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读书分享ppt课件
《争论与说服:如何改变思维和立场》随笔

《争论与说服:如何改变思维和立场》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争论与说服的基本概念 (3)1. 争论的定义 (4)2. 说服的定义 (4)3. 争论与说服的关系 (5)三、争论与说服的类型 (6)1. 明显的争论 (7)2. 暗示的争论 (9)3. 明显的说服 (10)4. 暗示的说服 (11)四、争论与说服的策略 (12)1. 提出有力的论点 (14)2. 驳斥对方的观点 (14)3. 引导对方思考 (16)4. 创造性思维 (16)5. 情感沟通 (17)五、争论与说服的技巧 (18)1. 倾听与理解 (19)2. 表达清晰 (20)3. 保持冷静 (21)4. 适时妥协 (22)5. 识别并应对对抗情绪 (23)六、争论与说服的应用场景 (24)1. 工作场景 (25)2. 学习场景 (26)3. 家庭场景 (28)4. 社交场景 (29)七、结论 (30)1. 争论与说服的重要性 (31)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争论与说服 (32)3. 进一步提升争论与说服能力的方法 (33)一、内容概要《争论与说服:如何改变思维和立场》是一本关于辩论技巧和有效沟通的实用指南。
作者通过深入剖析各种争论案例,揭示了人们在争论中的常见错误和陷阱,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来改变他人的思维和立场。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争论的基本原则、争论的准备工作、争论中的关键技巧、争论后的反思和总结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争论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对方、保持客观、寻求共同点等。
作者分析了争论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对方的观点、收集证据、设定目标等。
在第二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争论中的关键技巧,如提问、反驳、举例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演示。
第三部分则关注争论后的反思和总结,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争论中学到有益的经验教训。
第四部分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说服力。
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作者:俞国平来源:《教育》2015年第10期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作的《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中指出:“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的人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当这群人审视当下的社会形态,在电子媒介、功利色彩的作用下,成人又重新回到心理年龄上的童年,儿童则在加速成长,成人的儿童化和儿童的成人化正在加速发酵,其产生的后果将是“童年的瓦解”。
一直以来,这群人总是处于自己成人立场的思维系统中,孩子们更多是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科书、教师经验、学校应试、社会系统中的“套装知识”。
套装知识的普遍性、机械性、一刀切的要求与孩子个性经验世界中的特殊性形成了裂差。
于是乎,孩子成了“套子中的人”,也慢慢地丧失了个性的发展。
如此的宰制式教育,无疑是教育立场的错位。
如今,走在教育的路上,人们在不断叩问、追思,当今的小学教育应该行走在怎样的童年生态路上?童年解放:一种亟待转变的理念为生命的质量奠基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非常具有特质的阶段,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当人们站在童年的立场上去审视当今的教育时,会发现真正学校教育的使命应该回归人性的健康成长和适性的发展。
为可能的发展助力“可能”表示的未来式,它在暗示发展的趋势,它包孕在现实之中。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儿童有着丰富的情感,无限成长的可能必须得到尊重。
显然,儿童具有无限的可能并不代表什么“可能”都要发展。
教育,当为儿童的“可能”提供适性的方向,选择“最好的可能”,助长“最好的可能”的发展。
所以,人们需要还原、唤醒、激活这种“可能”。
学校特质:以儿童立场构建无限可能课程建设——适性的童年课程“1+X” 童年形态下如何为孩子提供适宜的“跑道”,就是要从儿童出发,让童年能够得到均衡丰富的发展,为此人们建构了基础学科课程、儿童阅读课程、综艺活动课程,从这三个层面的童年课程,尽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适性”的跑道。
读书的立场、趣味与方法 陈平原

