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初高中化学平衡教案

初高中化学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
2. 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4.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常数的意义。
二、理论讲解(20分钟)
1. 讲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介绍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三、实验环节(30分钟)
1. 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2. 让学生手动计算平衡常数,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化学平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外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拓展阅读和实验,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教学设计

让每一朵鲜花竞相绽放让每一片绿叶呈现绿荫让每一个学生潜能尽情释放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学设计学科化学年级高二姓名王彤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课题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第2课时8mi n6mi n6mi n认识了C对化学平衡影响,对实际工业生产有何意义非常好【讲述】在工业生产中适当增加廉价反应物的浓度,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提高价格较高原料的转化率,以降低生产成本。
但增加固体或纯液体量,平衡不会移动,因为它们浓度不变。
【练习】以工业合成氨为例,分析采取什么措施更有利于合成氨。
【设疑】合成氨是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合成氨方向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除了改变浓度,还有没有其他可行措施更有利于合成氨非常好,影响气体重要因素是P【展示】P对合成氨影响。
【引导归纳总结】通过数据总结p对化学平衡影响【板书】2、压强:(有)(gC参加,0)(≠∆gV)P,平衡向)(gV方向移动。
P,平衡向)(gV方向移动【设疑】画出0)(=∆gV的可逆反应P变化的t-ν图象【练习】如何使 2NO2(红棕色)N2O4(无色)体系颜色变浅或加深【设疑】该反应正向是放热反应,那么T对平衡是否有影响【实验2-7】【引导分析实验现象总结】T对化学平衡影响。
【板书】3、温度:T,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T,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能量变化,所以T变化,平衡均会移动。
【设疑】回顾外因对化学平衡影响,分析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共同规律【总结】经过大量的实践,由法国化学家勒夏特列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勒夏特列原理,也称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板书】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讲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平衡移动原理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不能判断建立平衡所需时间及平衡建立过程中各物质数量关系。
【练习】绘制t-ν图象表示不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
自主探究绘图分析、回答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思考、交流倾听教学。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初中化学平衡移动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掌握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4.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掌握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2. 能够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及实验材料。
3. 文具、草稿纸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利用示例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2. 讲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及鲍尔-冯-布劳克方程的应用。
3. 以实例或实验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应用。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感受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四、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规律。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和要点。
2. 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出拓展性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教学准备:幻灯片、平衡反应的实验器材、化学品、平衡反应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实验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衡反应,平衡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1.讲解平衡反应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定义。
2.讲解如何计算平衡常数。
3.介绍Le Chatelier原理,讲解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平衡反应的实验操作。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衡常数。
四、讨论(10分钟)1.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平衡移动的原因。
2.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五、练习(10分钟)1.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平衡反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点;2.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3. 能够运用Le Chatelier原理解释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式;4.能够通过调节条件来控制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安排:1.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出化学平衡:比如饮用一瓶汽水。
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将瓶口打开时,汽水为什么会冒出气泡?为什么左右开关每次只能冒出一次气泡?诱导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
2.讲解(15分钟)a.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介绍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反应速率前后相等,但物质仍在不断转化中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平衡并不是静止的状态。
b.讲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温度、压力(浓度)、物质浓度。
c. 讲解Le Chatelier原理:当系统受到扰动(温度、压力、物质浓度的变化),系统会倾向于减小扰动的影响,从而调节反应的方向以实现新的平衡。
3.实验演示(20分钟)a.进行一对一的实验演示,比如将铁离子和硫化物反应生成硫化铁,通过加热和降温观察反应的移动情况。
b.辅助实验演示,通过目测和PH试纸观察酸碱溶液的颜色变化,分析酸碱溶液中pH值变化导致的反应移动。
4.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分析扰动条件变化时,反应的移动情况,并通过Le Chatelier原理解释。
5.练习与讨论(20分钟)a.整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反应的移动情况,理解影响因素,并在小组中讨论解答。
b.带领学生分析讨论题目,总结归纳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a.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b.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化学反应具有平衡性?如何通过调节条件来控制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教学手段: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讨论。
化学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移动

