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路径探索
区域创新体系下的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 划重大课题模式; ( 4 ) 建立合作办学关系模式; ( 5 ) 组建研 的企业、 大学 、 研究机构、 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 为 创造、 储备、 使用和转让知识、 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
原始性创新、 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是科 在缺乏企业支持的情况下 , 地方高校较少直接采用共建科
学精神、 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 明和文化建设 的重要力量 研基地等要求较高的模式。而是根据地方经济 、 产业特色,
… …
” 根据教育部 的数据显示, 我国的具有一定 的科研
作” 为基础 , 以 产 业 战略 联 盟 为 主要 载 体 , 建 立 紧 密 的 网式 产 学研 合 作 关 系。
关键 词 : 区域创新体 系; 地方 高校 ; 产学研 合作 ; 模式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4 文献标识码 : A
2 l 世纪, 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已经转变为以知识为基
区域 创 新体 系下 的地 方 高 校产 学研 合作 模 式研 究
陈燕 赘 , 王 海 华
( 龙岩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 院 , 福建 龙岩 摘 3 6 4 0 0 0 )
要: 地方 高校作为 区域创新 的核 心主体之 一 , 其产 学研合作模 式的深化是 区域创 新体 系建设和 完善的基 、
第1 4卷 第 2期 2 0 1 4年 2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AL OF J I XI UNI VE RS I T Y
V 0l _ l 4 No . 2
F e b . 2 O l 4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4 ) 0 2— 0 0 2 6— 3
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创新

部连续出台相关政策, 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 鼓励高校进行产
将生态学理论与高等教育理论充分融合, 运用“ 互利、 共
学研合作教育实践。 o5年教育部 1 20 号文件明确提出:要 享、 “ 共生” 等生态学原理, 突出产学研合作的育人功能, 倡导
收稿 日期 :0 9—0 2o 9一l 1 基金 项 目 : 江 省 2 o 新 世 纪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重 大 招 标 项 目“ 学 研 相 结 合 、 企 合 作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创 新 与 实 践 ”I 号 浙 04年 产 校 编 z006 成果之一。 B4o )
中图 分 类 号 :6 9 2 G 4.1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3— 6 4 20 ) 2— 0 0— 3 l0 2 l( o9 l 0 3 0
在2 世纪9 年代改革实践的 0 0 基础上, 林学院依托 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浙江 充分利用国内 外资源, 不断拓展校际 之问、 校企之间、 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加强各种形式 浙江省重大招标项目 “ 产学研相结合、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
20 0 9年第 1 2期 总第 l8期 8
黑龙江高教研 究
He o 西i gR sac e n H g e E u a o i n a ee rh s i r d ct n l n o h i
No. 2 2 9 1 0O s ra . e i1 No. 8 18
1产学研合作教着诸多现实问题。国 .
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得产、 、 学 研三者的结合成 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可追溯到 1O 93年英国的“ 三明治” 教
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也就是说, 掌握高新科技 育模式。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起步较晚, 发展缺乏新理论; 的人才, 将知识运用于生产和社会文明建设中, 才能不断地 过程缺乏系统性; 运行缺乏新机制, 主要体现在 :1 缺乏先 () 驱动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如果产 、 研各自为政, 学、 互 进理念指导。产学研合作缺乏以教育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合 不相关、 互不支持, 它们就难以结合成为经济社会的核心驱 作教育的互利性、 协调性、 整体性 、 持续性不够。( ) 2 缺乏适 动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和教育优 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多样类型。产学研合作的目 标单一, 学 先发展战略, 利用全社会 的资源来办学, 教育主体多元化与 科面窄, 规模小, 类型缺乏多样性。() 3共享平台与合作机制 社会化, 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欠缺。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机构和合作平台不健全; 基地数 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用型人 量 、 . 类型、 层次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产学研合作机制缺少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逐渐被提出并受到重视。
新工科建设是为了适应新时代需求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则是在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将政府、产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共同育人,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已经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和重要议题。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对于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相关问题,深入分析其意义、定义、特点、途径与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具体展示。
通过对新工科建设和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旨在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
通过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新工科建设和协同育人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新工科建设的意义新工科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促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培养具备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工科建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目录
01 一、理论依据
03 三、应用价值
02 二、实践方法 04 参考内容
在当今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科研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 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产学研”协 同育人模式逐渐受到。本次演示将探讨这种育人模式的理论依据、实践方法以及 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3、政府支持与引导,推动产学 研合作发展
