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静力学总结,习题课
《静力学专题》课件

02 静力学分析方法
力的平衡分析
力的平衡分析
通过分析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 的受力情况。
力的平衡分析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未知量。
力的平衡分析的应用
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如桥梁、建筑、机械等领域的结构稳定性 问题。
力矩平衡分析
力矩平衡分析
01
通过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力矩,确定物体在旋转或角速度运动状
态下的受力情况。
力矩平衡分析步骤
02
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建立力矩平衡方程、求解未知
量。
力矩平衡分析的应用
03
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如旋转机械、航空航天、车辆等领域
的设计和稳定性问题。
力的分布分析
力的分布分析
通过分析物体上力的分布情况,了解物体在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 。
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
静力学与流体力学
要点一
总结词
静力学与流体力学在研究流体平衡和稳定性方面有共同之 处,两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相互借鉴。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流体力学主要关注流体(液体和气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 情况,而静力学则关注物体在静止或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 。在研究流体平衡和稳定性方面,静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原 理,如力的平衡和力矩平衡,可以应用于流体的平衡和稳 定性分析。此外,流体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流体压力、 流速和流量等,也为静力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泛 的应用。
《静力学专题》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静力学基础 • 静力学分析方法 • 静力学应用 • 静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01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学案2

第9节.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习题课要点一 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两类基本思维程序1.求解带电体在电场中平衡问题的一般思维程序这里说的“平衡”,即指带电体加速度为零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仍属“静力学”范畴,只是带电体受的外力中多一静电力而已.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为: (1)明确研究对象.(2)将研究对象隔离开来,分析其所受全部外力,其中的静电力要根据电荷正、负和电场的方向来判定. (3)根据平衡条件( 合力=0)列出方程,求出结果.2.用能量观点处理带电体在电场中的运动对于受变力作用的带电体的运动,必须借助于能量观点处理.即使都是恒力作用的问题,用能量观点处理也显得简洁. 用动能定理处理的思维程序一般为:①弄清研究对象,明确所研究的物理过程.②分析物体在所研究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弄清哪些力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③弄清所研究过程的始、末状态(主要指动能).④根据W =ΔE k 列出方程求解.要点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运动,受到的力是在力学受力分析基础上加上静电力,常见的直线运动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粒子在电场中只受静电力,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匀加速或者匀减速直线运动.②粒子受到静电力、重力以及其它力的作用,在杆、地面等外界的约束下做直线运动.③粒子同时受到重力和静电力.重力和静电力合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粒子做变速直线运动.④粒子在非匀强电场中做直线运动,加速度可能发生变化.