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肠道准备的磁共振成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初探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作者:李萍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8年第26期【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并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
方法:将2016年1-12月经笔者所在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CT及MRI检查,观察CT及MRI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手术病理证实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在胃部8例、空肠3例、食管1例及直肠1例,外生型6例、内外生长型4例及内生型3例,肿瘤直径2.1~23.5 cm,定性为良性肿瘤患者2例、潜在恶性肿瘤患者3例及恶性肿瘤患者8例。
CT及MRI平扫均能发现肿瘤出现坏死、囊变、出血及点状钙化,增强后扫描良性肿瘤患者强化均匀,而恶性肿瘤患者强化不均匀,可见肿瘤侵犯周围结构,CT定性准确率为61.5%,MRI定性准确率为70.0%。
CT诊断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62.5%(5/8),诊断良性及潜在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60.0%(3/5)。
MRI 诊断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50.0%(4/8),诊断良性及潜在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60.0%(3/5)。
结论:CT及MRI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均表现出较强的特征性,可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CT; MRIdoi:10.14033/ki.cfmr.2018.26.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6-00-02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间叶肿瘤[1],其发病率较低,早期临床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还存在一定争论[2],导致部分文献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报道中还包含了平滑肌瘤与神经源性瘤。
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的面世使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因此准确鉴别胃肠道间质瘤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为了对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提供更多有效依据,就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分别行CT 及MRI检查,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同时观察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现有报告如下。
胃肠道间质瘤CTMRI诊断

皖 南 医
❖ 恶性:肿块直径多>5.0cm以上,边界不清或清 ,呈分叶状;容易/轻微侵犯邻近结构,远处转
学 院
移;密度明显不均,瘤内实体组织强化较良性者
医 强化明显,中央可见大片状坏死区,可与胃肠腔
学 影
相通形成液平面
像
学
教
.
研
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胃外生性间质瘤,伴钙化,囊性变
影
像
学
教
.
研
室
皖
南
医
医 学
免疫组化鉴别。
影
像
学
教
.
研
室
胃平滑肌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结肠平滑肌瘤
学
影
像
学
教
.
研
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胃体小弯侧腺癌
学
影
像
学
教
.
研
室
小肠腺癌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结肠腺癌
学
影
像
学
教
.
研
室
胃体淋巴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
研
室
小肠淋巴瘤
皖
南
医
学
院
医
学
影
像
学
教
.
研
室
小结
❖ 1、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间质细 胞的间叶源性肿瘤。
瘤>4cm;核分裂相 胃部肿瘤>5/50HPF,肠道肿瘤>1/50HPF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及MRI诊断价值探讨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及MRI诊断价值探讨目的探讨MSCT及MRI检查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30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结果30例肿瘤患者中,单发28例,多发2例;发生于胃22例,小肠8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长径2~19 cm,体积较小者密度/信号均匀;体积较大者密度/信号不均匀,多数伴有坏死、囊变或出血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囊变或出血区未见强化。
结论MSCT、MRI对GIST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具有多定向分化特征,多发生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其中60%~70%发生于胃[1]。
由于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且缺乏特异性,加之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一般术前诊断较困难。
本文搜集2006年4月~2012年4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0例GIST作回顾性分析,探讨MSCT及MRI检查对其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5~83岁,平均59岁,50岁以上者22例。
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贫血、腹部包块等。
CT检查21例,MRI检查13例。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CT检查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进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检查前8 h禁食水;扫描前10 min嘱患者口服温开水800~1 000 mL,扫描前肌注山莨菪碱20 mg。
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300 mA,螺距为1,重建间隔0.625 mm,对比剂为碘佛醇(320 mgI/mL),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为3.5~5.0 mL/s,总量为70~100 mL,扫描时相动脉期为25 s,静脉期为65 s,延迟期为180 s。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特点,探讨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CT、MRI资料。
结果:20例GIST中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5例,肠系膜3例。
MRI和CT均发现肿瘤,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可坏死,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加权图像上呈较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不均匀等、高信号。
结论:CT、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并可清楚定位提供肿瘤及其与毗邻组织的解剖关系,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着较高价值。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病理学概念,它包括了以往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等。
目前,GIST别定义为一种存在频发c-kit基因突发,表达KIT蛋白,CD117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1]。
以往由于对GIST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确诊和及时治疗遇到困难。
通过对2003 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分析,总结GIST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0例,其中胃10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5例,肠系膜3例。
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0~81岁,平均52.5岁。
临床表现为腹痛18例,腹部包块11例,消化道出血8例,贫血6例,不全性肠梗阻2例。
1.2检查方法20例GIST中,13例CT检查,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平扫后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增强扫描,6例进行后处理重建CTA。
影像学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诊断价值评价