国外高校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 我国政府应加大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力度,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 措施,鼓励企业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监管和评 估,确保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和支持行业组织、中 介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参与产学研合作事务,形成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 元治理结构。
3、科研合作:学校应积极与政府和产业界开展科研合作,共同解决社会发 展中的难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 加其就业竞争力。
4、社会服务:学校应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等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 实践机会。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特别是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 此,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次演示旨在探 讨“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实施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
1、加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适应市场需求
产学研结合: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之路 ,也 是 高校 提 高教 育 教 学质 量 和 人 才培 养质 量 的 有 效 途 径 。 在科 学 界 定 产 学研 结 合 内涵 的 基础 上 , 紧 密联 系重 庆 工 学 院 产 学研 结 合 办 学思 想的 形 成 和 发展 、 产 学研 结合 的具 体 体 现 , 以及取 得 的成 效 , 为地 方 高校 实现 特 色发展 、 多模 式 发展 、
健康发展。
一
主二从三结合”原则 ,即 以教学为主 生产 和科研服从教学 教 学 、生产 、科研三结合。“ 文革”中期 ,因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
、
产 学研 结合的科 学内涵
产学研结合这种教育模 式源于 1 世纪美 国辛辛那提大学和安 学校改为兵工厂 ,但其 问仍作为兵器 工业部在西南地区研制高新 9 提亚克大学 近一个世 纪 以来 ,在世界不 少国家都有 较大 的发 武器和培训技术 骨干 、管理干部的基地 。从某种 角度上讲 ,这也 展 ,并在学校 办学 和人 才培养 两大方 面 已发挥 出独 特 的优势 。 客观上丰富了教 师从事科研和生产劳动的经历 ,为重庆工学院复
1 9 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U IP R ( 3 9 NS A 大学 、企 业、科技合 校后推进产学研结合 奠定 了一定 的基础 。
作) 计划 , 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 认
引工业界与 大学 、企 业、研究所合作发展。但是 ,在 国内人们往
2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是重庆工学院适应高等教育改
自1 8 年恢复办学后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 95 发展 步维 艰 . 到了
程做 出卓越贡献 . 因而应该鼓 励高校更多地参 与工业化进程 吸 革和发展的形势要求 .谋生存 、求发展的主动选择 。重庆工学院 往片面地将产学研结合或产学研一体化 曲解为高校科研成 果的转 1 9 年 .生存能力和抗风 险能 力仍然十分脆弱。在 “ 4 9 穷国办大教
依托教工党支部建设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新路径探索与实践

经验交流symposium第 84 页2022/6 (下) 总第389期依托教工党支部建设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新路径探索与实践文/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张立鹏 郑慧一、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校企协同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职业教育“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的现实阐释。
校企双方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通过校企协作、产教融合,解放高校教育活力,推进育人方式。
2021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校企党建共建协同育人是探索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新做法,是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新模式。
通过校企党支部党建共建,高校充分利用与企业互补优势,充分发挥党的教育在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党建引领,探索产业研协同新模式,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智力支持、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实现校企双方的协作共赢。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基本内容2020年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培育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将组织建设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发挥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基层党支部与企业开展党建共建协同育人,既是深入落实“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也是构建完善高效的组织育人体系的具体手段。
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基本内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校企协作的思政教育;其次,校企协作的实践教育。
校企协作的思政教育就是通过校企党建共建活动,校企双方共享资源,共同参与到对高校学子与企业员工的党性培养和思政教育中,加强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提升党员发展质量;校企协作的实践教育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将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践技能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指导的同时进行实践教育。
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探索

验教学为辅的现象。实验教学的计划是紧紧围绕理 论教学而制定的, 从 内容到进度基本上都是依附于
理论课 , 没有 形 成 独 立 而 完整 的实 验 教 学 体 系 。很 多实 验项 目往 往采 用陈 旧的教 学 内容 和传 统 的教 学 模式 , 跟不 上 学科 的发展 , 与 当前 企业对 人 才 的需 求 差 距 过大 。另一 方 面 , 近 年来 随着 高校 的不 断扩招 , 过 多 的学生 导致 用 于实验 教学 的 资源面 临着 巨大 挑 战, 教 师指 导毕 业设 计 ( 论文 ) 的学 生 数 量 每 年 都 在
t h e t e a c h i n g l e v e l e v l a u a t i o n . S o , i t i s u n d e r s t o o d t h a t g r a d u a t i o n d e s i g n( t h e s i s )i s i mp o r t a n t .C o o p e r a t i v e e d u c a t i o n h a s
e d u c a t i o n m o d e o f g r a d u a t i o n d e s i g n( p a p e r )h a s a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p r a c t i c l a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t o p r o mo t e t h e c lt u i v a t i o n o f 印一
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国教育界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本文将从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的意义、实施策略以及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