读书的立场、趣味与方法陈平原陈平原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什么谈读书?谈这个问题就是想引入我对一个老人的追怀,一位提倡终身读书的长者,任继愈先生,原国家图书馆馆长。
任继愈先生去世的那一天,季羡林先生也在同一天去世,两位都是90年代对我很有帮助的长者,而且在最近十年里这两个人作为文化老人,不仅是各自专业的象征,更多的是作为文化的人格象征,读书的象征,影响到我们这一代人和下面的人。
尤其任继愈先生晚年做的,基本上是一件事,就是让大众参与读书,所以我借此次演讲也向他致意。
我今天主要讲七个问题:第一,“开卷”不一定“有益”。
第二,专业以外的阅读。
第三,“有问题”且“讲趣味”。
第四,兼及精神与物质。
第五,读文字之外,还有图像与声音。
第六,网络时代如何“阅读”。
第七,“读书”本是平常事。
一、“开卷”不一定“有益”“开卷有益”这句话经常被提及,影响很深。
但我认为,“开卷有益”作为一个口号,是值得推敲的。
为什么开卷?开什么卷?如何开卷?以及效果怎么样?现在我们知道读书多的人会成功,但很多不读书的人也很成功,有更多的人是读了一辈子的书都不成功,所以读书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开卷”未必“有益”。
让所有人都能理解“开卷有益”的口号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年龄、职业、心境、阅读目标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你的读书。
古今传诵众多读书的名言,其实大部分是针对特定人群的。
针对普通读者、文人、官员、帝王谈读书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王国维借宋词来谈读书的“三境界”,更适合于学者,而不适合于其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真正好的状态是不断总结自己的道路,然后自己做调整。
任何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方法基本上只适合于自己。
在《作为一种社会方式的读书》这篇文章里,我推荐了章太炎的思路。
章太炎先生再三强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
也就是说,从老师那儿学到的远远不及从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人生规划里面获得的多,所以我总结了他读书的体会:第一,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第二,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请教;第三,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
读书分享主题PPT课件

1 2 3
确定最佳的读书时间
Find a time in your day that is most conducive to reading, such as early morning or late evening.
选择安静的读书地点
Choose a quiet place to read, such as a study room or library, to minimize distractions and focus better.
如何从书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深度阅读
讨论和分享
Go beyond just reading the text and engage in deeper levels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This involves asking questions,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ideas, and applying the material to real-world situations.
激发灵感
阅读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为写作、艺术和其他创造性活动提供素 材。
培养创新思维
阅读有助于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尝试新的方法和解决方案。
提高创造力
阅读有助于培养创造力,为工作和生活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04 不同类型书籍的 阅读建议
小说类书籍的阅读建议
总结词
沉浸式阅读、注重情节与人物塑造、寻找共鸣与启发
详细描述
阅读小说类书籍时,要尽量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关注人物的性格、情感变化以及成长历程。通过理解 人物的塑造,读者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用意和思想,同时也可以寻找与自己生活经历的共鸣。
传记类书籍的阅读建议
读书分享ppt模板

阅读促进交流和沟通:读书是一种共享体验,可以通过与他人分享读书体验来促进交流和沟通。共同阅读 的活动也可以拉近人际关系,培养友谊。
3.阅读拓展视野,培养同理心,拓展社交圈 阅读培养同理心:通过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接触不同的人物形象 和故事情节,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同理心和包容性。
这些方面都说明了读书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读书不仅可以帮助个人获取知识,还可以启发思维,培 养能力,塑造价值观,提升人生态度。
03
书中蕴含智慧
读书开启智慧之门
1.阅读提升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创造力 阅读丰富多样的书籍可以帮助人们增加知识,拓宽视野。根据数据统计,每读一本书,个人的词汇量可平均增 加300个单词,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读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1. 知识的积累和拓展:通过阅读,个人可以获取各种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无论是专业知识、历史文化还是科学技术,书籍都是人们获取和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介。阅读不仅能帮助 个人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读书,个人可 以不断积累并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VIEW MORE
THANK YOU
ChatPPTChatPPT · 尤小优
2002334/95/4
3.书籍点亮智慧,改变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书籍传递智慧的火花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阅读书籍不仅仅是获取知识, 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引导。书籍中所传达的智慧能够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 价值,激发人们对于自我成长和追求卓越的渴望。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启发,理 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与困境。
(樊登讲书)《思辨与立场》-讲书者阅读笔记原稿(含图文解读与思维导图)

本书价值这是一本有着教材的知识密度,但却没有教材式艰涩枯燥的书。
作者条分缕析地剖开思维的肌理,揭示思维顽疾的成因与解决之道。
同时引入最高层次的批判性思维辅以诸多简单易用的工具,让我们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始终清醒、从容、睿智。
阅读收获1.洞悉思维的元素和运作全过程2.揭开情绪背后的思维成因,并疗愈提升3.全面了解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标准和认知方式4.养成批判性思维,从内在改变一生金句精选1.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
2.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成为可以成为的人。
3.思维陷阱的共同特征是,给人以快速获得答案的希望。
作者简介[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理查德·保罗,批判性思维基金会的创建者,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国际知名作家。
其理论被美国的《纽约时报》《教育周刊》《高等教育纪事报》《美国教师》《读者文摘》《教育领导》《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众多报刊所报道。
琳达·埃尔德,教育心理学家、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知名作家。
精华解读以下内容为《思辨与立场》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Part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一、你了解自己的思维吗二、批判性思维有何要求三、思维的要素四、思维的标准Part2为何要锻炼批判性思维五、自我理解六、决策的艺术七、掌控你的自我中心倾向八、警惕你的社会中心主义Part3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九、做一个进行中的思维提升者十、道德推理的发展机制十一、企业和组织中的思维正文Part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一、你了解自己的思维吗当热情转发过的事件出现反转后,你会如何对待?2006年因为法官一句诘问“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而引爆舆论的彭宇案,以“好人被冤,坏人讹诈”的评断铭刻在很多人心中,法院的判罚被指引发道德滑坡20年。
虽然后来材料披露“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并非法官的原话,最高法和《焦点访谈》也曾声明两人确实发生过碰撞,大多数人仍然不关注,也不相信。
论证角度(立场)+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析

