明理由:。

解析:由图判断可知,C点是第一个平衡点,则A、B两点尚未达到平衡状态。C点以后,随温度升高,NH3百分含量降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1)A、B(2)放热

(3)AC:反应开始v(正)>v(逆),反应向右进行生成NH3;CE:已达平衡,升温使平衡左移,NH3的体积分数减小

B组

1.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Δ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Ⅰ表示的是t1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图Ⅱ表示的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Ⅲ表示的是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剂效率比乙高

D.图Ⅲ表示的是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压强较高

解析:A项,图Ⅰ改变的条件应是缩小容器体积。B项,由于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加入的应是催化剂。C项,由于平衡发生了移动,所以加入的不是催化剂。改变的应是温度,且乙的温度大于甲的。答案:B

2.在A+B C(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反应中,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反应速率(纵坐标)与

温度(横坐标)关系的是()

解析:因为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v(逆)>v(正)。答案:B

3.可逆反应:A2(?)+B2(?)2AB(?),当温度和压强改变时,n(AB)的变化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2、B2及AB均为气体,ΔH<0

B.AB为气体,A2、B2至少有一种为非气体,ΔH<0

C.AB为气体,A2、B2有一种为非气体,ΔH>0

D.AB为固体,A2、B2有一种为非气体,ΔH>0

解析:由图可知压强相等时,升高温度,AB的物质的量减

少,可知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t3开始温度不变,压强增大,AB的物质的量减少,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方向,说明AB必为气体,A2、B2至少有一种为非气体,不能同时为气体。答案:B 4.体积完全相同的两个容器A和B,已知A装有SO2和O2各1 g,B装有SO2和O2各2 g,在相同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A中SO2的转化率为a%,B中SO2的转化率为b%,则A、B两容器中SO2转化率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

D.2a%=b%

解析: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容器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要比较A、B两容器中SO2转化率,可以对B容器的反应过程进行如下虚拟设计:

即先将B容器中的体积扩大一倍,使状态Ⅱ与A容器达到等效平衡(状态Ⅱ相当于两个独立的容器A),两者SO2的转化率相等。再将状态Ⅱ体积压缩为原体积,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状态Ⅲ平衡时SO2转化率大于状态Ⅱ(也就是容器A)的转化率。而B容器先扩大体积再压缩回原状,转化率是相同的,所以a%

5.在一个体积为 2 L的密闭容器中,高温下发生反

应:Fe(s)+CO2(g)FeO(s)+CO(g)。其中CO2、CO的物质的量

(mol)随时间(min)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反应在1 min时第一次达到平衡状态,固体的质量增加了3.2

g。用CO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v(CO2)=。

(2)反应进行至2 min时,若只改变温度,曲线发生的变化如图所

示,3 min时再次达到平衡,则ΔH0(填“>”“<”或“=”)。

(3)5 min时再充入一定量的CO(g),平衡发生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写编号)。

A.v(正)先增大后减小

B.v(正)先减小后增大

C.v(逆)先增大后减小

D.v(逆)先减小后增大

表示n(CO2)变化的曲线是(填写图中曲线的字母编号)。

(4)请用固态物质的有关物理量来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解析:(1)由Fe生成FeO,固体质量增加 3.2 g,说明生成FeO 0.2 mol,v(CO2)==0.1 mol·L-1·min-1。

答案:(1)0.1 mol·L-1·min-1

(2)>(3)C b

(4)Fe(或FeO)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或固体总质量保持不变

九、教学反思

(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

(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的全部内容。

年级:高二科目:化学主备:陈思丽 课题:化学平衡常数课型:新授课课时 : 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 (2)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定量解释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课本P29 的数据表格展开平衡常数含义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角度分析表格数据,并从中整合信息。 (2)通过运用课本P29 的数据表格,让学生懂得在不具备条件做实验的时候,从经验事实数据也能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3)通过课本P30例1和例2,让学生体会从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到应用平衡常数计算的过渡,掌握从定性到定量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方法。 (4)通过“三行式"计算模式的介绍,让学生掌握一种有序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平衡常数引入时的数据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深入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学习重难点】 1.平衡常数表达式书写规则; 2。结合三行式计算平衡常数、平衡浓度、转化率; 3. 利用Q与K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第2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第1课时

