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清代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此章重点记忆《诗经》《屈原》神话(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最早的叙事文学)神话,简单讲,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

上古神话,本质上来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神话“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此书中。

2、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庄子散文,《西游记》等。

书面散文1、甲骨文:前辞(某时某地某人占卜)命辞(问占卜何事)占辞(观察卜兆后的判断)验辞(追记事件以验证卜事灵验与否)2、《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称为《易经》。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易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ao辞而言。

历史散文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

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1、《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继代史,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期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故名为春秋。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填空1.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2.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4.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7.“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

8.二拍”: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0.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1.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12.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3.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14.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5.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16.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

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17.李渔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

18.李玉的戏曲创作:“以曲为史”的历史剧为《清忠谱》、《千钟戮》。

“一人永占”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元明清诗词文1.神韵说:(清)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所谓神韵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2.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由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组成的文学派别,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要求诗歌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3.高启诗风:(选择)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反映当时战乱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登览怀古。

4.桐城派: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姚鼐继承发展的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

5.“竞陵派”:晚明时期是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派别,他们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6.格调说:沈德潜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为使“格高”“调响”,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诗歌创作也如明代七子,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7.“肌理说”: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以肌理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8.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人物传记,《送东阳马生序》是赠序。

9.“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明人胡应鳞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

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

”10.晚明小品文成就最高的是张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

11.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复古主张,拟古之作,重视时政题材。

后七子:以嘉靖中期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群体。

其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模仿,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王世贞创作量最大。

12.陈维菘词风:以豪情抒悲愤。

元明清戏曲1.元代四大传奇共同创作倾向(爱情题材和家庭纠纷)A.爱情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突破世俗观念好女的可贵B.反映社会问题《杀狗记》财产纠纷引起家庭破坏的社会现象,亲情的可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

指清末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类小说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

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镜花缘》是怎样一部小说?谈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

1、苏州派的特点是什么?苏州派大多为平民专业作家。

戏曲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在中国戏曲史上当属一流。

在创作中他们往往是走发挥个人智慧为主,兼取其他同仁之长的道路,注重个人与群体共同合作。

使苏州剧派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巨大影响。

苏州派的创作,政治题材占很重要的位置。

如李玉的《清忠谱》一批作品,一方面生动地反映了苏州平民作家群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又十分真实地体现了动荡时期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感。

苏州派的剧作还重视市民形象的塑造,作家一般从市民视角展现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突出他们的高尚品质,光彩的市民形象丰富了中国戏曲的人物画廊。

苏州剧派的作品都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所以主脑突出、结构紧凑,戏脉分明,场面生动。

广泛受到观众的欢迎。

李渔提出的“立主脑”含义是什么?李渔认为剧本创作,最重要的是“立主脑”,也就是围绕“作者立言之本意”(创作意图、主题思想)和主要事件与人物来写作。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减头绪”,也就是删除与“主脑”无关的人物与事件,使情节和人物相对集中。

与此同时,还应“密针线”,也就是要将故事写得严密一些,防止出现破绽。

试述《清忠谱》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清忠谱》是李玉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作品主要描写明末周顺昌等人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故事,《清忠谱》取材“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吴伟业《序》)。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二、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作者直接把《搜神记•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

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名词解释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古代文学史 第四编 笔记

古代文学史 第四编 笔记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1、李贽“童心说”的内容P171李贽的文学观念包含着离经叛道的因素。

他在著名的《童心说》中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障蔽和干扰;“最初一念”,实则指人本然的私心,所谓“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因而,天下的“至文”,都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公安派”评价其精神得失P173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提出口号“性灵说”。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浅率陋俗之弊。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实际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的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中的直接反映。

但另一方面,公安派的理论也存在显著的局限和前后矛盾。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虽以个性解放的精神为底蕴,但“独抒性灵”必然会遭到的个人与群体的正面抗争,则是他们较少涉及的。

袁宏道解释“性灵”文学所提及的实例,大多具有虽有违于传统文化精神去并不直接与社会激烈冲突的特点。

名词解释: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元明清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元明清笔记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王士祯“盛世”诗人代表,提出了神韵说。

王士祯的诗歌意境方面,冲淡闲远,诗歌语言方面含蓄凝练,其诗空灵淡泊、富有诗情画意,但在内容上比较贫弱,代表作《秦淮杂诗》。

2.沈德潜的“格调说”。

他的主张主要有两点:
一是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要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要求,所以是做必须温柔敦厚。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学古体,近期要宗盛堂。

