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古建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的一些介绍:一、古建筑的艺术特点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层次分明。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2.实用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例如,宫殿、寺庙、民居等建筑都体现了这种实用性。
3.多样性:中国古建筑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装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性,通过雕刻、绘画、彩绘等方式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
二、古建筑的赏析1.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它占地广阔,建筑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和富丽堂皇。
2.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以山水为背景,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3.寺庙:中国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其中以佛教寺庙最为突出。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庄重。
三、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岭南古建筑

岭南古建筑之沙湾古镇翁启迎 指导教师:朱向红(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州,510090)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具有典型广府建筑风格的沙湾古镇。
装饰华丽的屋脊、形同锅耳的镬耳墙、墙角的红砂岩、墙体的生蚝壳,这些典型的广府建筑式样和材料,在沙湾古镇可以随时得到验证。
关键词:广府建筑沙湾古镇镬耳屋蚝壳墙留耕堂评阅人评语:1 建筑平面特点:岭南建筑根据风格与地域的不同,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以广州、珠三角为代表的广府建筑;以潮州、汕头等地为特色的潮汕建筑;以梅州、韶关等地为代表的客家围龙屋;以江门侨乡为主的西洋碉楼建筑。
沙湾地处珠三角核心地带,其建筑也带有典型的广府建筑风格。
装饰华丽的屋脊、形同锅耳的镬耳墙、墙角的红砂岩、墙体的生蚝壳,这些典型的广府建筑式样和材料,在沙湾古镇可以随时得到验证。
1.1平面布局:沙湾古镇的民居建筑基本沿着一条自东北向西南的青萝大街、安宁市(分西、中、东三段)和忠心里大街、罗山里大街、三槐里大街等线形排列,整体上座西、北朝向东南方,两旁的街巷呈传统梳式网格分布。
以留耕堂、玉虚宫为中心的宗族祭祀文化场;以安宁街中段(含武帝古庙)为中心的商业文化场。
沙湾历史上商业繁荣,形成了以缘善大街等“三街六市”为主体的商业格局。
1.2民居结构:沙湾古镇的民居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的正门用麻石装嵌。
平面布局多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厅堂,中轴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整间大屋分为二三进。
个别大屋为三进深,为深宅大院式的大屋。
两厅之间用小天井隔开,上加小盖,靠高侧窗(水窗)、天窗通风采光。
正间两旁为书房、偏房、卧室和楼梯,最后是厨房。
门厅边设有小庭院,与厅堂相连,栽种花木,设置由石鱼池以供休息。
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
另外它设有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
门墙多用水磨青砖,墙脚为花岗石,显得坚实庄重。
岭南建筑赏析

建筑设计——岭南建筑探析岭南建筑设计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
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一、岭南建筑历史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二、岭南建筑风水岭南建筑设计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
岭南建筑设计注重骑楼、天井、屏风。
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可以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
从岭南建筑的特点来看,客家民居、西关大屋为什么要有天井,一个是通气,取得一线阳光,最关键是如果有火,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前面要有水,水可以救火。
通过屏风是可以掩盖了室内室外的区别。
岭南建筑有骑楼。
南方高温多雨,骑楼可以遮阳、可以避雨。
岭南建筑设计的另一个优点是有防患意识和防灾意识,房子有左门、右门,有什么事情发生,有多门出入。
房内部有屏风、天井,天井可以采纳阳光、杀菌、净化空气,可以吸纳好气流,避开恶风,冬暖夏凉,坐北向南的房子,北边不开窗,北边的寒风不会吹进来。
趟拢门,关而不闭,不会封死,有效地同外界交流。
还有天窗的过白处理,风水建筑,里面有一个过白,即在屋子里可以看到天,而现在许多建筑里面是看不到天的,前面高后面低,好的风水进不来,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不健康的住宅。
三、岭南建筑工艺岭南建筑工艺注重装饰,有的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个雕刻装饰艺术的宝库。
广州南越王墓前室的石板顶盖、四壁及二道石门都施以来墨两色的卷云纹图装饰。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岭南建筑饰画。
南越王宫署遗址的陶构件上依稀可见到绿、朱颜色的涂饰从广州汉墓出土的明器陶屋亭子、牌坊、华表淋漓尽致地予以装饰,使建筑物的门面陡增华贵之感。
对于建筑物内部的重要部位,也通过集中雕饰来强调其地位。
如建筑组群中的主体建筑,神龛的装饰,更是集中了装饰的精华,使之光彩夺目。
岭南古风——寻找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岭南古风——寻找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系列活动方案一、活动主旨2007年6月,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率先发起了“广东省古村落抢救工程”。