2020-2021年高二化学 化学平衡状态教学案

2019-2020年高二化学化学平衡状态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例: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在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H2+O2=H2O是可逆反应。 (2)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粉末,冷却又变成蓝色,所以无水硫酸铜结合结晶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氯化铵加热变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两种气体又自发变成氯化铵,氯化铵的分解是可逆反应。 实用文档

可逆反应的特点: (1)不能进行到底,有一定限度 (2)正反两个方向的反应在同时进行 (3)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达平衡 可逆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 反应开始 V正 > V逆 反应过程中 V正减小, V逆增大 到一定时间 V正=V逆≠0 2.化学平衡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要点:对象——可逆反应 条件——一定条件下,V正=V逆 特征——各成份的浓度不再变化 特点: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V正=V逆≠0;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浓度保持不变; 实用文档

变—当外界条件(C、P、T)改变时,V正≠V逆,平衡发生改变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等速标志,υ正= υ逆(本质特征) ①同一种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速率。 (2)恒浓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外部表现):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均保持不变。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均保持不变。 ③若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气体,且总体积不等,则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恒温、恒容)、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恒温、恒压)均保持不变。 ④反应物的转化率、产物的产率保持不变。 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 实用文档

《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讲]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讲]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投影]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讲]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 (溶解)>v (结晶) 平衡时v (溶解)=v (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探讨]我们学过那些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 [讲]在容积为1L 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 和0.01molH 2O(g),的体系中各组分的速率与浓度的变化 [投影] [讲]开始时c(CO) 、c(H 2O)最大,c(CO 2) 、c(H 2)=0。 相等 V 正 时间 速率 V 逆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 考纲要求: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解析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高考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高考的必考容,其主要命题的容有: ①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及其计算; 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③应用平衡移动的原理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像分析; ⑤转化率、平衡常数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与化工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是最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是新教材增加的容,高考的热点。 学情分析: 从解题得分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不能灵活的利用平衡移动的规律解决有关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复杂点的问题往往感到触手无策;对平衡常数的理解仅停留在概念定义层面,不能充分发挥它解决平衡问题的功能。 复习目标: 1.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并熟练的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提高解题技能。 2.帮助学生将化学平衡、平衡常数等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网络化。 教学过程: 1.展示考纲要求: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②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③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④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⑤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解析其一般规律。 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讲解: 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是新教材增加的容,是高考的热点。2013、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Ⅱ卷均考查了化学平衡常数这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2.3《化学平衡状态》参考教案

