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浅析

合集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

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

系列讲座Lectures in Series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一)Anton Kuerti’s notes on 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as ( I )文 |安东•科迪编译|李穗荣校译|孙鹏杰安东·科迪(Anton Kuerti)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加拿大钢琴家,是当代德奥作品诠释的权威之一。

他已经录制了所有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以及奏鸣曲、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等。

《波士顿环球“科迪是最优秀的贝多芬演奏家报》的乐评曾经写道:称得上是加拿大的国宝。

”科迪先生本人是一位性格倔强,却又慈祥体贴的老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谈吐间直言不讳,总带着一丝耐人寻味的幽默感。

作为科迪先生数次大师班的现场翻译,笔者获益良多,甚至有“与科迪相处多日,胜读万卷书”的感慨。

科迪先生独特的个性或许跟他的演奏风格是有关联的,正如朱贤杰老“科迪这种对政治的热衷,对师在对他的访谈录中写道:大人物的反抗和对小人物甚至动物的关爱;这种愤世嫉俗,直言不讳的性格与大爱无疆的胸怀,是非常贝多芬式的。

难怪他演奏的贝多芬这样出色,他对贝多芬的音乐有种发自内心的认同。

”下面的文章译自科迪先生为他录制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及迪亚贝里变奏曲》(Beethoven·TheComplete Piano Sonatas & Diabelli Variations) CD所写的解说。

译者征得作者的同意把原文翻译为中文,科迪先生说很荣幸能与中国的读者分享他的音乐感受,同时我还要感谢朱贤杰老师为本文付梓所做的努力和帮助。

52钢琴艺术2009.1PIANO ARTISTRY《F大调第一奏鸣曲》(作品2之1)Sonata No.1 in F minor, Op.2, No.1I.AllegroII.AdagioIII.Menuetto: AllegrettoIV. P restissimo作为一个作曲家,贝多芬并不算很早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月光奏鸣曲》、《命运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

下面以《月光奏鸣曲》为例,给您介绍一下它的音乐鉴赏。

首先,这首曲子的全名是《钢琴奏鸣曲第14号,即“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慢板(Adagio sostenuto),第二乐章是舞曲(Allegretto),第三乐章是快板(Presto agitato)。

第一乐章以柔和而细腻的琴音拉开序幕,一开始就将听众带入了一个神秘、幽静的氛围中。

旋律中的连续的三连音让人感受到一股轻柔的涟漪,像是月光洒落在平静的湖面上,带来一丝清新而又寂静的感觉。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用了大量的长音和变化的和弦,表现出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内在的情感。

第二乐章是一个轻快的舞曲,它的旋律简单、明快,非常易于记忆。

这个乐章的中心主题被认为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美的旋律之一。

这个乐章的节奏感很强,由于其速度适中,使它在整个乐曲中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板,强烈的动感、明亮的和弦,以及跌宕起伏的节奏,使这个乐章在整个曲子中显得很有力量和冲击力。

它以技巧和速度展示了贝多芬的精湛钢琴技巧,令人瞠目结舌。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一首非常经典和著名的钢琴曲,它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和内涵,代表了古典音乐中的高峰之作。

这首曲子的华美旋律、动感的节奏和独特的和声,使它成为经典音乐领域的代表之一。

除了《月光奏鸣曲》以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还有很多经典之作,例如《热情奏鸣曲》、《悲愤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

这些曲子中,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被称为是他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的速度非常快,充满了激情和动感。

它的开头部分就是一连串激情澎湃的音符,表现出了作曲家内心的激情和不屈的意志。

《悲愤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之一,被誉为是古典音乐中最为感人的曲子之一。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杨雅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336622)摘要: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用尽一生创作的心血,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他的一个代表作。

文章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谱例以直观的形式对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以期对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221)22—0214—03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c小调, 2/2拍子的奏鸣曲式,是由肃穆的慢板和富有朝气的快板两种速度组成。

庄严的慢板引子(第1—14小节)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它是整首乐曲的“龙头”。

第一小节奏出的是一组强有力的和弦,而上行的附点音符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全曲情感发展的基调。

接着减七和弦奏出的音调在高四度和高八度两处反复模进,达到高音降A这个顶峰时,一组下行的半音音阶快速地顺势而下,蕴含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

呈示部(第11—132小节)是充满激情的快板,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第11—22小节)主题的旋律展现了同不公平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旋律音型、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震音,迸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