他的理念是前后七子理论的发挥,诗歌多歌颂功德之作。

3.翁方纲“肌理说”
“肌理”含有文理与义里两个方面:文理及形式,义理即思想意义,以反对二者截然分开。

其中义理主要与学问相联系,所以他的诗是学问学。

4.袁枚“性灵说”
袁枚,号简斋,钱塘人。

写诗倡言“性灵”,不拘格套,与公安派主张相似。

5.骈文中兴
清中叶出现大批骈文作家,代表作家有汪中,代表作品有《哀盐船文》。

6.桐城派
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的一个著名的散文流派始于方苞,成于姚鼐。

“言有物”是作文章要符合道统,为文的目的是要通经明道:“言有序”是文章要符合文统。

要与好文章必须学习古人的法则。

道统与文统的结合是桐城派古文的最高境界。

7.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江左三大家:吴伟业、龚鼎孳、钱谦益
【背诵默写】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10.《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剧情:《桃花扇》共44出,分上下两本。

剧本写的是南明王朝的覆亡史。

思想内容
(1)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南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政治上的腐败。

(马士英、阮大铖、许定国、左良玉、史可法)
(2)《桃花扇》对复社文人的态度,反映了作家的政治理想。

(通过男主人公侯方域的形象,作家赞成复社文人建立清明廉洁政治的主张和反对权奸的正义斗争。


(3)以极大的同情和憧憬歌颂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歌姬艺人。

(4)《桃花扇》作为南明王朝的覆亡史,不可避免地要写到抗清斗争。

(孔尚任以极大的崇敬描写了史可法死守扬州的壮烈斗争。


艺术成就
(1)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集中提炼,构成戏剧冲突,在冲突中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是《桃花扇》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桃花扇》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都有事实依据。

(2)《桃花扇》善于写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性格、又善于写出某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杨龙有的多面性格尤为突出)
(3)《桃花扇》反映的历史背景十分广阔,人物众多,头绪纷繁。

(4)《桃花扇》的情节安排巧妙合理。

(5)《桃花扇》的内容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国事兴衰,语言风格是幽美风韵与慷慨激愤的统一。

(全剧语言风格的主导倾向则是愤激之中蕴涵着悲凉慷慨。


11.《长生殿》
故事的演化: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代吴世美《惊鸿记》、屠隆《彩毫记》等。

很多文人笔记亦有记载。

《长生殿》则主要汲取了《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观念。

思想
(1)“情而已”——情的主题
《长生殿》之作,盖在“言情”。

除了男女之情,还有“臣忠子孝”。

全剧从第二出《定情》开始,生动细腻地敷演出李杨的爱情的发展。

第二十二出《密誓》,写他们的爱情发展到了高峰。

马嵬之变,使李、杨生离死别。

此后,李隆基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之中。

(2)“垂戒来世”——政的主题
唐明皇在爱情的欢乐中沉迷,终于“乐极生悲”引来了“祸败”,这正是《长生殿》寄寓的“垂戒来世”的意义。

(3)“休只埋怨贵妃娘娘”
《长生殿》驳斥了历来的“女人祸水”“女人亡国”的陈腐观念。

基于这个观点,作品以《仙忆》《补恨》《寄情》敷演了杨玉环自责、忏悔之后得以升仙的浪漫情节。

表现了对杨玉环的宽恕和同情。

(4)“须眉无愧,便九死也心甘”
《长生殿》塑造了一系列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

安禄山、杨国忠受到了谴责;郭子仪、雷海清得到的赞美。

(5)“唱不尽兴亡变幻”
通过安史之乱的情节,探索了兴衰的原因,从而引出历史借鉴,抒发兴亡感叹。

在爱情主线中又有沉郁的历史感。

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在题材的处理上是爱情生活的描写同政治斗争的描写相结合。

(2)以李杨爱情为经线,以社会政治的演变为纬线的结构。

(创作意图:占了情场、弛了朝纲)
(3)曲词典雅清丽,富于诗情画意,既有抒情性,又有形象性。

(通过优美的语言,构成生动的形象,把长安战后的破败景象描写的十分真切,而寄托的家国之恨、感伤之情,又十分强烈。


12.鲁迅——虽云长篇,多同短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