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十个技巧与歌诀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太极拳经歌诀》六首(依《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转录):

太极拳经歌诀》六首(依《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转录):太极拳经歌诀》六首(依《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转录):其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其二: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离下后天还。
其三:拿往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其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快手慢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其五:掤履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其六: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以上近定为张三丰传王宗岳《太极拳经歌诀》,亦名《乾隆手抄本太极拳经歌》六首。
第一首歌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据人民体育出版社91年版《太极拳谱》沈寿点校本,谱后「注二」曰:【「束烈」不可解,别本有作「束肋」则可解。
「束肋下气」即含有气沉丹田的意思】。
「注三」曰:【「胃音」不可解,别本有作「用意」可解。
以上「束烈」、「胃音」肯定因辗转传抄而产生的讹错。
姜容樵原注曰「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
】年同样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刘嗣传着《武当三丰太极拳》认为「束肋」应作「束胁」,「胃音」应作「威音」。
(五指已改正作五趾)。
余以为其实「胃音」是「胸背」之误,「束烈」是「束敛」之误。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胸作「匈」,曰:「今『胷』行而「匈」废也」。
故前人「胸」字常写作「胷」。
《辞海》「胷」是「胸」的异体字,即同字异写,同一字的两种写法。
可能是转抄底本字迹,有些模糊,抄时把「胷」误作「胃」。
「背」字如中间模糊两旁清晰,极容易误作「音」。
「敛」字繁体作「敛」,如上半模糊缺损而祗见下面四点,也很容易被误认为「烈」(「烈」、「敛」音近)。
「指」(手指)和「趾」(脚趾)两字不能通用,应作「趾」为是。
至于「胃音」作「用意」或「威音」。
「束烈」作「束肋」或「束翥肋」,皆于义理不合,尤「威音」乃「威音王佛」古佛的简称。
太极拳十条金律

太极拳十条金律 1. 凡是前进的动作,脚跟先落地,然后再慢慢地改变重心;凡是后退的动作,脚掌先落地,然后再慢慢地改变重心。
2. 凡是旋转的动作,应先把身体稳住,再提腿换步。 3. 凡是收掌的动作,手掌应微微含蓄,但又不要软化、飘浮;凡是手掌前推的动作,除注意沉肩坠肘外,同时手腕要微向下塌,但不可弯得太死。
4. 凡是小臂外旋时,注意小指一侧微微用力,好似向外拧劲;小臂内旋时,注意拇指一侧微微用力,好似向里裹劲。
5. 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以帮助气的下沉。
6. 每一动作,先用意识引导内部运动,外形随之而动。 7. 每一动作,都要做到:意到、气到、劲到、神到、形到,寄意,气,劲、神、形五合一的整体运动。
8. 一定要体现出刚柔相济的变化和连绵不断的完整。 9. 心静、体松是太极拳的最基本的要求。每一动作都须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要把松,静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
10. 太极拳是练内功的,要有铁杠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思想,必须天天演练,苦心琢磨,才能达到更大的养生保健效果。 初学武艺,百日筑基之后即可习套路,以练明劲。劲出于丹田而贯于四梢,迅如闪电。气如火药拳如弹,六根震动鸟难腾。虽刚猛迅捷,却非肌肉暴涨之拙力,动作到位,立即放松。习艺时心中寂空,旁若无人,无念无想,浑然于天地融为一体,虽姿势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功至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燕;气贯涌泉,则重如泰山也。
训练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练拳时,劲力比较明显,其实这根本不是训练明劲功夫,这一点必须明白。一旦身体各处姿势开始符合形意规矩和要领时,内气下沉丹田,五脏归位,身体必须放松,不能有丝毫拙力,当以松顺求之,自能体验换劲之妙。练拳每式有松紧变化,初学者且不可强为,否则有害无益。有基础后,即能领悟。
肩在手前,手在脑后,多练,不是简单重复,不是次数多,而是内容多。一个形里生出许多东西来,这才叫多练。能多练自然有趣味,没有兴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练,身子不动脑子还动着。
太极拳十个技巧