连接部(第29—55小节)与副部(第51—89小节)流畅动听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交相呼应。

左手的伴奏织体富有律动性,上行的跳音和下行的三连音夹杂着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梦幻的色彩⑴。

贝多芬《c小调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op.111)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c小调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op.111)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的味道 , 由一个弱 起小节 引 出单 纯 的旋律 如歌地 倾诉 着 , 为 后面五次变奏埋下伏笔 。 第一变奏 1 6小节 到 3 2小节 , 右手 频繁 模仿 主题 , 左 手
以 切 分 节 奏 伴 随 主 题 变 奏 。第 二 变 奏 3 3小 节 到 4 8小 节 , 6 /
1 6拍 . 主题被 分成十六分 音符和三 十二分音符 , 左右 手轮流 出现主题 。第三变奏 4 9小节到 6 4小节 , 1 2 / 3 2拍 , 变 奏的主 题分割成 了三 十二分 音 符 和六 十 四分 音 符 , 出现在 不 同声 部, 使音乐更加具有活力 。第 四变 奏 6 5小 节到 1 0 5小节 , 拍 子 回归到 j - 9 / 1 6拍 但 是音 型没 有改变 三十 二分 音符 的持 续存 在 。 使得这 次变奏更 加 不安 。随着 第五 变奏 的 出现 , 整
叹调 , 非常单纯 而如歌 的柔板 , c大调 , 9 / 1 6拍 , 变奏 曲。本
乐 章 是 由一 个 主题 和 围绕 主 题展 开 的 五 个 变 奏 曲组 成 。
1 3】
当代音乐 理论版 2 0 1 5年 2月号
主 题 是 从 第 1小 节 到 1 6小 节 , 主 题 中充 满 了 浪 漫 主 义
命失败后 的精神追求 , 这时他 的创作 中早 已没有 早期和 中期
作品 中的强烈情感 , 有的 只是认 清客 观事 实后追 求安 宁 、 自
由的 向往 。第 三 十 二 钢 琴 奏 呜 曲作 为 贝 多 芬 最 后 一 首 钢 琴
奏鸣 曲。 为他的创作做 了创新 和总结 。
池汹涌澎湃 的海浪 , 每 当一个 表情 记号 出现时 , 都 会激起 比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晚期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全曲在宁静中透露这一种不安的因素,这是贝多芬晚年哲理美学原则的完美体现。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并加上一个长大的序奏和一个尾声:Exp D.G Rep (D.G.RepII) Int—MT—Re—ST—Cl.T— I — II — III —MT’—Re’—ST’—Cl.T’ —Coda1 20 36 50 66 70 72 87 92 100 116 143 147一序奏(1—19)这个长大的序奏是整个乐章的核心,它在材料、性格、矛盾冲突和调性等方面都预示了全曲的基本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奏鸣曲式本体的各部分当中。

序奏是一个并行对比的三句式乐段。

第一句1—4小节是2+2的2个乐句变调模进,由c小调转到f小调,这里出现了全曲最重要的3个动机a、b和c。

a动机是附点节奏;b动机是颤音的回音音型;c动机八度齐奏的刚毅性格与主部主题十分相似。

第二句5—11小节是以a材料为主的乐句,它从降D大调开始,第9小节转回主调c小调,在属和弦结束。

第3句11—19是一个对比乐句,它的力度变轻,节奏突然松弛,这与副部主题宽广的性格较为相似。

这里第1句与第3句的对比正好预示了全曲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主要矛盾,而第2句就好似一个连接。

序奏的调性为c—f—降D—c,这也预示全曲的调关系是以四、五度转调和二度转调为主的。

第17小节速度变为快板,以b动机将乐曲引入呈示部。

二呈示部(19—69)1 主部(19—35)第19到20小节是主部主题出现前的一次动力型准备,这个动机是序奏c材料的派生,它在乐曲以后的发展中会以各种形式出现。

第21小节是真正的主部主题,它以八度在低音区刚毅的奏出:主部是一个并行2句式的收拢型乐段(a+a’),第2句从29小节开始,织体变为多声部,旋律变为单线条且音区提高2个八度。

