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者个人风格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辩证统一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辩证统一作者:杜文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11期摘要:翻译的完美境界是译文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括文体风格。
然而,尽管译者主观上要求自己忠实再现原文风格,不等于客观上就不存在他本身的风格,任何译作多多少少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
文章结合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学说对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分别构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时刻把握原作风格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缩小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间的天然差距,使译者风格体现原作风格,从而二者在最终译文中达到辩证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文学作品风格原作风格译者风格辩证统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09-031 引言1954年,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对翻译,特别是对文学翻译,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内容。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染和美的享受。
”他又说: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和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1]。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给翻译下定义时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1]。
奈达不但重视语义,而且也重视文体风格的再现。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从内容到风格对原作进行全面的传译,不得任意增减删改,同时又不至于使自己的翻译风格影响原作风格的体现,这是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任务。
从传统的理论视角来看,翻译一直被理解为一种客观的工作,译者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信息。
在现代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并对翻译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翻译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态度和个人风格。
翻译主体性的存在意味着译者并非仅仅是机械的操作工具,而是有着自己的理解、选择和判断。
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结果,并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翻译教学中,强调翻译主体性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侧重于规范化的语法和词汇的培训,并忽视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通过引入翻译主体性的概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独创性和个性化表达。
翻译主体性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学生需要提高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只有对两种语言的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够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学生需要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还涉及到跨文化的特点和习惯。
学生需要学会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和传递不同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学生还需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翻译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来保证翻译品质的高水准。
对于翻译教学的改革,也需要从翻译主体性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表达,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教材编写和选择方面,需要选取更多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文本,以便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技术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对于改进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翻译主体性,可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也能够使翻译教学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a8c39943c1ec5da51e2704d.png)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精品源自英语科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
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
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
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