没有层次路不清没有角度路不明——论证角度(立场)+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析高二学生在答卷过程中,会遇到概念不清而盲目答题的情况,引得高二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及时补充相关资料,使得语文教学有的放矢,也能快速适应新高考的试卷变化,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概念辨析:论证角度(立场)+论证方法+论证特点(一)论证角度(立场)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还是未来的角度;是赞成,还是反对。
(二)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更有说服力(②增强文章说服力),③有力论证观点。
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
2.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
“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论证观点。
作用:①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更有力;②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5.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语言生动形象,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6.类比论证通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作用: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樊登读书《思辨与立场》读后感

樊登读书《思辨与立场》读后感
樊登读书《思辨与立场》读后感
1.今天读了思辨与立场这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心灵自主,天堂地狱皆其定。
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2.封城,在家隔离,同样的境遇,有人在家成天刷各种新闻,成天恐慌不已,甚到还在网上传播谣言,引起大众恐慌。
有人明白,担心恐慌都没用,如果不能为社会做点什么,那就把隔离生活过好,趁机朝夕相处,好好地陪亲人,借这机会,正好可以看一下书,充一下电,学习,写点读后感,记录一下生活,不但充了电,而且还把自己从恐慌中解救出来。
3.同样的境遇,我们不同的思维品质,决定我们不同的生活。
也有一部分人,在困境当头,把个人安危置后,那些请缨一线上的医护人员,那些街上寥寥无几的外卖哥背影,那些主动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那些主动为一线人员提供餐饮的人员。
但也有的人,在困境当头,不顾疫情的危险性,仍然请客聚会,甚至还有人聚众打麻将,一间小小的麻将室造成多人感染。
更有甚者,自己被感染,生出一丝报复社会的心,去超市特意吐口水污染各种食品,看之让人无比愤慨。
同样的事件,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做法,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思维,思维品质的高低的决定了我们不同的言行。
4.如何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让我们成为一个高品质的人,思维提升是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克服学习的高原现象和忍受单调而坚苦的工作,经过数年才能成为公正无偏的思考者。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立场》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
3.教师的发展阶段
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周期性: 成长期,通过2-5年 的 时间成为 一名合格 的 教师 ; 成熟期,在 5-10的 时间里 力争成为 一名 骨干教师 ; 成名期,课题研究是专业成长 的二次突破 ,10-20年 成为名师; 成家期,突破点是 导师引领和 专业 反思,通过理论 研读形成自己 的 教育方法论和 哲学论。
《立场》读书分享
分享者:王 燕 荥阳市第九小学
1
立场, 一个人的态度。
《立场》, 20位课改领军人物对教育的态度,这里 呈现的是他们课程改革的心力路程,是他 们坚守的教育梦。
2
作者简介:
褚清源,资深教育媒体人, 中国教师报周刊主编。 出版作品有: 《学校智道》 《问道课堂》 《中国民办教育观察》 《为民办教育立言》 《高效课堂技术解码》
5
决策者
我们不能因为担心改革会失败或者有难度而拒绝改革或裹足 不前。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 促进与保障的条件。教学模式的变化首先意味着教师角色的变化。
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内在秩序建设好,就很难把学生带好。 教育孩子把“未来”和“过去”忘记,让生命在当下开花。