主部的第一句是以f力度为主的齐奏,好似一股冲动的力量在前行,第二句以p力度为主,且声部较为丰富,好象进入了一种宁静而复杂的思考当中。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风格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风格
CANGS 风格
李金菁 摘 要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 西方音乐发展做 出的贡献至今无人能及 。他的钢琴奏 鸣 曲是 西方音乐史 中 为 的一个高峰, 将其音乐风格 的变化展现得 淋漓尽致。贝多芬 的创作可 以划分为三个 时期, 文章 以此为依据 , 分析 归纳 了三 个 时期 的 3 2首钢琴奏 鸣曲音乐风格特性, 面、 全 深入地 探究贝多芬钢 琴奏 鸣曲的音乐 内涵 , 旨在 帮助钢 琴学 习者准确地 把握乐 曲的音 乐风格 , 在演奏 中提高音乐表现力。 . 关键词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古典主义 浪漫 主义 音乐风格 德 国作曲家路德维希 ・ ・ 凡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一位伟大 变 ,而是 随着 贝多芬思想与音乐的成熟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的音乐家 , 他将维也纳古典 主义音乐 的形式与风格推 向顶峰 , 并 和特点 。著名音乐史学 家威廉 ・ ・ 茨将 贝多芬 的作 品分为三 冯 伦 开辟 了浪漫主义音乐道路 ,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 个时期 ,82年之前 为青 年时期 ,他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莫扎特 10 献。 贝多芬 的创作几乎涉及器乐与声乐 的所有音乐体裁 , 皆取得 和海顿 ;82~11 10 8 6为现 实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他展现 出自己 11 8 7为晚年沉思冥 想时期 ,他选择 了一个新的 了辉煌 的成就 ,其 中,2首钢琴奏呜曲在钢琴艺术史 中占有独 的特点 ;86—12 3 开辟 了浪漫主义的音乐之路 。 这种划分方法理清 了贝 无二的地位 , 被称为钢琴 家的“ 新约全书” 。贝多芬 3 首钢琴 音乐方 向, 2 奏鸣 曲的创作贯穿其一生 ,充分展现了其 音乐 风格 的发展与变 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 的思想 变化 与音乐发展 ,便于更全面地研 化 。不同的创作时期 , 风格 均不 同 , 如何准确把握每一首作 品的 究每部作 品的音乐风格特性 。 110 . 2年之 前 : 承 与发 展 古典 主 义 音 乐 。 8 继 音乐风格便成 为学习的重难点。笔者针对 这一 问题做 了全 面深 入 的研究 . 分析归纳了 3 2首钢琴奏鸣曲不 同时期 的音乐风格与 10 年之前是 贝多芬 创作 上吸收同化与探索创新 的阶段 , 82 内涵 , 旨在帮助钢琴学 习者准确地把握乐 曲的音乐风格 , 在演奏 这一 时期 的奏鸣曲共 1 , 5首 其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 了古典乐 中提高音乐表现力 。 派大师海顿 、 莫扎特的风格与形式 , 但前者 的拘谨形式与贝多芬 追求 自由解放的思想不 符 , 使他对奏呜 曲做 了一定的变革 , 作品 已充分显示出不同于前者 的个性 。 贝多芬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 , 贝多芬放弃 了习惯 使用 的小步舞 曲 , 生动活泼 、 用 自 贝多芬于 17 出生在德 国波恩的平 民家庭 , 70年 一生经历坎 由的谐谑 曲代替了小步舞 曲 , 甚至连这部分都一并省略 , 如第六 坷, 没有建立家庭 。早年家境窘 困 ,0岁起便受耳疾折磨 , 3 晚年 首 、 八首 、 九首及第 十四首 。