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试题及答案汇总

目录机电一体化复习题 (2)机电一体化复习题参考答案 (6)机电一体化技术试题 (11)答案及评分标准 (14)机电一体化复习题 (18)一、名词解释 (18)二、填空题 (19)三、简答题 (20)四、选择题。
(无答案) (23)五、应用题 (25)《机电一体化技术》试卷(一) (27)《机电一体化技术》试卷(一)答案 (29)《机电一体化技术》试卷(二) (31)《机电一体化技术》试卷(二) 答案 (34)《机电一体化技术》试卷(三) (36)《机电一体化技术》试卷(三)答案 (39)《机电一体化技术》试卷(四) (42)《机电一体化技术》试卷(四) 答案 (43)《机电一体化技术》试卷(五) (47)《机电一体化技术》试卷(五) 答案 (49)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题 (53)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53)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53)三、计算题(共20分)(将本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54)四、综合分析题(共30分) (5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题答案 (55)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55)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55)三、计算题(共20分) (56)四、综合分析题(30分) (56)机电一体化复习题一、名词解释ﻫ1机电一体化 2伺服控制3闭环控制系统4逆变器 5 SPWM 6单片机 7 I/O接口8 I/O通道 9 串行通信10直接存储器存取(DMA)二、判断题:1 在计算机接口技术中I/O通道就是I/O接口。
(×)2 滚珠丝杆不能自锁。
( √ )3 无论采用何种控制方案,系统的控制精度总是高于检测装置的精度。
(×)4 异步通信是以字符为传输信息单位。
(√)5 同步通信常用于并行通信。
( × )6 无条件I/O方式常用于中断控制中。
( ×)7从影响螺旋传动的因素看,判断下述观点的正确或错误(1)影响传动精度的主要是螺距误差、中径误差、牙型半角误差(√)(2)螺杆轴向窜动误差是影响传动精度的因素( √)(3)螺杆轴线方向与移动件的运动方向不平行而形成的误差是影响传动精度的因素(√)(4)温度误差是影响传动精度的因素(√)三、单项选择题1.步进电动机,又称电脉冲马达,是通过( B )决定转角位移的一种伺服电动机。
机电一体化实验报告

机电一体化实验报告一体化系统设计实验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XX 年1月12日实验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实验目的:以XY简易数控工作台为例,说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模块的特点。
实验设备:1台式PC机一台1标准XY工作台一套1运动控制卡一块1游标卡尺一把实验内容:XY简易数控工作台是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许多数控加工设备和电子加工设备的基本部件,XY数控工作台主要由运动控制卡、DC24V 开关电源、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XY向运动平台、光栅尺和霍尔限位开关组成,其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工作原理大致为:运动控制卡接受PC机发出的位置和轨迹指令,进行规划处理(插补运算),转化成步进电机驱动器可以接受的指令格式(速度脉冲和方向信号)发给驱动器,由驱动器进行脉冲环行分配和功率放大从而驱动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经过联轴器、滚动丝杠推动工作台按指定的速度和位移运动。
实验步骤:(1)在XY数控工作台系统中分别找到上述各个模块,并指出各模块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实现哪一模块的功能。
①运动控制卡:运动控制卡是PCL、CPCL、PXL等总线形成的板卡,通俗地讲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单片机,有自己的算法,可以通过VC、VB、labview. BCB等语言实现其功能,数控系统即通过运动控制卡来实现对机床运动轨迹的控制。
②DC24V开关电源:对供电要求质量比较高的控制设备提供纯净、稳定、没有杂波的直流电源。
③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步进电机用于驱动数控工作台的X、Y两个方向的移动;步进电机通过驱动器细分,可减小步距角,从而提髙步进电机的精确率,实现脉冲分配和功率驱动放大,此外还可以消除电机的低频振荡、提高电机的输出转矩。
④XY向运动平台:分别传输X、Y两个方向的运动。
⑤光栅尺:光栅尺是一种位移传感器,是利用光栅的光学原理工作的测量反馈装置。
经常应用于数控机床的闭环伺服系统中,可用作直线位移或者角位移的检测。
⑥霍尔限位开关:用于限制工作台的运动超出导轨的有效长度。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1.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一、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检测传感部分、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和动力源,各要素之间通过接口相联系(见图1-2)。
(1) 机械本体(2) 检测传感部分(3) 电子控制单元(4) 执行器(5) 动力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五个基本组成要素之间并非彼此无关或简单拼凑、叠加在一起,工作中它们各司其职,互相补充、互相协调,共同完成所规定的功能,即在机械本体的支持下,由传感器检测产品的运行状态及环境变化,将信息反馈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并按要求控制执行器的运动,执行器的能源则由动力部分提供。
在结构上,各组成要素通过各种接口及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内部合理匹配、外部效能最佳的完整产品。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实例:我们日常使用的全自动照相机就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内部装有测光测距传感器,测得的信号由微处理器进行处理,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控制微型电动机,由微型电动机驱动快门、变焦及卷片倒片机构,从测光、测距、调光、调焦、曝光到卷片、倒片、闪光及其它附件的控制都实现了自动化。