第三节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v(溶解)>v(结晶) 平衡时v(溶解)=v(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引入]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化学反应,有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请同学们思考并举例说明。 [讲]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 [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讲]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讲]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平衡》教案一 姓名班级学号 【课标要求】: 1.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掌握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3.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 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来定性定量地分析化学平衡问题。 阅读教材:P26-28 知识要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化学平衡是有条件限制的___________平衡,只有在______________时才能保持平衡,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改变时,化学平衡会被______________,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含量不断___________,由于条件变化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致使v正__________v 逆 ,然后在新条件下建立___________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化学上把这种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性质: ⑴、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⑵、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⑶、若外界条件变化引起v 正= v 逆 :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_________ 巧记:化学平衡总往反应速率______的方向移动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___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 ,平衡向 移动 【结论】: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向_____反应 方向移动。 【练习】 1、 在水溶液中橙红色的Cr 2O 72—与黄色的CrO 4—有下列平衡关系:Cr 2O 72— +H 2O 2CrO 4—+2H +把重铬酸钾(K 2Cr 2O 7)溶于水配成稀溶液是橙色。 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⑵向已加入NaOH 溶液的⑴中再加入过量的H 2SO 4溶液,溶液呈 色,因为 。 ⑶向原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已知Ba(CrO 4)2为黄色沉淀),溶液呈 色,因为 。 2、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SO 2(g)+ 12O 2(g) SO 3(g),如果温度保持 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增加的SO 2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 增加的O 2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 增加的SO 2浓度,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D 增加的O 2浓度,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规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第三课时化学平衡常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能正确书写给定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能进行相应的简单计算。 2、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 [引导]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存在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究竟有多少反应物转化成了生成物,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系? 请大家完成P44页的问题解决表2-6 NO2(g)-N2O4(g)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求出平衡浓度关系,最后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和P44页表2—6,对表中数据进行观察计算并归纳。 起始浓度(mol·L-1) 平衡浓度(mol·L-1) 平衡浓度关系 C(NO2) C(N2O4) C(NO2) C(N2O4) C(N2O4) C(NO2) C(N2O4) C(NO2) 2.00×10-20 6.32×10-3 6.84×10-3 1.082 171.25 3.00×10-20 8.00×10-3 1.10×10-2 1.375 171.68 0 2.00×10-29.46×10-3 1.52×10-2 1.607 169.85 0 0.100 2.28×10-28.86×10-2 3.886 170.44 [总结]一定温度下: c (N2O4)/c2(NO2)=K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又不论反应物起始浓度的大小,最后都能达到化学平衡,这时N2O4的平衡浓度与NO2平衡浓度的平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情况又如何呢? 如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H 2(g) +I2(g)2HI(g) 起始以及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见幻灯片)所示。他们的浓度间存在何种关系? [板书]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一定温度下,对于已达平衡的反应体系中,生成物以它的化学计量数为乘幂的浓度之积除以反应物以它的化学计量数为乘幂的浓度之积是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启发]刚才得出的平衡常数K是由一个特殊的反应引出的,其,但 如果对于任意一个可逆化学反应:m A+n B p C+q D其平衡常数K又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平衡常数实际上是平衡混合物中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除以反

通用版2020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考纲要求]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a )。2. 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 平衡的建立。4.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 行相关计算。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速率常数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根据图表中数据和定义计算: 一1 v(X)=XS化量s 或蔦L h '即v(X) J ;c|= Vt, 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容器或溶液的体积, 不能忽视容器或溶液的体积V盲目地把△ n当作△ c 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注意单位及规范书写,还要根据要求注意有效数字的处理。 ⑵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对于反应“m A+ n B===p C+ qD',有v(A) : v(B) :v(C) :v(D)= m: n :p : q。 2 .速率常数 (1) 假设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为a A(g) + b B(g)===c C(g) + d D(g),其速率可表示为 v = kc a(A) c b(B),式中的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或速率常数,它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但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不同反应有不同的速率常数。 (2)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a b 对于基元反应a A(g) + b B(g) c C(g) + d D(g) , v 正=k 正? c (A) ? c (B) , v 逆=k c d 逆? c c(C) ? c d(D),平衡常数K= c r-C一c b D = k一—,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故K= k。c A ? c B 血? v正' k逆 (二)正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一一活化能 活化能是指为了能发生化学反应,普通分子(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要吸收 的最小能量,即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所多出的那部分能量。相同条件下,不同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同,主要是内因一一活化能大小不同所致,活化能小的化学反应速率快,活化能大的反应速率慢。 注意反应热为正、逆反应活化能的差值。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专题教学 瓯海中学徐宇峰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基础理论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本章内容理论知识多,比较抽象,考查方式多样,面对众多的形式各异的方程,只有抓住本质,灵活应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顺利解题。本专题尝试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回顾高考考点,剖析典型例题,在思维能力方法上进一步提升,并进行积极的拓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领悟,最后通过练习巩固。 一、考试大纲和基础知识的梳理 2005年考试大纲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平衡的要求(与2003年、2004年相同):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涵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摘自(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综合化学部分)) V= 概念 单位:mol/L·s 化学反应速率 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 影响因素 内因:反应物的性质 概念 特征:逆、等、定、动、变 浓度 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压强勒夏特列原理 温度 计算: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产率、平均分子量 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大块的知识复习,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 系,能够将知识网络化和体系化。化学平衡态的判断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本质上就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情况。凡是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都是影响反 应速率的条件,但是有些外界条件能同等程度的增大或减小反应速率,故对化学 平衡无影响。如:对于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化学平衡,增大压强,能加快反应速 率,但正逆反应速率的增大程度是相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