十个技巧健身心太极是一项极好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拳法源远流长,拳理博大精深。
我乐太极初习拳探理,一知半解。
久而习拳颇有体感。
“十个技巧”细细品味,身心舒畅。
太极技巧一:松。
练拳不修松,到头一场空。
要心松,意松,神松,体松。
五脏六腑松,四肢百骸松,节节松,周身松。
一动一虚实,一动一松柔,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用意不用力。
太极技巧二:静。
从预备到收式,都要心静,意静,神静。
外静,排除一切干扰,于世事而不见,听而不闻,神不外弛,意念贯注。
内静,神气内守,意导行随,气随行走,意气力合。
太极技巧三:空。
心空,意空,神空,体空。
中空道通,全身透空。
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全身气息充盈。
太极拳技巧四:连太极拳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均为连贯系列动作,立身中正安舒,以腰为轴,动作如行云流水,均速连绵不断。
太极拳技巧五:缓气沉丹田,动静相间,思绪高度贯注,一招一式,缓慢匀速,意气合一,悠缓流畅。
太极拳技巧六:合上下相合、左右相随、内外相应。
外: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气功要合。
开合自然流畅,全身协调和合。
太极技巧七:通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
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一通无有不通。
一动无有不动,动则根松摧,中通畅,稍发透,气行通达无滞处。
字串001太极拳技巧八:乐即是笑。
笑为发自内心之笑,是内含笑意,外示安逸,笑则气降体舒神畅。
太极拳技巧9:圆太极即是圆,阴阳各半,互为包容。
一动一圆,一静一圆。
无论是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还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以弧形、圆形动之。
太极拳技巧十:柔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柔而不软,刚而不硬,棚而不架,松而不散。
动如棉中裹铁,屈伸轻灵柔缓,从容、安舒、柔合。
字串009松,静,空,通,乐,圆,柔,连,缓,合,为统一整体,乃我乐太极之真境界!。
太极拳的基本口诀

太极拳的基本口诀武术教学,特别是太极拳教学,是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
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方法。
口诀口令的运用,就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基本口诀。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基本口诀太极拳的基本口诀(一)、秘授歌无形无象。
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秘授歌》是唐人李道子所传,反映了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所能印证的八种功夫境界。
修炼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西,即神之虚灵、意之专一(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
“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
太极拳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内功修炼法、太极松腰、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炼,其目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被意气滋润,练至似乎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即无象无象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象的内外之气沁润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形成“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
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应物自然”是对有功夫之人的一种描述。
内功修炼有素的人,神意清净虚灵,无所挂碍,从不分辩,无私无欲,但又清澈明了,什么都知晓。
如此之人,自己练太极-拳8,1-既能知晓自身之神意气和大自然之花草树的互动信息,又能感觉内外混元时自身所形成的鼓荡和裹携状态;推手时,对方神意刚刚萌生、形体还未及起动,则自身已随感而应、随机而动,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有此功夫的人对万事万物都能做到不贪、不执、不欲,只有这样才能应事接物不迷凡、不动心,情绪不起伏,自己的心性不仅能清静无为,而且能凝神聚气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
“西山悬磬”者,西山比喻清静世界、神意发轫之所在;“悬磬”即空悬,要虚其心。
虚到什么程度?像庙里的磬,一碰即口向。
张三丰太极拳歌诀