又如,汽车上广泛应用的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也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分布在发动机上的空气流量计、水温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进气歧管绝图1-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参数变化信息 驱动力 检测参数对压力传感器、爆燃传感器、氧传感器等连续不断地检测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和燃油在燃烧室的燃烧情况,并将信号传给电子控制装置ECU,ECU首先根据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或空气流量计的进气量信号及发动机转速信号,计算基本喷油时间,然后再根据发动机的水温、节气门开度等工作参数信号对其进行修正,确定当前工况下的最佳喷油持续时间,从而控制发动机的空燃比。
此外,根据发动机的要求,ECU还具有控制发动机的点火时间、怠速转速、废气再循环率、故障自诊断等功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 测量2.灵敏度3. 压电效应4. 动态误差5. 传感器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滚珠丝杆中滚珠的循环方式:_内旋换和外循环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和评价标准应包括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顺序控制器通常用________。
4. 某光栅的条纹密度是50条/mm,光栅条纹间的夹角θ=0.001孤度,则莫尔条纹的宽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续路径控制类中为了控制工具沿任意直线或曲线运动,必须同时控制每一个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它们同步协调到达目标点。
6. 某4极交流感应电机,电源频率为50Hz,转速为1470r/min,则转差率为_____________。
7.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累计式定时器工作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复合控制器必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钻孔、点焊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一般说来,如果增大幅值穿越频率ωc的数值,则动态性能指标中的调整时间ts ( )A. 产大B. 减小C. 不变D. 不定2. 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是A. 阻尼—质量系统B. 弹簧—质量系统弹簧—阻尼系统 D. 弹簧系统3.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 )A. 有关B. 无关C. 在一定级数内有关D. 在一定级数内无关4.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顺序控制器通常用( )A. 单片机B. 2051C. PLC5、伺服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环节、比较环节和检测环节等个五部分。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 测量2.灵敏度3. 压电效应4. 动态误差5. 传感器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滚珠丝杆中滚珠的循环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指标和评价标准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顺序控制器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某光栅的条纹密度是50条/mm,光栅条纹间的夹角θ=0.001孤度,则莫尔条纹的宽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连续路径控制类中为了控制工具沿任意直线或曲线运动,必须同时控制每一个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它们同步协调到达目标点。
6.某4极交流感应电机,电源频率为50Hz,转速为1470r/min,则转差率为_____________。
7.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累计式定时器工作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复合控制器必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钻孔、点焊通常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一般说来,如果增大幅值穿越频率ωc的数值,则动态性能指标中的调整时间ts ( )A. 产大B. 减小C. 不变D. 不定2. 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力学模型是A. 阻尼—质量系统B. 弹簧—质量系统弹簧—阻尼系统 D. 弹簧系统3. 齿轮传动的总等效惯量与传动级数( )A. 有关B. 无关C. 在一定级数内有关D. 在一定级数内无关4. 顺序控制系统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次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的系统,顺序控制器通常用( )A. 单片机B. 2051C. PLC5、伺服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环节、比较环节和()等个五部分。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题库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题库选择题1.系统中用于提供驱动力改变系统运行状态,产生所希望运动的模块称为(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驱动模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接口模块C:微计算机模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测量模块2.根据传动轴的不同特点,可选用不同类型的传动部件。