贝多芬 的另一大胆变革是改变 第, 第 彻底失聪 , 他还曾企 图 自杀 , 但对音乐的执 著热爱使他战胜 了 自 了传统奏呜曲快 一 一 慢 快的顺序 , 如第 十二首第一乐章使用 了 己的沮丧。 贝多芬所经历的一切磨难练就了他坚强不屈 的意志 , 变奏 曲; 第十三首第二乐章使用 了活泼的快板 ; 第十 四首第一乐 在其音乐创作 中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 贝多芬的音乐总体来说是热 诚的 、 大气 的 、 力充沛 的 、 精 高 章则使用 了抒 情的慢板 。 其次 ,贝多芬将奏 鸣曲的音乐表现与精神 内涵进行 了更为 贵的 、 饱含感情的。他 的每一首作品都表达着一个特定 的 、 有力 英雄 主义 的、 欢乐 的思想或 观念 , 每个音符 的方 向性都很明确 , 使他 的旋律充满 了 彻底 的改造。他赋予奏 鸣曲更为深刻 的意义 , 的或悲壮 的。 在音乐表现方面与莫扎特相比 , 贝多芬 的创作主题 思想『 贝多芬善于用简朴 的主题和强烈的节奏脉动使音乐 的发 l 1 。 对 比力度大 , 戏剧性 、 比性更强 , 对 调性转换大胆 , 更充分地发挥 展充满生命力和震撼力 , 音乐 自然 、 优雅 , 旋律极具个性 , 音乐表 出钢琴的特质l 引 。每一首作品都有新鲜独特之处 , 包括最接近于 达几乎包容 了所有人类 的思想情感 他赋予音乐高深的精神 内 。 传统 的第一首钢琴奏 鸣曲,虽然在形式上保 留了古典乐派的小 涵, 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的思想与文化发展 , 极大地充实 了人类的 奏鸣 曲, 贝多芬将戏剧性 的崭新意义注入其 中。 但 前三首奏鸣曲 精神宝库。 都是献给海顿的 , 第二首和第三首均用谐谑曲代替了小 步舞 曲, 但两首奏呜曲风格截然不 同, 前者是抒情性的情调 , 后者则是热 二 、贝 多芬钢 琴奏 鸣 曲体 现 其 音乐 风 格与 烈激情的 , 是一首高技巧性 的乐 曲。 形 式 的 发 展 变 化 这一 时期创作 的奏鸣曲较为 流行 的有第八首 和第 十四首 , 每一位伟大的作 曲家都有 自己独特 的风格 ,其思想发展的 大家对小标题名字会很熟悉 , 悲怆》 月光》 《 即《 和《 。 悲怆 》 创作于 习惯模式显示其个性的音乐 风格 , 但我们必须承认 , 所有伟大 的 19 年 , 7 9 当时贝多芬 已经患有严重 的耳疾 , 除非相 当靠近乐 队, 作曲家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想 象力 ,以至于在作 品创作时偏离 自 否则听不清演奏的音高 。他坚强 的性格 、 与命运抗争 的斗志 , 在 己的思想表达习惯 。 正因为这样 , 我们发现贝多芬的某些作品富 这部作品 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悲怆》 《 奏呜曲由三个乐章构成 。 第 于浪漫与幻想 , 不是 预先设想的那种深沉 的 、 庄严 的音 乐 , 以 乐章的前奏较慢 , 所 渲染了悲壮 的感情 色彩 , 随后的奏鸣曲式乐 过去简单 地根据作 曲家姓名 去推断作 品的音 乐风格 是不全 面 章将贝多芬的愤怒和不屈 的抗争精神巧妙地结合。第三乐章用 主题 出现 了四次 , 断渲染其不屈 的精 神 , 后明 不 最 的, 认为同一作 曲家音乐风格相 同更是错误。 正确地对待作 曲家 了回旋 曲式 , 和他的作品 , 需要谨 慎研 究每一首作品 的总体特征 、 特性特征 、 亮光彩的结尾告诉世人 ,最终他将取得胜利 ,主题思想是积极 向上 的。时隔 3年创作 的《 月光》 与前者完全不 同, 类似幻想 曲式结构特征及思想感情 的倾 向 ,才能真正把握每首乐 曲的风 的、 他一反传统 的做法 , 将第一乐章写成柔 板 , 慢 、 延 、 缓 绵 极具 格 ,并按其风格演奏 ,使音乐表达符合作 曲家及乐 曲的思想内 曲, 抒情的表现力 , 再配合 丰富的和声 , 使这一乐章成为人人皆知的 容。 贝多芬钢琴奏呜曲的创作贯穿其一生 ,作 品充分反映了他 名作 。 210 年 ~1 1 年 : 现 自 己的风 格 。 .8 2 86 展 的思想变化和音乐发展轨迹 。作 品的风格 自然不可能是一成不

