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的概念及分类

合集下载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 旅游者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 旅游者

\
TOURISM
(6)空间距离
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居民旅 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 地理研究,1997(2)
距离(KM)
出游市场所 占比例(%)
<15
37
15-50
24
50-500
21
500-1500
12
>1500
6
整理课件
累计比例 (%)
37 61 82 94 100
\
TOURISM
价格
D

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统 称为(来华)海外游客。海外游客是指来我国 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 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 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按照在我国大陆访问期间停留时间的差别, 海外游客划分为海外旅游者(过夜游客)和海 外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初中 高中及中专 大专及以上 受教育水平
西安碑林和华山游客的受教育 程度——吴必虎,1997
上海市民受教育水平与出游率 的关系(潘勇,1998)
整理课件
\
TOURISM
参与率%
(5)家庭结构
游憩活动参与率
70
60 50
61
52
56
40
43
30
31
20
10
0
1
2
3~4
5~6 7或以上
家庭规模:人数
家庭规模对游憩活动参与率的影响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creation Service,1990. 整理课件
80 60 40 20 0
职业 观赏风景 出差 度假休养
上海市民职业与出游方式的关系 (吴必虎、徐斌等,1999)

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三章旅游者第一节旅游者的概念一般来讲,旅游者是指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旅行的人。

研究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旅游者的概念和界定问题,即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旅游者?对旅游者的定义问题,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主体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目前,对于国际旅游者的界定,国际上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一、国际联盟的解释1937年,国际联盟对外国旅游者的解释是:外国旅游者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应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包括:1、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2、为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3、为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4、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上岸时间不足24小时,亦视为来访旅游者;不能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包括:1、抵达某国就业任职或者在该国从事营业活动者,均不能列为旅游者;2、到国外定居者;3、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4、边境地区居民中日常越境工作的人;5、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旅游者;这一解释是为了规范各国的旅游统计口径,但它针对的只是外国旅游者,无国内旅游者。

二、罗马会议定义二战以后在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的积极推动下,联合国于1963年在罗马召开了一次国际旅游会议。

经过讨论,会议对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者的统计范围作了新的规范,这就是罗马会议定义。

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正式确认和通过了这个定义;197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旅游委员会也采纳了这一定义。

人们通常把这一定义内容称为世界旅游组织的解释。

一)旅游者的定义罗马会议指出,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

游客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到访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旅游者;另一类是不在目的地停留过夜,而是当日返回或离去的游客——短程旅游者或一日游游客。

罗马会议的具体解释是:游客是指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

旅游学概论第四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 下列人员不在国内游客统计之列: • (1) 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领导; • (2) 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 (3) 调遣的武装人员; • (4) 到外地学习的学生; • (5) 到基层锻炼的干部; • (6) 到境外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 (7) 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罗马会议对国际旅游者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 (1) 根据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为旅游者。 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是 除了为获得报酬 的职业以外的其他任何目的, 包括消遣性旅游和非消 遣性旅游。
• (2) 把访问者在一个国家停留的时间作为划分游客的标准, 凡超过 24 小时的称为旅游 者, 未超过 24 小时的称为一日游游客。 该定义 在旅游统计中更具操作性。
• ( 一) 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 • 1937 年, 国际 联 盟 统 计 专 家 委 员 会 ( the Committee of
Statistics Experts of the League of • Nations) 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标准和人员范围做了如下解释和规定
。 • 国际旅游者指离开自己的居住国, 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 24 小时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 什么是游客? 就概念性定义来讲, 游客是指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 以外, 基于任何原 因到其他一个不是自己居住地的国家观光、 访问 的人。 游客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 ( 包括 娱乐、 度假、 疗养保 健、 学习、 宗教和体育活动等) , 也可以是工商事务、 家庭事务、 公务 出使、 开会等。

旅游学概论 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

旅游学概论 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

[提问]: 什么是旅游者?同学们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江门来
念书的,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
高 校 新 生报 到
一、国际上关于旅游者的定义
➢ 1.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 ➢ 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其它国家旅
行至少24小时以上的人。具体可包括以下人员: ➢ 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
准则同样对非游客进行了详细的界定: (1)为了移民或谋求职业的目的而进入其它国家
的人员; (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人
员; (3)隶属于上述各类人员的随从人员; (4)流亡者、流浪汉或在边境往来的工作人员; (5)逗留时间超过1年的人员。
(二)关于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1.美国对于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美国国家旅游资源评审委员会对国内旅游
第三章 旅游者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者概念的主要 说法,熟悉定义旅游者的基本原则,掌握 旅游者的类型、特点及旅游者形成的主客 观条件,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对本地区旅游 者的基本类型、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主讲内容
公司慨况
企业简介 企业历程 组织架构
公司管理
日常管理规范
其它
安全培训知识
进城农民工算旅游者吗?
国内游客应包括在我国境内常住一年以上的 外国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
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定,下列人员不在国内 游客统计范围内:
•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领导; ➢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调遣的武装人员; ➢到外地学习的学生; ➢到基层锻炼的干部; ➢到境内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旅行的人; ➢ 为了出席国际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 ➢ 为了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 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停靠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三章旅游者
的因素
客观因素
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交通运 输因 素、旅游资源因素等