要求传动轴相交的传动部件为(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直齿圆柱齿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斜齿圆柱齿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直齿锥齿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蜗轮蜗杆3.齿轮副的间隙会造成齿轮传动的回差,属于柔性消隙法的结构是(D) (1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调整中心距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选择装配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带锥度齿轮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压簧销隙结构4.某光栅的条纹密度是100条/mm,要用它测出1μm的位移,应采用的细分电路是(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四倍频B:八倍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十倍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十六倍频5.下列电动机中,没有绕组和磁极的电动机是(B)A:直流电动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超声波电动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永磁同步电动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交流感应电动机6.下列操作中,可以使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理想空载转速升高的是(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增大电枢电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减小电枢电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增大电枢电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减小电枢电阻7.采样-数据系统中,若考虑系统的抑制干扰能力时,采样速率应为闭环系统通频带的(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10倍以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5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2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0.1~1)倍8.自动导引车在平面上运动,一般具有的运动自由度是(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2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3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4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69.属于模块化小型PLC,并能满足中等性能应用要求的PLC系统是(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导论

1机电一体化导论本章导读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
本章首先介绍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其与机械电气化的根本区别,进而阐释其内涵和本质,并通过典型实例归纳出其优越性。
其次,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与人体各部位相对比,剖析系统的构成,从而指出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途径。
再次,重点介绍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明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提出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并分析它们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影响等。
最后,通过回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展望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学习内容与要求1﹒学习并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本质;2﹒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各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熟悉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学习并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4﹒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本质;2﹒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本章难点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媒体使用说明学生可通过文字教材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概况等知识。
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在录像教材和流媒体课件中有较详尽的讲解;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构成及典型产品的工作过程等用文字不易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以实物、照片、场景等视频方式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另外,在流媒体课件中着重讲解本章知识重点、难点的典型实例以及本章的学习思路和方法等内容。
1﹒1概述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文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Mechanics(机械学)的前半部分与Electronics (电子学)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的。
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机械设计》杂志的副刊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
机电一体机电一体化系统建模

27
6.2.2 动力学模型
2. 机械转动系统
(1)转动负载基本类型 如图6-6所示,Ti 为输入力矩;i、o 为输入、输出转角;J为转动惯量;C为 粘性阻尼系数;K为弹簧扭转刚度。
C
K
J
i
Ti
i Ti
o
i
Ti
o
(a)惯性负载
CI 为刚体相对于原点通过质心C并与刚体固连的刚体坐标系的惯性张 量。
26
6.2.2 动力学模型
(4)拉格朗日方程
拉格朗日方程是拉格朗日力学的主要方程,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
运动,它是动力学普遍方程在广义坐标下的具体表现形式。拉格朗日方
程表示为
d L L dt q j q j Fj
(6-17)
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相互关系。
5
6.1.1 建模基本步骤
(4)模型求解 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进行计算或近似计算。
对于简单的数学模型可以直接求解,对复杂实际问题而言,有可能采用 解析法求解,但更多的是采用数值法求解。 (5)模型分析
