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三(课的导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知识点过于抽象、实验操作不充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下面将就这些问题提出对策来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一:知识点过于抽象对策一:拓宽知识结构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抽象概念理解能力有限。
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易于理解的具体例子或实验现象,通过直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
对策二:多层次学习把知识点分解成多个层次,逐层深入,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与学生进行关联,使学生能够把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问题二:实验操作不充分对策一:增加实验次数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应该增加实验次数,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实验分析。
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应事先准备好充足的实验器材和物质。
对策二:引入小组合作实验化学实验通常需要一些较复杂的仪器和试剂,对学生个人来说可能难以完成。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问题三:学生参与度不高对策一:增加互动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
通过积极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和参与度。
对策二: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他们参与度的关键。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从中找到乐趣。
引入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教学工具,如幻灯片、模型、化学游戏等,在让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近年来,初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化学作为初中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问题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通常更多地接触到化学知识的理论性部分,而较少接触到实验课程。
这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往往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法:1. 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眼见到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2. 联系实际生活。
教师在讲解化学理论知识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问题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初中学生通常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
化学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积极性较低。
解决方法:1. 生动形象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从而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拉近师生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知识是有成就感的事情。
问题三: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是一些独立的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往往产生一种孤立的学习状态。
解决方法:1. 强调知识点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化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 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问题描述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能影响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以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教材内容晦涩难懂。
部分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难以让学生理解。
学生往往在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上遇到困难,导致他们对化学产生抵触情绪。
2. 实验操作不足。
由于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部分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着实验操作不足的问题。
这使得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教学方法单一。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使得学生很难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
4. 学习环境差。
一些学校的化学实验室条件较差,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实验材料。
这使得学生无法充分地进行实验实践,影响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改善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二、对策分析为了解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1. 教材内容改革。
针对教材内容晦涩难懂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
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工具,通过形象生动的图文资料和动画视频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效果。
2. 加强实验教学。
针对实验操作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强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学校可以增加实验室的设备和材料,提高实验教学的讲解质量,增加实验课程的数量和频率。
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3. 多样化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可以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网上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途径来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谈初中化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谈初中化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科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对其学习化学知识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其对科学的整体认识和发展。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将就初中化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知识点过多,难以掌握初中化学涉及的知识点繁多,涵盖了化学元素、化学反应、离子化合物、化学变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化学符号、反应公式、离子式等知识点,往往难以掌握。
2. 实验条件受限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由于设备、仪器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
3. 抽象概念不易理解初中化学中存在许多抽象概念,如化学键的形成、离子的生成和化学反应的机理等,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
4. 缺乏趣味性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使得化学课堂往往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对化学缺乏兴趣,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二、解决策略1. 知识点精简,重点突出针对初中化学知识点过多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的精简和重点突出。
将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进行深入讲解,而对于次要的知识点可以适当简化或略过,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2. 利用模拟实验在实验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观察,以弥补实际实验的不足,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生活化教学化学知识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内容,可以通过与日常生活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食物的烹饪过程介绍化学反应原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化学反应的条件和特点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4. 良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设计,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化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探索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在化学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问题一:缺乏趣味性化学知识繁杂,公式计算繁琐,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不足,导致他们对化学学习缺乏积极性。
解决方法一:增加实验环节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见,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增加对化学知识的体验感。
解决方法二:注重应用案例化学知识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化学应用案例,可以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可以讲解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比如食物的营养成分、环境保护中的化学技术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问题二:知识脱离实际化学是一门需要丰富的实际知识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有时候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导致学生感觉所学知识脱离实际,难以理解。
教师可以在化学知识的讲解中,以案例为引入,比如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子来解释化学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样可以使化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时候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可以适当结合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地理学等的知识,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降低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抵触情绪。
问题三:知识联系性不够化学知识通常都是相互联系的,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是讲述知识点,而忽略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理解不够全面,掌握不够牢固。
解决方法一:强调归纳总结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强调知识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了某一知识点后,及时总结所学内容,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三(课的导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三(课的导入)宝坻教研室刘凤仙问题三:课堂导入无激情,不吸引人传统的课堂导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往教师采用的导课方式主要有复习提问导入,这种导入气氛严肃、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消耗时间长,有时造成拖堂,或者上成一半的复习课一半的新授课,课型混乱。
目标导入,这种导入目标明确,导向性强,但显得生硬呆板,缺乏情感的体验。
直接导入,这种导入简洁、省时,但缺乏铺垫,跳跃性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导课的意义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