贝多芬32首奏鸣曲评

贝多芬32首奏鸣曲评

为什么称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作曲家都创作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

尤其是贝多芬,对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就是这些贡献的集中体现。

这32首钢琴奏鸣曲,是分三个时期来完成的。

第一个时期是1794—1800年。

(24岁——30岁)这一时期他写了13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音乐风格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在这些作品中有了初步的体现。

诞生于该时期的《悲怆》则是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内心的表白。

第二个时期是1801—1814年。

(30岁——44岁)这一时期他又有14首奏鸣曲问世。

这些作品是贝多芬脱离18世纪传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成为进入他创新阶段的钢琴作品。

从《暴风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贝多芬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他那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

第三个时期是1816—1822年。

(46岁——52岁)这个时期,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晚期风格的体现。

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不再像早期和中期的作品那样感情激烈、充满矛盾,而给人超凡的宁静与精神的升华。

在钢琴音乐史上,贝多芬是继巴赫以后又一位傲然屹立的巨人。

巴赫站在复调音乐之巅,贝多芬则立在主调音乐顶峰。

两位伟人所创造的钢琴作品堪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最高典范。

正因为如此,音乐史学家曾将巴赫的48首平均律钢琴曲和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分别奉为钢琴音乐中的“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浅析作者:杨文兴作者单位:承德民族师专,音乐系,河北,承德,067000刊名:承德民族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年,卷(期):2004,24(3)被引用次数:2次1.期刊论文鲁姝瑾内在结构的辩证法与外在形态的均衡性——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形式-剑南文学2009,""(12) 奏鸣曲在经过海顿、莫扎特的锤炼下,已渐趋成熟,贝多芬更是将这一音乐形式发扬光大.钢琴奏鸣曲,伴随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生,并将走向极致的古典主义引向了浪漫主义.研究其钢琴奏鸣曲作品对于了解音乐家及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其32首钢琴奏鸣曲为样本,结合音乐家的生活经历及部分书信集、语术等,使用全视角、多维度、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分析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与"形态".2.期刊论文阎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乐府新声2009,""(2)力度是音乐的重要表现要素之一,在形成作品逻辑结构、表达作曲家情感起伏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力度表现范围,而且赋予力度对比以前所未有的内涵,使力度处理在贝多芬音乐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拥有和曲式、和声、节奏、旋律、调性等因素同等重要的表现力.笔者结合多年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体验,将诸多对贝多芬音乐的感性认识融入音乐学的理性分析之中,力图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作出较为系统、深入的论证.3.期刊论文张驰.Zhang Chi贝多芬1800年前创作的三首c小调钢琴作品-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26(3)c小调在作品中的运用可以说贯穿了贝多芬的整个创作生涯.而从1795年开始,连续五年创作了六部c小调作品,其中三部钢琴作品对贝多芬当时生活状态的反映、日后c小调作品的影响都甚为重要,这就是<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它们既是贝多芬创作生涯的开端,也是贝多芬创作风格形成的基石.4.期刊论文吴然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三个风格阶段-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把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分为三个阶段,只有了解每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及其特点,才能更好的诠释这部作品.5.学位论文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2005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

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他把钢琴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它对于钢琴艺术的重要性被喻为“新约圣经”,是每位学琴者的必修课程,也是钢琴家的必演曲目。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诸多演奏家特别是笔者演奏过其中的23首的实践,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所作的专题研究。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

(一)以贝多芬的创作背景为出发点,阐明了贝多芬人生观的确立,对其音乐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贝多芬通过自个人艰苦奋斗实现美好理想的音乐理念,是他钢琴奏鸣曲中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思想基础。

(二)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分期,纵观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全部过程。

第二部分系统地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一)从他对钢琴奏鸣套曲的结构上发展与创新来论述了他奏鸣曲的结构特点。

(二)从调性方面论述了贝多芬奏鸣曲调性运用的创新手法。

(三)从旋律结构方面来挖掘贝多芬奏鸣曲的个性特征。

(四)详细的论述了贝多芬奏鸣曲各种其它具有独创性的作曲及演奏手法(使用冗长的颤音、变奏曲式的应用、赋格曲式的采用、连奏用法的使用等)。

第三部分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一)从音乐语言的结构与陈述方式来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二)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速度和节奏上论述怎样演奏其作品。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个性化的强弱及力度变化分析。

(四)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旋律处理、踏板的运用来考察其具体的演奏方法。

(五)通过乐谱版本的比较和不同演奏家的演奏表现,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表现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对比和鉴别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确定自己的演奏风格。

