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五行归类表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五行学说

1.木曰曲直:“曲直”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 直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和舒畅等性质、 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 热、升腾、光明、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指人类种植物和收获谷物,引申为具有生化、 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关键性问题
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五行的概念、特性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
五行的基本概念
指客观世界存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木火 曰曰 曲炎 直上
土金水 爰曰曰 稼从润 穑革下
附:五行系统表
4.金曰从革:从革为变革之意,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 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革:本义:去毛的兽皮。 《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
引申为变革。 《说文解字注》:“治去其毛,是更改之义。”
5.水曰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 向下、滋润、闭藏的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生
(1)含义:相互资生、助长、促进
பைடு நூலகம்(2)次序
木 生 火 生土 生 金 生 水 生 木
(3)关系:“母子关系”
木 生我
木为火之母

我生 土为火之子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克
(1)含义:相互克制、制约、抑制
(2)次序
木 克 土 克水 克 火 克 金 克 木
(3)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
水 克我
我克

基础中医学:五行归类

基础中医学:五行归类

❖ 3、意义: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
内联五腑、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

3、这五大功能活动系统,能够说明人的内环境与外在
自然环境之间亦存在统一的联系。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1、依据:五行属性

2、方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
五 五五五五五五五 行
音味色化气方季
人体
五五五形五五变 脏腑官体志声动
角酸青生风东春 木 徵苦赤长暑南夏 火 宫 甘 黄 化 湿 中长夏 土 商辛白收燥西秋 金 羽咸黑藏寒北冬 水
肝胆目筋怒呼握 心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脾胃口肉思歌哕 肺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肾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中医五行归类表

中医五行归类表

中医五行归类表五常(天)风热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圆形波形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为熄灭.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

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

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

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一)、味辛皆属木:(计19味)1、木中木桂枝桂心芥子。

2、木中火蜀椒。

3、木中土干姜生姜半夏鸡子黄赤小豆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黄饴矾石苦酒白酨浆酢。

5、木中水附子瓜蒂王瓜根。

(二)、味咸皆属火:(计17味)1、火中火旋覆花。

2、火中木大黄石膏杏仁皂角葱白。

3、火中土泽泻升麻黄芪粳米通草。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戎盐栝蒌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6味)1、土中土人參。

2、土中木甘草。

3、土中火大枣。

4、土中金麦门冬。

5、土中水茯苓知母。

(四)、味酸皆属金:(计14味)1、金中金五味子胡麻油山萸肉。

2、金中木枳实柴胡雄黄葱叶。

3、金中火豉。

4、金中土芍药龙胆草阿胶。

5、金中水薯蓣代赭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4味)1、水中水地黄。

2、水中木黄芩薤白麻黄栀子韭叶牡丹皮。

3、水中火黄连芒硝硝石栗子。

4、水中土白术苦参。

5、水中金竹叶。

来源/home/diary2000.ht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使《辅行诀》卷中的方药,能早日按先贤陶隐居所阐述的“阴阳五行药理”用于临床,笔者把尚未研究完成的内容提前公之于众,冀能给对《破解〈汤液经法图〉》一文感兴趣的观者一点启发吧。

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才高啊!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方国强一、五行药物汇总:(计80味,黑体字为诸药之精)(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1、木中木桂羊肝(肉桂桂枝桂心)。

2、木中火椒蜀椒3、木中土姜(生姜干姜炮干姜)粳米阿胶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细辛根矾石山萸肉。

5、木中水附子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1、火中火旋覆花鸡心。

2、火中木大黄代赭石葱叶芥子。

3、火中土泽泻黄饴。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硝石)芒硝栝蒌戎盐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1、土中土人參牛脾。

中医五行完整图表

中医五行完整图表

中医五行完整图表
概述
中医五行主要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础,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五行图
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之物,皆属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东西都属于火。

凡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之物,皆属土。

具有清净、肃降、收敛性等作用的事物都属于金。

具有寒凉、润泽、向下运行之物,皆属水。

五行学说从五行的生克关系出发,阐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通过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来维持平衡。