【例1】 如图所示,在点电荷+Q 的电场中有A 、B 两点,将质子和α粒子分别从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时,它们的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解析 质子和α粒子都是正离子,从A 点释放将受静电力作用加速运动到B 点,设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U ,由动能定理有:对质子:12m H v 2H =q H U 对α粒子:12m αv 2α=q αU 所以v H v α= q H m αq αm H = 1×42×1= 2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 0进入电场后沿直线上升h 高度,试判断:⑴粒子做的是什么运动?⑵粒子的电性?⑶上升h 高度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多少?例3如图1(a)所示,两个平行金属板P 、Q 竖直放置,两板间加上如图(b)所示的电压.t =0时,Q 板比P 板电势高5 V ,此时在两板的正中央M 点放一个电子,速度为零,电子在静电力作用下运动,使得电子的位置和速度随时间变化.假设电子始终未与两板相碰.在0<t <8×10-10 s 的时间内,这个电子处于M 点的右侧,速度方向向左且大小逐渐减小的时间是( )A .0<t <2×10-10 sB .2×10-10 s<t <4×10-10 sC .4×10-10 s<t <6×10-10 sD .6×10-10 s<t <8×10-10 s思维步步高t =0时,电子向哪个极板运动?接下来电子做什么性质的运动?运动过程和电场的周期性有什么关系?速度向左且减小时满足的条件是什么?解析 0~T 4,电子向右做加速运动;T 4~T 2过程中电子向右减速运动,T 2~3T 4过程中电子向左加速,3T 4~T 过程中电子向左减速,满足条件. 答案 D 要点三 由类平抛运动规律研究带电粒子的偏转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只研究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电场的情况,粒子做类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规律它都适用ìïïíïïî平行于板方向:匀速运动垂直于板方向: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 例4.一束电子流在经U =5 000 V 的加速电压加速后,在距两极板等距离处垂直进入平行板间的匀强电场,如图所示.若两板间距离d =1.0 cm ,板长l =5.0 cm ,那么,要使电子能从平行板间飞出,两个极板上最大能加多大电压?解析 在加速电压一定时,偏转电压U ′越大,电子在极板间的偏移的距离就越大,当偏转电压大到使电子刚好擦着极板的边缘飞出时,两板间的偏转电压即为题目要求的最大电压.加速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eU =12mv 20 进入偏转电场,电子在平行于板面的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l =v 0t在垂直于板面的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a =F m =eU ′dm偏移的距离y =12at 2 能飞出的条件y ≤d 2由上式得 U ′≤2Ud 2l =2×5 000×(1.0×10-2)2(5.0×10) V =4.0×102 V即要使电子能飞出,两极板间所加电压最大为400 V.例5.如图11所示的示波管,电子由阴极K 发射后,初速度可以忽略,经加速后水平飞入偏转电场,最后打在荧光屏上,已知加速电压为U1,偏转电压为U2,两偏转极板间距为d ,板长为L ,从偏转极板到荧光屏的距离为D ,不计重力,求:(1)电子飞出偏转电场时的偏转距离y ; (2)电子打在荧光屏上的偏距OP 。
理论力学(静力学)总结

理论力学(静力学)总结静力学——主要研究受力物体平衡时作用力所应满足的条件;同时也研究物体受力的分析方法,以及力系简化的方法等。
运动学——只从几何的角度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而不研究引起物体运动的物理原因。
动力学——研究受力物体的运动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所谓刚体是指这样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公理1 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则公理2 二力平衡条件公理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推理1 力的可传性推理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公理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公理5 刚化原理约束反力的方向必与该约束所能够阻碍的位移方向相反1.具有光滑接触表面的约束F N作用在接触点处,方向沿接触表面的公法线,并指向受力物体2.由柔软的绳索、链条或胶带等构成的约束拉力F T 方向沿着绳索背离物体3.光滑铰链约束(1)向心轴承(2) 圆柱铰链和固定铰链支座4.其它约束(1)滚动支座(2)球铰链一个空间力(3)止推轴承物体的受力分析受了几个力,每个力的作用位置和力的作用方向平面汇交力系几何法解析法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各力在两个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可用力对点的矩(简称力矩)来度量力F 对于点O的矩以记号Mo(F )表示Mo(F )=±F h 力使物体绕矩心逆时针转向转动时为正,反之为负。