目的是尽快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每一节课都要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导师生间的情感,为课堂教学创造和谐的气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恰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很快集中,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2)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导课的方法课堂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课堂导入的情境创设方法主要有:①利用化学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对做化学实验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产生学习动力。
利用化学实验导课是化学教师常常创设的教学情境。
如: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将几小粒品红或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温度不同的水中。
逐步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扩散的现象生活中很常见,你还能举例吗?你能解释以上现象吗?学完课题2 《分子和原子》,大家就能解释以上事实。
又如:结合生活实际的化学实验引入展示雪碧和可乐两瓶饮料。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问题分析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一些化学知识和概念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
例如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概念,往往需要学生在没有实际操作的情况下去理解和记忆,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
2. 缺乏实验环节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环节相对较少。
学生只能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来学习化学知识,缺乏直观性和体验性,导致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受到限制。
3. 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枯燥,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
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他们对于未来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动力。
二、对策研究针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对策:1. 提倡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让他们通过实验来发现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以此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 加强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化学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化学现象。
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化学知识,增强学生对于化学的体验感和直观性。
3. 融入生活案例将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案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解释化学概念和原理,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来理解和认识化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亲和力。
4.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建立系统化的思维模式。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态度。
三、结语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都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进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不仅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和实践,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然而,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存在一些常见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和解决。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策略。
问题一: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学生常常面临抽象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原子、分子和化学方程式等概念。
由于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往往难以形象地理解其含义和运用。
解决策略一:提供实例和比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比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比喻原子为小颗粒,分子为由几个原子组成的微小颗粒,从而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解决策略二:引导实验探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了解化学概念。
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问题二:实验操作不准确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经常面临实验操作不准确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和对实验原理的错误理解。
解决策略一: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应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仔细准确地操作。
教师还可以预测一些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告知学生如何避免和纠正这些错误。
解决策略二:演示实验过程在讲解实验时,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正确的实验过程和技巧。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问题三:学习兴趣不高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学生有时会觉得化学知识晦涩难懂,进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解决策略一:增加实践环节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理论知识。
解决策略二:引导问题探究和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投入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三(课的导入)
宝坻教研室刘凤仙
问题三:课堂导入无激情,不吸引人
传统的课堂导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往教师采用的导课方式主要有
复习提问导入,这种导入气氛严肃、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消耗时间长,有时造成拖堂,或者上成一半的复习课一半的新授课,课型混乱。
目标导入,这种导入目标明确,导向性强,但显得生硬呆板,缺乏情感的体验。
直接导入,这种导入简洁、省时,但缺乏铺垫,跳跃性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导课的意义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
目的是尽快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每一节课都要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导师生间的情感,为课堂教学创造和谐的气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恰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很快集中,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2)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导课的方法
课堂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课堂导入的情境创设方法主要有:
①利用化学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对做化学实验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产生学习动力。
利用化学实验导课是化学教师常常创设的教学情境。
如: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将几小粒品红或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温度不同的水中。
逐步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扩散的现象生活中很常见,你还能举例吗?你能解释以上现象吗?学完课题2 《分子和原子》,大家就能解释以上事实。
又如:结合生活实际的化学实验引入
展示雪碧和可乐两瓶饮料。
问学生:大家对这两瓶饮料很熟悉吧?打开瓶塞会有什么现象?这是什么气体?现在我把瓶盖换成带导管的橡皮塞。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做下面的实验(学生演示)——分别将两瓶饮料里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逐步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以上现象说明饮料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我们早在哪部分学过这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利用此反应现象检验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学习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光盘、课件、录像、投影、图片、录音机等),
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新的学习内容的导课方式。
如:教师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音乐作为开场导入新课内容。
如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可以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提问学生:大家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的这首名曲,谁知道它的名称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自然界的水》。
③引入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
具体的生活实例,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有时比教材上课题的导语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兴奋,激发学生求知欲。
如:为什么我们经过饭店会闻到菜香,经过鲜花旁闻到花香,经过加油站会有汽油味?为什么洒在地面上的水一会儿就没了?…今天我们学完新课《分子和原子》你就能解释以上生活现象。
④利用文学导入
格言、诗词、广告语或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相关联的故事(科学发现史的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
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格言、诗词、广告语、小故事等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
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如:用王安石的“咏梅”诗句导入《分子和原子》课题;用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导入《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⑤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导入
“疑问”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促使学生的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及时改变。
创设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用问题导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问题导入三例:
1)、你们知道少年儿童、伤病员为什么应多喝牛奶、鱼汤补身体吗?牛奶、鱼汤里有哪些重要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起什么作用?今天我们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人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饭菜里各有什么营养物质?今天我们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3)、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
今天早饭(午饭)你们吃了哪些食物?请你写在一张纸上。
今天学完本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后,你就能分析出你所吃的食物中包括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否全面?知道你是否偏食?