五行对应人体结构
中医根据脏腑组织的特性,运用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归入五行体系,从而形成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主持五体。

于五官开窍,外荣于体表等脏腑组织结构体系,从而奠定了脏象学说系统化的基础。

五脏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脏腑病变相互影响、传递,称为传变,即本脏疾病可传至其脏腑,其脏病亦可传至本脏。

从五行法则来看,病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和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上。

中医五行归类表详解

中医五行归类表详解

中医五行归类表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化五色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五神五液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心包)脾肺肾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神魂神意魄志五窍目舌口鼻耳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主色嗅味声液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嗅臊(膻)焦香腥腐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动握忧哕咳栗五荣爪面色唇毛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谷麻麦稷稻豆五菜韭薤葵葱藿五果李杏枣桃栗五畜鸡羊牛犬猪五时(年)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日)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常(天)风热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圆形波形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为熄灭.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
(最新版)
目录
1.中医五行学说的概述
2.五行的具体含义和相互关系
3.五行与身体的五脏六腑的联系
4.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5.五行学说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中医学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理论。

五行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与人体的某一器官和能量交换形式密切相关。

五行的具体含义如下:木代表生长和升发,与肝脏相应;火代表温煦和向上,与心脏相应;土代表生化和承载,与脾脏相应;金代表清洁和收敛,与肺脏相应;水代表滋润和向下,与肾脏相应。

五行之间有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学说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紧密相连。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为: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六腑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为:胆属木、胃属土、大肠属金、小肠属火、三焦属火、膀胱属水。

五行学说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阐述人体发病的因果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五行学说,中医能够分析病情,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行学说还能够指导中医治疗和调养,如肝病宜用木、心病宜用火等。

此外,五行学说还
用于中药的归经,指导药物的使用。

金木水火土五行查询表

金木水火土五行查询表

金木水火土五行查询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五行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

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命理、风水等领域,通过对五行的查询和分析,可以了解事物的属性、关系以及变化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金木水火土五行查询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金:具有收敛、肃杀、变革的特性。

代表着金属、秋季、白色、西方等。

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的特性。

象征着植物、春季、青色、东方等。

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冷的特性。

代表着液体、冬季、黑色、北方等。

火:具有炎热、向上、光明的特性。

象征着火焰、夏季、红色、南方等。

土: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的特性。

代表着土地、长夏、黄色、中央等。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金属在高温下可以熔化成液体,就像水一样流动。

水生木,水的滋润能够促使植物生长。

木生火,木柴燃烧可以产生火焰。

火生土,火烧尽一切后会留下灰烬,形成土壤。

土生金,土壤中蕴藏着金属矿物质。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砍伐树木。

木克土,植物的根系能够在土壤中生长,从而疏松土壤。

土克水,土能够阻挡水流,防止水的泛滥。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火克金,火的高温能够熔化金属。

三、五行与人体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五体等都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六腑:胆属木,小肠属火,胃属土,大肠属金,膀胱属水。

五官:目属木,舌属火,口属土,鼻属金,耳属水。

五体:筋属木,脉属火,肉属土,皮属金,骨属水。

当人体的五行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例如,木气过盛可能导致肝火旺盛,出现易怒、头痛等症状;土气不足可能导致脾胃虚弱,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四、五行与命理的关系在命理学中,根据出生的时间和日期,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五行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五行归类表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化五色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五神五液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心包)脾肺肾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神魂神意魄志五窍目舌口鼻耳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主色嗅味声液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嗅臊(膻)焦香腥腐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动握忧哕咳栗五荣爪面色唇毛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谷麻麦稷稻豆五菜韭薤葵葱藿五果李杏枣桃栗五畜鸡羊牛犬猪五时(年)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日)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常(天)风热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圆形波形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为熄灭.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

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

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

五行归类的意义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

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

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

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中医学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行相生论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二》)。

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

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

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机制。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脏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1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