力对点之矩是一个代数量r表示由点O到A的矢径矢积的模r F 就等于力F对点0的矩的大小,其指向与力矩的转向符合右手法则。
合力矩定理这种由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共线的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力偶只对物体的转动效应,可用力偶矩来度量力偶矩 M(F,F') 力偶的作用效应决定于力的大小和力偶臂的长短,与矩心的位置无关M=±F d 代数量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则为负。
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推论(1)任一力偶可以在它的作用面内任意移转,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
理论力学课件静力学总结-

a a
a F2 a
x F1
[练习 已知P=300N,M=60N· m,a=25cm,b=20cm,求支 6] 座A、B处的约束反力。(15分) M M F C x C P C
b FCy B
A
FAx a
M A
B a
FBx FBy
MB
FBx FBy
FAy
[整体] [CB杆]
0
0
X
0
MC
M B 0,
l N C l sin F l cos P cos 0 ---(2) 2 2 2 2
F f NC (3)
P 由(1)得 : N C ctg , 2 2
由(2)得 F P,
代入(3)得 ctg 4 2
28.1
解:由: m x ( F ) 0
m y ( F ) F c 12.5( N m) m z ( F ) F a 20(Nm) 又 m y ( F ) [mO ( F )] y m z ( F ) [mO ( F )]z
mO ( F ) [m y ( F )]2 [mz ( F )]2 23.6( Nm) mz ( F ) tg 1.6 my (F ) 58
Y 0,
Y A (Q P) 0
YA (Q P )
M A 0, M A NC 2atg ( P Q)a 0
M A (2Q P)a
[题1-2(k)](求DE杆的内力)
F´
1
P
C E FB FCy B F´
2
FB
D
[整体] A
FCx
C F1 B
M A
[例3]
已知:AB=2a , 重为P,BC重为Q,∠ABC= 求:A、C两点的反力。
习题课-静力学

习题课-静力学
3.图示力偶中等效的是(B)
NEFU- Junkai Lu
(A) a和c (B) a和b (C) b和c (D) b和d
36Fd顺
36Fd顺
36Fd逆
48Fd顺
4.关于力对点之矩的说法,下列哪个是错误的(B)
(A) 互相平衡的两个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B) 力对点之矩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而与矩心位置无关。
4.关于力对点之矩的说法,下列哪个是错误的( ) (A) 互相平衡的两个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B) 力对点之矩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而与矩心位置无关。 (C) 力的数值为零、或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力矩均为零。 (D) 力对点之矩不会因为力矢沿其作用线移动而改变。
10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习题课-静力学
NEFU- Junkai Lu
10. 力系的平衡
平面任意力系
Fx 0
Fy 0
M o 0
Fx 0
M A 0
M B 0
A、B两点 连线不得 与投影轴 x轴垂直
空间任意力系
Fix 0 Fiy 0 Fiz 0
(C) 力的数值为零、或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力矩均为零。
(D) 力对点之矩不会因为力矢沿其作用线移动而改变。
力有关,力偶无关
1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习题课-静力学
NEFU- Junkai Lu
5.图示正方体顶角上作用着六个大小相等的力,此力系向任一点简化的结 果是( )
D
F3
静力学分析

9.3.3 求解过程和分析结果
包括建立工作文件名和工作标题、创建实体模型、定义 单元类型、定义单元类型、定义几何常数、定义材料属性、划 分网格、加载求解、查看求解结果等过程。
1.建立工作文件名和工作标题 2.确定分析类型 3.定义单元类型 4.定义材料属性 5.创建几何模型 6.网格划分 7.加载求解 8.查看分析结果
9.2.3 求解过程和分析结果
包括建立工作文件名和工作标题、创建实体模型、定义 单元类型、定义单元类型、定义几何常数、定义材料属性、 划分网格、加载求解、查看求解结果等过程。
1.建立工作文件名和工作标题 2.创建实体模型 3.定义单元类型 4.定义几何常数 5.定义材料属性 6.划分网格 7.加载求解 8.查看求解结果
1.建模 2.加载求解 3.检查分析结果
9.2 平面应力问题分析
平面应力假设适用于沿一坐标轴方向的尺寸非常小的物 体(即呈平板状)。设有一平面加载的薄板,如图所示。沿 薄板周围边界作用着平行于板平面并沿厚度方向均匀分布的 载荷,在板的前后表面没有外力作用,因此在板的表面,应 有:
σz =τxz =τyz =0
9.3.1 问题描述
如图所示为一水坝示意图,其结构尺寸如图所示。坝体 为混凝土浇筑,水面高度为45mm,坝体挡水面受静水压力 作用。试分析坝体在重力和水压力作用下的承载状态。坝体 材料弹模量为200GPa,泊松比为0.3,密度为2500kg/m3。
9.3.2 问题分析
该问题属于线性静力学问题。由于水坝的跨度远大于其 他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可以用平面应变假设进 行求解。
9.5 梁分析
梁的结构是工程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常用在建筑 、机械、汽车、冶金等多种场合。梁的结构特点是,梁的横 截面均一致,可承受轴向、切向、弯矩等载荷。根据梁的特 点,等截面的梁在进行有限元分析时,需要定义梁的截面形 状和尺寸,用创建的直线代替梁,在划分网格结束后,可以 显示其实际形状。
理论力学 静力学部分习题课

AC 1 MAy 0,FCz AC P 2 2 0, FCz 2 P 2 AC 1 MCy ' 0,( P1 FAz) AC P 2 2 0, FAz P1 2 P 2
Fx 0,F
Ax
FCx 0
(2)杆AB 为研究对象,受力及坐标如图所 示
取曲杆为研究对象受力及坐标如图列平衡方程fxayazazaydzazdyaydxdzdydxayazfxayazdzdydzazdyaydxdzdydxayaz方法二321和bc分别重p1和p2其端点a用球铰固定在水平面上另1端b由球铰链相连接靠在光滑的铅直墙上墙面与ac平行如图的支座约束力以及墙上点b所受的压力
12.图示三铰刚架受力 F 作用,则A支座约束力的大小 为___________,B支座约 束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
2 F 2
2 F 2
13.正三棱柱的底面为等腰三角形, 已知OA=OB=a,在平面ABED内有 沿对角线AE的一个力,图中,此 力对各坐标轴之矩 M (F ) 0 为: ; 2 M (F ) Fa 。 2
解:AB 和BC 两杆为研究对象,受力及坐标如图所示。 由于未知力较多,尽可能用 轴矩式平衡方程(需保证方 程独立)求解,力求使取矩 轴与较多的未知力相交和平 行,从而使方程中所含未知 量最少。
1 MCz ' ' 0,( FN FAy) AC 0, FAy FN 2 ( P1 P 2)
x
y
结束
题2-46图 (a)所示结构AC、DF、BF及EC四杆组成,其中A、B、 C、D,E及F均为光滑铰链。各杆自重不计。试求支座A、D的 反力及杆BF、EC所受的力。
《静力学习题答案》课件

04
力的矩和力矩平衡
力矩的概念和性质
总结词 理解力矩的概念和性质是解决静 力学问题的关键。
力矩的简化表达 在静力学中,通常使用标量表达 力矩,即力矩等于力和垂直于作 用线到转动轴距离的乘积。
力矩的定义 力矩是力和力臂的乘积,表示力 对物体转动作用的量。
静力学基本原理
二力平衡原理
三力平衡定理
一个刚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时,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一个刚体受三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时,这三个力必构成一平面三角形, 且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力的可传递性原理
对于通过刚体中心的力,加在刚体上 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上任一 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
思维拓展
对于进阶习题,答案解析将不仅局限 于题目的解答,还将进行适当的思维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可能性,培 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阶习题答案解析
解题技巧
针对进阶习题的特点,答案解析将总结和提炼一些实用的 解题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解答题目。
进阶习题答案解析
习题答案
进阶习题答案解析同样将提供完整的 习题答案,并附有详细的解题过程和 思路,方便学生参考和学习。
静力学问题分类
平面问题与空间问题
平面问题是指所有外力都作用在物体某一平面内的问题, 空间问题则是指外力作用在物体三维空间内的问题。
静定问题与静不定问题
静定问题是根据给定的静力平衡条件能够完全确定物体所 有未知力的问题;静不定问题则是不能完全确定未知力的 数量或方向的问题。
刚体问题与变形体问题
刚体问题是指研究刚体的平衡问题,变形体问题则是指研 究物体在受力后发生变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图所示支架,A、B、C 处均为铰链连接,在 A 点悬挂重量为 Q=10KN 的重 .图所示支架, 、 、 处均为铰链连接, 杆的受力。 物,若二杆自重不计,试求 AB 和 AC 杆的受力。 若二杆自重不计,
3.悬臂吊车横梁 3.悬臂吊车横梁 AB 长l=2.5m,自重 =1.2KN。拉杆 倾斜角 α = 30 = ,自重P= 。拉杆CD倾斜角 , 自重不计。电葫芦连同重物共重 = 自重不计。电葫芦连同重物共重Q=7.5KN。求当电葫芦在图示位置 =2m时, 。求当电葫芦在图示位置a= 时 CD 杆的拉力和铰链 A 的约束反力。 的约束反力。
2.标力 .