道德课堂即“符合道德标准”的课堂,时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 道德课堂,第一必须是高效的课堂,第二 必须是能够促进思维发展 的课堂,第三必须是能够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
道德课堂是一种文化重建。 构建 道德课堂的抓手:实践。 高效的课堂必须 是有道德的 课堂,高效 的课堂里 , 要让学生能“向善、向上、向美”,又能 满足学生 学业 进步的需求 。
9
在《立场》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
2.用心教育是不是就不能管制 ?
西下池小学学生的美丽规则: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 别人,不能 有粗俗野蛮的行为 (3)不破坏环境 (4)拥抱表达爱 (5)不打扰别人 (6)请等待 (7)请复位 (8)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 (9)做错事情 要道歉 (10)学会说“不 ”
我特别钟情“立场”二字, 人是需要立场的,就像人要 有性格一样。
《立场》是一本三年前就可 以和读者见面的书,但我并 没有急于出版。我试图用时 间的力量来淘洗我所访谈的 课改人物的思想亮度!还好, 他们的课改言论都是值得细 细品读的有立场、有态度的 文字。
3
20位教育课改的坚守者
———用生命诠释着热爱的教育,用心做教育。
第一辑:启蒙者
• 从理念到 观念只是一 念之间,但 他们却要谨 慎表达,千 锤百炼。在 立场之上, 他们传播已 知,思考未 知,是从不 停歇的教育 思想点灯人。
第二辑:决策者
• 在行政与 专业之间, 他们忠于自 己的心灵; 在理想与现 实之间,他 们用心思考 用脚丈量。
第三辑:盗火者
• 他们是普 罗米修斯式 的盗火者, 让教学告别 野蛮,告别 传统,告别 灌输,也让 更多的人可 以向着明亮 那方,向着 不可预知的 未来奔跑。
请你离开我的学校,绝不允许你给学生喂食, 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记在脑子里是财富,记在笔记上是负担。
教师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教师本人的人格、
人品、声誉,都是这个产品最主要的成本,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
在《立场》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教师就像导游 ,学生就像游客,导游要 把游客带到 哪里去?要去哪几个景区 ?每个景区 游览 哪几个景点 ?每个景点 是自然景观,还是 人文景观 ? 有 什么样 渊源和文化内涵……教师的课堂 实施能力, 需要做到有详有略,有取有舍,有加有减。
我不是教育狂人,只是喜欢教育的人
7
突围者
课改是“内外兼修”“远近同筹”,它的主产品 是学生的优秀发展、幸福成长,副产品则是提高学 业成绩。
教学改革“改”的是模式,“革”的是观念,先 通“道”,在换“术”。 名师是“名生”捧出来的。
课堂是学校的产品,是教育的原点,回到课堂上 实施育人,才是真正的教育回归。 不妄想,不妄动,不妄言,不妄食。
第四辑:突围者
• 他们开启 了一方教育 的“自留 地”,无论 地处都市还 是偏居乡野, 他们总能站 在教育变革 的最后一公 里,让教育 别有洞天。4
启蒙者
其实,真理是朴实的,教育是无华的。从某种意 义上说,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思想”,而是良知, 做教育就是做人。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要树立四种教育观念:理解学生、 促进发展、区别对待、特色教育。 要站在教育之上看教育,站在教育之外看教育。
11
在《立场》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
4.这样的教育 ?
(1)“这是一位母亲的故事,这是一段教育的传奇。”
《为女儿办一所学校》的作者 ,张建平 。
为学生的教育自主学习的教育 , “教育的 异化正在 绞杀孩子 心中最美好的 一些 东西 。为
此,我一直坚持关注学生整个 生命过程 的 理想教育 ,由此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教育者应该 看学生哪壶开提哪壶,充分发展他的强势智慧并使 之达到特长水平。
我觉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回归常识, 没有比常识更重要的了,只要教师能学会理性,用 自己的头脑思考,便能够回到常识里,而不会被弄 到“迷失”的境地里去。
我们误以为,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方法和 规律指导是第一位的。实际上,对儿童来说, 阅读实践比规律指导更重要。
我们推进教育改革,就是为了孩子不在厌学、不再逃学、 不再撕书本。不以现有的标准、固有的成见和框框来思 考,这样的孩子才有创造力、有独立人格、有探究精神。
如果教师对整堂课的设计能让孩子学得愉快,
学得成功,教师也会因此产生一种成功过和愉悦
感。
6
盗火者
做教育就是做精神、做人品,做学问只是 做教育的一小部分。
课堂不是模式,而是寻求一种道理。
会回答问题,只能做到“青出于蓝而止于 蓝”,会提出问题,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
课改是一个不断“爬坡”的过程。爬坡固 然很难,也很累,但我们应该研究我们能做 什么,而不是求证我们不能做什么。
教育就是让“直树成木,大树成荫,弯书城 景”,而非让所有的树都成为参天大树。 教育原本就应该是简单的,改革就是要把复杂的 问题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