高中化学平衡常数学案教案

化学平衡常数 【学习目标】: 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2、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3、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 [引言]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请完成44页[问题解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 (g )+ nB (g )pC (g )+ qD (g )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 p (C)·c q (D)/c m (A)·c n (B) 阅读45页表2-7,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平衡常数的意义: (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 程度 (也叫 反应的限度 )。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 越完全 ,反应物转化率 越大 ;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 越不完全 ,反应物转化率 越小 。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对于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 c =C p (C)·C q (D)/C m (A)·C n (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 c <K ,反应向 正反应方向 进行 Q c =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 c >K ,反应向 逆反应方向 进行 (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 吸热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 放热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阅读45页表2-8、2-9,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二、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化学平衡常数只与 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2、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水(液态)的浓度、固体物质的浓度不写 C(s)+H 2O(g) CO(g)+H 2(g),K=c(CO)·c(H 2)/c(H 2O) Fe(s)+CO(g)Fe(s)+CO 2(g),K=c(CO 2)/c(CO) 3、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例如:N 2(g)+3H 2(g)2NH 3(g)的平衡常数为K 1,1/2N 2(g)+3/2H 2(g) NH 3(g)的平衡常数为K 2,NH 3(g)1/2N 2(g)+3/2H 2(g)的平衡常数为K 3; 写出K 1和K 2的关系式: K 1=K 22 。 写出K 2和K 3的关系式: K 2·K 3=1 。 写出K 1和K 3的关系式: K 1·K 3=1 。 三、某个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该反应物的平衡浓度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100%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例: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在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H2+O2=H2O是可逆反应。 (2)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粉末,冷却又变成蓝色,所以无水硫酸铜结合结晶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氯化铵加热变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两种气体又自发变成氯化铵,氯化铵的分解是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特点: (1)不能进行到底,有一定限度 (2)正反两个方向的反应在同时进行 (3)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达平衡 可逆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 反应开始V正> V逆 反应过程中V正减小, V逆增大 到一定时间V正=V逆≠0 2.化学平衡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要点:对象——可逆反应 条件——一定条件下,V正=V逆 特征——各成份的浓度不再变化 特点: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0;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浓度保持不变; 变—当外界条件(C、P、T)改变时,V正≠V逆,平衡发生改变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等速标志,υ正= υ逆(本质特征) ①同一种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 的速率。 (2)恒浓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外部表现):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均保持不 变。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均保持不变。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1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它的大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学起来觉的很吃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上老师精讲,学生多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回顾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有以下感想: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

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 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2、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 转化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衡常数"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 【课堂引入】关于平衡常数,高考怎么考? 2015----2018全国卷考察知识点年份Ⅰ卷Ⅱ卷Ⅲ卷 201526、电离常数的应用 28、Ksp、K的计算26、利用Ksp的计算 K的表达式及影 响因素 28、K的计算 201627、转化率大小判断 K 、Ksp的计算26、K的计算,产率 的判断 27、α、K大小的 判断 、K的表达式 201727、利用Ksp的计算,α、K 的计算及α大小的判断27、转化率α与平衡移动关系 【自主学习】: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环节一自主学习巩固基础 1.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1)平衡常数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时,生成物 与反应物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以反应m A(g)+n B(g)p C(g)+q D(g)为例,写出下列表达式: ( c0(A)代表A的初始浓度,[A]代表A的平衡浓度) 平衡常数。A(g)的平衡转化率 (2)意义: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大小反映了。 平衡常数K 正反应进行 的程度 平衡时生成 物浓度 平衡时反 应物浓度 反应物 转化率α 越大越越越越 越小越越越越 一般地说,当K>105时,就认为反应基本进行完全了,当K<10-5时,认为反应很难进行。

