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俄罗斯》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俄罗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俄罗斯》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是对俄罗斯的基本了解,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俄罗斯各个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国家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掌握俄罗斯的主要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俄罗斯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点。
2.俄罗斯的主要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俄罗斯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俄罗斯的主要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俄罗斯的各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俄罗斯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PPT,进行课件展示。
3.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俄罗斯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让学生对俄罗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分析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俄罗斯的相关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的各个特点。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俄罗斯的特点。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精品教案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亚洲概述精品教案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 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教学过程: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巴西》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巴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巴西》教材从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巴西与中国的交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
此节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南美洲的重要国家——巴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南美洲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对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与中国的交往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与中国的交往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了解,增强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与中国的交往情况。
2.难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对人文地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巴西。
2.案例分析法:以巴西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对人文地理的影响。
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好PPT,以便于课堂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巴西的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基本信息。
提问:你们对巴西有哪些了解?2.呈现(10分钟)详细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数据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巴西的风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巴西的自然环境对其人文地理的影响。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新)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七章亚洲第一节亚洲概述(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教学难点:1.亚洲濒临的海洋,相邻大洲及其分界线。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二、出示自学指导:1、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洲,面积最小的是哪个洲?2、亚洲地理位置:A.半球位置: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东西半球),哪个半球(南北半球)B.纬度位置:亚洲最南最北的纬度是多少?有那些特殊的纬线穿过?主要位于哪个温带?(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C.海陆位置: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洋?周围有哪些大洲? 与其他洲的分界线是?三、学生阅读课本约5分钟,分小组讨论自学指导的问题。
四、完成课本P3活动1、2、3。
五、检测、点评。
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七、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西与欧洲相连,东南与大洋洲相望,西南与非洲相接,陆地总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
八、课堂练习:第一节亚洲概述(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亚洲地形特点以及主要地形区。
2、掌握亚洲地形特点对于河流的影响。
3、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教学重点:掌握亚洲地形特点以及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1、亚洲半球位置?2、纬度位置?3、海陆位置?出示教学目标。
二、出示自学指导:1、从“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 亚洲地形图,有哪些主要高原、山脉、平原?2、亚洲有哪些主要河流?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是什么?3、亚洲的主要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缺失哪种气候?亚洲分布范围最广气候类型是?,三、完成课本P5活动一1、2、3、4、5、6四、读课本P6—8页,完成活动二、三。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一课,主要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亚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资料较少,学生对其认识和了解相对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南亚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南亚地区的宗教分布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南亚地区。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以印度为例,分析南亚地区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南亚。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与南亚地区相关的案例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其他地区,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南亚地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呈现的内容,讨论南亚地区的特点。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南亚地区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针对南亚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南亚 印度》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南亚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南亚印度》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河流、农业、城市、人口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印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地理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如地图的阅读、地理位置的判断等。
但学生对于南亚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印度这个国家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河流、农业、城市、人口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分析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印度的知识,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河流、农业、城市、人口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特点、农业分布、城市分布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印度的具体案例,如城市、农业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印度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美国》教学设计3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美国》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美国》主要介绍了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美国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学习美国各个州的特点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描述,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城市、文化等各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英语地名和专有名词较难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地名和专有名词的讲解和巩固。
此外,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较强,可以通过介绍美国的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状况,掌握美国的地形、气候、城市、文化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国地理文化的兴趣,拓宽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状况。
2.难点:美国的地形、气候、城市、文化等地理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的地形、气候、城市、文化等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
3.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美国》2.课件:美国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3.学具:笔记本、彩笔等4.教学场地:教室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美国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美国的地理位置,并提出问题:“你们对美国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美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状况等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了解美国的基本情况。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2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南亚》主要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主要国家、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亚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的相关知识,对地理区域和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有许多不同之处,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南亚的宗教文化可能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主要国家、宗教文化等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南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全球发展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主要国家、宗教文化等基本概况。
2.难点: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南亚地图,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资料查询: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搜集南亚地区的相关资料。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搜集到的资料,提高学生对南亚地区的认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南亚地区的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南亚的经济发展和宗教文化特点。
5.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南亚地图、资料卡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2.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南亚地区的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南亚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33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套)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七章 知识要点 第一节 、亚洲地理位置: (1)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2)亚洲西部以乌拉尔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部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连,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3)亚洲的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积的4.8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2、亚洲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1)亚洲陆地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大、最低最悬殊的大洲,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低平辽阔——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2)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死海(海拔-400米)。 (3)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耸,四周2 / 33
较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 3、亚洲的气候: (1)亚洲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季风气候典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洲受地形因素影响,近海洋降水量多,内陆较少。 (3)东南亚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地,与夏季风密切相关。 (4)上海冬、夏季节的盛行风向改变影响气候: 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 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多雨。 4、亚洲分区: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总数超过3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亚洲就有6个(东亚—中国、日本;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 6、人口众多加剧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成为亚洲部分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是亚洲很多国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3 / 33
、东南亚的复杂地形: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组成。 2、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相当频繁。印度尼西亚欧大陆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3、东南亚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4、新加坡是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良港。 5、东南亚以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气候高温多雨,适合种植水稻和天然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6、泰国——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印度尼西亚——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泰国、越南、缅甸——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南亚主要的石油输出国;马来西亚——锡矿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7、华人、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XX万人以上。 第三节南亚 、南亚因喜马拉雅山脉、苏莱曼山脉等高大山体与亚洲4 / 33
其他地区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被称为“南亚次大陆”,也称“印巴次大陆”或“印度次大陆”。 2、南亚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平原和恒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是一个岛国。 3、南亚的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 4、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属发展中国家,核技术较发达,是世界软件大国,掌握发射卫星技术。 5、南亚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祥地。恒河平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恒河被印度教视为“圣河”。 第四节 西来——世界石油宝库 、西亚有“五海三洲”之称,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连接印度洋和大西洋,周边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霍尔木兹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是海上交通要冲。 2、西亚石油生产国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地区,波斯湾及其岸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沙特阿拉伯是世界储油量最丰富的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是重要的产油国。西亚所产石油主要输往西欧、北美、日本等经济发5 / 33
达的地区和国家。 第五节 日本——樱花之国 、日本四大岛屿:北海道岛、本州岛(最大)、四国岛、九州岛。 2、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很不稳定,也有“火山国”之称。富士山是著名的活火山。 3、日本大部分矿产资源都需要进口,经济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 4、为便于运进原料和输出产品,减少运费,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局。 第一节 “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6 / 33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7 / 33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8 / 33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9 / 33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