五年来,组建了一支涵盖民俗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美学家等在内的专家学者队伍,深入到乡村开展田野调查,普查梳理了近200个古村落,并制定了《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广东省古村落抢救保护实施方案》,保护那些“在广东省范围内,清代(包括清代)以前形成的,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村落”。
然而,专家们的脚步再快,也总是难以赶上村落被破坏的脚步。
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2011年9月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所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阅读它,就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很快消失不见了。
”为使广东省古村落进入公众的视线,成为人们一种时尚的审美及休闲体验,将广东省古村落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传统情怀进一步得到释放,同时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之下,南方日报社拟联合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举办评选“广东最美古村落”活动,通过这次评选活动,唤醒、提升村民和公众保护古村落的自觉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科学保护与发展古村落,让传统的优秀文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相融合,让优秀民间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代代流传。
二、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日报社、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支持单位:各地市宣传部和文联专家评鉴团:由广东省内专家组成媒体评鉴团:由广东省内媒体记者组成艺术家、摄影家评鉴团:由广东文学艺术界专家组成媒体支持: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日报出版社、南方网、奥一网、南方报网、大粤网、凯迪网组委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办公地点设在南方日报社视觉新闻部。
《家乡古建筑赏析》课件

背景和概念
什么是古建筑?古建筑是指历史悠久、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探索古建筑的历史 背景和演变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独特之处。
家乡的古建筑介绍
家乡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古建筑。我们将介绍家乡主要的古建筑,包括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建筑 代表了家乡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建筑风格和特点
《家乡古建筑赏析》
这个PPT课件将带你领略家乡的瑰宝——古建筑。从古建筑的背景和概念开始 介绍,然后探索家乡的主要古建筑,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中国 传统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最后,我们将深入赏析家乡古建筑,了解其 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风格,同时分享如何正确欣赏古建筑。让我们来探索 这个迷人的主题吧!
结束语
家乡的古建筑拥有无穷的魅力和重要性。通过本课件的探索,我们希望能够 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考以下参考文献链接和图片来源链接。
中国传统古建筑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我们将探讨这些特点,并深入 了解家乡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家乡的古建筑之美。
家乡古建筑的赏析
让我们深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我们将详细讲解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建 筑风格和特点。同时,我们还将分享如何正确欣赏古建筑,包括了解其历史 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读懂最“潮”古建筑 潮州大厝为什么堪比皇宫

潮州古建筑“潮”在十足的“花枝招展”:建筑形制壮观多样,装饰高调张扬,风格兼收并蓄,当地人独特的文化个性也蕴含其中……读懂最“潮”古建筑文 肖岳山 图 林文强 李艺爽 石耀臣 泓Sam 焕仔大叔 Yoki黄元琪Historic Architecture across the LandChaozhou潮州大厝为什么堪比皇宫?在潮汕话里,“厝”就是“处所”,“起厝”就是“盖房”。
“天高皇帝远”的特殊地理位置,给了老潮州人“僭越”礼制大兴土木的“勇气”,潮商奋斗得来的巨大成功,则给了他们起厝造房、追求华贵的资本。
潮汕乡村至今仍有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保留着堡寨、竹竿厝等颇具地方风格的聚居空间,民居也发展出诸如“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等生动多样的建筑形式:“下山虎”以大门为嘴,两个前房为前爪,后厅为肚,厅两旁两间大房为后爪,后高前低,因状如下山之虎而得名;“下山虎”加上前座,形成宅院四角各有一“金”字压角,即变成“四点金”;“驷马拖车”则由象征列祖列宗的宗祠,“带领”着两边象征拖车之“马”的次要建筑,轰轰烈烈从历史中行驶过来。
建筑格局的宏伟,还不够表达张扬的“潮”味——屋顶、屋脊上的嵌瓷,梁架、额枋上的木雕,繁而不杂、多而不乱,栩栩如生,灵气十足。
潮州人的建筑智慧,也不只施展于自家宅邸内,潮州古城里的广济桥汇众人之智、谋百姓之福;笔架山上的韩文公祠,既为纪念圣贤,又可教化后世。
这些古建筑已成为潮州的文化符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潮州人。
潮州府,广济桥“一里长桥一里市”今天的潮州古城,是潮州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幸存的古城墙是它曾盛极一时的城市象征:古城以东,城墙延绵八华里,那些焕发着历史厚重感的青砖,见证着千年潮州古城的兴衰。
面对奔流不息的韩江水,有四座城墙巍然屹立,这些恢左页图,夕阳斜照,韩江阔然如平镜,火红的扶桑花为城市带来蓬勃生气;右页图为俯瞰广济桥,江面梭船漂浮将接,个个亭台犹如音符点缀桥上。
