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神奇的新材料 教案 (1)

合集下载

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神奇的新材料教案(1)

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神奇的新材料教案(1)

3.神奇的新材料【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中的第三课《神奇的新材料》,课程内容是依据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标准设计的,对应新《课标》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一条,其中二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是“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和舒适”。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观察探究了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

本课学生通过观察雨打不湿荷叶的现象,动手制作不沾水不沾灰的“材料”亲身体会新材料的神奇,并引发兴趣探知、了解更多的新材料。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好奇心,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要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

但是低年级学生观察描述能力较弱,可以使用集中观察共同描述的方法,互相启发,共同交流。

【教学目标】1.发现荷叶不沾水、水滴卷走荷叶上粉笔灰的奇特现象。

2.能用蜡烛火焰熏黑纸杯底,并发现蜡烛黑灰不沾水、水滴卷走黑灰上粉笔灰的奇特现象。

3.知道一些新材料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4.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互相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新材料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用蜡烛火焰熏黑纸杯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资料,火柴或打火机。

学生材料:烧杯(装少量水)、纸杯、蜡烛、滴管、粉笔、记录单、抹布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1.《江南》(多媒体出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了,大家还记得吗?2.看来大家都非常棒!那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里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呀?(鱼和莲的故事)鱼大家都见过了,那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荷塘?荷塘的景色美不美?(美)雨中的荷塘景色更美,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播放雨中荷塘视频)3.大家有没有发现,荷叶上有很多的小水珠?荷叶上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呢?(雨滴在上面)下雨的时候雨会打湿地面,打湿我们的衣服,头发等等,但是为什么打不湿荷叶呢?(生答)[设计意图:通过古诗的导入,使孩子们在美的意境中慢慢走入课堂,从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入手更容易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加继续探索的求知欲。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3.《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3.《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3.《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神奇的新材料》是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3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新材料,探究新材料的特性,并了解新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并尝试理解其原理。

但是,对于新材料这一概念,他们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的定义及其特性。

2.让学生了解新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新材料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材料的定义及其特性,新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新材料的图片,了解其特性。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新材料的看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新材料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材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用新材料制作的玩具、衣物等,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新材料的定义、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新材料的特性,如轻便、耐用、环保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新材料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新材料的看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单元《3.神奇的新材料》 苏教版

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单元《3.神奇的新材料》  苏教版

《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第三课《神奇的新材料》,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

第一节课学习了常见的材料,第二节课认识不同材料做成的杯子,并在活动中确定不同材料杯子的不同特点。

本节课延续前两节课的内容,学习一些新材料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同时也能够说出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优缺点,在认知、观察比较、动手探究等方面都为本节课认识神奇的新材料打下来基础。

学生对新材料感到新奇和神秘。

为突破这一点,本节课选取荷叶滴水滴这一自然现象和在蜡烛黑灰上滚水滴这一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材料的发明原理和过程。

教学目标1、能观察并描述荷叶表面的特点,发现荷叶表面不容易沾水滴或尘埃颗粒。

2、做蜡烛黑上滚水滴的实验,发现蜡烛黑不沾水、不沾灰的神奇特点,了解水滴在荷叶上和蜡烛黑上滚动时的相同之处。

3、通过观察视频,了解各种新材料极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与热爱。

4、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互相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荷叶和蜡烛黑不沾水不沾灰的神奇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完成在荷叶和蜡烛黑上滚水滴的实验并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教材、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荷叶、粉笔、水、滴管、蜡烛、纸杯。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同学们,老师请你们观看一段视频,说说你从视频中发现了什么?2、在我们衣服上滴上墨水会有什么现象发生?3、墨水、黑水倒在衣服上,衣服会变黑,可是视频中的蓝色布料却非常干净,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有哪些神奇的地方吗?这节课我们就去《神奇的新材料》里寻找答案吧!二、实验观察荷叶的神奇特点1、(师出示纸巾)同学们请看,这是张纸巾。

老师将水滴滴在纸巾上,水滴会有什么变化呢?2、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荷叶,请同学们小组分工合作,小组长负责安排工作,全程监督。

安排一位同学滴水、一位同学拿荷叶、一位同学负责记录,现在请同学们给荷叶滴水试一试,仔细观察水珠在荷叶上呈什么形状?有什么变化?(荷叶表面不沾水)3、现在我们再往荷叶上撒点粉笔灰试一试,让水滴在粉笔灰上滚来滚去,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荷叶表面不沾灰)4、同学们真棒,都能通过实验观察到荷叶神奇的特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