6.期刊论文张宇继承与创新——回旋原则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奏鸣套曲终曲乐章承担总结概括作用使其内容相对丰富,常常形成套曲主要描述对象与次要描述对象构成对比.回旋原则兼具多次突出中心材料并与次要对象构成对比的特点,故常被应用于奏鸣套曲的末乐章.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有16首作品的末乐章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具体表现为回旋曲式和奏鸣回旋曲式.本文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对回旋原则的应用,探寻贝多芬在这一类型曲式上的继承性和创新性.7.期刊论文孟雪.周嘉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探讨其风格的转变-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3)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以32首钢琴奏鸣曲最为经典.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贝多芬的艺术风格,以及整个西方钢琴音乐风格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8.期刊论文梁婷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的风格比较-科教文汇2009,""(17)在贝多芬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中,他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他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代表作品的风格做了详细地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9.期刊论文武晓亮论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自由美"-齐鲁艺苑2007,""(2)贝多芬晚年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在其全部钢琴奏鸣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些作品创作于19世纪欧洲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其形式和内容较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创作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内省和"自由"的特点.探讨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创作所蕴含和体现的"自由美",对于其晚期创作特征的界定以及钢琴演奏与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10.学位论文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2007贝多芬所有创作体裁中,钢琴音乐所占的地位仅次于他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是他所有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类作品,并始终处于贝多芬创作活动的中心,贯穿了他交响乐创作的一切原则与思想。

全面到地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并非易事,而终曲乐章作为整个套曲的末乐章,给套曲提供一个整体的结论,给听众以完整的感觉,同时,在音乐内容的表现上具有相当规模和总结概括作用,使整个套曲获得应有的结束感。

由于处在整个套曲的结束处,所以末乐章无论在曲式上,还是在音乐内容及其它表现手段上都显得较为复杂。

综上,笔者选择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终曲乐章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从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主题旋律特征、和声技法、调性布局特征及具有典型意义的曲式进行研究,采用归纳、分析、综合及抽象和具体的思辨法,对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的末乐章进行的音乐本体分析。

重复音的使用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术乐章旋律特征的一个重要构成。

不仅体现在主题旋律上,还体现在旋律的其他表现手段上——织体,其中以主持续音(主音重复)和属持续音(属音重复)的使用最为突出。

虽然重复音缺乏“旋律化”,容易产生单调感,但是它作为运动的起点、由近至远、出头露面的开始和预示等,却非常有效果。

此外,它可以衬托旋律其他表现手段的突出,比如节奏、和声变化、音色和力度变化。

此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运用了四种直线上升型旋律,上述两种特征性的旋律写作也深深地影响到舒伯特的钢琴奏呜曲。

贝多芬同18、 19世纪大多的作曲家一样,都偏爱以主调的主和弦作为乐曲的起始音。

在其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有十八首都是如此,或使用柱式和弦、或使用分解和弦,充分体现出古典主义音乐的和声特征。

他采用成块的和弦作为旋律性乐句,用和声性音响塑造旋律。

贝多芬不仅在呈示型的稳定型陈述中广泛地使用属功能组和弦,并且扩大化地使用了属功能组的和弦,即属和弦及其各个转位的大范围使用(包括属持续音)和属功能组其他和弦及转位的频繁使用,从而扩大了属功能。

通过笔者的分析研究,比较贝多芬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的首末乐章,大胆的得出一个结论,即贝多芬是在末乐章来进行扩大属功能这个实验的。

贝多芬钢琴奏呜曲末乐章同其套曲的其他乐章一样,在调性上,一方面体现出贝多芬对古典主义时期传统写作的继承,一方面又体现出贝多芬的独创性,即三度、二度关系转调等的运用。

三度关系转调的色彩对比,体现了贝多芬作品已经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点;利用二度转调使音乐发展更有动力。

同时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展开部中,大量运用模进转调、同主音转调等手法,加大和声紧张通常术乐章以更为广泛的人民性,群众性来概括前面乐章内容形象的发展,表现出对整个套曲的结论性,肯定性的概括作用来。

所以末乐章的曲式也同样比中间乐章曲式更加扩展。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采用了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并在其晚期作品中,使用了赋格的形式,成为其独创之一。

笔者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中曲式类型,从中探寻贝多芬在这六种曲式应用上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并针对其中个别乐章在既往研究成果中相异的分析结论做出自己的论断。

1.马薇.杨日方贝多芬创作概况及奏鸣曲创作特征[期刊论文]-艺术研究 2008(3)2.李颖关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研究的综述[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39)本文链接:/Periodical_cdmzszxb200403017.aspx授权使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adzkj),授权号:38f280ab-4139-452a-850a-9e5c010bc8c8下载时间:2010年12月3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