广东肇庆12处静美古村落,岭南山水人居如画

广东肇庆12处静美古村落,岭南山水人居如画广东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秦时已建县制,隋唐为端州,宋重和元年(1118年)易名肇庆府,意为'开始吉庆'。
岭南山水核心区,那些古老的人居村落如画,一起来看看最美的12处古村落。
1 槎塘村槎塘村,位于回龙镇北面的香炉岗东北麓,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它具有清代广府村落典范,如诗如画般美好。
槎塘村是一座典型的广府村落,规划布局实用美观、井然有序,文化底蕴厚重。
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做到这样实用美观的规划与布局实属罕见,达到几个统一,住房面积统一、高度统一、材料统一、结构统一、巷道宽度统一、祖堂高度统一、图案统一。
登高环视整个古村,令人赞叹不已。
散发悠悠古韵的清代广府村落“梳式布局”与“两元一体”活化石景点。
槎塘村前的池塘边有两棵高大的相思树,树干两人方可合抱,树身攀爬着一些藤科植物,树荫遮盖200多平方米。
相思树下有一口100多年的古井,清澈的井水深不见底。
井面四周用长方形的花岗岩石铺砌,花岗岩石磨得很精细,是入笋结构,非常罕见。
2 澄湖村回龙镇澄湖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古村落”称号,成为目前肇庆唯一一条被授予该称号的村庄。
澄湖村为回龙镇一自然村,始建于南宋,距今近800年历史,村落整体结构完整,保存600多座古建筑,建筑特色以岭南风格为主,结合中西文化特色,是一条沉积广府文化、岭南村落文化的古村落。
该村建筑物分新旧两部分,新建的房子绕古村而建,古村绕湖而建,约300亩,保留完整的石板路约2公里,现存古村屋2200间,各种风格的碉楼10间,有中西特色的洋楼47座。
古建筑群青砖灰瓦,大多数砖木结构,保存良好,村落完整。
村内巷道四通八达,可行小汽车,以巷道划分姓氏居住群。
3 黎槎八卦村黎槎八卦村,位于高要区回龙镇,黎槎八卦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村形似八卦,布局精巧,是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八卦文化、儒家文化历史悠久,以水为脉、以石为基、以屋为墙,村边古榕参天、四水环绕,如诗如画,极具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广东古民居建筑群赏析

闽粤古民居建筑群赏析——广东梅县围龙屋为例(图一)学院:政史学院姓名:滕丕同学号:201102411135指导老师:韦学飞时间:2012年12月目录一、地域特征(一)地理位置(二)梅县古城二、围龙屋形制的诞生三、围龙屋的典型形制四、两类围龙屋和三种发展模式(一)老租屋(二)大型住宅(三)华侨屋五、围龙屋的风水讲究六、结语闽粤古民居建筑群赏析——广东梅县围龙屋为例摘要: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
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
围龙屋的形制、结构、以及风水讲究都是独具特色。
关键词:广东梅县围龙屋研究价值一、地域特征(一)地理位置梅县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也属于岭南地区,东北与福建上杭、永定县接壤,地处闽粤赣三省之要冲。
梅县大部分是丘陵地带,“八山一水一分田”,整个梅县依山伴水而建,梅县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以挡住北面来风,给人予观山之美景之乐。
(图二)(二)梅县古城梅县城市具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
现今面积2755.36万平方公里,居住着60多万人口。
在梅县有“八分一水一分田”之说,梅江是流经梅县的一条大河。
梅县教育发达,足球运动普及,客家山歌流行,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
二、围龙屋形制的诞生清代末年梅县均受到潮州的影响,包括建筑在内,梅县的木工和泥水工,凡能力较强的,都到潮州拜过师,学过艺。
凡潮州流行的住宅形制,在梅县南口潘氏三村,大致都有相似的实物。
潮州建筑“堂横式”住宅影响到了梅江流域,成了当地大型的聚居式住宅的基本形制的母本。
梅县的围龙屋,大体来说,主要的中央部分就是这种堂横式,再在后面加上围屋。
三、围龙屋的典型形制典型的梅县围龙屋包括三大部分:(一)主要的中央部分是横向的矩形。
中央部分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正中轴线上前后两进或三进堂屋,夹着一个或两个天井,称两堂或三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榕 寺
过了天王殿,便是一个庭园。庭园正中,是一个 色彩艳丽、蔚为壮观的花塔。花塔是六榕寺院中 的舍利塔,是寺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因此塔一 层层的塔角飞檐,宛如吐苞向天开放的枣红色花 瓣,塔刹又酷似花蕊,整座宝塔犹如一支直插蓝 天的巨大花柱;再加上塔身红白相间,色彩斑斓, 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其为花塔。 花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层,内设暗层8层, 共17层。它是一座仿楼阁式的穿壁绕平座结构的 砖木塔,塔高57.6米,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 代古塔。塔刹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铜质 刹柱身上有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彩云缭绕的天 宫宝塔图。千佛铜铸连同顶上的火焰宝珠、双龙 宝珠、九霄盘、覆盘以及八根铁链等各种构件, 重是超过5吨。 值得一提的是,花塔的根基很有特色。由于古时 花塔濒临珠江(旧时珠江宽达2公里),地下水位较 高,为了保护塔基,花塔的建造者们先沿着塔基, 像打井一样用坚固的花岗岩石砌筑9个水井并相 互连环依托,形成一个九井环基,然后在上面建 造高塔。北宋和解放后重修时都发现了这个九井 环基。经科学测量,花塔塔身虽然倾斜了1.7米, 塔基仍然比较稳固。
揭 阳
揭阳学宫
穿过热闹繁华的揭阳进贤步行街,猛然呈现眼前的是古 色古香的揭阳孔庙,让人仿佛身处错乱的时空。位于揭 阳榕城中心韩祠路口东侧的揭阳孔庙,庄严肃穆、飞桷 凌空,被人称为“岭东古建筑的明珠”。 揭阳孔庙自南宋绍兴十年孙乙辟建榕城为县治之都择址 兴建,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对揭阳以至岭东地区 的人文景观都起着很大的影响。孔庙周围如今已发展成 了繁华的商业区,但一进棂星门,心灵马上宁静下来, 环绕孔庙的斑驳古老的围墙都是风雨沧桑的沉淀,让人 感受历史的厚重。这种气氛让人不得不神情凝重起来, 惟恐亵渎了一代先师! 揭阳孔庙除了供祀孔夫子外,也是古代培养莘莘学子的 最高学府,因此人们也称他为“学宫”。
圣 心 大 教 堂