约束反力: 约束反力:按约束类型画 沿公法线 指向物体 恒为压力
力分两边, 力分两边,指向可设
力沿法线, 力沿法线,指向可设
两个反力, 两个反力,一个反力偶
五、平衡方程 任意力系
平衡条件
R = ∑F = 0
M = ∑mO(F) = 0
基本式
∑X = 0 ∑Y = 0
( 点为任意矩心) ∑m (F) = 0 O 点为任意矩心)
∑F ∑F
x
= 0: = 0:
F + FA sin 45o − FC cos 60o = 0
y
FC sin 60o + FA cos 45o = 0
解得: 解得: FA = −53.79N
FC = 43.92N
8.图示刚架, =3kN/m, kN, kN· 8.图示刚架,已知q=3kN/m,F= 6 kN,M=10 kN·m,不计刚 图示刚架 2 架的自重。 处的约束力。 架的自重。求固定端A处的约束力。
∑X = 0
平面平行力系 (设垂直于 x 轴)
∑Y = 0
∑m= 0
∑Y = 0 ∑m (F) = 0
O
2 个独立方程,只能求解 2 个未知量。 个独立方程, 个未知量。 平面力偶系 1个独立方程,只能求解 1 个未知量。 个独立方程, 个未知量。 个独立方程
1.试画出图中所示AB,BC杆的受力图。 .试画出图中所示 杆的受力图。
C
7.边长为 的直角弯杆ABC 的A 端与固定铰链联结,C 端与杆 端与固定铰链联结, 端与杆CD 用销 7.边长为a 的直角弯杆 边长为 钉联结, 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 不计杆自重, 钉联结,杆CD 与水平线的夹角为 o ,不计杆自重,沿BC 方向作用已 知力F 知力 = 60N。试求 、C 两点的约束力。 。试求A、 两点的约束力。 以直角弯杆ABC 为研究对象,受 为研究对象, 解: 以直角弯杆 力图与坐标系如图所示。 力图与坐标系如图所示。建立平衡方程
解:取刚架作研究对象,受力 取刚架作研究对象, 如图,建立图示坐标系, 如图,建立图示坐标系,列出 平衡方程: 平衡方程:
∑ Fx = 0, ∑F
y
= 0,
q FAx + × 4 − F cos 45° = 0 2 FAy − F sin 45° = 0 4 q M A − M + F cos 45°× 4 − F sin 45°× 3 − × 4 × = 0 2 3
∑ M A (F ) = 0,
代入数据,解上述方程, 代入数据,解上述方程,得:
FAx = 0, FAy = 6kN, M A = 12kN ⋅ m
4.外伸梁 的支承和荷载如图所示 已知P= ,试求A、 支座的约束反力 支座的约束反力。 4.外伸梁CD的支承和荷载如图所示。已知 =2qa,试求 、B支座的约束反力。 外伸梁 的支承和荷载如图所示。
5.试求图示组合梁 A、B、C、D 四处的支座反力。 . 、 、 、 四处的支座反力。
6.试求图示组合梁的支座反力。 6.试求图示组合梁的支座反力。 试求图示组合梁的支座反力
tgα =
Ry Rx
=
∑Y ∑X
F =X x F =Y y
四、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画受力图
非自由体
解除约束 代之于约束反力 物体受力分析
自由体(主动力+约束反力) 自由体(主动力+约束反力) 受力图 主动力: 主动力:照搬
1.取体:选取研究对象——受力体 .取体:选取研究对象 受力体
力沿绳线 背离物体 恒为拉力
力的多边形法则
ad = ab + bc - cd
Rx = X1 + X2+ X3
Rx = X1 + X2 +⋯+ Xn = ∑ X
2 2 R = Rx + Ry =
(∑ X ) +(∑Y )
2
2
Ry = Y +Y2 +⋯+Yn = ∑Y 1
三、力之分解与投影 分解: 分解:力沿两坐标轴作平行四边形 投影: 投影:力向两坐标轴分别作垂线 注意:只有当两坐标轴正交时,才有 注意:只有当两坐标轴正交时,
静力学总结 一、力 • 力矩 • 力偶 1.力 . 力之三要素 2.力矩 .
大小 方向 矢量 表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用点
mo (F) = ±F ⋅ d
(1)正负号规定: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正负号规定:逆时针为正, (2)力矩是使刚体转动效应之度量 ) (3)平面力矩为代数量,大小与 F 和 d 及矩心有关 )平面力矩为代数量, 3.力偶 . 力偶矩: 力偶矩
m= ±F ⋅ d
力偶只能使刚体转动,其效应由力偶矩度量, 力偶只能使刚体转动,其效应由力偶矩度量,且与矩心无关
(迁移性) 迁移性)
(可调性) 可调性)
二、力之合成
1.矢量法——几何法 .矢量法 几何法
R = F + F +⋯+ F = ∑F 1 2 n
2.数解法 2.数解法——解析法 数解法 解析法
O
( ∑ ∑X = 0 或) Y = 0 二矩式
∑m (F) = 0 ∑m (F) = 0
A
B
三矩式
∑m (F) = 0 ∑mB(F) = 0 ∑m (F) = 0
A
C
(AB 不能垂直于 或y 轴) 不能垂直于x
(A、B、C 三点不共线 ) 、 、
3个独立方程,只能求解 3 个未知量。 个独立方程, 个未知量。 个独立方程 平面汇交力系 (设交于O点) 设交于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