【实验探究一】课本P26实验2—5 【实验目的】: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
正反应
Cr2O72-+H2O
【实验现象】: 橙色
逆反应
2CrO42-+2H+
黄色
课本P27 表格 滴3-10滴浓硫酸 滴3-10滴NaOH
实验方案
Fe3+ + 3SCN-
Fe(SCN)3
0.01mol/L KSCN溶液
1滴管
平均分成三份
0.005mol/L FeCl3溶液
6滴管
溶液变红
步骤一
步骤二
浓KSCN溶液 5滴
饱和 FeCl3溶液
5滴
0.01mol/L NaOH溶液
5滴
溶液红色加深
溶液红色加深
溶液红色变浅
步骤三 步骤三
有红褐色沉淀出现
6滴管
平均分成三份
K2Cr2O7 溶液
10滴 浓硫酸
溶液橙色加深
K2Cr2O7 溶液
10滴 0.01mol/L
NaOH溶 溶液橙色变浅
液
黄色加深
K2Cr2O7 溶液
2、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①浓度
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 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使平衡正向移动。
V
V
V(正)
V(正)
V(正)=V(逆)
当 m + n > p + q时:
V
V
V(正)
V(正) V(逆)
V(正)
V(逆)
0
增大压强
V(逆
V(逆) )V(正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包括浓度、压强和温度。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作出合理判断和预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原理,能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实验进行深入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械等。
2. 准备实验材料:相关试剂、试纸、酒精灯等。
3. 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回顾化学平衡的观点,诠释化学平衡的挪动及其影响因素。
(2)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3)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温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原因,得出结论: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升温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挪动。
(2)实验二:浓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挪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挪动。
得出结论:浓度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实验三:压强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在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中,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少的方向挪动;扩大容器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挪动。
得出结论: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其他因素,如催化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等。
(2)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假设和实验方案,进行小组讨论和评判。
4. 总结归纳(1)总结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合成氨工业、燃料电池等。
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这一单元。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态的条件以及如何调节平衡位置的方法。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反应平衡过程中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分析该单元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的第二单元,属于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化学平衡和平衡移动的条件展开,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材中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 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 -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 浓度的变化 - 温度的变化 - 压强的变化 - 催化剂的存在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这一概念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一定的化学基础。
但是对于平衡状态的形成以及影响平衡位置的条件可能并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学生的联系,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实际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的深入理解3. 教学方法•指导性讲授结合示范实验:通过教师的指导性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化学平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如果我们向一个处于化学平衡
的反应中增加反应物的量,经过一
段时间后,它还会平衡吗?(溶解
平衡相联系)。
相等
回答:改变影响速
率的条件,来打破
原有平衡,建立新
平衡,
基本概念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得知化学平
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如果我们在改变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时,平衡状态会发生改变,经过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创设情景,引入基本概念
新课学习[板书] 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
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提出]浓度是否会影响平衡
[演示]将10mL0.01mol/L的KSCN溶
液与10mL0.01mol/L的FeCl
3
溶液相
混合,观察现象,给出信息,判断反
应物的反应量变化情况
[预测]往混合溶液中继续滴加
1mol/L的KSCN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演示] 往KSCN与FeCl
3
的混合溶液
中滴加1mol/L KSCN,观察现象
[探讨]
溶液颜色加深,原混合液中过量的
FeCl3,和加入KSCN溶液继续反
应,使生成物浓度增加,溶液颜色
加深,你赞同该看法吗?
[演示]
往原混合液中继续滴加1mol/L的
FeCl3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此反应为可逆反应,增大反
应物浓度平衡右移,生成物浓度增
加,颜色加深结合溶液颜色变化
[结论]对于可逆反应,增大反应物浓
度,平衡向减弱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方
向移动
[思考]在
的反应中,是否可以用改变浓度的方
法来减小CO的含量?
认真记笔记并回答
老师的提问。
按给出的化学方程
式进行计算,得出
FeCl
3
过量的结论
讨论,并给出可能
情况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创设情景,互动
合作
设计思路引导—
—通过改变反应
物或生成物的浓
度来观察化学平
衡是否改变,如
何移动?→实验
现象具有可视
性、可比性、要
能通过现象说明
平衡的移动方
向。
→联想到是
否可用颜色的变
化说明浓度的变
化(浓度越大颜
色越深)→提供
实验药品和工具
→进行实验。
小节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注意要点
并画出图像
①浓度改变是指
气体浓度、溶液浓
深入探索化学平
衡的标志Fe2O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