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创建人是法国传教士明稽章。他曾回 法觐见法皇拿破仑三世,得50万法郎专款。圣心大教堂 土动工在1861年8月26日,并在1863年12月8日举行了盛 大的奠基典礼。明稽章还专门从罗马和耶路撒冷运来泥 土一公斤,表达天主教创立于东方之耶路撒冷,兴起于 西方之罗马。现在教堂东侧墙角下"JERUSALEM1863"和 西侧墙角下的"ROME1863"刻字依然清晰可见。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广州市区中心一德路。圣心 大教堂于1863年6月18日圣心瞻礼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 ,故命名圣心大教堂。历时25年始建成,是天主教广州 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石室圣心大教 堂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而成。 教堂建筑总面积为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 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石室圣心大教堂1861 年耗资40万法郎建立,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 相媲美。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大教堂,国内现存最宏伟 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 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由 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 称之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 堂”。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 AAAAA级旅游景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 "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 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 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 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 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 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 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 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 ,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 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 ,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 、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 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 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 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 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风格独具。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 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 。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 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 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 有140多年历史。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 、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 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 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中之砖 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 名园古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 辉。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 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桥楼榭,曲径回 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园景可分为东 、西两半部,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 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堂前庭院两侧 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 十分绚丽。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 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 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 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 人诗画书法。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 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
光孝寺