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高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具备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二、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平台可以包括实习基地、实训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
2. 开发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涵盖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创业等方面。
3.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高校应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如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
2013.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高校提升科研水平、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地区和国家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1]地方院校只有将“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走产学研多方结合之路,主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在优胜劣汰的办学大背景中站稳脚跟。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所谓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2]一般认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政府是产学研合作的三个要素。其实,还应包括为沟通政府、产业、大学和研究院所起桥梁作用的中介机构,如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及地方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在各要素中,大学和科研院所是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中介机构则是桥梁和纽带。合作教育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育比较而言,其区别为:从教育目标上看,传统教育重视传授知识,产学研合作教育则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从特点上看,传统教育关注继承性、系统性,产学研合作教育则关注综合性、创新性;从形式上看,传统教育过分依赖课堂教学、授受相传,产学研合作教育则更青睐于亲身实践、科研训练。可见,传统教育观的实质是封闭、狭隘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则是开放、多元的。[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企业、高校自身发展的诉求,也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必需。例如,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可将创造的学术性知识转化为产业性知识,贡献于企业的技术革新,从而推
于世勋(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路径探索
摘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校府”、“校企”、“校际”、“校所”四方联合中,要始终坚持贡献中求支持,服务中谋资源,协作中推共建,互利中享共赢的原则,扩大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大横向研发投入,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关键词:产学研;多方合作;实践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1-0008-05
收稿日期:2012-10-26作者简介:于世勋(1955-),男,安徽蒙城人,蚌埠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5期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党委书记、校长培训班学员,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书记校长文萃
8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动经济增长,对于高校来说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培养“双能型”的必经之路;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使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让企业科技人员参与高校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可以使其理论和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有利于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也可以通过引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路径作为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大多处在百业待兴的起步爬坡阶段。一般说来,这些高校科研基础比较薄弱,高层次项目承接能力不够强,直接承担地方社会服务项目不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示度、贡献率还不够突出。因而,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就显得尤其迫切。坚持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全面提升科研水平,积极融入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着力推动“校府”、“校企”、“校际”、“校所”四方合作,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1.以贡献求支持,着力推进校府合作一所地方院校,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对地方都有极大的“依赖性”,因为地方院校办学动力和资源主要来自地方,其生源质量、学生就业、办学效益等都要受到地方因素的影响。因而,院校的发展进步与地区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2008年以来,蚌埠市先后被列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安徽省委省政府把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来建设。蚌埠提出要努力建设实力蚌埠、魅力蚌埠、活力蚌埠、文明蚌埠、和谐蚌埠、民生蚌埠的“六个形象”;把蚌埠建成加工制造中心、商贸流通中心、交通航运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等“六个中心”;重点支持并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六大抓手产业”。地方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蚌埠学院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越来越紧迫。而与此同时,作为新建院校,蚌埠学院面临着前有“标兵”(安徽财经大学)后有“追兵”(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双重夹击。为了进一步拓展办学资源、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蚌埠学院提出“主动融入地方,在推进蚌埠奋力崛起中建功立业,在服务蚌埠奋力崛起中做强自身”的口号。在办学实践中,学院充分利用人缘、地缘等优势,在政府的诸多领域开展合作和服务。例如,在基础教育合作领域,文教系与蚌埠市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开展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帮助提升蚌埠市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同时促进自身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在文化合作领域,艺术系、音乐系、基础部、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以保护、挖掘、发展和繁荣地方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淮河文化研究推广工作,设立了花鼓灯演艺实践中心,成立了花鼓灯表演队,探讨原生态花鼓灯的传承和保护;在政策研究合作领域,经管系积极参与《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承担了《蚌埠市轻工(食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为政府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决策依据;在科技服务领域,设立了蚌埠市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与蚌埠市禹会区政府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重点优势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支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力资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是人才培养。