对所要建立模型的思路进行阐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 。通过分析对模型的求解结果精确性、可行性、可实施性进行了解。
24
6.2.2 动力学模型
(2)动力学普遍方程
Fi FNi miai 0 i 1,2, ,n
n
Fi FNi miai ri 0
i1
n
Fi miai ri 0
i1 n
Fix mi xi" xi Fiy mi yi" yi Fiz mi zi" zi 0
况完全一致的数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对机电一体系统的结构参 数进行简化,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等,这样使数学模型变得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六足爬虫机器人的设计 来介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姓名:朱尧 班级:给排委培13-1 学号:1323810122 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简介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机电一体化”是新生事物,由日本造英语Mechatronics (Mechanics和Electronics)翻译而来,关于它的确切含义,各国专家、学者的论点也各不相同,迄今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较为人们接受的是由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1981年提出的解释:
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如机床电器化不能称为机电一体化)
2.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的内涵包括产品和技术。 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BKX-I并联机床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1.生产用:数控机床、机器人、FMC、FMS、CIMS 2.运输包装用:电梯、数控包装机械、数控运输机械 3.销售及银行用:自动称量机、自动售货机、自动取款机 4.家庭用:录音机、CD/VCD/DVD、全自动洗衣机、微波炉、儿童玩具 5.办公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磁盘驱动器 3
6.医疗用:X-射线机 此外,还有航空、航天、国防、天文等及其他民用机电一 体化产品,如雷达跟踪系统、射电望远镜.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件产品是否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应根据前述机电一体化定义来判断。
尽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中引入了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但其中的机械本体仍然是主体,产品(系统)的主要功能必须由机械来完成,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如电子计算器,非指针式电子表等,其主要功能是由电子器件和电路等完成,机械退居次要地位,这类产品应归属于电子产品,而不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三、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1.基础技术: 机械技术(包括机械学、机械加工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逻辑代数技术、计算机技术(软/硬件,操作系统)、电路原理、电子技术。
2.机电结合共性技术:系统技术、控制技术(电液气伺服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顺序控制技术、接口技术和传感器技术 4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及组成要素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 (1)主功能: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预定的变换(含加工、处理)、传递(含移动、输送)和保存(含保持、存储、记录)),这些变换及其组合就构成了系统的主功能,它表明了系统的主要特征。
(2)动力功能: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能量。 (3)计测功能:采集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 (4)控制功能:将来自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处理并发出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运行。
(5)构造功能:将系统各要素进行空间配置,形成统一整体。 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来看,除有主功能的输入/输出之外,还需要有动力输入和控制信息的输入/输出。此外,还有因外部环境引起的干扰输入以及非目的性输出(如废弃物等)。例如汽车的废气和噪音对外部环境影响,这在系统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本身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常有以下五大要素组成: (1)机械系统(机构)即机械结构部分,如数控车床的机械系统包括——床身、主轴箱、尾架以及连接等。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其基本要求是轻、薄、短、小、可靠等。 5
(2)电子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一般由计算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数控装置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组成,如数控车床中的CPU板、CRT显示器、键盘等。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其基本要求是:高速、可靠、智能、标准化、抗干扰能力强、自诊断功能丰富等。
(3)动力系统(动力源) 通常有电力、液压和气压三种动力源,如数控车床用的是电能。机电一体化系统对该部分的要求是:效率高、响应快,同时要求对水、油、温度、尘埃等外部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4)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 主要由传感器和仪器仪表构成,用于检测系统内、外部的参数及状态,以进行显示或位置反馈。如数控车床用直线感应同步器检测刀具的位置状态。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其要求是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各种严酷环境的考验。