⑥开门见山地引入——直接引入
如: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正是因为“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引导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
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俗话说,“水火不留情”,火灾会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所以,我们今天就学习《燃烧和灭火》。
(3)教学情境的创设技能与运用的基本要求
①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有风趣,充满情趣,调剂课堂气氛和节奏;而且要新颖独特,吸引人,令学生耳目一新,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过去我们引课一般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什么……老师一贯地每节课都是如此叙述,学生们对这种引课不太感兴趣,对老师叙述的内容会的同学还是会,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这样引课可以说是浪费时间。
所以,要设置引起学生有兴趣的情境,而且越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情境越能快速地激发学生思维。
导课不仅是在新授课导入或者上课之初导入,授课之中知识点的衔接过渡都可以用问题导入。
如《燃烧和灭火》,学完燃烧的条件,即将探究灭火方法时可设置三个连续的涵盖三个灭火方法的问题情境:
情景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2:谁知道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处理?这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3:农村柴草燃烧起来,怎么办?利用了什么原理?
②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体现教学意图课堂的导入(即: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习的任务(要学什么?为什么学?),而且要针对教学内容,使设计的导入语与教学内容内在相关,不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让学生能领会导入语的意图。
比如: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引入
电影《白毛女》同学们看过没有?能说一下故事梗概吗?同学们想过了没有“喜儿的头发为什么会变白”?谁看过你妈妈在蒸馒头前总是先往发面团中加些什么?不加或少加会怎样?学完《生活中常见的盐》这节课你就可以回答生活中常见的盐对人题的重要作用。
复习《生活中常见的盐》可以设置情境:
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厨房里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帮她鉴别一下?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复习巩固了常见盐的性质,也学会了物质的鉴别,更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物质的鉴别。
③情境的创设要有关联性和递进性——铺设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衔接新知与旧知,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引新,使情境里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揭示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旧知识通过新课的学习加以扩展和深化。
④情境的创设要有直观性和启发性——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迅速集中学生的思维,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基础,引入新知识。
同时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和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⑤创设的情境要有简洁性和灵活性——短小精练、简洁
创设的情境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课的导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具体情况,灵活多样,综合运用,不能老用一种模式,谨防学生发生兴趣的抑制。
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教师,课堂的开始可称得上“热热闹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思维敏捷,但步入巩固环节后,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冷寂,大量机械、重复、无味的问题让学生疲于应付……。
且不论这样的教学是否精彩,就教学效果而言恐怕也差强人意!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情景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究其原因,固然有诸
多的方面和因素,但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认识偏差、模糊,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缺乏必要而深刻的认识,只注重开始学生愉悦、积极学习兴趣的激发,疏忽课堂后半段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以致在学习的“疲劳”期仍让学生进行机械、枯燥的练习,出现冷清的教学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一直“动起来”应贯穿课堂的始终,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呈现出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