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 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详细描述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过程 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 知习惯。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传递原文的 文化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 义。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 文本时,适当添加注释或解释可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04 翻译风格的影响 因素
语言文化差异
个人风格
每个译者都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也会影响其翻译风格,使得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译者的翻译风格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以及对典型案例的分析, 探究译者的翻译风格及其影响因素。
表达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语气和语境。在翻译过 程中,根据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语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例如,在翻译一些 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本时,使用平实的语言可能会失去 原文的情感色彩,而使用夸张或强调的语气则可以更好地 传达原文的情感。
文化背景的传递
总结词
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的传递也是体现翻译 风格的重要方面。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语言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词汇进行表达。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 景或专业术语的词汇,选择准确的翻译词汇尤为重要。例如,在法律文本中,使用“法人”而不是“公司”更符 合法律专业术语。
句子结构
总结词
翻译过程中,句子结构的安排也是体现 翻译风格的重要方面。
VS
文化适应
对于某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表达方 式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适当 地进行文化适应,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风格翻译论述评

2 0年 3月 01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VO . 0 No. 13 2
Ma 2 O r. Ol
J OURNAL OF S HA0XI NG UNI VERST ̄ I
风格 翻 译 论 述评
黎 昌抱
( 江财 经 学 院 外 语 学 院 , 江 杭州 3 0 1 ) 浙 浙 10 4
在其论 著《 心雕龙》 文 中把文章 按风格分 为八体 ,一 曰典 雅 , 日远奥 , 日精约 , 日显 附 , 日繁 缛 , “ 二 三 四 五 六
日壮 丽 , 日新 奇 , 日轻靡 ” 《 七 八 ( 体性》 , ) 并进一 步指 出 :雅 与奇反 , 与显 殊 , 与 约舛 , 与轻 乖 ” 将风 “ 奥 繁 壮 ,
同时他还指出由于风格翻译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风格可译性的相对性特别是因为不同语言符号之间都不存在约定性只存在不同程度的偶合性contingency语际转换中风格翻译的能动机制只可能在偶合性的范畴之内充分发挥作用所以他又极富思辩地推导出了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限度问题认为风格翻译应遵循适应性原则接受者原则层次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可译性限度原则
摘 要 : 译 作 应 该 反 映 原作 的风 格 , 在 还是 反 映 译者 的风 格 这 个 问题上 , 界 主要 存 有 三 种 倾 向性 意 见 : 种 意 见 认 为 学 一 风 格 是 可译 的 , 作 应 尽 量 反 映原 作 风 格 ; 种 意 见 则 坚持 风 格 是 不 可 译 的 , 作 只会 带有 译 者 风 格 ; 有 一 种 意 见 却 认 为 译 一 译 还 风 格是 复 杂 的 , 译 时 应 顺 其 自然 。文章 认 为 , 方 面 , 作 风 格 是 可译 的 , 翻 一 原 另一 方 面 , 作 会 在 所 难 免 地 烙 上 译 者 一 定 的 译 艺 术 特 色和 创 作 个 性 的 印记 , 体现 了风 格 的 独异 性 和 一 贯 性 。 译 者 应善 于淡 化 自 己的风 格 , 自 己的 个 性 与 原 作 的个 性 有 将 机 地 融合 在 一 起 , 力 使 译 文 最后 统 一 到 作 者风 格 上 来。 努
浅析杨宪益及戴乃迭翻译风格 ——以名著节选为例

理论广角幸福生活指南224幸福生活指南浅析杨宪益及戴乃迭翻译风格——以名著节选为例胡晶晶 康春颖南京工程学院摘 要:说起中国著名的译者,翻译家,不得不提的就是神仙眷侣——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作为译者和文化传播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专心译事、笔耕不辍,共同翻译了百余种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译文准确、生动、典雅,成为“所有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眼中的经典”。
杨宪益是饱读四书五经,受到良好中国传统教育的儒学大家,戴乃迭是在中国出生,在英国教育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的汉学家。
夫妻俩中西合璧,珠联璧合,倾尽毕生心血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翻译与传播,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古典名著,从唐宋诗词到现代散文诗歌,译著达数百部,为中西方搭建了一座宝贵的文化桥梁。
本文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过的著作为例与其他著作进行初步对比,并浅析其翻译风格及特点,以及他们的成就给中国翻译界带来的影响。
关键字:杨宪益;戴乃迭;翻译风格;对比;影响一、“生硬”的忠实风格作为学贯中西的文化传播者,杨、戴二人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超前的文化翻译观,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