《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一、目标制定的依据课标要求:科学知识目标:1.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3.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2.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

3.科学态度目标: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第三课《神奇的新材料》。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

第一节课学习了常见的材料,第二节课认识不同材料做成的杯子,并在活动中确定不同材料杯子的不同特点。

本节课延续前两节课的内容,学习一些新材料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学生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同时也能够说出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优缺点,在认知、观察比较、动手探究等方面都为本课认识神奇新材料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新材料感到新奇和神秘。

为突破这一点,本节课选取荷叶上滚水滴这一自然现象和在蜡烛黑灰上滚水滴这一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材料的发明原理和过程。

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视频和实验操作,能够说出荷叶表面不沾水,但水滴能卷走粉笔灰这一神奇的现象。

2.能正确操作实验,并说出蜡烛黑灰不沾水、水滴卷走黑灰上粉笔灰的现象。

3.能够说出纳米材料等一些新材料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学习重点:1.通过观察视频,能够说出荷叶不沾水这一神奇的现象。

2.能正确操作实验,并说出蜡烛黑灰不沾水、水滴卷走黑灰上粉笔灰的现象。

3.能够说出纳米材料等一些新材料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学习难点:1.能正确操作实验,并说出蜡烛黑灰不沾水、水滴卷走黑灰上粉笔灰的现象。

2.能够说出纳米材料等一些新材料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教材、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每个小:1片荷叶、1个蜡烛、1个纸杯、1个塑料小勺、1根粉笔、1个吸管、少量水。

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神奇的新材料》 苏教版

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神奇的新材料》   苏教版
板贴 荷叶










活动一、探究荷叶的特点
1、我们先来在荷叶上滴水试试,荷叶每组一份,滴水要用什么呢?塑料滴管
2、出示塑料滴管,怎么用呢?分发给学生滴管,大家都试着用一用滴管。
师巡视指导纠正。
3、先学会使用滴管并快速坐好的小组先发荷叶,我们在荷叶上滴1-2滴水,然后轻轻滚一滚水滴。滚水滴的同时,同学们要用手边的ipad慢动作拍下水滴在荷叶上的视频。哪个小组拍得好,我们就让哪个小组来把自己的视频投屏分享给大家。
学生分组材料:纸杯(装少量水)、蜡烛、滴管、粉笔、荷叶(放在纸杯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修改
导入
下雨天我们的衣服会不小心淋雨弄湿,让人觉得不舒服,衣服碰到油、灰等等还容易弄脏。老师的女儿有时就会把衣服弄脏、弄湿,你们的衣服是不是有时也会不小心弄湿弄脏啊?如果有一种衣服穿上不会弄湿弄脏该多好啊,我们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自然中有一种材料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这种材料就是荷叶,荷叶真的这么神奇吗?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3.神奇的新材料
【教学目标】
1.发现荷叶不沾水、水滴卷走荷叶上粉笔灰的奇特现象。
2.能用蜡烛火焰熏黑纸杯底,并发现蜡烛黑灰不沾水、水滴卷走黑灰上粉笔灰的奇特现象。
3.知道一些新材料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新材料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用蜡烛火焰熏黑纸杯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视频资料,火柴或打火机。
神奇的 新 材料
纳 荷叶
米 不沾水 不沾灰
材 黑灰

教学反思

二年级科学下册神奇的新材料教案

二年级科学下册神奇的新材料教案

3.神奇的新材料【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中的第三课《神奇的新材料》,课程内容是依据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标准设计的,对应新《课标》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一条,其中二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是“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和舒适”。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观察探究了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

本课学生通过观察雨打不湿荷叶的现象,动手制作不沾水不沾灰的“材料”亲身体会新材料的神奇,并引发兴趣探知、了解更多的新材料。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好奇心,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要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

但是低年级学生观察描述能力较弱,可以使用集中观察共同描述的方法,互相启发,共同交流。

【教学目标】1.发现荷叶不沾水、水滴卷走荷叶上粉笔灰的奇特现象。

2.能用蜡烛火焰熏黑纸杯底,并发现蜡烛黑灰不沾水、水滴卷走黑灰上粉笔灰的奇特现象。

3.知道一些新材料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4.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互相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新材料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用蜡烛火焰熏黑纸杯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资料,火柴或打火机。