影像学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诊断价值评价作者:曹文斌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6期摘要:选取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常规的对腹盆腔进行平扫以及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对CT数据进行分析,对患者发生病变的数量、位置、密度强化方式以及形态等进行全方面的观察。
对比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时,采取那种影像学技术诊断,应用价值比较高。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诊断;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一些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对于化疗与放疗,敏感性不是很高,理想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主要特点体现在免疫组织以及病理上[1]。
在手术以前,对肿瘤进行定位,评估肿瘤周边的结构,并且判断肿瘤的性质。
本文主要分析36例患者的扫描图,并对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进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6例(男22例,女1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年龄23~80岁,平均57岁。
全部患者都在手术以前对腹盆腔进行双期增强扫描以及CT平扫,手术以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病理学确诊[2]。
在临床中主要体现的症状为消化不良、腹胀、疼痛以及肠梗阻等。
1.2 方法应用层螺旋CT机,常规的对腹盆腔进行平扫以及双期增强扫描,从膈顶到耻骨联合下缘为扫描的主要范围。
扫描的参数为:1.375:1的螺距,1.0mm的层厚,380mA的电流,120kV的电压[3]。
在进行CT检查以前,患者要禁食8h到12h,在扫描以前的30~60min 服用3%的泛影葡胺。
取患者的仰卧位,首先进行CT的常规扫描,然后以4.0ml/s的速度通过外周静脉团进行碘海醇的注射,冲管应用0.9%的氯化钠30ml,之后进行60s静脉期以及25s 动脉期的CT强化扫描。
对CT数据进行分析,重建间距为0.5mm,重建层厚为0.625mm,然后再处理重组多平面、密度最大值投影以及再现容积[3]。
胃肠道间质瘤MRI诊断的结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MRI诊断的结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摘要】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MRI诊断的结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
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5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29例,其中常规组采取超声检查方式,实验组采取MRI 检查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后,显示MRI检查准确率为96.55%,超声检查准确率为68.97%,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另外,两组患者病灶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胃肠部,回盲部较少,P <0.05。
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来说,采取MRI诊断方式具有准确率高等优势,值得实践推广。
【关键词】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MRI;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机体体内的C-kit基因突变引发的[1],属于临床上十分普遍的一类胃肠道壁间叶性肿瘤[2],该类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人饮食习惯不当造成的病变情况,其中不良的饮食习惯、刺激性食物、不干净的饮食环境等均可使得机体内C-kit基因出现突变情况,并导致胃肠道间质瘤[3]。
近些年来随着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的增高,导致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故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5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纳入实验,采取不同的影像学诊断方式,探究其诊断价值,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数资料择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5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医护人员同所有患者详细讲解了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意义等,获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纳入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胃肠道梗阻等不良情况,更有甚者用手可触及肿块,少数患者伴有结节样肿块。
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占据29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52岁,中位数年龄为(62.36±3.84)岁;发病时间最长的8年,最短的5.5年,中位数病程(6.52±0.51)年;实验组患者占据29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51岁,中位数年龄为(62.89±3.45)岁;发病时间最长的8年,最短的5年,中位数病程(6.78±0.48)年。
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中CT及MRI的应用价值分析

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中CT及MRI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部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中采用CT和MRI的临床价值。
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8月到2018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外肠道间质瘤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包括病变形态、大小、部位、CT密度、MRI信号等。
结果:在10例患者中共有12个肿块,有3例肿块位于小肠系膜上,有2例肿块位于回盲肠系膜上,有1例位于腹腔大网膜上,有1例位于腹膜后侧,有1例位于盆腔底部骶前间隙,有1例位于盆腔内直肠前间隙,另3例为肿瘤多发病理分别在回盲部肠系膜、直肠前间隙、左侧结肠旁沟系膜位置。
结论: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通过CT及MRI检查能够对肿瘤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通过病变的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分析,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诊断;CT检查;MRI检查;临床价值胃肠道外间质瘤在临床上病例较少,占胃肠道间质瘤的5-10%,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差【1】。
本次研究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腹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的临床效果,现进行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8月到2018年12月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10例,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在33-62岁之间。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进行CT平层扫描和增强扫描,用64排CT机和16CT机开展CT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膈上3cm开始,在耻骨联合上缘终止,患者扫描前6h常规空腹,在扫描前1-2g饮水800ml,保证小肠充盈,在扫描前0.5h再次饮水300ml,保证十二指肠和胃充盈,在肘前静脉处完成欧苏注射,注射速度空载3-5m/s,层厚设定为5mm。
所有患者进行MRI扫描,对横断位进行扫描,开展横断位扫描采用序列为T1W1、T2W2,并采用脂肪抑制序列开展增强扫描,在扫描前静脉注射Gd-DTPA0.1mmol/kg,控制注射速度为3-5m/s,设定参数为层厚6mm,层间距6mm。
胃肠道间质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分析骆兴东;牛尚甫【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CT和MRI检查的GIST患者39例,行CT检查18例,其中7例平扫后做增强扫描,MRI检查21例,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CT、MRI 显示肿瘤为软组织分叶状肿块,36例边界清楚,27例坏死、囊变;CT、MRI准确定位GIST 31例,其中CT 14例,MRI 17例,准确度为79.5%.结论:CT、MRI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期刊名称】《贵阳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9)006【总页数】3页(P911-912,915)【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作者】骆兴东;牛尚甫【作者单位】淮安市肿瘤医院外科,江苏淮安223200;淮安市肿瘤医院外科,江苏淮安223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1组最常见的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的间叶源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胃部,无特殊临床症状,生物学行为复杂。
本文收集GIST 39例,分析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7月~2013年8月经螺旋CT或MRI检查的GIST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26~82岁;肿瘤发生于胃20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5例,结肠2例,肠系膜5例,2例广泛腹腔内转移,未确定原发部位,但其影像表现与其它病例类似,纳入本研究。
临床主要以吞咽梗阻感、上腹不适、腹痛、腹部包块及腹泻等就诊,或为体检发现,病程1 d~5年。
本组33例完全切除,3例腹腔广泛转移,3例肝脏转移仅做活检。
12例术后定期MRI 复查,每年MRI检查1~3次,1例肝转移治疗后定期复查,用以对比肿瘤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