张三丰太极拳歌诀张三丰太极拳歌诀
歌诀一顺项灌顶两膀松束胁下气把裆撑威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歌诀二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右宜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歌诀三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歌诀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歌诀五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慎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歌诀六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太极十三势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述真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述真1. 开即开展气势,运劲要活手脚。
2. 合即合起气力,收力要非一道。
3. 挤即挤摩力顶,牵劲要抓可见。
4. 摟即摟劲大展,引劲要准最妙。
5. 按即按顶力径,顶劲要用力求。
6. 掤即掤力出手,引劲要推力逞。
7. 捋即捋劲力贯,连劲要顺不断。
8. 挒即挒起引力,斜劲要斜正中。
9. 肘即肘尖直走,横劲要平伸直。
10. 靠即靠到绵劲处,邓劲要到劲全出。
11. 剉即剉力如刀,翻劲要厚健好。
12. 踢即踢劲打击,跺劲要实刀切。
13. 缩即缩劲至最小,收力要紧不松。
陈式太极十三势歌诀是陈式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和口诀,以帮助练习者正确领会、运用太极拳的技法和内涵。
以下是对每个功势的详细解释:1. 开(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掤劲):开展气势,即以手脚为基础,通过整体运动,展开身体的气势和能量。
2. 合(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按劲):合起气力,即收敛力量,使劲力集中于一点,以便一道力量的运用。
3. 挤(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挤劲):挤摩力顶,即通过用力顶、擦摩、挤压等动作,把对方的力量顶出去,并对对方施加牵引力。
4. 搂(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捋劲):捋劲力贯穿,即通过整体的连续流动动作,使劲力从身体的一部分贯穿到另一部分,保持连贯性。
9. 肘(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肘劲):肘尖直走,即通过肘部的运动,使肘尖直线向前推进,使横劲保持平伸直。
10. 靠(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靠劲):靠到绵劲处,即通过有节奏地推动身体,将绵劲的力量集中到一点,然后通过发力使劲力全出。
11. 剉(对应陈氏太极拳中的剉劲):剉力如刀,即以手臂的运动方式,使劲力以刀切的形式施加在对方身上。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1 、概要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太极拳的十个技巧与歌诀
太极是一项极好的健身运动。太极拳拳法源远流长,拳理博大精深。初习拳
探理,多半一知半解。然久而习拳则颇有体感。“十个技巧”细细品味,令人身
心舒畅。
太极拳技巧一:松。练拳不修松,到头一场空。要心松,意松,神松,体松。五脏六腑
松,四肢百骸松,节节松,周身松。一动一虚实,一动一松柔,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用意
不用力。
太极拳技巧二:静。从预备到收式,都要心静,意静,神静。外静,排除一切干扰,于
世事而不见,听而不闻,神不外弛,意念贯注。内静,神气内守,意导行随,气随行走,意
气力合。
太极拳技巧三:空。心空,意空,神空,体空。中空道通,全身透空。以心行意,以意
导气,以气运身。全身气息充盈。
太极拳技巧四:连。太极拳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均为连贯系列动作,立身中正安舒,以腰
为轴,动作如行云流水,均速连绵不断。
太极拳技巧五:缓。气沉丹田,动静相间,思绪高度贯注,一招一式,缓慢匀速,意气
合一,悠缓流畅。
太极拳技巧六:合。上下相合、左右相随、内外相应。外: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
足合。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气功要合。开合自然
流畅,全身协调和合。
太极拳技巧七:通。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一通无有不通。
一动无有不动,动则根松摧,中通畅,稍发透,气行通达无滞处。
太极拳技巧八:乐。即是含笑意。且发自内心之,是内含笑意,外示安逸,笑则气降体
舒神畅。
太极拳技巧九:圆。太极即是圆,阴阳各半,互为包容。一动一圆,一静一圆。无论是
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还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以弧形、圆形动之。
太极拳技巧十:柔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棚而不架,松而不
散。动如棉中裹铁,屈伸轻灵柔缓,从容、安舒、柔合。
“松,静,空,通,乐,圆,柔,连,缓,合”为统一整体,乃太极之真境界!
三首歌诀是练太极拳三个阶段的意境,并形象比喻了练拳要领,由此体会揣摩,颇有益
处。
如站水中至颈深,身体正中气下沉。 四肢动作有阻力,姿势变换要慢匀。
此诀含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动作慢匀、迈步似猫行等要领,尤其在水中行
走之阻力比喻,将意念贯穿于动作至每一瞬间,做到轻而不浮,柔而不软,松沉兼备而增长
内劲。对初学者极为重要。
如在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腰如车轮精神涌,滔滔不断泅水行。
此诀含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以腰为轴、圆活贯串等要领,乃为
由练体阶段进入练气阶段,内劲由浑厚而更见轻灵之关键。此时身法已就,进展亦速。
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精神合注神内敛,妙趣环生味无穷。
此乃虚静而神凝之境界。形与意,从有而归之于无。虽动犹静,轻灵至极,其乐无穷。
文章摘自中国国际太极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