2.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对于确定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压强无关。 (1)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 (2)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K值。(填增大或减小) [应用体验] 1、书写下列化学平衡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①N2(g)+3H2(g)2NH3(g)K1 ②2NH3(g)N2(g)+3H2(g)K2 ③NH3(g)1 2N2(g)+ 3 2H2(g)K3 ④CO2-3+H2O HCO-3+OH-K4 ⑤C(s)+H2O(g)CO(g)+H2(g) K5 2、已知反应A(g)+3B(g)3C(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分别为c(A)=2.0 mol·L-1、c(B)=2.0 mol·L-1、 c(C)=1.0 mol·L-1,则K=。 3、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A(g)+2B(g)2C(g),反 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三段式写出计算过程) A.40%B.50%C.60%D.7 总结:关于平衡常数我们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课前自习自主学习完成。 【学生展示】自主完成,全体提交,老师批阅 【课堂活动】自主学习课前案反馈,展示学生学案情况,引导他们分析如何解决问题,及时反馈 【学生活动】根据展示总结补充完善基本知识 1、固体及纯液体(浓度视作常数),不写入表达式 2、K代入的是物质的平衡浓度,而不是任意时刻浓度,也不能用物质的量。 3、平衡移动,只要温度不变,K大小不变 4、反应逆向进行或方程式计量数变,K就变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案)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师范222011316011207 成文婵 学习需求分析: 以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其的因素(浓度、温度)为知识的基点,进一步学习压强如何影响化学平衡,而与前2个因素不一样的是压强只对于特定的化学平衡才适用。这对完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进行可的讲授,既增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材,它选自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既是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的一个升华与补充,也联系这必修2 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两者之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让知识间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也指导着后期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学习。不仅如此,它更加影响着学生整个高中的化学反应的学习,学好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对化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对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描述的很少,但是它确实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参加的化学平衡受压强的影响很小,所以压强只对适用气体参加的化学平衡),进一步导出著名的列夏特列原理,它也是作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判断平衡移动的依据。做相应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定义,对化学平衡概念及特征初步的认识,但不能正确判断外界条件改变将怎么样影响化学平衡(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在学习新课时要适当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一定的联系,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且对化学平衡的知识容易出现遗忘,所以在讲授新知识前应先回顾旧知识。 能力层面: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计算能力、逻辑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精编WORD版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教学设计

些因素的影响? 3.如果我们向一个处于化学平衡的反应中增加反应物的量,经过一段时间后,它还会平衡吗?(溶解平衡相联系)。回答:改变影响速 率的条件,来打破 原有平衡,建立新 平衡, 基本概念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化学平 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如果我们在改变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时,平衡状态会发生改变,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创设情景,引入基本概念 新课学习[板书]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 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提出]浓度是否会影响平衡 [演示]将10mL0.01mol/L的KSCN溶 液与10mL0.01mol/L的FeCl 3 溶液相 混合,观察现象,给出信息,判断反 应物的反应量变化情况 [预测]往混合溶液中继续滴加 1mol/L的KSCN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认真记笔记并回答 老师的提问。 按给出的化学方程 式进行计算,得出 FeCl 3 过量的结论 讨论,并给出可能 情况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 创设情景,互动 合作 设计思路引导— —通过改变反应 物或生成物的浓 度来观察化学平 衡是否改变,如 何移动?→实验 现象具有可视 性、可比性、要 能通过现象说明

[演示] 往KSCN与FeCl 3 的混合溶液中滴加1mol/L KSCN,观察现象[探讨] 溶液颜色加深,原混合液中过量的FeCl3,和加入KSCN溶液继续反应,使生成物浓度增加,溶液颜色加深,你赞同该看法吗? [演示] 往原混合液中继续滴加1mol/L的FeCl3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右移,生成物浓度增加,颜色加深结合溶液颜色变化 [结论]对于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度, 向移动 [思考]在 的反应中,是否可以用改变浓度的方法来减小CO的含量?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平衡的移动方 向。→联想到是 否可用颜色的变 化说明浓度的变 化(浓度越大颜 色越深)→提供 实验药品和工具 →进行实验。 Fe 2O 3 2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资料讲解