蚌埠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考虑蚌埠地区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需要,在专业设计和课程结构等方面加大了改革与创新。例如,为满足轻工、化工、制药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设立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等本科专业;为满足玻璃、水泥和新材料等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设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专业;为满足交通和商贸物流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设立了交通运输、广告学
书记校长文萃
9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
2013.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和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等。通过主动为蚌埠经济社会发展多尽力量,多作贡献,多出成果,蚌埠学院获得了蚌埠市委、市政府的更大支持,包括人才引进、新校区建设、经费支持等各方面,为学院办学水平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以服务谋资源,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大学与企业的关系由来已久,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家、普鲁士教育大臣洪堡(WilnelrnVonHumboldt)掀起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学术革命”,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统一。[4]1862年美国的《莫雷尔法案》以及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CharlesR.Vanhise)提出了全面推行的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思想,[5]为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高校与企业合作一般有四种模式:即联合科技攻关项目、共建研发中心;建立人才培养和就业基地,在拓宽就业市场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意识;校企人员互访,建立客座教授与挂职锻炼制;企业科技实体与学院共建,实现资金、技术、设备、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深度融合。[6]近年来,安徽省在抓自主创新主体、载体和产学研一体的“三体”工作中,一直坚持把企业主体放在核心地位。目前,70.6%的科研机构设在企业,73%的科技人员活动在企业,71.9%的科研经费源于企业,75.3%的省级科技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2%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由此显示,安徽省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正在得到加强。如果地方高校不能抓住校企合作教育的契机,必然被市场所淘汰。为此,蚌埠学院积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主动与企业合作,从企业找课题、拿经费、建基地、锻炼队伍,不断提升“工程化”的意识和能力。蚌埠是安徽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涉及机械、纺织、轻工、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34个行业、400多个门类,已形成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优势产业,以光伏、生物、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12月,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81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5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4家。企业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多数企业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尤其是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的更为普遍,达73.1%。这些都为蚌埠学院融入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培养“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应用型人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要将这种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资源,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蚌埠学院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与企业的对接服务上,使企业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感到温暖、见到实惠、增强信任。学院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平台,大力支持教师投身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仅2011年,学院就选派了17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调研学习,进入企业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研发团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到企业开展市场调研,信息咨询,新产品开发设计等工作。学院还积极参加四届皖北地区产学研对接会、巢湖产学研对接会与合肥创新元素对接会,参与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市有关科技项目,签订合作项目150余项,先后与蚌埠丰原生化、成果石榴酒有限公司等设立了国家发酵工程中心———蚌埠学院分中心、石榴酒抗氧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等。正是由于真正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服务,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部分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校企合作教育不仅体现在“应用型双能教师”的培养上,更体现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学院先后与丰原生化、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昊方滤清器有限公司、德力玻璃有限公司等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了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基地;聘请企业专家为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专业建设,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讲学、授课等,推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合作共赢。校企合作教育一方面能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接触到企业技术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利用自己所学有目的的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