杨宪益所处的时代,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误解、曲解较多,也常会出现强势文化对于东方文化的故意误读,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故意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趣味,而是采用相对“生硬”的忠实译法。
例1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地抬起眼来说。
“Mangy dog, who are you calling names?” Whisker Wang looked up contemptuously.(杨、戴)“Mangy-hided dog, whom are you cursing?” sneered Wang-hu, lifting his eyes disdainfully. (港版)此处清晰可见杨戴的忠实翻译风格,从整个句式到用词都非常的忠实原文,尤其是“王胡轻蔑地抬起眼来说”,并没有像港版翻译中先用sneer 表示动作及态度,而是一气呵成。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红楼梦》的英译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初探《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期深化对这部伟大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情况的理解。
本文首先将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阐述国内外对于《红楼梦》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后,将介绍本文所选取的四个英译本及其译者,包括他们的翻译理念、翻译方法以及各自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特处理。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利用语料库工具对四个英译本进行统计与分析,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翻译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与探讨。
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不同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用的策略与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接受度。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译者风格的因素,如文化背景、翻译目的、读者群体等。
本文将对《红楼梦》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提出对未来《红楼梦》英译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通过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探,本文旨在为《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中华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交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式,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分别由David Hawkes、John Minford、Yang ianyi和Gladys Yang、以及Sykes)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步探究。
我们分别建立了这四个译本的语料库,确保每个语料库中的文本量、章节分布和原文内容一致,以便进行公平和准确的对比。
接下来,我们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定量方面,我们运用语料库软件对各个译本的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具体包括词频统计、关键词分析、平均句长计算、以及句式结构对比等。
文学翻译家董秋斯翻译风格分析

210文学翻译家董秋斯翻译风格分析文/施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董秋斯的翻译风格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对采用异化翻译方法的翻译家的作品进行鉴赏的途径,从而可以纠正某些对于翻译文学作品只片面强调通顺的认识,因此可以提高对文学翻译家翻译作品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翻译风格;翻译作品;鉴赏一、引言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主要讨论我国著名翻译家董秋斯的翻译风格以及如何鉴赏这类翻译家的翻译作品。
从翻译历史上看,董秋斯是我国翻译界异化派的代表人物。
由于这类翻译家主张译文应当保持原作的异国情调,所以在翻译方法上他们首先把忠实于原文放在首位,译文的通顺性从属于译文的忠实,因此造成其译文初读由于不是很通顺因此常常遭到读者诟病的结果。
这里笔者以孙致礼编著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对董秋斯的翻译的评论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在该书论述异化法一节,有这样的评论:“……董秋斯的译作虽然力求忠实,但往往也是过于拘谨,缺乏文采,因而其感染力也大打折扣;”[1]为了证明这一点,在本节中还专门列举了由董秋斯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句译文作为例子来加以说明。
现引用该原文和中译文以及孙致礼的评论如下:Consequently Mr.Micawber was soon overcome ,that he mingled his tears with hers and mine.(C.Dickens :David Copperfi eld ,Ch.12)结果密考伯先生不久就伤感得把他的眼泪同她的和我的混合起来了。
异化译法绝不是“一对一”的死译,而这句译文恰恰就陷入了“字字对译”的死胡同。
特别是把mingle 直译成“混合”,真让读者感到困惑,因为谁也搞不清这几个人的眼泪是如何“混合”的。
[1]很显然,如果单纯从这一句中译文来看,如果没有任何背景的铺垫,初读起来的确有些生硬,但是我们知道在鉴赏一部文学作品的译作时,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原文一句话翻译是否得体是不应该孤立地进行分析的,而应当把它放在一个段落,一个章节乃至整个作品中去审视,因为一部文学作品的译作的欣赏应该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知识论翻译者的个人风格(2)四、重视译者个人风格的追求译者个人翻译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可以一蹴而就的。