《化学平衡常数》教案 教学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山东卷考试说明》要求: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3、教材分析 在近几年教材的修订改版中,除了沪教版一直保留着“化学平衡常数”并在高考中时有出现外,在其它版本中,这个概念几度沉浮。如今,人教版和鲁科版等教材中,都再度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而且,对知识内容的层次要求比较高。因而,可能成为课改实验区化学高考的新看点,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近几年的上海高考题来看,高考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要求主要是初步认识其含义及影响因素,并能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进行判断和对反应物的转化率进行定量 计算。教科书列举了H2(g)+I2 (g)2HI(g)反应中的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给以深化, 希望学生能够从变化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即化学平衡常数,并学会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对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本节知识为载体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积极实践的科学作风 二、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难点: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三、教学方法 例题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引导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特征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学知识的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态平衡的学习,加深理解“对立统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状态概念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标志 三、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标志 四、教学方法 类比、归纳、精讲点拨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引入课题 [复习]:可逆反应的定义和可逆反应的特点 1.可逆反应的定义: [练习] 判断下列有关可逆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 (1)H2和O2反应能生成水,水又能分解生成H2和O2,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2)SO2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在一定条件下,把氢气和足量的氮气混合,充分反应后,氮气完全消耗。 2.可逆反应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及溶解平衡的建立,为化学平衡建立做铺垫]

[类比溶解平衡,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 [类比溶解平衡,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 [引导学生归纳化学平衡相关结论] (二)化学平衡

[引导学生完成思考与交流1和2,归纳有关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 mol 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思考与交流2】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g)+2B(g) C(g)+ D(g)达到平衡。() A. 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 B.混合气体的总压强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混合气体的密度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试一试]: [布置] :课下作业 1教材P32 2、3、4 2、预习化学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及其条件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及其因素说明: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破坏了原平衡状态时v正= v逆的条件,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然后在新的条件下使正、逆反应速率重新相等,从而达到新的化学平衡。也就是说,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 2、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浓度,反应速率减慢,浓度是通过改变反应速率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 即增大反应物浓度,降低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降低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3、固体及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定值,不因量的多少而改变,所以增加或减少固体及纯液体的量,不会影响平衡状态。 4、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增大或降低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当:①m+n>p+q时

②m+n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案1

化学平衡常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平衡常数的涵义,并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练习—归纳 【教学内容】 阅读下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思考:一定温度下达平衡时,的数值有什么特点? 的结果与起始浓度的大小以及建立平衡的途径有无关系? 表达式中的幂与计量系数之间有何关联?

三、化学平衡常数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幂的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 练习: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 3.化学平衡常数的特点: (1) (2) 练习: N2(g)+3H2(g)2NH3(g)的平衡常数为K1,1/2N2(g)+3/2H2(g)NH3(g)的平衡常数为K2;则写出K1、K2的表达式,并比较异同。 (3) (4).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转化率也越大;一般当K>105时,该反应进行得基本完全。 5.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例1.在某温度下,将H2和I2各0.10mol的气态混合物充入 10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C(H2)=0.0080mol/L. (1)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2)在上述温度下,该容器中若通入H2和I2蒸汽各0.20mol.试求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 例2.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g)+H(g)CO(g)+H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2)该反应△H 0(填>或<) (3)830℃时,该反应在某时刻,C(CO2)=0.4mol/L,C(H2)=0.8mol/L,,C(CO)=0.4mol/L, C(H2O)=0.4mol/L,则此时反应(填达到或未达到)平衡,反应向(正或逆) 方向进行. 4.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1)已知平衡常数,可以计算平衡时的相关物理量,如平衡时的浓度、转化率等 (2)根据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的吸放热 (3)在一定温度下,根据某时刻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练习:1、已知一氧化碳与水蒸气的反应为 在427℃时的平衡常数是9.4。如果反应开始时,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浓度都是0.01mol/L,计算一氧化碳在此反应条件下的转化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