学生材料:烧杯(装少量水)、纸杯、蜡烛、滴管、粉笔、记录单、抹布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1.《江南》(多媒体出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了,大家还记得吗?2.看来大家都非常棒!那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里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呀?(鱼和莲的故事)鱼大家都见过了,那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荷塘?荷塘的景色美不美?(美)雨中的荷塘景色更美,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播放雨中荷塘视频)3.大家有没有发现,荷叶上有很多的小水珠?荷叶上为什么会有小水珠呢?(雨滴在上面)下雨的时候雨会打湿地面,打湿我们的衣服,头发等等,但是为什么打不湿荷叶呢?(生答)[设计意图:通过古诗的导入,使孩子们在美的意境中慢慢走入课堂,从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入手更容易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加继续探索的求知欲。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3.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3.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3.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神奇的新材料》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对新材料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初步了解一些科学现象。

但他们对新材料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新材料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能举例说明新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了解新材料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新材料的了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难点:新材料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新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材料的特性。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究新材料的奥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新材料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和教学。

2.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材料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让学生对新材料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新材料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新材料的认识和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新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新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新材料,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应用。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新材料》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新材料》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新材料》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新材料》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新材料的基本概念,了解新材料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并能够分析新材料的优点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新材料的特点。

但学生对于新材料的定义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新材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难点:新材料的优点和不足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新材料的实物样品、图片、视频等。

2.学具:学生实验材料、记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材料的实物样品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新材料吗?新材料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播放视频,向学生介绍新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同时,展示一些新材料的实际例子,如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材料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新材料的性质。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新材料的燃烧实验,了解新材料的防火性能;或者让学生触摸新材料的样品,了解新材料的舒适度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新材在完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新材料》的教学设计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总结出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改进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神奇的新材料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谢锡萍
【教材分析】
《神奇的新材料》一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3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二年级段是“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和舒适”。

本课在前两课指导学生认识常见材料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特殊材料中的新材料。

本课内容可以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组织体验。

它由两个本质相同的活动组成:活动一,调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荷叶上滚水滴,发现荷叶不沾水、水滴会卷走荷叶上的粉笔灰;活动二,和前面的活动相类似,亲手做一做——在纸杯底用蜡烛火焰熏出黑灰,并在蜡烛黑灰上滚水滴,发现蜡烛黑灰不沾水、水滴会卷走黑灰上的粉笔灰。

这两个活动都是引发学生对这一神奇现象的好奇,为后面阅读纳米材料的资料奠定感性基础。

第二部分,介绍纳米材料和其他一些新材料。

教材以阅读资料的形式展开内容。

资料的前半部分与学生在第一部分活动中的体验相呼应,说明了荷叶表面的极细小绒毛和纸杯底的黑灰都属于纳米材料;资料的后半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一些新材料及其用途,展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丰富二年级学生对新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首先通过观察荷叶表面的特点让学生发现荷叶表面不容易沾水滴或尘埃颗粒,接着在学生自己动手做新型材料的过程中,感受新材料的神奇,最后让学生了解新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而萌生金点子,自己设计新材料让生活更美好。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观察探究了不同材料的一般特点,在认知、观察比较、动手探究等方面都为本课认识神奇新材料打下了基础。

生活中很多物体都会被雨水打湿,而荷叶却不会,由这一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通过观察荷叶不沾水不沾灰的现象,再到自己动手制作不沾水不沾灰的“材料”,了解更多的新材料。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思维不够稳定和深刻,对事物的认识容易流于表面,为了防止学生的探究变成单纯的玩,教师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认识观察的意义,指导观察的方法,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做简单的记录,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愉悦中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
1.发现荷叶不沾水、水滴卷走荷叶上粉笔灰的奇特现象。

2.能用蜡烛火焰熏黑纸杯底,并发现蜡烛黑灰不沾水、水滴卷走黑灰上粉笔灰的奇特现象。

3.知道一些新材料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新材料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
用蜡烛火焰熏黑纸杯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视频资料,火柴或打火机。

学生分组材料:纸杯(装少量水)、蜡烛、滴管、粉笔、荷叶(放在纸杯里)、记录
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板书设计】
3.神奇的新材料
不沾水
荷叶、蜡烛灰纳米材料
不沾灰
【课后反思】
本课学生动手的活动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学习使用滴管使用的实践活动,第二个是荷叶上滚水珠的验证实验,第三个是黑灰上滚水珠的观察实验,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丰富的活动无疑能深刻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并在实践中获得科学认知,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虽然这些实验活动都比较简单,但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二年级学生而言就应多一些帮扶,通过小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模仿来克服自己实验的困难,而将精力更多的关注到科学观察、科学思维、科学表达上来,从而对纳米材料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对学生的表达机会还应充分给予,除了个别表达,还应增加在小组内表达的机会,让人人都能充分参与,当然还要注意观察的引导,这些欠缺的方面都需要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