光孝寺的建筑规模雄伟,为岭南丛 林之冠。它不仅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 的位置,并且开创了华南建筑史上独有 的风格和流派。光孝寺有山门、天王殿 、大雄宝殿、钟鼓楼、伽蓝殿、六祖殿 、睡佛楼、洗钵泉、东西铁塔、大悲幢 、痉发塔等建筑与历代碑记文物。 建筑群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雄伟,东 旨时代创建,唐代重修,保持了唐宋的 建筑艺术,殿内采用中间粗、上下略细 的梭形柱,大殿下檐斗拱都是一跳两昂 的重拱六铺作,这种风格是中国著名古 建筑中所仅见的。 六祖殿是北宋祥符元年创建的,内 供六相惠能大师光孝寺门口寺院气势十 分雄伟,殿宇结构工艺威严壮丽,特点 鲜明,具有唐宋风格。大殿右侧为供奉 护法神之伽蓝殿,左侧为六祖典,建于 北宋。大雄宝殿作为光孝寺最主要的建 筑,构筑在高高的台基上,钟、鼓二楼 分建在殿之左右。殿内是新修建的三尊 大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 殊师利和普贤菩萨,三尊佛像合称为"华 严三圣"。
镇海楼
镇海楼,因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它坐落在广州市越 秀山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江河道甚宽, 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 “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 炮。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的古建筑,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镇海楼建造于明 洪武十三年(1380年)。当时,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 城,开拓北城800余丈,为壮会城之势,在北城垣最高 处创建了此楼。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 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 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 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 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 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 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横匾。镇海楼两侧对联 :“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 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广 东
KEHAN PHOTOGRAPHY & LIKKI PPT
建 筑
·
13建筑学
林锦辉
131607135
广州市
深圳市 东莞市 惠州市 韶名市 河源市
佛山市
揭阳市 云浮市
中山市
江门市 阳江市
汕尾市
梅州市 潮州市
广 州
中山 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 生设计,1929年动工,1931完成。 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 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由著名建筑师吕彦 直设计。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 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拱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 顶。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 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紫红色水磨 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叠舒卷,显得格 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 山手“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 纪念堂内部结构异常坚固,全部用钢架和 钢筋混凝土构成,大堂内空间极大,而中无一 柱遮挡,全由隐蔽在墙壁间的八根大柱支撑, 堪称建筑艺术之杰作。堂内采光通透,装饰丹 彩瑰丽,金碧辉煌,并有11个门口,进出方便 。堂外三面为宽阔石阶,正门石阶前有一座白 色花岗石台基,基座上立着青铜色孙中山全身 像,两旁植翠柏鲜花。像前广场开阔,绿草如 茵,一对花岗岩雕成的云鹤华表,耸立其中, 显得格外雄伟和庄严;四周红棉高屹,绿榕成 荫,宁静又肃穆。
佛 山
清晖园
清晖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古代园林建筑。[1] 位于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 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 于清嘉庆年间。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 ,喻父母之恩德。园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廷槐、龙 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 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清晖园与佛山梁园 、番禺余荫山房(或称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 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为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 清晖园全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蔚为 壮观,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读朴素,庭园空间主次 分明,结构清晰。整个园林以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 风格而著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且兼 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现有的清晖园,集明清 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水乡 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幻似仙境的迷人胜 地,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