目前有一种现象,许多外国名家作品早已有较高水平的译本,而一些出版商和译者出于商业目的,你重译他也重译,其实新出的不少译本质量上还不如旧译本,译笔小异,平淡无味。
还有些流行的外文畅销书,在新闻媒体的炒作下,赶时间,争先恐后抢译出书,根本不能静下心来仔细推敲选词择句,而往往造成硬译或乱译,粗制滥造,不但毫无风格特色可言,而且谬种流传,坑害读者。
翻译史证明,古往今来,凡是名家的译作都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的。
文学家董桥先生曾对这种现象有过一段精辟而惊世骇俗的论述。
他说:“据说,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之分。
据说,好的翻译家可以译出原作的神韵。
据说,做翻译工作必须先熟读翻译教条。
其实,翻译只有两种之分:好翻译和坏翻译之分。
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
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
坏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欲罢不能,只好强行,硬赖硬要,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
”[ 4 ] (P239) 董先生讽刺了那些学了欧化句子却忘记了自己“母亲的舌头”(mother tongue) 的译者:“我不说‘逐渐进步’,我说‘有增加中地进步’。
我不说‘希斯看来是会参加这次会议’,我说‘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希斯愿意出席这次会议’最后,什么‘被认为是小偷’,什么‘生存中最大的飞机’,等等,我都朗朗上口,甚至付诸笔墨,如有神助。
”“于是我只好进行强行翻译’”。
[ 4 ] (P240) 董先生的这番话一方面是对由来已久,而毫无结果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下了一个亦庄亦谐的结论;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今那些译文低劣、胡翻乱译的现象的中肯批评。
在翻译界和外语教师中,钱歌川的名字是人所共知的。
他翻译过多种英、美、日作家的小说,出版过近百种关于翻译和学习英语的书,特别是他的《翻译的技巧》从20 世纪70 年代问世后,一时纸贵,畅销港台等地,在大陆也销售五十多万部。
他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即进中华书局做编辑,与人合编《新中华》半月刊,出版第一部译作《娱妻记》(英国哈代著) ,发表小说、散文。
从此活跃于文化界。
20 世纪30年代与鲁迅、茅盾、田汉、邹韬奋、叶圣、郭沫若、郁达夫等都有交往,并联名发表过各种文学宣言。
钱教授一生奉行三书主义:“教书、读书和著书”,写下了《巴山随笔》、《淡烟疏雨集》、《浪迹烟波录》等数十部作品。
他的文采容博雅文笔流畅,如嚼橄榄,深有余味。
他非常讲究语言文字的音乐美,如他的散文《巴山夜雨》好似用文字的音符弹奏出声乐来了:“听雨最好是在夜里,因为没有市声混杂其间,你可以清晰地辨别出来,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雨打在泥土上是怎么样,打在空阶上又是怎样。
池中之清沏,瓦上之沉重。
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听得既多,自然要形诸笔墨,所以东坡有《喜雨亭记》之作,唐明皇也做出《雨淋铃曲》来了。
至于诗人文士专描写所谓夜雨的,更多的是不胜屈指。
”[5 ] (P213)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出作家是多么自然、熨帖地将文言成句织入了现代白话,而且可以听到一种韵律。
这段话,有长句,有短句,有排比,有对偶,整齐中有参差,参差中见整齐,而且像诗歌一样押了尾韵。
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铿锵。
有位编辑曾将他写的“奇石穿雨”,改为“奇岩穿云”,他颇为不满地说:“就靠这个仄字声的石字,来调整音调把石字改为平声的岩字,造成四字一平到底,就失去了声调的谐协。
”[5 ] (P20)钱歌川对于字句的推敲和锤炼,对于音乐美的重视和追求,由此可见一斑了。
再看钱教授英译中的例子:Who can say in what remoteness of time, in what difference of earthly shape, love first es to us as a stranger in the jungle? (《Happiness consists in Love》) ———爱这东西,不管是在多么远古的时代,不管是采取怎样现世的形态出现,总好像在森林中遇到的陌生人一样,是一个谁也不能了解的哑谜。
钱教授把英文的修辞问句(不须回答的反诘句) 译成中文的述句。
Who can say变成了“是一个谁也不能了解的哑谜”,前面加了“不管是”两个排比,译得多么忠实、灵活、流畅、生动! 没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和根底,难于译到这样的水平。
有趣的是,由于他的译名太盛,文名反为所掩。
其实他之所以能成为翻译名家、外语大师,跟他早年的文学创作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可见个人翻译风格的形成与培养,必须经年累月下苦功实践而就的。
举凡译事必须严肃认真,孜孜不倦地追求创新,如严复所言“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又如董桥在《砚边笺注》一文中所述, “忽然记起清代周德砚名家顾二娘的一句话:砚系一石琢成,必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 然则文笔也是字字琢成,若干涩无光,那是字之堆砌,不成篇章,写来做什么? 最重要是琢字成章,是方是圆都不露镌琢之痕,却显见镌琢之妙。
”[4 ] (P3) 石与雕琢的关系不正像是原文与译者关系么? 诚哉斯言。
[参考文献][ 1 ]希廉. 英语短诗精选[C]1 :知识,1992.[ 2 ]梁. 英美名诗一百首[ C]1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分馆,1990.[ 3 ]梁守涛. 英诗格律浅说[M]1 :商务印书局,1979.[ 4 ]子善. 董桥文录[M]1 :文艺,1996.[ 5 ]杜学忠等. 钱歌川散文选集[C]1 XX:百花文艺,1992.[ 6 ]钱歌川. 翻译的技巧[M]1 :商务印书馆,1981.[ 7 ]许渊冲. 新编千家诗[C]1 :中华书局,2000.[ 8 ]文伯,戴晨. 简明英语谚语词典[ Z]1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9 ]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M]1 :外语教育,1992.[ 10 ]祖钧. 英语修辞[M]1 :机械工业,1988.[11 ]廷琛等. 英译唐诗一百首[ C]1 :商务印书馆() 有限公司,1991.More: .shengyidi./peixun/ Edit:英语培训More:yypxjgwk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