其它
思考题
阐述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如何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解释旅游动机产 生的社会心理原因? 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Thank You!
本章结束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界定
此外,国际上还存在着多种定义方式。
以英种以逗留时间 长短来度量的标准。
而法国旅游总署的定义则是:凡以消遣、 健康、出差或会议、商务、修学(如海上 课程或滑雪课程)等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 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不超过4个 月的人均可视为国内旅游者。
• 外部尊重: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 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 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 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 用处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求
•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 这种需要就要求敢于超越自我,最大地发 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 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 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 工作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 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 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 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 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 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第二节 旅游需求与旅游动机
4、旅游需求指标
旅游人 数指标
旅游者停 留天数 指标
旅游者 消费指标

旅游概论 第三章 -旅游者

旅游概论 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三)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等:
为移民或就业而进入目的 地国家的人 以外交官或军事人员身份 访问该国的人 上述人员的随从 避难者、流浪者以及边境 工作人员 逗留时间超过一年的人
但包括下列人员:
中途停留在该国的外国轮 船或飞机的乘务人员 逗留时间不到一年的外国 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 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
二、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一)消遣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二)事务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三)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一)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
家庭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前提之 一和重要物质基础。但真正决定能否实现旅游活动 的家庭收入水平实际上是指家庭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水平。
可自由支配收入=个人或家庭收入-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 消费-日常生活必须消费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收入水平这一因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家庭 外出旅游的经济条件,而且还在于超过满足基本生 活需要这一临界水平后,每增加一定比例收入,旅 游消费便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二)旅游动机的类型
1.学者对旅游动机的分类
田中喜一的四类动机 麦金托什的四种基本动机 托马斯的18种旅游动机
利奥得的8类基本动机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2.旅游动机的常见类型
健康、娱乐的动机 好奇、探索的动机
文化方面的动机
社会交往的动机 探亲访友与追宗归祖的动机
公务和商务方面的动机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旅游心理类型对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
自我中心型(安乐小康型)
1、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小
多中心型(追新猎奇型)
1、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大

第三章 旅 游 者

第三章 旅 游 者

二、 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一)北美国家的定义 旅游者为了出差、消遣、个人事务、或者出于工作 上下班之外的其它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 里(单程)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夜还是当日返回。同 时还规定,下述情况不能列为旅游: (1)火车、飞机、货运卡车、长途汽车和船舶的驾驶及 乘务人员的工作旅行; (2)因上下班而往返于某地的旅行; (3)学生上学或放学日常旅行。
第三章 旅 游 者


学习目标 旅游者----离家外出到异国他乡旅行访问的人; 多走多看--------见多识广
第一节 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 国际旅游者的界定 (一)国际联盟的解释 1937年,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曾对“外国旅游 者”解释如下:外国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住在国, 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可列入旅游者的 人员包括: (1)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 行的人。 (2)为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包括科 学、管理、外交、宗教、体育等会议或公务)。 (3)为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游的人。 (4)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前来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 不足24小时,亦视为旅游者(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应 分开作为一类,必要时可不管其长居何处)。
(二)欧洲国家的定义 英格兰旅游局 :基于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因,离 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至于外出旅行 的距离则未作任何明确规定。 法国 :基于下列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处,外出 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这些原因包括: (1)消遣;(2)健康;(3)出差或参加某种形式的 会议;(4)商务旅行;(5)改变课堂教学的修学旅 游等。
种族上的动机 其 它
(14)冒险活动(到新地方去,接触新朋友,取得新经历)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三章-旅游者
(1) 以下几种人为国际旅游者:
※ 为娱乐、家庭或健康等原因而旅行的人; ※ 参加国际会议的人; ※ 为商业原因而旅行的人; ※ 在海上巡游途中停靠某国、即便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人。
(2) 下列几种人不属于国际旅游者:
※ 为到另一国家谋求职业或长期居住的人; ※ 寄宿在校的学生; ※ 居住在边境地区而跨越国界到邻国工作的人; ※ 途经一个国家但不作法律意义上停留的人,不管其停留时间多长。
(1)消遣(周末度假或假期);
(2) 健康(温泉浴或海水浴治疗);
(3) 出差或参加各种形式的会议(体育比赛活 动、讨论会、朝圣或代表大会等);
(4) 商务旅行;
(5)改变课堂教学的修学旅行(如海上课程或 滑雪课程)
4、我国的定义。
• 国家旅游局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是:为了观光游 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就业疗养等目的而离 开常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停留时间不 超过6个月,且目的不是为了取得报酬。
一、收入水平 (income level)
收入水平意味着支付能力。它影响着一个人 能否成为旅游者,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 费结构,并且还会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其 旅行方式的选择等。所以,收入水平是影响旅游 需求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
影响:1.动机、2.消费结构、3.旅游目的地和 方式的选择。
国内不过夜旅游者(domestic excursionists):是指基 于以上任一目的并在目的地逗留不足24小时的人。
2、北美国家的定义。
• 加拿大和美国是以出行距离为标准来区别是否属 于国内旅游者 p46
• 美国国家旅游资源评价委员会(the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Review Commission)—— 80km(单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或理论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
(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
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
(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
(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
(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
(4)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
(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
(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
(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
(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

