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合集下载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传承人物
陈光辉,男,1946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 目名称:皮影戏(罗山皮影戏),河南省罗山县申报。
罗山皮影戏传承人陈光辉
保护措施
罗山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罗山皮影戏进行了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皮影戏脚本《龙风配》《真假驸马》 《八仙闹海》《访山东》《假设阴朝》等12个剧目。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罗山皮影戏2009年,罗山皮影戏走进香港,参加了“中原文化香港行”启动仪式暨2009年豫港投资贸易洽 谈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的活动;同年,罗山皮影戏参加了由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河南农民工风采展” 开幕式的展演活动。
2017年10月,法国巴黎举办了罗山皮影戏专场演出,期间上演了《龙凤呈祥》《杨文广挂帅》《诸葛亮招 亲》《麒麟送子》等剧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传承价值
罗山皮影戏的演出剧目文学价值较高,是豫南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源。其音乐高亢明亮,唱腔真假声替换自如, 是采撷和研究豫南、鄂北、皖西民间音乐的好素材;其唱词、道白既有文学语言,又有农谚、笑话、俚语、歇后 语等,是豫南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
传承状况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罗山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受到严重冲击和制约,供演出的传统曲目不断 流失,演出市场的萎缩也直接威胁着罗山皮影戏的生存和传承,从事罗山皮影戏演出和影人制作的艺人大都已年 逾古稀,一些老艺人已经去世,罗山皮影戏后继乏人,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1954年宣传新婚姻法时,罗山皮影戏艺人用旧的皮影人,填上新调,讲当代话。
从1964年开始,罗山皮影戏有目的地吸收了京剧、豫剧、花鼓、民间小调的唱腔,演唱了《血泪仇》《烽火 山》《三砸铁锁链》《红色的种子》等现代戏。大本头的《烈火金刚》《平原枪声》也开始演唱。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历史文化: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表演皮影戏,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 保护文化遗产: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皮影戏,可以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传承。

3. 促进文化交流:皮影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通过皮影戏的表演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文化、艺术和思想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4. 激发创造力:皮影戏的表演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学习和表演皮影戏,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促进创新和发展。

5. 增强社会凝聚力:皮影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表演和欣赏皮影戏,可以促进社区内部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激发创造力和增强社会凝聚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皮影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由艺人用隔亮纸做成的舞台中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戏”。

皮影戏的演出方式很简单,一般由一人操作,配合口述、歌唱和乐器伴奏,包括吹奏、敲击等简单乐器来完成整场表演。

演唱内容大多是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的戏剧剧本,通常充满了寓意和道德教训的意义。

此外,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典范,因为中国皮影制作精巧,演出灵活,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造型美感,所以也被称为“民间灯影”,是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块珍品。

总的来说,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典范。

皮影知识点总结归纳

皮影知识点总结归纳

皮影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历史起源皮影戏的历史久远,起源可追溯至中国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即有使用兽皮、树皮、荆条等作为戏物,演变成现在的皮影戏。

在中国古代,皮影戏还有别称叫“影戏”、“影子儿戏”、“倒逼踢”等,皮影是第一次在历史记载中出现在汉代。

在唐宋时期,皮影戏愈盛不衰,成为民间大众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二、戏剧形式皮影戏是一种戏剧形式。

从形式上看,它是借助灯光照射在白布幕上的事先制作好的人物、动物或者物件的黑影所组成的形象,依靠影子的表演来讲述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

它通常在夜间演出,配合灯光效果,通过影子的舞蹈、变换、组合及缩放等特殊技巧,来表现剧情和人物形象。

因此,皮影戏又被称为“影子戏”。

三、表演形式皮影戏表演形式有各种各样,主要有影戏、灯戏、掌戏、影篇、班戏等。

影子户具有特殊的舞台表现方式,不同于人形木偶戏和面具戏的戏剧形态,但也有与它表现外貌与性格不同。

传统的皮影戏分为两派:南国皮影和北国皮影。

南国皮影流传于江南和闽南一带,北国皮影流传于京、津、冀、晋辽等地。

四、制作工艺皮影的制作是一门复杂的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雕刻、剪制等。

皮影多为贴有彩色绸幕的薄皮,制作时要选用最薄、最大片的兽皮,如狐狸、兔子皮等。

首先要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设计图稿,然后再进行用刀、斧或别具匠心地雕刻成型,最后上色制成,视觉效果非常精细生动。

这些黑白造型各异的皮影戏形象,栩栩如生,完全能表现形象的不同气质和特点。

五、演出故事皮影戏的题材取材广泛,文艺性强,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爱情故事等范畴,最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戏剧有《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而且,很多创作者还注重拓展和创新故事题材,使其增加文学性、现代性和舞台效果上的艺术特色。

六、民族传承皮影戏是源自中国的古老戏曲艺术,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在音乐、舞蹈等方面。