(5)执行元件系统(电动机等) 工作方式有电动机、液压缸/马达、气压缸/马达三种。如数控车床刀具走刀运动就是利用步进电机驱动滚珠丝杠完成。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其要求是:刚性高,重量轻,实现组件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提高系统整体可靠性等。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这五大要素是与其五大功能相对应的。从仿生学的角度来看,类似于人的构造和功能,但不一定是拟人形,如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械。从人的五大要素来说,内脏是吸收营养以维持人的生命和活动(动力),五官接受外界的信息(传感器),手脚与口作用于外界(执行器),头脑集中处理和协调全部信息,并对其他要素和它们之间的连接进行有机的统一控制(计算机),骨骼用来把人体连成一体,并规定其运动(机构)。 6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的相互联接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许多要素或子系统构成,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必须能顺利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因此,在相互联接要素的交界面上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条件,这些联系条件就称为“接口”。在仅有机械或电子的系统中,接口概念并不突出,但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既有机械,又有电子,由不同技术复合形成的接口通常被称为“广义接口”,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接口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的好坏。
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一种是输入/输出功能,另一种是变换调整功能。 1.按接口的输入/输出功能分 (1)机械接口:对机械的输入/输出部分进行几何上(形状、尺寸、配合、精度等)的匹配,如管接头,法兰盘,联轴节,减速器
(2)电气接口(物理接口):对电气物理参数(电压,电流,阻抗等)进行匹配,如变压器
(3)信息接口(软件接口):对软件的I/O进行语言、格式、标准、符号等的规定。如GB,ISO,ASCII,TCP/IP,各种程序语言等
(4)环境接口:对周围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电磁场,振动,水份,粉尘等)的保护作用和隔绝作用,如防尘过滤器,防水连接器,防爆开关等
2.按输入/输出的变换与调整功能分 (1) 零接口:不进行任何参数变换和调整,输出即输入的接口。如机械接口中的管接头,法兰盘,联轴节等,但减速器不属于此类
(2)无源接口:仅对无源要素的参数进行变换和调整,一般不改变参数的性质,如齿轮减速器,变压器,可变电阻器以及光学透镜等 7
(3)有源接口:含有有源要素,能与变换或调整的参数主动匹配,可以改变参数的性质,如电磁离合器,光电耦合器,A/D,D/A转换器等
(4)智能接口:含有微处理器,可通过程序编制适应性地改变接口条件,如 通用I/O芯片8255,Z80-PIO,RS232串行接口,STD总线等。
下面以机器人为例来据介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六足爬虫机器人设计 (一)、机器人的大脑 它可以有很多叫法,可以叫做:可编程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处理器或者计算器等,不过这都不要紧,通常微处理器是指一块芯片,而其它的是一整套控制器,包括微处理器和一些别的元件。任何一个机器人大脑就必须要有这块芯片,不然就称不上机器人了。在选择微控制器的时候,主要要考虑:处理器的速度,要实现的功能,ROM和RAM的大小,I/O端口类型和数量,编程语言以及功耗等。
其主要类型有:单片机、PLC、工控机、PC机等。 单有这些硬件是不够的,机器人的大脑还无法运行。只有在程序的控制下,它才能按我们的要求去工作。可以说程序就是机器人的灵魂了。而程序是由编程语言所编写的。
编程语言是一个控制器能够接受的语言类型,一般有C语言,汇编语言或者basic语言等,这些通常能被高级一点的控制器直接执行,因为在高级控制器里面内置了编译器能够直接把一些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码。微处理器将执行这些机器码,并对机器人进行控制。 8
(二)、机器人的眼睛耳朵 传感器,是机器人的感觉器官,是机器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纽带,使机器人能感知周围的环境情况。其主要有:光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力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位置和姿态传感器等等。下面我将就几种常用传感器进行介绍:
1、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的原理是光电效应。其主要用途是颜色识别(机器人就可以沿着地上的线条行进了)和光电编码等。
2、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是用来测量距离和感知周围情况的。因为发射出去的红外信号在一定距离内遇到物体就会反射回来。通过发送红外线信号,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机器人就可以感知前方或身体周围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倒退或绕行等)。
3、力传感器:力传感器是用来检测碰撞或者接触信号的,比如机械手的应用,当你放一个东西到机械手的时候,机械手自动抓住它,它就需要力传感器检测东西抓的紧不紧。典型的力传感器是微动开关和压敏传感器。微动开关其实就是一个小开关,通过调节开关上的杠杆长短,能够调节触动开关的力的大小。用来做碰撞检测这是最好不过了。但是这种传感器必须事先确定好力的阀值,也就是说只能实现硬件控制(开还控制)。而压敏传感器是能根据受力大小,自动调节输出电压或者电流,从而可以实现软件控制(闭环控制)。
4、超声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是从蝙蝠那里学来的,通过把发射出的信号与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对比,就可以测定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及障碍物的距离,也属于距离探测传感器,能提供交远的探测范围,而且还能提供在一个范围内的探测而不是一条线的探测。
5、位置和姿态传感器:机器人在移动或者动作的时候必须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姿态动作,否则就会产生控制中的一个开环问题,没有反馈,无法获知运动是否正确。 位置传感器和姿态传感器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常用的有光电编码器,由于机器人的执行机构一般是电机驱动,通过计算电机转的圈数,可以得出电机带动部件的大致位置,编码器就是这样一种传感器,它一般和电机轴或者转动部件直接连接,电机或者转动部件转了多少圈或者角度能够通过编码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