4、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

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
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

(二)国内旅游者
(1)加拿大:离开居住地边界至少50英里(8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

(2)美国:处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80公里)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夜还是当时返回。

(3)英国:基于上下班之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

(4)法国:基于上下班之外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

(5)世界旅游组织:1984年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是
为了娱乐、度假、体育活动、公务、集会、会议、学习、探亲访友、保健、慈善工作或宗教目的而在自己定居的国家对某个目的地进行至少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访问旅行者。

(6)中国:
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中国国家统计局规定,下列人员不在国内游客统计范围内:
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到外地务工的农民。

第二节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条件
(一)收入水平
决定一个人能否实现旅游的其家庭收入水平实际上指的是其家庭可支配收入,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其家庭的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所谓可支配收入指扣除全部纳税后的收入。

可随意支配收入则指扣除全部纳税及社会消费(如健康人寿保险、老年退休金和失业补贴的预支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另外,收入水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而且会影响到人们的旅游消费构成
(二)余暇时间
余暇时间有四种分布:每日余暇、每周余暇、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

余暇时间又称为闲暇时间,正因为有闲暇时间,才有可能把它用于旅游,成为旅游活动时间。

闲暇时间按时间的长短可分为:(1)每日工作之后的闲暇时间。

这部分余暇时间很零散,虽可用于娱乐和休息,却不能用于旅游。

(2)周末余暇时间。

如现在我们国家每周实行5天工作日,故周末假日为2天,可以进行一些当日往返的短程游览。

(3)公共假日。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节日放假。

各国公共假日的多少不同,大都与各国民族传统节日的所少有关。

如我国的“国庆黄金周”、“五一劳动节”等都是公共假日,人们可以利用这类闲暇时间进行旅游活动。

从1999年实行五一、国庆七天长假制,带动了我国旅游的发展。

(以上主要针对在职人员的休闲旅游,公务旅游和离职人员的旅
(三)其他因素
主要有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可进入性以及旅游者身体状况和家庭结构三个方面。

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环境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

可进入性:时空距离、入关签证、交通状况等。

旅游者身体能力状况和家庭结构:国家旅游局统计50岁以下旅游者占总数的80%。

另外,拥有4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出外旅游的可能性较小。

二、主观条件——旅游动机
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愿望,即旅游动机。

它来源于人的某种需要,主要是精神上的需要。

旅游是人们的一种需求或需要。

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1、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这是按照马斯洛(二战后美国行为科学家)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的观点。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

为了生存而对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产生需要。

如由于饥渴冷暖而对吃、穿、住产生需要。

(2)安全需要。

指维护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需要。

前两者属于生理的、物质的需要。

(3)爱的需要或社交需要。

参与社会交往,取得社会承认和归属感的需要。

(4)受尊重需要。

指在社交活动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会地位、荣誉和权力的需要。

一个人在家时,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为旅游者则全程有人为你服务,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觉。

(5)自我实现需要。

发挥个人最大能力,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

有的人为了实现自我抱负或谋求自我发展而外出旅游考察,从中获取信息或启示,以寻求发展机会。

如考察旅游、会议旅游;如驾车或徒步游全国、全球、跨越某大洲等,以此展示其成就,实现一种自我价值,引起人们的注目。

后三者属于心理的、精神的需要。

一般而言,人类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追求高层次的满足。

例如,一个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人可能会铤而走险而不考虑安全需要,可能会向人乞讨而不考虑社会需要和受尊重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在某一特定时期每种需要的重要性并不相同。

人们首先追求满足最重要的需要,即需要结构中的主导需要,它作为一种动力推动着人们的行为。

当主导需要被满足后就会失去对人的激励作用,人们就会转而注意另一个相对重要的需要。

需要层次越高,达到的人数就越少。

因此,单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互还难以现代大众化旅游者的动机。

2、其他需要
(1)探新求异的需要。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2)逃避紧张现实,调节身心节律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使人们的精神常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的人群拥挤、交通喧闹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人们普遍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暂时避开这样的环境,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地方度过一段时间,以调节自己的身心节律,恢复疲劳,松弛神经。

产生旅游动机可能源于上述需要的某一种,也可能出于其中两种或多种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