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扫描版)

合集下载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南阳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南阳一中2017年春期高二5月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6道,每题1.5分,共69分)1.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

材料中的现象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2.秦朝建立前夕,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

这反映出《吕氏春秋》A.阐述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B.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C.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3.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

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

材料旨在说明A.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B.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D.应辩证评价八股文考试4.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这反映出当时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5.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力者的“膳田”、“守寡田”等社会保障机制。

这说明A.遗产继承一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B.社会保障机制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C.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6.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二重证据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7.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841年,为反对周厉王的暴虐统治,生活于都城镐京内的“国人”彼此联合,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最终把周厉王驱逐到了彘地。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君主专权体制遭到破坏B.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专制王权C.原始民主传统约束王权D.士大夫阶层的救亡意识强烈2.下表可以用来说明英国()A.传统政治文明中的民主基因B.资产阶级实力薄弱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渐进性D.工人运动走向自觉3.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将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建立政务官和文官不同的责任体系,把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价值中立确立为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这有助于()A.实现政治和管理的统一B.避免官僚习气的滋生C.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克服两党制度的弊端4.1982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正式颁布。

到1985年底,全国已有近46万中青年干部走上县级以上领导岗位。

到1986年底,全国共有137万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离休。

这()A.确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C.变革了党管干部的原则D.体现了精英政治的治理模式5.肇始于宋代的乡约是一种在乡村地区开展的道德教化形式,宋明时期是乡约发展的鼎盛时期,乡约的著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乡约的积极组织者和倡导者都是儒者或儒臣。

“宋明乡约”的兴起发展()A.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教化理想B.保证了基层秩序稳定C.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D.阻滞了国家权力渗透6.7—8世纪,拜占庭帝国出现了诸多“非罗马”现象。

同时帝国进行了大量的法律编纂工作。

这一时期的法律注重实用性,用多部短小精悍、简明易行的小型专门律法代替一部大型法典;在立法中强化基督教信仰地位,实现了法律编纂的全面基督教化。

这些做法()A.实现了向万民法的过渡B.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C.适应了帝国转型的需要D.使帝国陷入了严重困境7.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其首领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
题(扫描版)
南阳一中2015年秋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答案
1—5DBDAD 6—10BCCDB 11—15BCACC 16—20DACBC
21—25DCDAC 26—30ADCAC 31—35ABDDC 36—40DABBC
41—45DCCCA 46—48BAC
49.(16分)
(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权利。

(6分)
(2)实行联邦制原则和三权分立原则。

(4分)
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美国的长期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分)
(3)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2分)
50、(12分)
(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2分)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分)
不全面。

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分)
(3)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2分)
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分)。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南阳一中2021年秋期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据战国时期《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句话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2. 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注: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的现象。

该材料反映了()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出现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4.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B.传统经济模式的进一步解体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5.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D.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6.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政府将度下放的财权、银行权集中起来,取消企业利润留成办法,并从行政管理上对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削减,建设项目需纳入国家计划。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这些文字最有可能出自A. 《论语》B. 《老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B【解析】根据“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双方,而且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结合所学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分析思考。

2.韩非子认为人类利益的需要尤其是私利乃是推动历史转变的原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的历史观A. 正确阐述了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源B. 体现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C. 有利于民众摆脱儒家思想的東缚D. 揭示了道德败坏任性堕落的现实【答案】 B【解析】【详解】材料中韩非子对历史阶段所作的划分“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不同于“厚古”的儒、道、墨之家,法家提倡因时制宜,主张相应于不同时代而采取适宜的制度和政策,体现了唯物主义;材料中“认为人类利益的需要尤其是私利乃是推动历史转变的原因”,反映了韩非子要求追求功利的观点。

故答案为B项。

A项,韩非子反对墨守陈规,不思改变的做法,主张变革,论证了历史发展与革新的必然性,但没有阐述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源,排除;CD项,材料主旨是认为应该追求功利,主张变法革新,不能反映是否有利于民众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也没有揭示道德是否败坏,排除。

【点睛】文言文选择题,这类题目往往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是最难做对、很难拿到分数的。

其实,解答这类题目也是有一定技巧的。

不管出题人如何选择古文的语句,都会隐约说明所选句子的用意。

方法是:①分析题目的主题,到底是研究什么;②分析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③通过这些分析再回过来研究文言文句子,这些句子是证明主题的证据,因此可以猜测到其隐含的意思了;④分析文言文的句子大意即可。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南阳2016年秋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黄仁宇评价的是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D.陆九渊的“心学”3.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B.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C.君臣“离合”,道为前提D.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4.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5.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上奏《谏迎佛骨表》,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

险被唐宪宗处死,宰相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死罪,贬他到南方潮州做刺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韩愈视复兴儒家文化为己任 B.佛教一度成为唐朝统治思想C.此抗争恢复了儒家主导地位D.唐朝时儒家地位一直不稳固6.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

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7.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9月)试题.doc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9月)试题.doc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9月)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古希腊的城邦通常被座城墙围绕,市内有一个被称为“卫城”的地方。

在卫城上耸立着各种神庙祭坛、公共纪念物,有很多廊柱店铺、法庭,以及给城邦众神的各种供奉司。

这说明“卫城”是A.培养集体意识的场所 B.保卫城邦的前沿阵地C.城邦的政治中心 D.公民的理想国度2.雅典有一种专门的官员,坐在高高的地方监督集会的举行,如果他们发现法律遭到攻击,就会打断演说家的演讲,命令立即解散集会,要求人民散去,不能投票。

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B.严格规范公民政治运行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注重法律程序的正义性3.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发生战争,结果,经济高度繁荣、准备十分充分的雅典被斯巴达打败。

在总结雅典丢掉这场战争的原因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认为:“一切事务成败的首要原因在于国家制度的形式。

国家制度是所有设想和行动计划的源泉,也是其得以实现的保证。

”根据材料,在波里比阿看来,雅典失败的原因在于A.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B.雅典社会制度的落后C.雅典贵族专制社会黑暗 D.雅典社会矛盾的尖锐4.有学者研究雅典司法时得出结论:除了凶杀和叛国案之外,所有的案件都是由公民充任审判员,轮流参与法庭审判的结果。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民众法庭拥有最高权力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全体公民平等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古罗马时期,当事人定立“不索债简约”以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和解协议”。

罗马法中的“和解”A.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B.表现了私法的灵活性C.实现了人与人的平等 D.成为现代债权法的依据6.公元前204年,罗马颁布了《肯奇亚法》,禁止竞选中的普遍捐赠行为,以后又通过一系列限制候选人举办赛会或宴会资格的法律。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南阳一中2017年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3题,66分。

)1、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3、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4、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6、“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