虽然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化形式涌现,然而皮影戏却在一些地方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皮影戏的简单介绍

皮影戏的简单介绍

皮影戏的简单介绍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黑影”。

它使用人物造型剪纸,结合木制或皮革制作的影子戏偶,通过灯光投射在幕布上,再配以配音、音乐和音响效果,来表演故事情节。

皮影戏以剧情生动、表现力强、艺术性高等特点而在国内外广受欢迎。

皮影戏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据考证,至少在明代就有了传承。

它以传统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戏曲为题材,通过真刀真枪的搏击,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舞蹈、动作来展示故事的发展。

同时,皮影戏还以其表演语言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获得了国内外戏曲界的高度认可。

在皮影戏表演中,最为关键的是影子的制作。

制作皮影的首要工序是选择材料。

一般来说,选用阴性的杨木胶,因为它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韧性,易于切割。

接着,将模具放在杨木胶板上刻画造型,细胞性的地方会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处理,确保造型的精确。

然后,将刻好的杨木板经过烘干、修整、糨糊等工艺,制作成各种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的皮影。

在表演环节,皮影戏主要依靠音响灯光的配合来增加戏剧效果。

首先,把灯光照向幕布,一些周边或重点部位扇形镂空的影子就会呈现在观众面前。

声音也是影响观众体验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配音员根据角色特点进行合适的声音表演。

此外,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它通过配乐、配器、配合情节展示,给观众带来触动。

在剧情方面,皮影戏通常采用了传统的中国民间故事和戏曲剧目为题材,比如《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

这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

而通过影子戏的手法,演员们会切换不同的戏偶和场景,让观众们可以在一个舞台上欣赏不同的场景和角色。

皮影戏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在传承中起到了文化和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如此,皮影戏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在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和庆典上,特别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前夕,许多地方会举办皮影戏的演出,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也对皮影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皮影戏的遗产类别

皮影戏的遗产类别

皮影戏的遗产类别
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被归类为以下几个遗产类别:
1. 口头与表演艺术:皮影戏是一种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需要演员使用皮影人偶进行表演,并配以声音和音乐等元素,属于口头与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戏剧艺术: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它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和人偶制作等方面展现了丰富的戏剧艺术元素。

3. 传统工艺技艺:制作皮影和皮影人偶的工艺技艺是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皮影人偶是由绢布或兽皮做成的,需要经过制作、剪影和彩绘等工序完成,属于传统工艺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传统音乐:在皮影戏中,音乐是与表演紧密结合的,起到了情绪表达和戏剧效果的增强作用。

皮影戏所用的音乐器乐包括笛子、二胡、梆子等,是传统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盖州皮影戏)

皮影戏(盖州皮影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解除海禁,关内外海路相通,盖州城西大清河入海处的西河口,一度成为东 北与关内通商的重要港口。据《盖平县志》记载,当时南北客商水江云集,车船辐辏、摩肩擦背”。海运贸易的 发达、经济的活跃,带来了民间文化的繁荣。由于当时的盖州“三教九流荟萃,五行八作俱兴”,成为了辽南的 经济文化中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使盖州皮影艺术得以迅速地发展、扩散,盖州也成为了辽南皮影文 化的中心。
文化特征
唱腔唱词 伴奏乐器
人员分工 表演道具
在念白上,盖州皮影戏多采用盖州当地口语、乡音俚语演岀,由于受方言语调的直接影响,盖州皮影戏的唱 腔较为犷豪放、短促平直,多数不掐嗓演唱。唱髯、净,用本功嗓;唱生、旦,用背功嗓;唱丑,本、背功结合, 俗称阴阳嗓。
盖州皮影戏唱词的词牌有固定格式,如“三顶七”词格,从三字句写到七字句,每式两句,格式为“三三、 四四、五五、六六、七七”等,一般不可破格。还有“三栓”“搭拉句子”“啰嗦句子”等,句式严谨。
代表剧目
盖州皮影戏不仅剧目丰富,操演技巧娴熟,而且擅演历史、神话大部头剧目。《封神演义》《杨家将》等皆 可连演月余,其他常演的剧目则有《杨文广征南》《罗通扫北》《樊梨花征西》《薛仁贵征东》《五峰会》《小 西凉》《镇冤塔》《分龙会》《江东桥》《双魁传》《二度梅》《粉妆楼》等百余个剧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盖州皮影戏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汁原味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在民间艺术研 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人物 林世敏,男,汉族,2018年5月8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 皮影戏(盖州皮影戏),辽宁省盖州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盖州市文化馆获得“皮影戏(盖州 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

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

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

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

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

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

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

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皮影艺术的造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元素。

制作工艺与造型样式都别具一格,期戏剧化的造型程式与雕刻手法,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贡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自然流露出纯真质朴之美,还具备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隐忍、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公众传播领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上的共识,营造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有力的宣传,使全体民众自然且广泛地了解、认识和感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进而接受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